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庆教育随感(286)

唐山松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与环境、气候的斗争中,产生了很多的智慧并掌握了其规律,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留给后人很多的反思和借鉴,使人们在今后的生活、生产、生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民间也有很多的谚语、典故和歇后语被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条大路走中间”,“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不良”,“宁养贼子不养痴儿”“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等等,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运用各种先进的工具来学习和工作, 实际上古代传承下来的这些典故和谚语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仔细品味依然会回味无穷,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一、谚语:当盐要咸,当醋要酸。说的是干什么就像干什么的,要有模有样,合乎规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感悟与启示:</p><p class="ql-block">谚语的所说是指人在生长过程中会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时间会充当不同的角色,但不管哪个角色,要当好这个角色,承担该角色应当承担的责任,就像用盐时要咸,用醋时要酸,如果当盐不咸,当醋不酸的话也就没有实际价值了。如一名老师,在学校是教师要为人师表,在课堂上要认真上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课间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纪律,对违规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既让学生们感到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又感到老师严格要求,很有威严,这是老师在学校应有的样子和担当的角色。回到家中面对自己的老母亲,这位教师应该尊重老人,主动和老人沟通交流,让老人诉说自己的诉求,尽量满足老人的想法,让老人高兴,即便是老人说的有不对的地方也要耐住性子仔细聆听,这是这位老师在家做儿子应有的样子。同一个人,因面对不同的人和在不同的地点,就应该有不同的角色并将角色做好即当盐要咸,当醋要酸。实际上体现角色定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潜伏在敌人内部的特工人员,像靳东饰演的《伪装者》中的新国民政府的高官,又是军统住上海站的站长毒蛇,还是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正是他在几个角色中的娴熟变化并充当的很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角色定位好了给人带来很多的乐趣和成就。还有谍战剧《风筝》里面的鬼子六郑耀先,因角色承担的更好,遭到军统和共产党的同时绞杀,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不排除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出现错位的情况,即当醋不酸,当盐不咸的情况,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不便和麻烦等。家长和老师在管理孩子和学生时,要善于转换自己的角色,同时也要提醒孩子和学生不时的变换一下自己的角色,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这时不光是换位思考,更重要的是换位体验,会更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p><p class="ql-block">有时出现当盐不咸,当醋不酸的情况时,大多是出现了错位,如校长要干校长的事,副校长要干副校长的事,处室主任要干处室主任的事,如果出现错位,那就会出现当盐不咸,当醋不酸的现象和后果。假设一个校长布置给副校长任务后,再对副校长指指点点,束缚着副校长去开展工作,势必要造成副校长积极性不高或者等靠挨的情况,更有甚者如出现校长和副校长策略分歧,让处室主任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就更惨了。</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的问题,只要有当盐要咸,当醋要酸的意识和能够及时准确的转换角色,就会有效提升我们之间彼此和谐的程度,使自己从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p>

角色

当盐

咸当

副校长

教育

老师

老人

谚语

不酸

换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