<p class="ql-block"> 历经无数自然的、社会的灾难,而侥幸留传至今的古代器物上无不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承载着我们先人的丰富信息,如他们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理想信仰时代追求等,还有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领悟和把握。</p><p class="ql-block"> 玩古玩玩到深处、玩到境界、玩到出神入化者,无不以玩古玩中博大精深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艺术底蕴为最终目的。</p><p class="ql-block"> 玩古玩不但要“玩物”,更要“玩味”,在每一件你拥有或将要拥有的古玩上,玩出文化艺术的无穷韵味,玩出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到这时,也只有这时,玩古玩才算是玩到了点上,玩古玩才能成为雅玩,你自己也才会有思想的升华,才会有对古玩欣赏的美感认识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拉动民族复兴的三架马车是国防现代化科创产业化艺术品资产化:</p><p class="ql-block">有强大国防,你国库里有再多金银珠宝都不会被抢走。</p><p class="ql-block">有强大国防,八国联军入侵中华之悲剧就不会重演。</p><p class="ql-block">有高科技创新,西方国家对你的技术讹诈就不会屡屡发生。</p><p class="ql-block">有众多高科技产业,经济封锁只能是西方国家自娱自乐的梦想。</p><p class="ql-block">有海量古代艺术品做后盾,我们就有实力能够抗衡美元霸权。</p><p class="ql-block">有中央的指示精神将艺术品资产化数字化,民族复兴全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p><p class="ql-block">感恩那些任劳任怨不畏牺牲守护国门的人民子弟兵和部队科技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感恩为国家经济腾飞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感恩那些为了祖国强盛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的归国学子和海外华侨!</p><p class="ql-block">感恩上万年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这笔巨大财富——古代艺术品!</p><p class="ql-block">感恩中国八千万民藏人历尽苦难守护住了天佑中华的这笔巨大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收藏,究其本源,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种心灵活动,有人快乐似仙,有人被执念所困,有人成名致富,有人倾家荡产。</p><p class="ql-block"> “物因人贵,人因物雅”,在藏品的进出、得失之间,难免不舍与惆怅,也不是简单的痴迷两个字可以说得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兴趣是收藏的源动力,除极少数投资者外,大多数人玩收藏,都是源于兴趣爱好。兴趣让他们牺牲休息时间,整天泡在藏市四处寻宝;兴趣让他们不辞辛苦,上山下乡到处淘宝;兴趣让他们省吃俭用,却为了心爱的藏品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有收藏喜好的人通常是性情中人,就像小孩子玩一件玩具时,那种无杂念的陶醉和珍惜之情。唯有赤子情怀才能使人在喧嚣浮躁的现今繁忙之中,享受到真正的收藏乐趣。</p>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穷收藏很艰难,因为没有资本实力,但勤勤恳恳稳打稳扎小心谨慎,因为他输不起,反而容易成功。</p><p class="ql-block"> 富收藏看起来很风光,因为财大气粗好像机会更多,但也容易买到赝品,而他自己也较容易过于自信,反而更容易买到假货。</p><p class="ql-block"> 玩古玩最难的是接触高档藏品,手上没有高档藏品,或跟“高档品”亲密接触的机会少,很难成为高手。其他的缺陷通过努力可以弥补,唯有实物这一关是不可逾越,即使你有一个很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实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高档藏品的标准现在流行所谓的“真、精、新”,这是没错的,但是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真”和“精”好办,很多人恐怕要卡在“新”字上了。高手和俗手的界线,100分和60分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驾驭这个“新”字!</p> <p class="ql-block">不适合玩古玩的六种人</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预算买三千二千的,非要看三万五万的货。看完以后三千二千的看不上了,三万五万的买不起了,多纠结!</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买个瓶子吧,自己也没个主意,前怕狼后怕虎的,一会担心会不会假,一会担心是不是价高,就好像各种倒霉事都要发生在你身上一样!你要这么害怕,那就别买了吧!</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看完瓶子,了,明明自己喜欢都相中了,还要打电话问别人,你要问个专业的也行,问卖木手串的,问卖衣服鞋子的,问卖工艺品的,一人一句不懂装懂的话,给自己干懵圈了,不买了,回家了。之后再开始重复之前的一切,找好瓷器……看好瓷器,看看这不满意,再看看那块没感觉,没有一个找不到毛病。再好的东西也能给挑出点毛病,周而复始 。</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行家告诉你要买瓷器,差不多就行,根据你的个人经历情况,而且古玩是讲究缘分,就好比是人,你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你问他想要啥样的大概多少钱的,他也不知道,就告诉你差不多就行,等你有好的作品,告诉他之后,他是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到底啥行……自己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明明是朋友,卖给你能是假的吗?非得到处找半懂不懂的朋友,给你看成色估价格,他喜欢未必你满意。他要不喜欢就给你瞎讲,没道德。他要懂,他是不是也能干这一行了!他的一言片语,胜过我们的口干舌燥!</p><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今天看了,明天再看一边,后天还要再看看,终于跺脚决定买了,那个瓶子已经结缘了,他还埋怨我们,为啥卖了,他都看好几天了!对啊,你看好几天了,这不一直让你看着呢嘛,关键你只是看啊,没给钱啊,好的古玩不是卖给犹犹豫豫的人的!</p> <p class="ql-block">古董的魅力:玩着赏着放着都能升值</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一件经历千百年的文物艺术品或文物遗址,恰巧被你收藏或发现。如果你不研究它的文化价值或不把这种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播出去,只是一味的利用的商业价值为自己牟利。那是十足的文化愚蠢,严重点是文化犯罪。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营古玩或投资古玩的人,把东西卖给懂其真正价值的人也是一种善举。</p><p class="ql-block"> 收藏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因为收藏品承载着远古的历史和文化,承载着艺术审美和工艺传承。当然收藏品正因为有这些特殊的稀缺性和独有的价值,使得它同时具有投资升值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历史是不可能逆转的,无论什么时期的古玩艺术品,你只要渗透到它的文化里面就是一种境界。由于收藏者的创造和用心,使得收藏者的劳动而形成了新的价值。尤其一些传承有序的珍贵藏品,不仅仅是自身的价值,还包含这许许多多收藏之人的心血和过程,我想这大概就是收藏的另一种价值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说到收藏,从收藏的历史来看,历朝历代都有收藏文物的爱好。上至皇帝和贵族官员阶层,下至士大夫文人和富商阶层,大多数对前朝历代文物收藏有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尤其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物收藏已经相当普遍。</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不练就自己的文物鉴别眼力、强化自己的文化知识、不虚心求教和借鉴于人,学点皮毛就敢颠覆别人,甚至蔑视一切。这种人更可怕,更可恶,更文化流氓。文物收藏首先要追求真品,其次再言谈文化和艺术。忽略了真假,还号称自己是收藏大家,就好比一个毫无技能的人在猴子面前叫嚣他是人类的精英一样滑稽可笑。</p><p class="ql-block"> 收藏者不在于你是皇帝老儿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眼力,收藏的是真品、精品、绝品。即便社会上没有人认知,起码好的行业圈子里是钦佩的,羡慕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著名主持人王刚说过一短话:“天底下还有这等美事吗——每天让你玩着,欣赏着,由于它的存在,让你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它还能保值和升值,一不留神更能让你发大财。”话虽诱惑一点,但道理的确是这样,道出了许多玩家的收藏初衷。但无论哪一类收藏,对于另一些藏家而言,不仅仅是将有价值的古董买来珍藏起来等待升值那样简单。</p><p class="ql-block"> 想要玩好收藏,几句经典名言为您推荐...</p><p class="ql-block">古玩是古人的,想玩是自己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玩乐的,高兴是首要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休闲的,贵贱是不论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妄想的,国宝是虚假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梦想的,生活是糟糕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贪婪的,藏品是违法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生计的,新老是都卖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理智的,标本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实战的,眼力是必备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职业的,藏品是专项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研究的,考证是可靠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大行的,品级是关键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大藏的,传承是有序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为国的,历史是记载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历练的,痛苦是暂时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痛醒的,不醒是废掉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检漏的,一般是难遇的。</p><p class="ql-block">收藏是费钱的,卖漏是痛苦的。</p><p class="ql-block">研究是艰苦的,偷懒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论证是务实的,浮躁是害人的。</p><p class="ql-block">专家是专精的,不精是蒙人的。</p><p class="ql-block">著作是学术的,实战是根本的。</p><p class="ql-block">有些是明星的,眼力是大瞎的。</p><p class="ql-block">有些是草根的,功夫是嘎嘎的。</p><p class="ql-block">古玩是江湖的,官民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权钱是高高的,玩假是自贬的。</p><p class="ql-block">磨刀是杀货的,藏界是称道的。</p><p class="ql-block">磨刀是杀人的,绝对是隐蔽的。</p><p class="ql-block">杀人是熟圈得,规矩是不懂的。</p><p class="ql-block">小店是维持的,老货是价低的。</p><p class="ql-block">大店是复杂的,树大是招风的。</p><p class="ql-block">掌眼是道上的,干活是腿子的。</p><p class="ql-block">黑拍是做局的,死的是想发的。</p><p class="ql-block">大拍是血拼的,活的是冷静的。</p><p class="ql-block">古玩是行首的,玩大是很难的。</p><p class="ql-block">古玩是刺激的,不玩是缺憾的。</p><p class="ql-block">古玩是毁人的,乾隆是上瘾的。</p> <p class="ql-block">独⼀⽆⼆的⼋⼤元青花⼈物故事瓷瓶</p><p class="ql-block"> 世界仅存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瓶,《鬼谷子下山》罐为首。</p><p class="ql-block"> 其它七罐分别是:锦香亭罐,百花亭罐,西厢记焚香图罐,尉迟恭单骑救主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三顾茅庐罐,昭君出塞罐。</p><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在宋代达到了极致的美学⾼度。但是,真正让中国瓷器扬名海外的还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特产的青花瓷。青花⾊泽优雅,隽永娟秀,宛如江南烟⾬⼀般,让⼈如痴如醉。但是⽬前元青花的存世量⼀直是个谜,有⼈说400件,也有⼈说300件。⽽绘有⼈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这8件传世⼈物青花瓷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带⼤家来了解⼀下,这⼋件堪称举世⽆双的青花瓷。</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瓶:</p><p class="ql-block">⼀、【⿁⾕⼦下⼭图】⼈物故事罐⿁⾕子下⼭,原出⾃《战国策》的⼀个历史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所擒,他的师傅⿁⾕⼦前往营救,率领众⼈⼀⾏下⼭。这⾥的⿁⾕子下⼭是指⼀件拍卖成交的中国青花瓷。2005年7⽉12⽇在伦敦佳⼠得进⾏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款元青花⼈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民币2.3亿多元,拍出了⽬前中国瓷器的最⾼价格。</p><p class="ql-block">⼆、【百花亭图】⼈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本⼤阪万野美术馆百花亭罐的题材取于元代⽆名⽒所著《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王焕⽣性风流,⼈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著名**贺怜怜,⼀见倾⼼。在卖查梨条的王⼩⼆的帮助下,两⼈⼀处⽣活了半年。半年后,赶⾛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邈将军,移住承天寺。贺怜怜托王⼩⼆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贩,⼀路叫卖吆喝, 到寺⾥与⼼上⼈相会。怜怜⽤⾸饰,资助王焕, 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功,并告之⾼邈的许多违法⾏为。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邈盗⽤官钱买妾等罪⾏,夺回爱⼈贺怜怜。荣升团聚,双喜临门。</p><p class="ql-block">三、【三顾茅庐图】⼈物故事罐⽂物现状:⾹港苏富⽐拍品。罐腹的⼀侧,诸葛孔明头包软⼱,⾝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之上。头梳双髻的童⼦⼿捧书匧侍⽴⼀旁,左前⽅⼀双髻童⼦正倾⾝禀告。画⾯的另⼀侧,有⼀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美国波⼠顿博物馆收藏有同⼀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画⾯有所变化。</p><p class="ql-block">四、【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西省博物馆隋朝末年,李世民率部围攻洛阳城王世充,王世充派帐下第⼀⼤将——单雄信出任先锋,两军交战僵持不下,李世民带了⼗⼏个⼈去探敌营,不料被单雄信洞悉先机,⽣⽣被他500兵将围困,李世民见情况不对,命部下⼀起逃去榆树林,就在危急关头,⿊门神“尉迟恭”单鞭杀到,才把李世民救出重围。⼴西壮族⾃治区横县农科所出⼟⼀件青花瓷罐。出⼟时⼝沿稍有残损,盆已破碎。罐腹绘“征战图”,据考证。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图》</p><p class="ql-block"> 五、【昭君出塞图】⼈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北京⾸都博物馆这件盖罐的形制、构图形式与⼴西横县出⼟的“单骑救主”图盖罐极为相似。昭君出塞”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昭君下嫁呼韩邪单于的感⼈爱情故事。画⾯描述了“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整体风格疏密有致,布局匀当。</p><p class="ql-block">六、【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图】⼈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本安宅美术馆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曾经平定过吴楚叛乱,官封条侯,治军极其严格。在他屯兵细柳营时,马不离鞍,⼠不卸甲,随时准备战⽃。⼀次,汉景帝路过,想进军营看⼀看。守门的军⼠告诉汉景帝,没有周亚夫的命令,不得开门,即使皇帝来访也不例外。汉景帝对周亚夫治军极为赞赏。这个纹饰的典型画⾯为:⼀⾯是周亚夫独坐⼤帐,旁边站着持剑的军⼠和打“周亚夫”号旗的⼠卒;在另⼀个画⾯上,汉景帝和随从正被挡在营门外等候开门。</p><p class="ql-block">七、【西厢记】⼈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亚洲私⼈收藏画⾯正中,⼏上设⼀⾹炉,旁边⼀⼥⼦躬⾝祭拜。两侧衬以雕栏、假⼭、花树,表现《西厢记》中崔莺莺“焚⾹拜⽉”的⼀幕。崔莺莺⾃幼有拜⽉的习惯,每逢⽉朗风清,他都要焚⾹拜⽉,这时张⽣偷偷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姐烧⾹。随即吟诗⼀⾸:“⽉⾊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中⼈?”莺莺也随即和了⼀⾸:“兰闺久寂寞,⽆事度芳春;料得⾏吟者,应怜长叹⼈。”于是张⽣夜夜苦读,感动了⼩姐崔莺莺,她对张⽣即⽣爱慕之情。</p><p class="ql-block">⼋、【锦⾹亭图】⼈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原英国铁路基⾦会所绘场景出⾃元代著名作家王仲⽂的《孟⽉梅写恨锦⾹亭》,故事叙说了唐⽞宗时期才⼦佳⼈与孟⽉梅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唐⽞宗时,长安书⽣陈圭游孟家花园,与孟⼥⽉梅相遇于锦⾹亭畔,两⼈⼀见钟情,私定终⾝。只可惜,这⼋件青花瓷只有三件存在中国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都出⾃于江西景德镇。这个千年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到宋代已经达到上百户⼈家。得益于独天的优势,景德镇⼗家有九家都在烧制瓷器。其中以元青花最为出名。元代以后的青花瓷真正让景德镇名声⼤噪。时⾄今⽇,景德镇仍在烧制青花瓷,并积极创新,添加了许多现代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古董文物,绝大多数以前都是皇室重宝,国之重器。象征着江山社稷,结晶着人类智慧,穷尽人力物力而成。今天若能与你我有缘,纯粹靠金钱是做不到的,所谓可遇而不可求是也。</p><p class="ql-block"> 收藏古董文物是一种修行,需要研究,研究古董文物就需要静下心来,查找资料旁征博引。才能证明自己收藏的这件东西是真是假,价值何在价格如何。研究透了,下次再遇到同类型器物,自然就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也就有漏可捡了。</p><p class="ql-block"> 可惜现在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数都静不下心来,不去研究古董文物,遑论修行。佛经云“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为修菩萨行之六度,也就是方法。如果想收藏有成,那么积累福报才是收藏的王道。</p> <p class="ql-block">但丁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古玩跨越的历史长度何止千年,在这数千年中有多少宝贝存世,这些宝贝背后又有多少故事,而且每一件宝贝有可能有多少的仿品,肚子里没货怎么玩,只可能被玩。</p><p class="ql-block"> 玩古玩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人说可以在实践中学习,那么可以告诉你,第一种情况,你得花上大量的时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摸着门道。第二种情况,你花了大量的经历去实践,结果发现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比如净看错的东西,脏了眼。最后奉劝一下有些家里有祖传的宝贝的人,留着别指望变现,留着还是个念想。</p><p class="ql-block"> 过去有多少遗老遗少就是因为一件一件的往外倒腾把家给败了,另外说句打击人的话,您祖上传下来的不见得就是好东西。</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有收藏各种东西的爱好,由于实力的不一样,每个人收藏的东西也不一样。或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收藏元青花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对于那些收藏界的大咖以及考古学家们来讲,元青花是具有重大价值的一种藏品。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当中,具有收藏价值的,被赋予时代意义的也不仅仅只有元青花这一种瓷器,还有其他的众多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在世界的各地,展现着中国形象,阐述着中国精神。时间的长河并没有将中国人民过去的文化淹没,反而如一杯红酒一般愈加的醇厚诱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索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后人有幸看到过去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古代青花瓷器上的故事知多少:常见的40个典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p><p class="ql-block">这些图案除了更有艺术性外,都还有自己的寓意,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青花瓷传统图案都代表着什么!</p><p class="ql-block">1.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海</p><p class="ql-block">2.三国演义之凤仪亭</p><p class="ql-block">“凤仪亭”故事出于《三国演义》,又名“梳妆掷戟”,讲述了貂蝉和吕布二人在凤仪亭私会,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经过凤仪亭事件,董、吕二人彻底反目成仇,吕布下了杀董卓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之凤仪亭人物故事外销盘</p><p class="ql-block">3.三娘教子</p><p class="ql-block">“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戏剧剧目,原故事出自明人《断机记》传奇、杨善之《双官诰》传奇。</p><p class="ql-block">该剧主要强调了三娘坚贞教养、苦尽甘来,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与风范。故事大致讲的是明代有一儒生薛广,往镇江营业。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氏。刘氏生一子,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广在镇江,恰好遇到一位乡人,托付他给自己家中的妻儿带去白金五百两。不料其人吞没白金,购一空棺,停厝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回乡报知张氏等,举室嚎啕,命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后来薛家日渐衰落,张、刘不能耐贫,先后改嫁。三娘王氏十分鄙视她们,发誓要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送他去学堂,自己则靠着织布以维持家中生计。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遂不认三娘为母,语语挺撞,三娘怒不可遏,将刀立断机布,以示决绝。幸好薛保竭诚劝导,母子始和好如初。薛广在镇江生意衰败,后从军,官至兵部尚书。十几年后薛倚金榜题名,高中新科状元。父子相认团圆一家,荣归故里。而此时薛倚的大妈、亲妈又丢弃自己的家都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回家照顾老伴,劝刘氏也回家照顾老伴和几岁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中期三娘教子人物故事罐</p><p class="ql-block">4.郭子仪拜寿</p><p class="ql-block">郭子仪夫妻七十双寿诞,七子八婿个个为官,前来为爹娘庆寿。惟六媳李君蕊自恃乃当今公主,不来拜寿。六子郭暖回宫斥妻,怒打公主一巴掌。公主大恼而告唐皇。唐皇贤明,为教训女儿,与皇后默契,假意要斩驸马,令公主惊恐万状,后悔莫及。</p><p class="ql-block">郭子仪闻报惶恐之急,绑子上殿请罪。唐皇为抚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暖,反为其加冠三级,把郭子仪感动得涕泪双垂。由于此举父教有方,使小夫妻重归于好,并携手同往汾阳府拜寿赔礼,郭家合府欢腾。</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郭子仪拜寿人物故事青花笔海</p><p class="ql-block">5.刘阮入天台</p><p class="ql-block">典出《幽明录》。讲述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的故事。后来,“刘阮入天台”这一典故,用来指凡人遇仙,有时也用来形容男子受到美女的青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刘阮入天台纹青花香炉</p><p class="ql-block">6.龙王拜观音</p><p class="ql-block">龙王拜观音的神话传说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书中记载:唐凤仪年间,书生柳毅赴长安应试落第,在回乡途中路遇一年轻美貌的牧羊女在河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柳公子便上前询问事由,原来该女子系洞庭龙王之女三娘,她在其父的主张下下嫁给了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三娘在泾河皇宫备受欺凌,受尽折磨,后又被赶皇宫去牧羊,风餐露宿好不凄惨。柳公子听后决意要帮三娘脱离苦海,便转道赶往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洞庭龙王闻讯后后悔莫及,其弟钱塘龙王更是怒火中烧,便化为赤龙赶赴泾河杀死了泾河龙王及其家人。三娘被接回洞庭后,意欲嫁给柳毅,柳毅却以君又喻义不喻利婉言谢绝,在几经周折后三娘与柳毅终于喜结良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青花龙王拜观音净水碗</p><p class="ql-block">7.百花亭图</p><p class="ql-block">场景取材于元代无名氏所着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生王焕生性风流,人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着名妓女贺怜怜,一见倾心。在卖查梨条的王小二的帮助下,两人一处生活了半年。半年后,高邈赶走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自己,移住承天寺。贺怜怜托王小二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小贩,一路叫卖吆喝,到寺里与心上人相会。怜怜用首饰,资助王焕,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立功,并告之高邈的许多违法行为。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立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高邈盗用官钱买妾等罪行,夺回爱人贺怜怜。荣升团聚,双喜临门。</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p><p class="ql-block">8.鬼谷子下山</p><p class="ql-block">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p><p class="ql-block">9.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昭君下嫁呼韩邪单于的感人爱情故事。画面描述了“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昭君出塞纹大罐</p><p class="ql-block">10.尉迟恭单鞭救主</p><p class="ql-block">隋朝末年,18路农民起义队伍一拥而起。各路好汉,混战一场。最后,中原地区只剩下定阳刘武周、洛阳王世充、太原李渊三路人马,鼎足而立,各自率领一批猛将,连年厮杀不休。其中,太原李渊之子秦王李世民力量最强。有一次,李世民带兵围困洛阳王世充,王世充派单雄信为先锋,与李世民对阵。一天,李世民带十几个人去察看敌营,被单雄信500兵包围。李世民势单力薄,兵器也没带,只能朝榆树林里逃去。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恭飞马赶到,只见他舞着单鞭,向单雄信直奔过去。几个回合,就把单雄信打败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人物故事大罐</p><p class="ql-block">11.三顾茅庐</p><p class="ql-block">讲述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然后三分天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大罐</p><p class="ql-block">12.锦香亭</p><p class="ql-block">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作家王仲文的《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故事叙说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与孟月梅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唐玄宗时,长安书生陈圭游孟家花园,与孟女月梅相遇于锦香亭畔,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锦香亭人物故事大罐</p><p class="ql-block">13.周亚夫屯兵细柳营</p><p class="ql-block">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p><p class="ql-block">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就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p><p class="ql-block">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周亚夫屯细柳营人物故事大罐</p><p class="ql-block">14.萧何月下追韩信</p><p class="ql-block">韩信是秦末名将,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只做了个管管粮食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碰巧遇见了韩信,谈话之间发现韩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均未被采纳。韩信看到刘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决定离开。得知韩信出走消息后,萧何非常焦急,也顾不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骑上马连夜率人追赶韩信。许多人以为萧何想去投奔项羽,这使得刘邦也非常的生气。萧何终于追上韩信,并把他劝了回来。之后,萧何正式向刘邦举荐韩信,并说,如果想夺取天下,非得用韩信不可。在萧何的力谏和劝说之下,最后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屡次替刘邦救险,后被封为淮阴侯。</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梅瓶</p><p class="ql-block">15.西厢记-长亭送别</p><p class="ql-block">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西厢记-长亭送别人物故事盘</p><p class="ql-block">16.百子闹春图</p><p class="ql-block">百子不是指100个小孩,意思就是很多小孩在嬉戏打闹,迎接春节.形容比较欢乐喜庆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光绪百子闹春青花盘</p><p class="ql-block">17.渔家乐</p><p class="ql-block">讲述的是捕鱼的人家欢乐的时光,和全家人一起捕鱼快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渔家乐纹笔海</p><p class="ql-block">18.折桂图</p><p class="ql-block">所绘仕女手持桂花,凝神对望。中间立一桂树,俨然一幅“四美折桂图。</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美折桂图青花盘</p><p class="ql-block">19.刘海戏金蟾</p><p class="ql-block">刘海戏金蟾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来源于道家的典故。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仙。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给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晚期刘海戏金蟾青花小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陶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远古陶、陶瓷的雏型、到各个窑口及景德镇千年瓷都。宋瓷缔造了上千年的收藏于追捧史,景德镇瓷更是引领当代。</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古玩瓷器收藏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好容易走“认新不认老”、“认老不识好”、“认好不识珍”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学习收藏知识必须要找准方向,宁精勿杂,宁缺毋滥,既然是学收藏就要在辨别真假,了解工艺及时代特征多下功夫,太过功利往往会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任何行业的成功者都是在最低谷时用聪慧的眼睛抄底抓住了机遇,八十年代的股票、九十年代的房地产、二十世纪的互联网。</p><p class="ql-block"> 收藏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知识,要有慧眼识宝的能力,善于发现挖掘别人还未发现宝物的潜在价值。</p> <p class="ql-block">1.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笔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三国演义之凤仪亭</p><p class="ql-block">“凤仪亭”故事出于《三国演义》,又名“梳妆掷戟”,讲述了貂蝉和吕布二人在凤仪亭私会,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经过凤仪亭事件,董、吕二人彻底反目成仇,吕布下了杀董卓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之凤仪亭人物故事外销盘</p> <p class="ql-block">3.三娘教子</p><p class="ql-block">“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戏剧剧目,原故事出自明人《断机记》传奇、杨善之《双官诰》传奇。</p><p class="ql-block">该剧主要强调了三娘坚贞教养、苦尽甘来,具有传统妇女的美德与风范。故事大致讲的是明代有一儒生薛广,往镇江营业。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氏。刘氏生一子,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广在镇江,恰好遇到一位乡人,托付他给自己家中的妻儿带去白金五百两。不料其人吞没白金,购一空棺,停厝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回乡报知张氏等,举室嚎啕,命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后来薛家日渐衰落,张、刘不能耐贫,先后改嫁。三娘王氏十分鄙视她们,发誓要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送他去学堂,自己则靠着织布以维持家中生计。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遂不认三娘为母,语语挺撞,三娘怒不可遏,将刀立断机布,以示决绝。幸好薛保竭诚劝导,母子始和好如初。薛广在镇江生意衰败,后从军,官至兵部尚书。十几年后薛倚金榜题名,高中新科状元。父子相认团圆一家,荣归故里。而此时薛倚的大妈、亲妈又丢弃自己的家都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回家照顾老伴,劝刘氏也回家照顾老伴和几岁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中期三娘教子人物故事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郭子仪拜寿</p><p class="ql-block">郭子仪夫妻七十双寿诞,七子八婿个个为官,前来为爹娘庆寿。惟六媳李君蕊自恃乃当今公主,不来拜寿。六子郭暖回宫斥妻,怒打公主一巴掌。公主大恼而告唐皇。唐皇贤明,为教训女儿,与皇后默契,假意要斩驸马,令公主惊恐万状,后悔莫及。</p><p class="ql-block">郭子仪闻报惶恐之急,绑子上殿请罪。唐皇为抚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暖,反为其加冠三级,把郭子仪感动得涕泪双垂。由于此举父教有方,使小夫妻重归于好,并携手同往汾阳府拜寿赔礼,郭家合府欢腾。</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郭子仪拜寿人物故事青花笔海</p> <p class="ql-block">5.刘阮入天台</p><p class="ql-block">典出《幽明录》。讲述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的故事。后来,“刘阮入天台”这一典故,用来指凡人遇仙,有时也用来形容男子受到美女的青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刘阮入天台纹青花香炉</p> <p class="ql-block">6.龙王拜观音</p><p class="ql-block">龙王拜观音的神话传说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书中记载:唐凤仪年间,书生柳毅赴长安应试落第,在回乡途中路遇一年轻美貌的牧羊女在河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柳公子便上前询问事由,原来该女子系洞庭龙王之女三娘,她在其父的主张下下嫁给了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三娘在泾河皇宫备受欺凌,受尽折磨,后又被赶皇宫去牧羊,风餐露宿好不凄惨。柳公子听后决意要帮三娘脱离苦海,便转道赶往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洞庭龙王闻讯后后悔莫及,其弟钱塘龙王更是怒火中烧,便化为赤龙赶赴泾河杀死了泾河龙王及其家人。三娘被接回洞庭后,意欲嫁给柳毅,柳毅却以君又喻义不喻利婉言谢绝,在几经周折后三娘与柳毅终于喜结良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青花龙王拜观音净水碗</p> <p class="ql-block">7.百花亭图</p><p class="ql-block">场景取材于元代无名氏所着杂剧《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生王焕生性风流,人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着名妓女贺怜怜,一见倾心。在卖查梨条的王小二的帮助下,两人一处生活了半年。半年后,高邈赶走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自己,移住承天寺。贺怜怜托王小二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小贩,一路叫卖吆喝,到寺里与心上人相会。怜怜用首饰,资助王焕,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立功,并告之高邈的许多违法行为。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立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高邈盗用官钱买妾等罪行,夺回爱人贺怜怜。荣升团聚,双喜临门。</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百花亭大罐=日本大阪万野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以一笔平淦法纹饰,纹饰繁密层次多,能見重叠笔痕,绘画笔划粗犷随意,毫不滞凝,层次分明,呈色最好的属浓艳型,如宝石蓝,这种呈色不超过百分之十,如宝石一样湛兰,兰中泛青或兰中泛紫不如湛兰亮丽,略显晦暗这是进口料所具有的特性。</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呈色多种多样,以目前世界博物馆馆藏及拍卖会拍品器物来看以呈色发灰及兰中泛紫居多,但元青花有种至美的呈色一湛兰色就是传说中的宝石蓝当然也可隐约見到黑聚点,这是青花呈色的至兰境界。</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的小米状斑点,串珠及暈散是似明非明,以暗非暗,似显非显,如斑点明显,重笔明串珠色深且显便为仿品。</p><p class="ql-block"> 另外青花笔划里面有树根状纹路也为高仿。</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龙纹碗,上口直径26.8cm,底部直径13.4cm,高14cm</p> <p class="ql-block">打捞上一艘沉船花掉三亿人民币,打开船舱后所有人都闭嘴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花3亿人民币打捞的是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域停止贸易活动的途中漂浮于海底。</p><p class="ql-block"> 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爲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无机质货物能够已分解不存,它就是 南海一号 。</p><p class="ql-block">A级黄铜 | 铜马</p><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12月28号才被打捞上岸,由于沉船上有少量的金银珠宝、瓷器。</p><p class="ql-block"> 为防止盗捞,二十年间中央部门不断告知此地有本国侵略者遗留的水¥雷,禁此各类船只接近来维护南海一号,直到各方面条件与技术成熟,这里才解秘。</p><p class="ql-block"> 南海一号第一次用全体打捞技术,整个打捞本钱高达3亿,仅爲打捞“南海一号”建筑暂时码头就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备、船舶、人工等,算上去,远超打捞工程预算的1.5亿元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全体打捞技术,是将沉船、载物以及四周泥沙按原状固定在特制的集装箱内,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可以最大水平保证船身和文物的完好。</p><p class="ql-block">....................................................................................................................................................................................................................................................................................................................................................................................................................................................... 打捞出后,清算沉船外表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其中一个船舱内超越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层层的南宋瓷器。</p><p class="ql-block"> 至今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少量动动物标本、船木等。</p><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辨认,这些南宋内销瓷次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p><p class="ql-block">其中有各种稀有珍稀种类。</p><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右侧中部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福建德化窑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窑绿釉器。</p><p class="ql-block">金器是 南海一号 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度的一类文物。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p><p class="ql-block">它们比拟一致的特点是粗大。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p><p class="ql-block">鎏金腰饰长1.7米。可以揣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魄细弱,身体矮小。充溢异域作风的金饰。</p><p class="ql-block">充溢异域作风的金饰,制造精密,可见事先的工艺水准曾经极高。</p><p class="ql-block">...................................................................................................................................................................................................................................................................................................................................................................................................................................................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南海一号 打捞音讯一出,各大媒体疯狂报道,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 、 海上敦煌等狂热之辞喧哗一时。</p><p class="ql-block">“南海一号”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管最完好的远洋贸易商船,它将爲恢复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爲难得的实物材料,甚至可以取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p><p class="ql-block">古船一局部还在钢制的打捞沉箱中,在水晶宫走廊底下停止维护,置信将来还有更多的惊喜被发掘出来。</p><p class="ql-block">展馆外一比一比例复制的南海一号木船模型,供游客观赏。南海一号终究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阅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瑰宝,他的身份又是什麼,又计划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候解答。</p> <p class="ql-block">8.鬼谷子下山</p><p class="ql-block">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界仅存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瓶,《鬼谷子下山》罐为首。</p><p class="ql-block"> 其它七罐分别是:锦香亭罐,百花亭罐,西厢记焚香图罐,尉迟恭单骑救主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三顾茅庐罐,昭君出塞罐。</p><p class="ql-block">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是全球仅存的八件元青花人物故事瓷之一,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瓷罐高27.5cm,口径21.5cm,腹径34.5cm,足径20.6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绘有“鬼谷下山”图,传神生动,画工细腻,堪称元青花绝世珍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鬼谷子下山</p><p class="ql-block">等级</p><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p><p class="ql-block">27.5cm</p><p class="ql-block">口径</p><p class="ql-block">21.5cm</p><p class="ql-block">腹径</p><p class="ql-block">34.5cm</p><p class="ql-block">足径</p><p class="ql-block">20.6c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幽蓝神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p><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1月1日,在上博看“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展览盛况空前,观者如堵。我一纯外行,装模作样浑身其间,颇觉好笑。展览不准拍照,本文所有图片均选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鬼谷下山”青花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目前世间仅此一尊。这个青花大罐,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绝品,当年2.3亿的身价,不是儿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因为不懂元青花胎啊釉啊什么的,只能看看图案。“鬼谷下山”图案传神生动,画工细腻,据专家分析此罐不像普通画工所为,应是当时画家所绘。</p><p class="ql-block"> 此罐使用进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水波纹;第二层肩部,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文章介绍: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p><p class="ql-block">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长髯微舞骑马戴硬脚帕头着长袍的文吏就是苏代。他端坐花斑马上,一手扯袍边,一手握笏托带置于胸前。马尾后侧是山石嶙峋,一棵古柳垂条云烟之中。马头前一丛矮竹,再向前又是山石犬牙,涧水从山缝中倾泻而下。</p><p class="ql-block">从苏代与马头都“回顾”这一姿态看,苏代不应该是“殿后”,而是“前引”。既是“殿后”,如何还要回顾,是怕有人追来?呵呵。苏代急匆匆“引导”在前,才需要频频“回顾”后面的鬼谷子。这样理解也许更符合苏代的使节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犬牙交错的长着灵芝异草的山石涧水下有一座三根圆木搭起的便桥,山涧旁一棵梧桐树,巍然矗立。两个军士在急步奔走,前一位头戴四角缨盔,穿结带战衣,戴护臂,足蹬战靴扎绑腿,腰系抱肚。右手握长柄缨矛扛于右肩,左手拉抱肚系带,身体左转微侧做回顾状。后一位戴圆顶缨盔,着战衣,后背心有团形花饰,左手戴护臂握长柄缨矛扛于左肩,腰间系挂长刀,大步急奔。二军士的缨矛,长尖窄体,后有倒刃,锋利森然。军士们身前一丛芭蕉,最尾的军士身后一株蛇蔓齿叶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下山中的二个军士</p><p class="ql-block">军士脸相俊美,面带笑容。再看动作,急匆匆里还带着些兴冲冲的意思。军士年轻无知,既无需主谋其事,又有幸“躬逢其盛”,能不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甚至手舞足蹈么?</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鬼谷子也不是“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而是低眉蹙首,颇有忧戚之色。战场瞬息万变,爱徒生命凶险莫测,师父再怎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表现出忧戚之色,也很正常。不信,您再看看下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鬼谷子和军士二人的神态举止,也因此形成一组有趣的对比。</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为整个纹饰图案的中心,也是此器的主角。一秃顶老者身着长袍抄袖坐于双辕轺车上,车轮辐条成花牙状,很是精美。拉车的是两只猛兽,左侧是豹,右侧是虎,二兽狰目急跑,像似在追赶前面的军士。在猛兽的前侧上方,有一棵虬松,枝干交错,针叶连绵。松下一株肥大灵芝。虎豹轺车后又是一株蛇蔓齿叶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山坡边一棵梧桐,梧桐下石间一丛翠竹。空地上一骑马军士,戴凤翅盔,着战袍,腰系抱肚,后挎长弓。右手擎大旗,左手上举紧握飘舞的旗带。旌旗上书[鬼谷]二字。军士胯下战马抬眼望旗,跃蹄欲奔。马尾后一株芭蕉长于山下。这四组图案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情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下山中的举旗军士</p><p class="ql-block">这个军士迎风举旗,略显用力,所以脸部肌肉自然绷紧,双目睁大,与前引军士有些不同。</p><p class="ql-block">主体图案的四个部分为组合连环画形式,以花草山石为分隔,多组连接,各有变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元代,各地盛传鬼谷故事,从宋金北曲院本的开始,到元代平话杂剧更为盛行,市井百姓在坊肆村口表演说唱,鬼谷子的故事是主要内容之一。其普及程度不亚于现代的小品,流行于茶余饭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当时以鬼谷子为题材的艺术形式,还有绘画,有戏剧。瓷罐上的图案就是以评话插图为蓝本绘成的。话说战国兵乱,燕、齐两国之间恶战不止,燕国拜乐毅为大将军攻打齐国,败齐军于济水之西,攻克齐都临淄,连下70城。仅莒、即墨二城屡攻不下。这时候齐拜孙膑为军师,大败燕军。孙膑在同乐毅的师傅自己的师叔黄柏阳对战时,被困于阵中,危在旦夕。齐国无奈急派苏秦的弟弟大臣苏代去请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求其救人。我们看到的这只青花罐上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鬼谷下山”青花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目前世间仅此一尊。这个青花大罐,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绝品,当年2.3亿的身价,不是儿戏。</p><p class="ql-block"> 此罐使用进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水波纹;第二层肩部,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p> <p class="ql-block">从元青花苏料谈元瓷的鉴赏</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有国产料也有进口料,进口料青花又叫“苏料”青花,非常受欢迎,其元代苏料青花鉴别可以通过以下八大特征来进行:</p><p class="ql-block"> 1、藏青色(如扎染布的藏青色布)苏料的元青花器件分早中晚期,但其色基准是苏料的应用,发色的情况可有些变化。</p><p class="ql-block"> 2、有凝聚斑、斑迹钻胎,重时显褐色,轻时称锡斑。这种斑,有的叫吃胎、钻胎,是一个意思。这种斑常表现在色料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3、在涂抹时的绘画纹饰中有熔溶流淌痕迹,象钧瓷中的蚯蚓走泥纹痕迹,这种痕迹是钻胎入骨的。在苏料与浙料勾兑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即进口料与国产料制造的元青花产品)</p><p class="ql-block"> 4、在线绘和涂抹的下缘有锯齿状的釉流淌或流散、晕散。色料轻时,斑、线涂绘中常出现晕散的图案边缘。</p><p class="ql-block"> 5、分层的线圈有下缘锯齿流淌,绘画的主图常常压过或流淌过分层的线圈,竖线超过分层线、流到分层线或过线圈,交叉时有斑痕,也可称为越压线圈。有时出现象糖葫芦似的串珠沉胎的点状斑迹。青料线绘浅淡时有飞青,显断线或模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6、在交叉线的部位常出现一个斑点,这称作渔网式网结,特别是绘画的鱼鳞上常出现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 7、认真看会发现线路中常有小的坑点连接起来的沟痕。如果不是坑点连起来的,则多为仿品。不是苏料没有这些特征。只有苏料才有这些特征,造假的苏料特征不自然,元代以后的苏料瓷器因料淘洗精,其斑点和特征要小而少,如由斑迹转成为点迹,由褐斑转为锡斑,由多转为少,由斑大转为小,由压越分层线圈转为不压分层线圈,由流淌转为晕散…。还要注意立件和卧件的青料的呈现状态上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8、 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坑点,露胎处边沿常有火石红漫延的边缘,釉面出现积釉。</p><p class="ql-block"> 同理,由于永乐年郑和七下,庞大的船队带来苏料,永乐及宣德瓷也有元青花进口料青花“苏料”特征,其苏料青花鉴别与元青花一致,也可以通过这八大特征来进行鉴定。</p> <p class="ql-block">孙膑为什么被挖去膝盖骨?山东出土竹简,他做的事比挖骨更残忍</p><p class="ql-block">在兵法三十六计之中有这样一计名为围魏救赵,这次战役是当时赵国被魏国攻打,后来向齐国求援,如果此时去支援赵国很显然是来不及的,所以就只能反其道而行之去围攻魏国,这样一来,魏国必然会收兵去回防自己的国家,赵国之灾也就可以顺势化解,不得不说这是非常经典的一次战役,也是对于兵法精妙的运用。</p><p class="ql-block">而这次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军事家孙膑,提到这个人,很多人都会想起他被挖掉膝盖骨这样的经历,那他为何会有这样的遭遇呢?除此之外,如今在山东地区出土的竹简更是揭示了他曾经的所作所为竟然比挖骨更加残忍,那这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有着怎样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要说孙膑为何会被挖去膝盖,那就必须要提及他的师兄庞涓,两人都是鬼谷门下的学徒,尽得师傅的真传,无论是在谋略方面还是在治理国家等一些领域都有着过人的能力,不过师兄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才能却有着一定的差异,孙膑的个人能力以及对于兵法的运用要比庞涓更胜一筹,与之相比,庞涓完全不够看。</p><p class="ql-block">等到后来师兄二人都学成而归,师兄庞涓在魏国被拜为军师,辅佐魏王进行改革以及讨伐天下,而与此同时,孙膑也开始选择寻找自己的归宿,而庞涓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便想将自己的师弟拉拢到魏国,希望师兄弟二人能够一同共事,可是表面上是这样说,但是实际上庞涓却另有打算。</p><p class="ql-block">一来是自己的师弟比自己更有能力,如果得到魏王的重用,那么日后无论是个人的身份地位还是在朝中的话语权,他都要比自己更高,二来就是如果自己的师弟在日后无法适应魏国的生活,选择投靠其他国家的话,那么肯定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庞涓选择陷害自己的师弟。</p><p class="ql-block">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施加在孙膑的身上,并将其施以膑刑,也就是挖掉他的膝盖骨,这让孙膑自此之后成为了残疾人,也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做到这种地步还没完,庞涓还在孙膑的脸上刺字,让他沦为犯人和奴隶,让人一眼就能辨识出来,可以说这种刑罚在当时来说是对个人的极大侮辱。</p><p class="ql-block">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孙膑丧失斗志更让他自此之后沦为废物,可没想到的是,齐国的田忌发现了孙膑这样一位人才,想方设法将他救回了齐国,并且还向齐王举荐将他任命成为了当时的军师,这样一来,孙膑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在当时的乱世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或许很多人会为孙膑的这种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同时也对庞涓的做法十分的痛恨,明明是出同门,又是多年的师兄弟,就算是不是亲生兄弟,其感情也和亲生的差不太多,而庞涓却将这种情感抛之脑后,对自己的师弟下这种毒手,实在是让人唾弃,虽然说庞涓这的做法确实是让人发指的,但是回过头来想想,庞涓这个人也是聪明人,他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种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师弟呢?</p><p class="ql-block">除了孙膑本身有着比较出色的才能外,另一方面,他也有着心狠手辣的一面,这是孙膑的真正面目,要说为何这样评价他,在如今山东出土的竹简中,记载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关于当时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的细节。</p><p class="ql-block">在这一战中,魏国虽主力尽出,但仍保留了相当多的兵力防备齐国偷袭,要想将魏国的主力部队引回国内,是在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孙膑居然想出一个极其残忍的计谋。</p><p class="ql-block">他让当时的将军派两位大夫去攻打平陵城,这座城池本来就不好打,他却偏偏派了两位作战能力比较差的将领去,这样的做法让当时田忌等人都十分不解,随后,孙膑也对于自己的这个做法做出了解释,他想让这两个人作为前锋去扰乱敌人的防线,同时制造出一种他们不懂兵法的假象。</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孙膑实施下一步措施,庞涓也必然会带领大部分的军队回防,虽然说这样的计谋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两位将领以及带领的士兵无疑是成为了炮灰,也就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而且这种牺牲是必然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居然让自己手下的士兵付出生命,这样草菅人命难道不比他被别人挖掉膝盖骨更加残忍吗?</p><p class="ql-block">在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找补回桂陵之战的损失,于是又大举进攻韩国,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韩魏之间的马陵之战,在两国开战之后,齐威王选择趁魏国不备,出兵攻打魏国,他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这样的强强联合目的就是一举击溃魏国,而孙膑也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他利用庞涓的弱点,不断的制造假象,诱敌深入。</p><p class="ql-block">而后田盼又以“减灶”之策引诱庞涓,魏军惨被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而庞涓也是被追至马陵地区,选择以死谢罪,至此,庞涓彻底结束了他的辉煌时代,魏国也在这次战役之后兵力大打折扣,从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诸侯国,转眼间成为一个二流国家,这也宣告了魏国在未来也将退出诸侯争霸的舞台。</p><p class="ql-block">孙膑也凭借着这次战役亲手报了曾经的屈辱之仇,同时这两次战役也让孙膑成为了齐国首屈一指的军师,他也为齐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重要的是他对于时局有着很好的把握,知道如何进退,所以他不像其他的一些谋士或是将领悲惨落幕,而是最后辞官归隐,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孙膑作为战国初期的军事家,兵家的代表人物,有着非常出色的个人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他在早期平白无故所遭受的屈辱和伤害实在是让人心疼,从如今出土的一些资料来看,孙膑也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样的为国为民的好人,为了实现战争的胜利或是特定的军事目的,他甚至让士兵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此的残忍,或许也是当时庞涓所忌惮的一点,如果他不除掉自己的这个师弟,那么在未来遭殃的或许就是他,至于谁对谁错,只能由后人纷说。</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高31.5cm,口径21.5cm,足径20.6cm,腹径34.5cm。</p><p class="ql-block">胎质洁白坚密(麻仓土加磁石),盘底火石红自然有根。修胎规整,整体线条转折柔和流畅,比例协调。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纯正浓重艳丽(青中泛蓝),晕散自然,凝聚斑点吃胎下凹(苏料特征)。</p><p class="ql-block">人物纹饰特征突出,画功深厚,线条优美舒服流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相当独特的一个门类,它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绘图案,再用透明釉覆盖,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其白底蓝彩,千年如新,一直是历代瓷器收藏家首选的收藏珍品。</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虽然早在唐代就有了,但完整的唐青花、宋青花至今没有发现。到元代中晚期,青花工艺逐渐成熟。明洪武年间成为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期。明永乐、宣德时期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p> <p class="ql-block">胎质洁白坚密(麻仓土加磁石),盘底火石红自然有根。修胎规整,整体线条转折柔和流畅,比例协调。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纯正浓重艳丽(青中泛蓝),晕散自然,凝聚斑点吃胎下凹(苏料特征)。</p><p class="ql-block">人物纹饰特征突出,画功深厚,线条优美舒服流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超高大罐,所知传世者不多。</p> <p class="ql-block">读破红尘物语,方能悟道人生:“幽蓝神采”元青花“鬼谷子下山”超高大罐</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高31.5cm,口径21.5cm,足径20.6cm,腹径34.5cm。</p><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在宋代达到了极致的美学⾼度。但是,真正让中国瓷器扬名海外的还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特产的青花瓷。青花⾊泽优雅,隽永娟秀,宛如江南烟⾬⼀般,让⼈如痴如醉。但是⽬前元青花的存世量⼀直是个谜,有⼈说400件,也有⼈说300件。⽽绘有⼈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仓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仅有8件。这8件传世⼈物青花瓷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全世界各大博物馆仅存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瓶,《鬼谷子下山》罐为首。</p><p class="ql-block"> 其它七罐分别是:锦香亭罐,百花亭罐,西厢记焚香图罐,尉迟恭单骑救主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罐,三顾茅庐罐,昭君出塞罐。</p><p class="ql-block"> 【⿁⾕⼦下⼭图】⼈物故事罐⿁⾕子下⼭,原出⾃《战国策》的⼀个历史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所擒,他的师傅⿁⾕⼦前往营救,率领众⼈⼀⾏下⼭。</p><p class="ql-block"> 2005年7⽉12⽇在伦敦佳⼠得进⾏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件元青花<span style="font-size:18px;">《鬼谷子下山》</span>⼈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拍出,由犹太古董商埃斯肯纳齐获得,加佣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拍出了⽬前中国瓷器的最⾼价格。</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超高大罐,所知传世者不多。</p><p class="ql-block"> 此罐的口径、足径、腹径等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佳⼠得拍出的《鬼谷子下山》⼈物罐</span>大致相同,唯有略高,瓶身高为31.5cm。只可惜底部和有了锔钉修补,其价值便大大打了折扣。</p><p class="ql-block"> 整器釉面厚润如脂,温和内敛,微泛酥油光泽。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绘有“鬼谷下山”图,传神生动,画工细腻,堪称元青花希世珍品。</p><p class="ql-block"> 胎质洁白坚密(麻仓土加磁石),盘底火石红自然有根。修胎规整,整体线条转折柔和流畅,比例协调。釉面莹润,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纯正浓重艳丽(青中泛蓝),晕散自然,凝聚斑点吃胎下凹(苏料特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鬼谷子下山”图案传神生动,画工细腻,</span>人物纹饰特征突出,画功深厚,线条优美舒服流畅,栩栩如生,活灵活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罐上图案纹饰应该出自当时画家所绘而非工匠之手,这使得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span></p><p class="ql-block"> 此罐使用进口钴料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第一层颈部,水波纹;第二层肩部,缠枝牡丹;第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第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p><p class="ql-block"> 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故事来自于元代版画《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它表现了战国时代齐、燕交战中,孙膑被燕国囚禁,他的师傅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件元青花人物罐“鬼谷子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坐在由一虎一豹</span>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位青年将军穿着武官衣服,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span></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p><p class="ql-block"> 这位长髯微舞骑马戴硬脚帕头着长袍的文吏就是苏代。他端坐花斑马上,一手扯袍边,一手握笏托带置于胸前。马尾后侧是山石嶙峋,一棵古柳垂条云烟之中。马头前一丛矮竹,再向前又是山石犬牙,涧水从山缝中倾泻而下。</p><p class="ql-block"> 从苏代与马头都“回顾”这一姿态看,苏代不应该是“殿后”,而是“前引”。既是“殿后”,如何还要回顾,是怕有人追来?呵呵。苏代急匆匆“引导”在前,才需要频频“回顾”后面的鬼谷子。这样理解也许更符合苏代的使节身份。</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犬牙交错的长着灵芝异草的山石涧水下有一座三根圆木搭起的便桥,山涧旁一棵梧桐树,巍然矗立。两个军士在急步奔走,前一位头戴四角缨盔,穿结带战衣,戴护臂,足蹬战靴扎绑腿,腰系抱肚。右手握长柄缨矛扛于右肩,左手拉抱肚系带,身体左转微侧做回顾状。后一位戴圆顶缨盔,着战衣,后背心有团形花饰,左手戴护臂握长柄缨矛扛于左肩,腰间系挂长刀,大步急奔。二军士的缨矛,长尖窄体,后有倒刃,锋利森然。军士们身前一丛芭蕉,最尾的军士身后一株蛇蔓齿叶花。</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中的二个军士军脸相俊美,面带笑容。再看动作,急匆匆里还带着些兴冲冲的意思。军士年轻无知,既无需主谋其事,又有幸“躬逢其盛”,能不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甚至手舞足蹈么?</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鬼谷子也不是“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而是低眉蹙首,颇有忧戚之色。战场瞬息万变,爱徒生命凶险莫测,师父再怎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表现出忧戚之色,也很正常。不信,您再看看罐子上绘图。</p><p class="ql-block"> 而且,鬼谷子和军士二人的神态举止,也因此形成一组有趣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为整个纹饰图案的中心,也是此器的主角。一秃顶老者身着长袍抄袖坐于双辕轺车上,车轮辐条成花牙状,很是精美。拉车的是两只猛兽,左侧是豹,右侧是虎,二兽狰目急跑,像似在追赶前面的军士。在猛兽的前侧上方,有一棵虬松,枝干交错,针叶连绵。松下一株肥大灵芝。虎豹轺车后又是一株蛇蔓齿叶花。</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山坡边一棵梧桐,梧桐下石间一丛翠竹。空地上一骑马军士,戴凤翅盔,着战袍,腰系抱肚,后挎长弓。右手擎大旗,左手上举紧握飘舞的旗带。旌旗上书[鬼谷]二字。军士胯下战马抬眼望旗,跃蹄欲奔。马尾后一株芭蕉长于山下。这四组图案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鬼谷下山中的举旗军士迎风举旗,略显用力,所以脸部肌肉自然绷紧,双目睁大,与前引军士有些不同。</p><p class="ql-block"> 主体图案的四个部分为组合连环画形式,以花草山石为分隔,多组连接,各有变幻。</p><p class="ql-block"> 在元代,各地盛传鬼谷故事,从宋金北曲院本的开始,到元代平话杂剧更为盛行,市井百姓在坊肆村口表演说唱,鬼谷子的故事是主要内容之一。其普及程度不亚于现代的小品,流行于茶余饭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当时以鬼谷子为题材的艺术形式,还有绘画,有戏剧。</p><p class="ql-block"> 瓷罐上的图案就是以评话插图为蓝本绘成的。话说战国兵乱,燕、齐两国之间恶战不止,燕国拜乐毅为大将军攻打齐国,败齐军于济水之西,攻克齐都临淄,连下70城。仅莒、即墨二城屡攻不下。这时候齐拜孙膑为军师,大败燕军。孙膑在同乐毅的师傅自己的师叔黄柏阳对战时,被困于阵中,危在旦夕。齐国无奈急派苏秦的弟弟大臣苏代去请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求其救人。我们看到的这只青花罐上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相当独特的一个门类,它是以氧化钴为原料在白瓷素胎上描绘图案,再用透明釉覆盖,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其白底蓝彩,千年如新,一直是历代瓷器收藏家首选的收藏珍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元青花,不仅普通民众,甚至于一辈子与瓷器打交道的瓷器专家对它也知之甚少。江西景德镇虽然成功烧制出元青花,但由于史籍缺载,又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600多年间,世人对元青花的认识与了解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元青花的可考历史短暂,并且其数量十分的珍稀,由此对元青花的争论也是最多的。</span></p><p class="ql-block"> 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东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对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瓶颈上用青花书写了长达62字的题记。至正十一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这件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p><p class="ql-block"> 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件数少,易被人遗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Chinese Art Under the Mongols) 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元代青花渐渐受到重视,但没有发现多少堪称传世之作的元代青花。</p><p class="ql-block"> 人们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台的青衣,素雅高洁、蓝色纯净。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元代瓷器市场以大件青花瓷器最为名贵,有越大越精之趋向,元青花大器有一种震撼力。在市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价格多以造型,纹饰的发色以及画工品相等作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从缠枝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谓无所不画。李知宴先生认为,与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绘画笔法最令人震撼。它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p><p class="ql-block"> 元青花另一奇为“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元代的画工在这类青花瓷上真是费尽心思。假如把一件元青花大盘上遍布的装饰花纹拿下来,重新组装后再贴上去,肯定做不到那么恰到好处”,李知宴先生说。</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英国人霍布逊发现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1929年至今才有80多年,元青花瓷研究目录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内博物馆收藏的总数为221件元青花完整器(不含青花釉里红器物,不含香港、澳门与台湾地区,不含私人收藏)。全世界博物馆藏元青花完整件总数在420件左右。</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公认存在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全世界仅有8件,近年来据大量考证并非8件,且认为全都流失海外。国内地方博物馆也藏有两件元青花人物大罐精品,由于各方面原因,之前较少有人知道。目前馆藏可以统计的元青花人物故事大罐事实上有10件,属于元青花瓷中精品,民间大量元青花并不在统计数据内,近几十年国内基础建设,陆续发现了元青花瓷片和部分整器,尤其八、九十年代苏州、太仓运河周边,成批涌现大量元、明瓷器,不泛元青花,当地老百姓并不完全了解,随处可见,窖藏瓷器出土后,没有发现使用痕迹,如新一般。当时受条件限制,损毁很多,不可否认民间存在精品元青花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大量文献史实和出土物证,元代青花人物故事何止是八种图案,不是不可能,只是没发现而已,元瓷上的人物纹按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下列几类:人物故事纹、戏曲人物纹、厮杀纹、市井人物纹、人物形象纹、社会教化纹、婴戏纹。</p><p class="ql-block"> 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而且质量很高。青花瓷器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的最主要产品,被人们誉之为“国瓷”。同时,元朝还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机构——浮梁瓷局。但由于所存资料和器物有限,因此,我们对于元青花的研究和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的元青花主要是指元代晚期(1341——1368)的至正青花,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盖整个元代青花瓷器。元青花的存世量少,主要与多年来的征战,以及明初统治者野蛮焚毁元代器物有关。</p><p class="ql-block"> 元代前前后后还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王朝,它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有趣的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如明、清直至民国,仿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都很缺乏,况且看到的元青花瓷器上也很少书写纪年款识。</p> <p class="ql-block">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的:“元代瓷器‘精者颇精’”。</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鬼谷子也不是“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而是低眉蹙首,颇有忧戚之色。战场瞬息万变,爱徒生命凶险莫测,师父再怎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表现出忧戚之色,也很正常。不信,您再看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下山中的二个军士</p><p class="ql-block">军士脸相俊美,面带笑容。再看动作,急匆匆里还带着些兴冲冲的意思。军士年轻无知,既无需主谋其事,又有幸“躬逢其盛”,能不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甚至手舞足蹈么?</p> <p class="ql-block"> 这位长髯微舞骑马戴硬脚帕头着长袍的文吏就是苏代。他端坐花斑马上,一手扯袍边,一手握笏托带置于胸前。马尾后侧是山石嶙峋,一棵古柳垂条云烟之中。马头前一丛矮竹,再向前又是山石犬牙,涧水从山缝中倾泻而下。</p><p class="ql-block"> 从苏代与马头都“回顾”这一姿态看,苏代不应该是“殿后”,而是“前引”。既是“殿后”,如何还要回顾,是怕有人追来?呵呵。苏代急匆匆“引导”在前,才需要频频“回顾”后面的鬼谷子。这样理解也许更符合苏代的使节身份。</p> <p class="ql-block">元青花鬼谷下山中的举旗军士</p><p class="ql-block">这个军士迎风举旗,略显用力,所以脸部肌肉自然绷紧,双目睁大,与前引军士有些不同。</p> <p class="ql-block">主体图案的四个部分为组合连环画形式,以花草山石为分隔,多组连接,各有变幻。</p> <p class="ql-block">9.昭君出塞</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昭君下嫁呼韩邪单于的感人爱情故事。画面描述了“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昭君出塞纹大罐</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幽蓝神采”元青花大展中,来自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青花大罐,在我看来,比大名鼎鼎的“鬼谷下山”更胜一筹。“昭君出塞”与“鬼谷下山”大小相近,前者有盖,后者无盖。前者釉面在肉眼看来几无磨损,后者即便是肉眼也可以看到明显的磨损划伤痕。“鬼谷下山”还有一道已透出器壁内外的较长冲线。更为重要的是,“昭君出塞”大罐的画工比起“鬼谷下山”绝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更加出神入化,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 该罐高29.5cm。 荷叶盖。纹饰繁密,层次众多,满花装饰,该罐呈现白釉泛青,青花颜色青翠,有晕散、聚釉及铁锈斑,该罐的裾部位置,绘有元青花典型的变形莲瓣纹。罐腹绘九个人物, 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 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 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 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p><p class="ql-block"> 看了一会儿,发现三位女性的马身马颈与马头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不是不有些单调?后来,退远了一步看,感觉这样的安排正可以突出三位女性的长身玉立。而后面柳枝间的空白正可以形成类似佛像的背光效果。整体形象突出,鲜明而不紊乱。</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脸部勾线精准细致,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脸部曲线的紧致优雅,丰润秀挺。双眉低垂,眼光内敛。仔细看,表情有点“似蹙非蹙,似喜非喜”的感觉,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逃出一个大牢笼?忧的是前途茫茫,等待着她的何尝不是另一个大牢笼?</p><p class="ql-block"> 随行女官也是俊美的脸型,但少一分稚雅之气,年龄的差异与气质的区别都很明显。女官表情略显淡漠,但淡漠里也有几分关切,有同为女性对王昭君遭遇的“理解之同情”。</p><p class="ql-block">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女官头饰部分的翎毛柔韧上挺,随风轻扬,细节生动,质感准确。(对照一下网络上的赝品图片,谁都可以看出那万里差距。)</p><p class="ql-block"> 王昭君脸部形象的俊美稚雅,和表情的细腻丰富,对照一下其它青花罐的女性脸部造型,更可以鲜明地感受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0.尉迟恭单鞭救主</p><p class="ql-block">隋朝末年,18路农民起义队伍一拥而起。各路好汉,混战一场。最后,中原地区只剩下定阳刘武周、洛阳王世充、太原李渊三路人马,鼎足而立,各自率领一批猛将,连年厮杀不休。其中,太原李渊之子秦王李世民力量最强。有一次,李世民带兵围困洛阳王世充,王世充派单雄信为先锋,与李世民对阵。一天,李世民带十几个人去察看敌营,被单雄信500兵包围。李世民势单力薄,兵器也没带,只能朝榆树林里逃去。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恭飞马赶到,只见他舞着单鞭,向单雄信直奔过去。几个回合,就把单雄信打败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人物故事大罐</p> <p class="ql-block">青花蒙恬将军玉壶春瓶,高30cm,口径8.4cm ,1956年湖南省常德市近郊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该器出土时已经破损,口沿残缺二分之一,曾经修复,因工艺粗糙,效果不甚理想。后又重新修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此瓶也是这次“幽蓝 神采”元青花大展的重器之一。画面中蒙恬将军端坐旗下,威风凛凛,身后武士举着火焰纹牙旗,前一武士抓一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描绘了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颇具巍然肃杀之气。作为背景的怪石、苍松、竹叶、花草将图案点缀得生动自然。图案题材来源于戏曲、版画、平话故事,反映了民间艺术的流行。该瓶造型精美,人物形象勾画细腻,线条流畅,笔法运用纯熟洒脱,是不可多得的精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蒙恬将军”四字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明显。综观历代青花,为画面题款的仅此一件。</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于元杂剧。此瓶所绘人物的服饰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风格。武士所举的旗子即《元史·舆服》所载的火焰纹牙旗,此旗与元巽申《大驾卤薄图》上的牙旗相同,属典型的元代风格。军士兵所穿的戎服即蒙古人穿的一种民族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蒙恬所着的当是“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下摆宽大、折有密裥,腰部系以宽阔围腰,这种服饰是身份较高的军官才能穿用。蒙恬头上的翎子是中国戏剧表演的一个重要头饰,是一种极具可舞性的戏剧服饰,凡是看过京剧《吕布戏貂蝉》的人都会对吕布用翎子戏貂蝉的细节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因为古代武士的盔冠常以尾翎为饰,称为鹖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蒙恬将军身后张举“蒙恬将军”大旗的士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向蒙恬将军汇报情况的士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士兵抓住一人。士兵猛劲,俘虏软弱无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玉壶春瓶由开始的盛酒之用,逐渐演变为插花之用,后来也用来作陈设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不过,在我看来,让如此威猛的“蒙恬将军”缩居于一个如此优雅的玉壶春上,真是委屈他了。尽管画工技艺精湛,但由于受制于器型,整体还是难掩“缩手缩脚”施展不开之感。 </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的图案纹饰与器型功用也偶有不和谐之憾,不知道此瓶算不算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展不能拍照,所有图片选自网络。部分文字也选自网络。谢谢。</p> <p class="ql-block">【收藏感悟】</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机遇不可能复制,但新的机遇随时等待具有远见卓识的人。</p><p class="ql-block"> 收藏需要先知先觉,需要在一般人还不认可时率先发现并实践,才能给藏家带来无穷的财富和无尽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说过“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要在众多收藏品中选中成长性好增值潜力大的品种,逢低吸纳买进的确不是一件易事。</p><p class="ql-block">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学识经历、社会背景不同,所以看藏品的眼光必定也不同。收藏要有精品意识,藏品贵精不贵多,是众多藏家的切身体会和共识。</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精品原本就存世量少,物以稀为贵,其含金量和增值潜能是不言而喻的。精品虽价高一些但其增值潜力大,而且有些精品极为稀少,时过境迁机不再来,错过机会后悔莫及。</p> <p class="ql-block">11.三顾茅庐</p><p class="ql-block">讲述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三次邀请诸葛亮出山,然后三分天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三顾茅庐人物故事大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锦香亭</p><p class="ql-block">所绘场景出自元代著名作家王仲文的《孟月梅写恨锦香亭》,故事叙说了唐玄宗时期才子佳人与孟月梅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唐玄宗时,长安书生陈圭游孟家花园,与孟女月梅相遇于锦香亭畔,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锦香亭人物故事大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周亚夫屯兵细柳营</p><p class="ql-block">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p><p class="ql-block">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弦。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就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p><p class="ql-block">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文帝称赞了周亚夫很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周亚夫屯细柳营人物故事大罐</p> <p class="ql-block">14.萧何月下追韩信</p><p class="ql-block">韩信是秦末名将,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也只做了个管管粮食的小官。后来丞相萧何碰巧遇见了韩信,谈话之间发现韩信有非常之才,于是便屡次向刘邦举荐韩信,但均未被采纳。韩信看到刘邦也不肯重用他,于是决定离开。得知韩信出走消息后,萧何非常焦急,也顾不上向刘邦报告,便亲自骑上马连夜率人追赶韩信。许多人以为萧何想去投奔项羽,这使得刘邦也非常的生气。萧何终于追上韩信,并把他劝了回来。之后,萧何正式向刘邦举荐韩信,并说,如果想夺取天下,非得用韩信不可。在萧何的力谏和劝说之下,最后刘邦终于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封韩信为大将。韩信果然不负众望,屡次替刘邦救险,后被封为淮阴侯。</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梅瓶</p> <p class="ql-block">15.西厢记-长亭送别</p><p class="ql-block">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西厢记-长亭送别人物故事盘</p> <p class="ql-block">16.百子闹春图</p><p class="ql-block">百子不是指100个小孩,意思就是很多小孩在嬉戏打闹,迎接春节.形容比较欢乐喜庆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光绪百子闹春青花盘</p> <p class="ql-block">17.渔家乐</p><p class="ql-block">讲述的是捕鱼的人家欢乐的时光,和全家人一起捕鱼快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渔家乐纹笔海</p> <p class="ql-block">18.折桂图</p><p class="ql-block">所绘仕女手持桂花,凝神对望。中间立一桂树,俨然一幅“四美折桂图。</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美折桂图青花盘</p> <p class="ql-block">19.刘海戏金蟾</p><p class="ql-block">刘海戏金蟾是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来源于道家的典故。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仙。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给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晚期刘海戏金蟾青花小盘</p> <p class="ql-block">20.福禄寿</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神话里边的"福星","寿星""禄星".寓意福禄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雍正青花福禄寿纹盘</p><p class="ql-block">21.春夜宴桃李园图</p><p class="ql-block">根据李白的《舂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题材,描写李白与诸从弟于桃花盛开的春天,在桃园中聚会的盛况。春夜宴桃李园图这一题材,历代绘者众多,而仇英此图主要落脚点在“幽赏未已,高谈转清”的“清”宁上,只眼独具,使画面显得旷达乐观,潇洒不羁。</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春夜宴桃李园图诗文笔筒</p><p class="ql-block">22.王昭君思乡图</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后,时刻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昭君手弹琵琶,来寄托一种思想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王昭君思乡图粉盒盖</p><p class="ql-block">23.十八学士</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p><p class="ql-block">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p><p class="ql-block">说明了统治者重视人才。</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笔筒</p><p class="ql-block">24.八仙图</p><p class="ql-block">八仙: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八仙人物纹铃铛杯</p><p class="ql-block">25.五子登科</p><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子登科青花人物罐</p><p class="ql-block">26.魁星点灯斗</p><p class="ql-block">传说魁星是个才子,曾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愤而跳入东海,玉皇深悯其人,赐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大多数人愿意相信魁星点斗可使家人“试”途光明,仁泽易道在这方面可说是独占鳌头,倍享赞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魁星点斗青花笔筒</p><p class="ql-block">27.丙吉问牛</p><p class="ql-block">丙吉问牛是非常著名的故事。丙吉做丞相时,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群人在路上斗殴,死者、伤者横陈于道旁,丙吉问也不问,径直驱而过。过了一会,他看到有人驱牛,那牛吐露舌头,气喘嘘嘘。他就命停车,派人去问:“驱牛走几里路了。”随从人员非常诧异,有人就问丙吉何以如此?丙吉答道:“百姓斗殴有所死伤,这是长安令的职责。丞相每年考课其成绩,奏明皇帝行赏罚就好。宰相不亲小事,那不是我当过问的。现在正值春季,并不是太热的时候。我担心阴阳失调,故问牛。”随从人员这才佩服丙吉知大体。</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丙吉问牛青花笔筒</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丙吉问牛青花笔筒</p><p class="ql-block">28.东方朔偷桃</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寿辰之日,宫殿前一只黑鸟从天而降,武帝不知其名。东方朔回答说:“此为西王母的坐骑‘青鸾’,王母即将前来为帝祝寿。”果然,顷刻间,西王母携7枚仙桃飘然而至。西王母除自留两枚仙桃外,余5枚献与武帝。帝食后欲留核种植。西王母言:“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原地薄,种之不生。”又指东方朔道:“他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据此,始有东方朔偷桃之说。东方朔并以长命一万八千岁以上而被奉为寿星。后世帝王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图庆典。“寿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被绘画和文房用品等用作题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东方朔偷桃青花盘</p><p class="ql-block">29.杨家将故事</p><p class="ql-block">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1]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杨家将故事青花案缸</p><p class="ql-block">30.铜雀台比武</p><p class="ql-block">铜雀台比武是三国时很有名的故事,其实铜雀台与文学也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以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铜雀台比武人物故事青花棒槌瓶</p><p class="ql-block">31.四妃十六子</p><p class="ql-block">有关“四妃十六子”中“四妃”的典故起源,据宋代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帝王后妃·四妃》云:“三代有夫人而无妃号,汉有贵人,魏始置妃,此夫号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四妃也。”除此之外,亦有称四妃为黄帝四妃四:嫘祖、女节、彤鱼氏、嫫母;或说帝喾四妃:安源氏、简狄氏、陈丰氏、女取訾氏。“十六子”则是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指古代传说中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此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贤臣,因各有大功,皆赐姓氏,故称十六族,也称十六相。不言而喻,此题材纹饰的运用无疑是表达一种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家庭幸福,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四妃十六子大罐</p><p class="ql-block">32.携琴访友</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楚国有个乐师——俞伯牙,琴弹的很好,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进琴声之中,但一般人却听不懂。有一天,俞伯牙在长江边忘情演奏,樵夫钟子期听到他的琴声,由衷的发出赞叹:“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想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声。知音难遇,俞伯牙和钟子期都很激动,两人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探讨琴艺。然后不久钟子期就病逝,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了,他便将手中的琴摔在地上,发誓从此不再弹奏。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典故创作出了携琴寻芳、携琴访友等绘画题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天顺俞伯牙携琴访友纹青花罐</p><p class="ql-block">33.陶渊明爱菊</p><p class="ql-block">陶渊明是一位隐士,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花中的隐士,周墩颐在《爱莲说》中写到:“菊,花之隐逸者也”,想那时,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一定很孤寂,一般娇艳名贵的花也不会在那生生长,只有菊花与他为伴。正因为这些,陶渊明对菊花有着特殊的好感,因此也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光绪陶渊明爱菊青花粥罐</p><p class="ql-block">34.王羲之爱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爱鹅: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末王羲之爱鹅青花三足炉</p><p class="ql-block">35.周敦颐爱莲</p><p class="ql-block">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其中"出淤泥而不染"已成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中 周敦颐爱莲青花瓷片</p><p class="ql-block">36.空城计</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空城计人物故事盘</p><p class="ql-block">37.指日高升</p><p class="ql-block">指日高升,成语,作谓语,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臣》:“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解释 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青花指日高升人物故事笔筒</p><p class="ql-block">38.老子出关</p><p class="ql-block">老子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p><p class="ql-block">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p><p class="ql-block">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老子出关海屋添筹图盘</p><p class="ql-block">39.大禹治水</p><p class="ql-block">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p><p class="ql-block">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塑像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 青花大禹治水笔筒</p><p class="ql-block">40.红拂记</p><p class="ql-block">《红拂记》前半段描绘李靖、红拂女、虬髯客结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风尘三侠” 。虬髯客一直有帝王之志,听说太原李世民有“帝王之气”,特地赶来看个究竟。一见面,虬髯客就被李世民的英气折服,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志向。盘中描绘的是故事的下一幕:数日后,虬髯客在家中宴请李靖夫妇,饭后让仆人抬出了二十几口大箱子,将自己的万贯家财全部赠给李靖,让他有能力辅佐李世民夺天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红拂记人物故事图盘</p><p class="ql-block">古人绘制每个图案都有它的意义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所以藏一件物品,藏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20.福禄寿</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神话里边的"福星","寿星""禄星".寓意福禄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雍正青花福禄寿纹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1.春夜宴桃李园图</p><p class="ql-block">根据李白的《舂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题材,描写李白与诸从弟于桃花盛开的春天,在桃园中聚会的盛况。春夜宴桃李园图这一题材,历代绘者众多,而仇英此图主要落脚点在“幽赏未已,高谈转清”的“清”宁上,只眼独具,使画面显得旷达乐观,潇洒不羁。</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春夜宴桃李园图诗文笔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2.王昭君思乡图</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后,时刻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昭君手弹琵琶,来寄托一种思想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元青花王昭君思乡图粉盒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3.十八学士</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p><p class="ql-block">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p><p class="ql-block">说明了统治者重视人才。</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笔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4.八仙图</p><p class="ql-block">八仙: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八仙人物纹铃铛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5.五子登科</p><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五子登科青花人物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6.魁星点灯斗</p><p class="ql-block">传说魁星是个才子,曾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愤而跳入东海,玉皇深悯其人,赐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大多数人愿意相信魁星点斗可使家人“试”途光明,仁泽易道在这方面可说是独占鳌头,倍享赞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魁星点斗青花笔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7.丙吉问牛</p><p class="ql-block">丙吉问牛是非常著名的故事。丙吉做丞相时,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群人在路上斗殴,死者、伤者横陈于道旁,丙吉问也不问,径直驱而过。过了一会,他看到有人驱牛,那牛吐露舌头,气喘嘘嘘。他就命停车,派人去问:“驱牛走几里路了。”随从人员非常诧异,有人就问丙吉何以如此?丙吉答道:“百姓斗殴有所死伤,这是长安令的职责。丞相每年考课其成绩,奏明皇帝行赏罚就好。宰相不亲小事,那不是我当过问的。现在正值春季,并不是太热的时候。我担心阴阳失调,故问牛。”随从人员这才佩服丙吉知大体。</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丙吉问牛青花笔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丙吉问牛青花笔筒</p> <p class="ql-block">28.东方朔偷桃</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寿辰之日,宫殿前一只黑鸟从天而降,武帝不知其名。东方朔回答说:“此为西王母的坐骑‘青鸾’,王母即将前来为帝祝寿。”果然,顷刻间,西王母携7枚仙桃飘然而至。西王母除自留两枚仙桃外,余5枚献与武帝。帝食后欲留核种植。西王母言:“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原地薄,种之不生。”又指东方朔道:“他曾三次偷食我的仙桃。”据此,始有东方朔偷桃之说。东方朔并以长命一万八千岁以上而被奉为寿星。后世帝王寿辰,常用东方朔偷桃图庆典。“寿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被绘画和文房用品等用作题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东方朔偷桃青花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9.杨家将故事</p><p class="ql-block">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1]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戏说中,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杨家将故事青花案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0.铜雀台比武</p><p class="ql-block">铜雀台比武是三国时很有名的故事,其实铜雀台与文学也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聚集在铜雀台,以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铜雀台比武人物故事青花棒槌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1.四妃十六子</p><p class="ql-block">有关“四妃十六子”中“四妃”的典故起源,据宋代高承所撰《事物纪原·帝王后妃·四妃》云:“三代有夫人而无妃号,汉有贵人,魏始置妃,此夫号妃之始也。唐初皇后而降,有贵,淑,德,贤,是四妃也。”除此之外,亦有称四妃为黄帝四妃四:嫘祖、女节、彤鱼氏、嫫母;或说帝喾四妃:安源氏、简狄氏、陈丰氏、女取訾氏。“十六子”则是十六相或十六族的引申,指古代传说中的高阳氏的后代八恺和高辛氏的后代八元。此为舜向尧推荐的十六贤臣,因各有大功,皆赐姓氏,故称十六族,也称十六相。不言而喻,此题材纹饰的运用无疑是表达一种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家庭幸福,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同时也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四妃十六子大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2.携琴访友</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楚国有个乐师——俞伯牙,琴弹的很好,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进琴声之中,但一般人却听不懂。有一天,俞伯牙在长江边忘情演奏,樵夫钟子期听到他的琴声,由衷的发出赞叹:“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没有想到一个樵夫竟然能听懂他的琴声。知音难遇,俞伯牙和钟子期都很激动,两人从此结为好友,经常在一起探讨琴艺。然后不久钟子期就病逝,俞伯牙心痛之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了,他便将手中的琴摔在地上,发誓从此不再弹奏。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典故创作出了携琴寻芳、携琴访友等绘画题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天顺俞伯牙携琴访友纹青花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3.陶渊明爱菊</p><p class="ql-block">陶渊明是一位隐士,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花中的隐士,周墩颐在《爱莲说》中写到:“菊,花之隐逸者也”,想那时,陶渊明隐居的地方一定很孤寂,一般娇艳名贵的花也不会在那生生长,只有菊花与他为伴。正因为这些,陶渊明对菊花有着特殊的好感,因此也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惬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光绪陶渊明爱菊青花粥罐</p> <p class="ql-block">34.王羲之爱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爱鹅: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王羲之派人去买,老太太不卖。王羲之就邀了朋友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叹息终日。</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末王羲之爱鹅青花三足炉</p> <p class="ql-block">35.周敦颐爱莲</p><p class="ql-block">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其中"出淤泥而不染"已成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中 周敦颐爱莲青花瓷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6.空城计</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青花空城计人物故事盘</p> <p class="ql-block">37.指日高升</p><p class="ql-block">指日高升,成语,作谓语,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出自:明·程登吉《幼学琼林·文臣》:“代天巡狩,赞称巡按;指日高升,预贺官僚。”解释 指很快就可升官。旧时官场预祝之词。</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青花指日高升人物故事笔筒</p> <p class="ql-block">38.老子出关</p><p class="ql-block">老子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p><p class="ql-block">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p><p class="ql-block">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 青花老子出关海屋添筹图盘</p> <p class="ql-block">39.大禹治水</p><p class="ql-block">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p><p class="ql-block">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p><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塑像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明崇祯 青花大禹治水笔筒</p> <p class="ql-block">在古玩收藏界,“永宣青花”是与“元青花”、“清三代”齐名的珍贵瓷器,每一件的价值都不可估量。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洪熙、宣德年间,国力强盛,为满足皇室御用,官窑厂烧制的青花瓷造型精美,纹饰超凡脱俗,被后世收藏家称赞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p><p class="ql-block">在2019年,香港拍卖的几件永宣青花瓷器,每一件成交价都超过千万,最高的价格甚至高达数亿元,堪称国内最贵的文物之一。除了青花瓷器外,永宣瓷器同样珍贵,只要是真品,在拍卖市场上很轻松就能上亿。</p> <p class="ql-block">大明宣德年制四季四君子仕女图青花碗</p> <p class="ql-block"> 据《收藏和鉴赏(2006年01)》杂志刊载的《浅谈瓷器中的“官仿官”(作者晨岗)》介绍:《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第149页》(图3)即为“明宣德青花仕女图碗”。</p><p class="ql-block"> 马希桂著《中国青花瓷》中的“秋夕”失意仕女图碗,也是明宣德珍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香港天明楼也藏有一件“明宣德青花仕女图碗”。</p><p class="ql-block"> 该文作者引用这些资料,是为了说明他自己珍藏的一件“清康熙青花笔筒”和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康熙青花碗(见《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第65页》)”,在“从灵芝、山石、到树木以及人物、服饰的画法和风格,”“都相差无几”,“是清康熙官窑仿明代宣德官窑的官仿官青花仕女图碗”。从而说明宣德青花仕女图大碗对后代很有影响并得到历代传承。</p><p class="ql-block"> 但是,康熙青花碗又有发展,他有墨分五色的特征,通过青花浓淡的变化,把人物、环境的色彩关系表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40.红拂记</p><p class="ql-block">《红拂记》前半段描绘李靖、红拂女、虬髯客结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风尘三侠” 。虬髯客一直有帝王之志,听说太原李世民有“帝王之气”,特地赶来看个究竟。一见面,虬髯客就被李世民的英气折服,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志向。盘中描绘的是故事的下一幕:数日后,虬髯客在家中宴请李靖夫妇,饭后让仆人抬出了二十几口大箱子,将自己的万贯家财全部赠给李靖,让他有能力辅佐李世民夺天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红拂记人物故事图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绘制每个图案都有它的意义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所以藏一件物品,藏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皇室瓷器,荣耀至尊——大明宣德年制黄釉红龙缠枝如意纹珐琅彩带盖梅瓶</p><p class="ql-block">大明宣德年制</p><p class="ql-block">藏品名称:宣德款黄釉龙纹珐琅彩如意带盖梅瓶</p><p class="ql-block">藏品编号:BJZL-CQ1700282</p><p class="ql-block">藏品年代:宣德</p><p class="ql-block">交易方式:私下</p><p class="ql-block">交易地点:重庆</p><p class="ql-block">藏品售价:可面议(保留价198万元)</p><p class="ql-block">藏品规格:底径:12.7cm 高:42.3cm 口径:4.8cm</p><p class="ql-block"> 我的大明宣德款珐琅彩黄釉龙纹花缠枝梅瓶,诚意结缘低价转让。</p><p class="ql-block"> 遥想大唐盛世,酒品主要以果酒、米酒、药酒等为主,这些酒的酒精度数都不算高,而当时上至天子百官,下至文人墨客,无不以豪饮为先。正因如此,为避免酒精挥发过快而设计的“小口短颈”,为储酒容量考虑的“丰肩圈足”,也造就了梅瓶这件丰肩敛腹、器形优雅、设计精巧,却又不失实用的酒容器。 合目冥想,皓月当空,美酒美器,难怪诗仙嗜酒,却依旧能写出“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般美轮美奂的诗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德国,曾经流行过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您有明代的瓷器吗?”</p><p class="ql-block">因为这代表财富,代表身份!</p><p class="ql-block"> 道法自然,万物有灵;千古物情,寰宇万象。</p><p class="ql-block"> 黃色:偕音皇色:國人謂之皇帝專用。(收藏的價值和意義重大:心中充滿喜悅:心中富有:知足常樂。)<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上有明确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的记载。可见最晚到元代,黄色已经成了皇室御用色,臣庶不得用。但此时黄色还不是满清那种明黄色。</p><p class="ql-block"> 清《南窑笔记》载曰“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御之色也”。即指此工艺。以后明各朝均有烧造,以成化、弘治两朝烧制量为最大。</p><p class="ql-block"> 有文献记载,元代就有来自域外进贡的珐琅器皿。国内人几乎都不知道,瓷胎掐丝珐琅(瓷胎景泰蓝)也开始于明代宣德年,英国小镇的克罗伊顿博物馆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藏有一件明代宣德年制作的“瓷胎掐丝珐琅(瓷胎景泰蓝)”。明《博物要览》中有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器短颈、小口、带盖,丰肩,腹部渐下渐敛,深圈足。器型规整,以黄釉为地,釉上绘红龙花卉纹饰,肩部双弦纹内绘串枝花卉纹,腹部绘红云龙纹为主题纹饰,颈部饰黄地缠枝纹,运笔苍健,点染深沉。肩部弦纹下自右至左书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识。</p><p class="ql-block"> 以缠枝或折枝进行组织、重构,花、叶的有序排列,藤蔓枝茎巧妙的连接,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构图形式,以及对纹样向心、放射、旋转、循环等方法的巧妙处理,使整个图案画面达到丰富多变、和谐统一的装饰效果。这种构图的最大优点是瓷器上布满纹样图案,构图繁多复杂,但密而不乱,密中有序。</p><p class="ql-block"> 梅瓶盖的盖内置有锥管,锥管状结构使得瓶与盖套合后不易脱落的同时,又使梅瓶盛酒后易于密封。此类梅瓶的烧制既与大元帝国引进蒸馏酒的制作不无关系。瓶盖上黄地绘四季如意云纹,彰显英武高贵吉祥!</p><p class="ql-block"> 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釉色娇嫩而略深。黄釉烧制后,橘皮纹更加明显,呈凹凸不平之状,色泽亮丽匀净,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蟠龙为长须双角五爪龙,眼神灵异炯炯有神,龙形矫健、威风凛凛。龙鳞雕刻细密有致,腾云驾雾,身姿遒劲有力,龙爪张扬,神武有力,龙身盘踞瓶肩,尽展皇家威严大气。花叶布满器身,造型优美;满饰串枝花卉纹,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瓷质细腻,精致貌美,烤彩柔润,画功高超,彩瓷器绘画的摹本“皆当时殿中画院人遗画也”。整件作品华丽而高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梅瓶器形恢弘,气宇不凡!双角五爪红龙图工艺精湛,雕工完美,浮雕感强烈,釉面温润光滑,纹饰的相惯线,显得非常清晰,金碧辉煌,庄严美观。黄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成瓷,难中之难,玉如凝脂,足显珍贵。</p><p class="ql-block"> 游龙穿花,跃于瓷上,瓶型俊朗圆润,刚柔相济;腹部修长,绘一条雄赳赳五爪赤色飞龙腾跃于朵云间,睁眉瞠目,炬眼炯炯,张牙舞爪,刚劲有力气势万千,穿梭繁花折枝地,将宣德帝的思古之情与审美高度,纳于一身。龙纹乃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最重要之纹饰,象征帝王及皇权。此梅瓶珐琅彩发色浓艳,纹饰强而有力,反映出当时瓷匠的高超技术。造型精美,纹饰超凡脱俗,被后世收藏家称赞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p><p class="ql-block"> 明龙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p><p class="ql-block"> 明代龙身以网格纹和锯齿纹多见,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于一器者多以龙头位置的一高一低作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的横纹带,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个梅瓶基本色调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直至现在,黄色和红色都是能代表中国的主色调。周代以黄钺为天子权力象征,隋代以后皇帝要穿黄龙袍,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都有着''黄皮肤'',黄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红色在元代也是贵色,我们可以看到明初洪武皇帝穿的还是红袍,而非黄袍。</p><p class="ql-block"> 《竹书纪年》传说尧母庆都感于赤龙而生尧,尧曾梦攀天而上。陶寺早期元首墓中出土的龙盘,画面中赤龙攀天而上,恰似相关传说的生动写照。所以此梅瓶赤龙如意云纹饰,更是龙为天子龙行天下富有四海的经典表述。</p><p class="ql-block"> 黄又与“皇”相同字音,因此后来封建统治者就把黄色作为宫廷的“御用颜色”,黄色也就成为了至尊、权利、威望、富贵的象征,被视为尊贵的色彩。黄是至尊之色,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以黄色为贵。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黄色为吉利之色的记载,如“黄裳,元吉”。《汉书》也说:“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按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来解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统率四方,而土色为黄。历代帝王崇尚土德,故黄色成为帝王之色。</p><p class="ql-block"> 皇天后土,率皆为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黄釉生辉,皇权永存,权威尊严;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庄严富贵,在周代,宫殿建筑上就普遍采用了红色。</p><p class="ql-block"> 黄釉瓷器,皇室专用;珐琅彩瓷器,瓷中之王,官窑中的官窑!黄釉红龙纹梅瓶以其尊贵的气质彰显着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明宣德年制应为沈度的字,鸭蛋青,淡淡桔皮釉,橘皮纹,这种橘皮釉其实属于釉病,麻仓土和祁门土的二元配方,压手沉重。明收青花,清收彩瓷。</p><p class="ql-block">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代早期黄釉瓷器以永乐及宣德黄釉瓷器为主。</p><p class="ql-block"> 宣德时期的黄釉瓷器文物非常少见,特别是此黄釉红龙缠枝如意云纹珐琅彩梅瓶,更是王者的权威,尊贵的象征,传世珍品,承古开今。目前尚未发现馆藏和大收藏家手中或传世品中有此类型。</p><p class="ql-block"> 宣德时期瓷器文物距今已经500多年,保存下来的文物百不存一。此梅瓶经过战争动乱、天灾人祸,品相完美保存至今实属不易!黄承天德,宣德的黄釉瓷器完整器,两岸故宫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黄釉目前尚属于明清瓷器文物鉴定的空门,由于缺乏大量的馆藏文物真品资料可供研究和对比分析,对于各朝黄釉文物的区分目前尚属于高精尖领域。</p><p class="ql-block"> 黄釉器的使用,更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贵贱有级,服位有等”,任何人不得僭越。明史记载:“闪黄,乃上用服色也。”(《明史》卷六七《舆服三》,1640页。)</p><p class="ql-block"> “黄”与“皇”同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是凌驾于一切颜色之上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颜色。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在皇室成员中,能使用和拥有纯黄釉器的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皇贵妃用白里黄瓷器,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瓷器,嫔用蓝地黄龙瓷器,贵人用绿地紫龙瓷器,常在用五彩红龙瓷器。一般臣庶严禁使用,民间绝无拥有。</p><p class="ql-block"> 《南窑笔记》记载:“黄色用石末、铅粉、入矾红少许配成。”从传世品看,明代黄釉瓷器在宣德朝已烧制得相当成功,成化时期的黄釉瓷器制作已很精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官窑里的特殊御窑,有可能在一朝当中只做一件,比如说此件珐琅彩的瓷器,完完全全体现出皇家的富贵气,可能当时工匠制作时候的意思是说皇家品牌就要体现出皇家奢侈的生活,这类的瓷器都被称之为御窑。</p><p class="ql-block"> 《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宣德朝虽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数量级是客观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生产的官瓷应在几十万件至几百万件,这样的逻辑推断是成立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许多博物馆元代瓷器、明代成化以前的瓷器屈指可数,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p><p class="ql-block"> 当看到这一件件精美无伦的艺术精品时,除了惊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还要感叹皇家的价值取向。他们不惜工本的投入,才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精神享受,它们的价值是唯一的和永存的。</p><p class="ql-block"> 永、宣名器极为珍贵,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永乐青花压手杯、鲜红釉盘等器皿,西藏萨迦寺的宣德青花五彩碗等等,都是世之珍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经历了四次文物大流失,有多少宝物蒙尘民间?</p><p class="ql-block">2022-01-07 22:40</p><p class="ql-block">数量惊人的中国文物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另外,在建国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非法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也不在少数。</p><p class="ql-block">旧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p><p class="ql-block">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p class="ql-block">而近20年来,中国文物走私海外亦形成高潮,仅从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象。有报道称,香港做贮装文物匣盒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挣五六十万港元不止。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凭借大陆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p><p class="ql-block">圆明园被劫、焚毁</p><p class="ql-block">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清朝帝王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兴建的一座规模空前的山水离宫。极盛时期的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平面呈倒“品”字形,东西长6华里,南北宽约4华里,占地5200余亩。经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150余年营建,号称“万园之园”。</p><p class="ql-block">圆明园代表着中国18世纪城市风景建设与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准。法国大文豪雨果将圆明园比作东方艺术的代表,称之为“汇集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p><p class="ql-block">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p><p class="ql-block">1860年圆明园被劫掠、焚烧后,圆明园旧有陈设、收藏的稀世珍宝现存国内很少,大量瑰宝流落国外。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也都未能幸免于难。罪恶的大火不但焚毁了一座旷世名园,对人类文化也造成了巨大破坏。</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大肆劫掠</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大肆劫掠,城陷不久,各国帝国主义侵略者特许士兵抢劫三日(即自1900年8月16日起至18日止)。实际上,抢劫活动早从占领北京的第一日就已经开始,到8月21日德国军队麇集北京以后,这一正式特许的抢劫活动仍在不断扩大,至少当有8日之久。</p><p class="ql-block">8月19日俄军抢先占领颐和园,至l0月2日撤离。10月3日,英、意联军继占该园,至翌年8月27日撤出。俄、英、意在占领期间,将颐和园内陈设的珍宝窃掳殆尽,并对园内建筑大肆破坏。俄、德、日军先后以守卫紫禁城的名义,以及其他各国侵略军以“参观”的名义,偷窃和破坏紫禁城内的稀世文物、珍本图籍和金玉宝翠。</p><p class="ql-block">至1900年冬天,宫内已所失过半,贵重之物被劫掠无遗。而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活动,直到八国联军撤出北京之日此种野蛮行为才终止。从驻京公使、各级军官到教士也无一例外地参加了抢劫活动。</p><p class="ql-block">从皇宫、颐和园、三海、坛庙、陵寝、王公府第、各部衙署直至民居商店,同样无例外地遭到抢劫。这次浩劫,北京积聚的大部分法物图籍、奇异珍宝皆尽为侵略者所取,大部分被劫持到国外。</p><p class="ql-block">经过这次洗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北京城“已失数百年来巍奂之美观,旧迹留者,仅一二者”,致使“一座昔日充满着辉煌金漆房舍的北京城,现在可只是一片罗列着萧条残物的荒野”。连侵略者也供认:“北京今已成为一强盗世界。”</p><p class="ql-block">殷墟甲骨散落</p><p class="ql-block">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1899年在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这些甲骨是中国殷商后期的王室档案,内容几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但自出土之日起,这些甲骨便惨遭流失。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后又被西方列强的文化掮客以各种名目大量收购而去。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流失海外的就约有26700片,遍及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等12国。</p><p class="ql-block">其中日本最多,达12443片。这些甲骨大多藏在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以至于有人哀叹“甲骨文在中国,甲骨学在日本”。</p><p class="ql-block">“流失”的敦煌</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5月20日),敦煌莫高窟十六窟甬道北壁后沉睡了几百年的藏经洞(现编号为第十七窟)被住持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宝库豁然洞开。</p><p class="ql-block">之后,来自俄、英、德、法等国的“探险家”接踵而来,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物约5万余件,这些称得上是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囊括了世界罕见的佛教典籍(包括唐玄奘带回并翻译的佛经)。</p><p class="ql-block">文献中保存的官私文书,使敦煌地区晚唐、五代、宋初悄然湮没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再度为世人所知;文献中的经、史、子、集四部书中,有不少是宋代以后佚失无存的孤本;而文献中的古藏文、于阗文、粟特文、龟兹文等不仅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而且一些已不存在的民族语言,也因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世人所珍视。</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五六万余件的文献只有不到1万件留在国内。”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称,“其他4万余件文物全部流失到国外。”</p><p class="ql-block">黑水域文献的流失</p><p class="ql-block">黑水城文献和敦煌文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双子星座”。</p><p class="ql-block">黑水城文献</p><p class="ql-block">黑水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额济纳”即西夏语“黑水”的意思。传说西夏时一位黑将军在这里英勇守城,并于城破前在城市的一处水井里埋藏了大量金银珠宝。掘获珍宝的愿望使无数探险者对此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时光流逝,没有人发现宝藏的秘密。</p><p class="ql-block">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受沙皇指派,率队来中国北部考察,其主要目标就是黑水城。考察队在这里翻找挖掘,终于,他们在黑水城外发现了一些佛塔,打开佛塔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数千卷佛经,雕像和绘画,这些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古籍分布的格局。也为我们能够进一步的研究宋元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但这些意外发现的珍宝被运到圣彼得堡,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人要在那里,才可以看到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原物。</p><p class="ql-block">中国文物流失经历四次浪潮</p><p class="ql-block">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情况,我经常听我的老师耿宝昌先生谈起。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文物有四次外流浪潮。</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英国的大东公司把中国瓷器销往欧洲,英国、荷兰都是中国瓷器流散地,但那时还处于正常的贸易状态。</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与分食。其后仍有太监又偷又买,不过第一次浪潮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日本侵华。这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当时,国民党政府无论财力还是管理上都比较弱,博物馆、考古工作都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普通民众在对文物的保护上也没有任何意识。 此时,欧美的国力强盛,强大的民间资本没有去处。 于是,收藏艺术品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一种风气。</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美国文物商几百美金便能买到中国很好的古董,一万美金可以买到最好的中国古董,这些古董大都是从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还有老百姓家里流散出来的。 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区,文物流失得更厉害。 因为这些地区经常出土汉唐文物,一些农民在耕地、掘墓时,发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并不太懂挖到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古董商看到这种机会后,便专门去民间搜罗,以便宜的价格购入,然后,以较高的价格卖出。那时,一件青铜器大概能卖几百大洋,这类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轰动,于是便形成了一种风气。</p><p class="ql-block">1937年,中国的盗墓、仿古之风盛行。在安阳,外国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里等着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铜器,而带回到美国后,一件青铜器能卖好几十万美金。</p><p class="ql-block">当然,那时的中国古董商也学会了针对不同国家的客人,仿制不同的古玩,对美国人做仿铜器;对英国人做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对日本人做万历五彩;对法国人做清代的官窑粉彩瓷器等等。</p><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时,他们的士兵都受过相关的教育,所以,对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把它们保护起来,拿到手之后,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本。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量日本军官举家移民美国三藩市落户,带去了很多的中国文物,我在美国三藩市便见到了不少用楠木包装好的中国宋代茶道用具,如茶碗、茶壶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中国抢去的。</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们也不能不提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这可能是第三次文物外流的浪潮。那时,以国家文物商店为经营单位,政策规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时代的真文物,因鉴定失误,被当成仿制品卖了。</p><p class="ql-block">当时,我所在的文物商店,专卖碑帖,很多都是老拓本,还没裱过的,有清朝光绪拓,还有明代的。日本旅行团一来就几十个人,进到店里,每人先抱一堆,然后进行筛选,价格便宜。</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中国又出现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我看过最远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麦与荷兰,德国、法国更不用说了,直接到香港来进货。我在香港,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现在回忆起来,非常令人痛心。</p> <p class="ql-block">古董商看到村妇洗头,眼珠几乎掉下,一块银元买走国宝</p><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会非常感兴趣,古董店里的那些老物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你如果问老板,他当然是含糊其辞,躲躲闪闪。其实,那些光鲜亮丽,甚至用锦盒包装的古董,就是从你溜达的地摊上淘来的。只不过,老板的眼力好,淘到真货的几率更大。不光如此,他们还往往亲自上阵,下乡收货,北方叫作“铲地皮”,今天就说说一位知名古董商铲地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那是在1937年夏天,北京前门大街祥和成挂货铺经理王殿臣就亲自到烟台去收旧货。当他在黄县城里走街串巷时,发现一个妇女在门楼里坐着洗头。王殿臣不经意地一瞥,连眼珠都差点掉了下来。他并非登徒浪子,并没有非分之想,吸引他的是村妇旁边装皂角水的杯子。</p> <p class="ql-block">最为津津乐道就是南光陶瓷将青花瓷与现代陶瓷电热壶相互结合,创新。制作出最为环保安全⼜绿⾊的陶瓷电热⽔壶。众所周知,传统的电热⽔壶采⽤铝制材料或者铁质化合材料,即使是新型的复合材料,对于⼈体⽽⾔,长时期的引⽤对⾝体健康是⼗分不利的。包括办公的饮⽔机,由于长期不⽅便清理都会造成不卫⽣不健康的隐患。但是南光陶瓷的陶瓷电热⽔壶,完全天然的材料,不仅健康卫⽣,在烧⽔的过程中,会释放许多有益于⼈体健康的元素,对⾝体⼗分的有益。同时,为了让陶瓷电热⽔壶更加美观⼤⽅,符合现代⼈的⽣活审美情趣,南光陶瓷将传统的元青花元素加⼊了画⾯设计中。⼀家欣是南光陶瓷的线上⾼端品牌。现在淘宝京东等都有售。</p> <p class="ql-block">各朝官窑瓷器改朝换代后的去向</p><p class="ql-block">1)动荡转移,新老更代大部分是通过战争而实现,每次更替使得当权者不得不考虑有流通价值的瓷器搬迁转移,使得大量的官窑转移民间窑藏。在那个动荡年代,百姓和富人首先也是想到的把瓷器藏起来,这个流出的量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2)在国家应急时作为硬通货变卖,这个量也是巨大的,官窑本身在当年就是有价值的流通货币,国内外均可流通,就相当于现在国家向民间发行“有款”的人民币和债券道理是差不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p><p class="ql-block">嘉庆十二年内务府奉旨库存瓷器内变价10万件,“随传集各商人等赴库逐款看视,所出价银多寡不一,唯商人乔文郁愿出价银4311两9钱1分2厘,与崇文门经纪所估价银有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嘉庆十四年,“瓷库现存圆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变圆琢瓷器15万件”“招商认买先将价银交纳广储司银库后再赴各库领取物件”。按上次售变价招商认买,唯商人李賡扬投递认呈,情愿出价银14487两2钱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嘉庆年间的三次大招商、大变卖,约45万件瓷器从宫中流向了民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精华几乎倾巢而出。</p><p class="ql-block">这是否间接证明嘉庆让顶级的官窑瓷器流向了民间,在民间的官窑瓷器数量和品质不亚于一些国有博物馆馆藏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内廷和圆明园瓷器的数量变化具体到每一个类型的官窑瓷器。这些瓷器自道光二十三年至咸丰十一年经过18年,仅有少数存储在内廷的瓷器被丢失外,而圆明园内存贮之器则被抢掠一空。</p><p class="ql-block">如康熙款绿团龙黄瓷碗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时有117件,其中内廷38件,圆明园79件,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则仅剩20件。</p><p class="ql-block">雍正款暗龙白里黄瓷碗在道光二十三年时共408件,其中内廷61件,圆明园存储347件,至咸丰十一年仅剩33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乾隆款绿行龙白里五寸黄瓷碗在道光二十三年时有248件,其中内廷存储96件,圆明园存储152件,至咸丰十一年仅剩下内廷的96件未动外,其余无存。</p><p class="ql-block">嘉庆款八卦云鹤瓷碗在道光二十三年刚有133件,其中内廷33件,圆明园存100件,至咸丰十一年时仅有27件。</p><p class="ql-block">道光款粉红地五彩福寿双喜瓷大碗在道光二十三年时有16件,其中10件在内廷,6件在圆明园,至咸丰十一年仅剩8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许多事例证明,民国时期持续不断的战争,是国宝流向民间和海外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因此,时至今日民间不断地、大量地出现明清时期的官窑真品,也就见奇不奇了,见怪不怪了。一些所谓专家们还在坚持民间不可能有官窑真品时,除了学识问题,剩下的就是利益问题了。</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的皇家收藏,极大丰富中华文化艺术品,晚清的屈辱也使民间对国家珍宝一见真容。宫廷这些艺术珍品的高贵、典雅的品位也影响了全世界、全社会,全人类的艺术品位。</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古代艺术品,我们需要全方位的认识,从研究入手,从文化的根脉入手,从普查民间收藏入手,让民藏中的精品、珍品通过普查、书籍、杂志表达出来。虽然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