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大地间 誉满桑梓地

心旅画游

弹指二十余载,在革命老区翔梧故里,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着一位已故的老支书——李少夫。生前,他曾一肩挑“两职”,既担任下高村完小校长,又兼任中高村支部书记。他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不计得失,勤奋实干,堪称基层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近日,记者重访了李少夫的亲友、同事,从大家的点滴言谈中,再现了这位基层干部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一生。 李少夫,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出身贫寒家庭,一生经历坎坷,当时求学十分艰难,上小学时,无钱买墨,他常到村后坡根刨红土块矶汁练字,因交不起学费曾一度辍学。年龄稍大,常背负干粮步行五十余里到县城上初中。在校期间,他发愤读书,习文练字,擅长绘画,品学兼优。初中毕业后,虽考取陕州师范,但因家庭经济困顿,不能继续深造,县文教委推荐到兴华公社董寺村上河小学任教。他潜心教学,积极上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辗转崇阳、磨头小学,历任教导主任。而立之年,又调任兴华公社高村完小校长。上任伊始,他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多次向县教委恳请,广招优秀人才,配强教师队伍。从长水、河底初中调回郑西亚、李醒亚两位老师,充实到下高村完小。从兴华公社辅导区调靳荣超老师任中高村小学校长;把下高村完小教学水平高的李兰芬老师和西山底工作能力强的赵成显老师调回本村任教。赵老师家到学校山高路远,只能步行,为留住人才,李少夫每年安排村里强壮青年,多次翻山迈岭给赵老师家担送粮食。师资队伍配齐后,又成立了以李继周为校董的监委会,强化教学监管,保证教学质量。老师们除讲好文化课外,定期组织学生理发,参加社会劳动,丰富业余生活。还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征求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历时四年,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习成绩名列全县前茅。因群众威望高,工作能力强,公社党委研究决定李少夫兼任中高村支部书记。从此,他一肩挑“双职”,昼夜连轴转,白天负责学校日常工作,夜晚兼管村里事务。在村里搞好政策宣传,加强班子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大胆进行管理,凝聚了人心,树立了正气,使全村的生产生活井然有序。风雨砥砺数载,默默辛苦付出,促进了教学、村务工作“双提升”。1965年,在全县组织的基层干部考核时,他被选拔调任长水公社党委秘书。他离开那天,学校师生及中高村村民,围在村口路旁,依依不舍送别。之后,调任马店公社党委秘书,一干就是十余年。1981年,又调任洛宁县司法局秘书。从政三十余年,足迹遍布洛河两岸,真情倾洒黎民百姓,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所到之处,有口皆碑。 <p class="ql-block">  发挥一技之长,真情回报乡邻。他自幼酷爱书法,勤练不辍,毛笔字苍劲有力。他擅长书写对联,平时处处留心,积累对联用语。每逢年关,不论家务再忙,既便天寒地冻,总要抽出一天时间,发挥自己专长,义务为村民编写春联。早晨拉开阵势,一直忙到天灰地暗,中午无暇吃饭,冷了搓手取暖,屋里院内堆满了各家的对联,还嘱托两个儿子逐一登门送去,自家的门联总是提着油灯张贴。曾有一年,因劳累过度,大年初一,他手指僵硬,胳膊疼痛,在床上躺了一天。他还学会了理发手艺,特意买了一套理发用具,那时村里没有理发师,群众理发要等集上街,又得花钱。为方便村民,节省开支,他每次回村,都在自家门口放个位子,挂条毛巾,为左邻右舍及过往的村民义务理发,尽力为乡邻们奉献爱心。</p> <p class="ql-block">  积极发挥余热,投身家乡建设。1994年,李少夫退休还乡,但从未在家赋闲。除与亲友上山开矿、承包荒地栽树,搞好正常家务外,还忙碌于村务工作。退休两个多月,乡、村领导三番五次登门动员他出任村支书,被多次婉言谢绝。最后,看到领导心诚意切,推辞不过,答应不担任何职务,不要一分报酬,只协助村委工作。从此,他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参加各种会议,积极出谋划策。协同村委班子上下奔波,多方考察,反复与市、县“老促会”沟通协调,争取扶贫资金8.4万元,购买小尾寒羊、山羊600余只。落实林地面积3000余亩,栽植仁用杏树2万余棵。每到春天,村里公路沿线西侧满岭满洼,杏花盛开,花香四溢,生机盎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高村是革命烈士李翔梧故里,为继承先烈遗志,弘扬老区精神,他随同李氏家族人员,南上栾川,东下巩县,寻根问祖,追溯缘源,参与李氏家谱续写工作。同家族老少一起各尽其能,捐献财物,把李氏祖祠修缮一新。李翔梧之子李宗明和妻子刘松芯参加李氏祖祠落成典礼仪式后十分欣慰,与李少夫等人在祠堂前合影留念。</p> 心系村民疾苦,尽力排忧解难。村民李丙亚家里经济拮据,妻子患抑郁症,儿子李红武眼珠被树枝撞伤,危在旦夕,急需手术。面对高昂的费用,家人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他慷慨捐资100元,并亲自带着李家父子去医院治疗,又动员在县城工作的本村人出钱相助,保证了手术成功实施。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一位驼背老人李松周独自在河滩经营菜园,位置偏辟,人员稀少,生活孤单寂寞,想听收音机,但那时购物难度大。李少夫得知后,通过多种关系,自己垫钱买了一台,并亲自送到菜地,李松周感动得热泪盈眶。李少夫在县城上班期间,凡村里人找他,有求必应,有难必帮,热诚相待,全力帮忙。村里李金武、李金乐兄弟,父亲去世早,姊妹多,家景窘迫,李少夫尽己所能给他们解决了很多难题。李金乐上大学参加工作后,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动情说道:“按年龄您是我的父辈,论辈分我真的不能直呼您的名字,您对我们的成长关怀我永生难忘!”。村里李国民也曾多次满怀感激地对李少夫子女说:“我上大学时因家庭屡遭磨难,伯父想方设法为我和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 心底坦荡无私,处事公道正派。李少夫公平处事的风格,深得村民的信赖,每遇婆媳矛盾、夫妇不和、兄弟不睦等纠纷,很多人主动找他调解。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农忙农闲,只要找上门,他都不厌其烦,耐心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抱怨而来,满意而归。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化干戈为玉帛,使许多矛盾已久的家庭握手言和。一位外地的上门女婿因在村里势单力薄,感到十分憋屈,打算携带妻室儿女离家出走,经李少夫调解,又重新振作精神留在村里,最后感动地跪在地上不停说道“谢谢大哥,是你让我鼓起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p class="ql-block">  润物细无声,嘉风传后人。李少夫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各位子女。他生前常教育孩子们:要正直做人、踏实做事;团结共事,和睦相处;知恩图报,诚实待人。大女儿李荣彩在参加工作前夕,父亲在家现场示范给她上了一节生动的“培训课”,使她满怀信心地登上了“三尺讲台”,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耕耘教坛三十五载,较早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职称,也是兴华教育系统唯一的女党员,并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彰。二十多年来,李少夫的子女们情同手足,患难与共,成家立业,各尽其责,过上了幸福生活。而今,他的后人也都孜孜求学,奋发向上,相继取得了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等学历。同时,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尽显其责。有做企业管理的,有搞社会研究的,有从事科研的,有做行政的、教师的、护理的、技术行档的,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  情洒大地间,誉满桑梓地。李少夫的赤诚奉献赢得了乡邻的真情回报。1998年农历6月26日夜,李少夫在老家中高村突患脑溢血,儿女都不在身边,生产队长李文亮四处喊人救助,又跑到邻村联系车辆,连夜送到县城医院,次日凌晨才姗姗离开。李少夫去世后,县城工作的李顺贞急忙回家翻出自己备用的板料给他做寿木。木匠李光武等闻讯后,当即停下别家的活,昼夜不息,加班加点给他做棺材。社员李世民连夜在家做了两筐豆腐送到门上,分文不收。远在郑州的李治卿回不到家,特意托人送去500元钱表达哀思。远在甘肃的好友李茂堂托人送去200元也以表哀思。出殡之日,村民们不约而同驻立在公路两旁,目送他最后一程,低声泣语“真是个好人啊!可惜走得太早了”。李顺喜年近古稀,连续三天在他家跑来跑去,料理丧事,直到最后,才迟迟离去...... </p> 李少夫一生虽然没有显赫卓著的政绩,没有光鲜靓丽的头衔,但他从山村泥土地里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历经风雨,坎坎坷坷,摸爬滚打,自强不息,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用朴实、坚强、真诚、善良踏出了坚实的足迹,书写了绚丽的人生,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