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独白———跳出来看看阳光

寂时光

<p class="ql-block">  作茧自缚多日,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刘禹锡和苏东坡相同,不管遇到哪样打击,不管到哪个地方,他都能自己活得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快乐的标准取自于自己,而非外事、外物、外人。如果你一直读书学习,却不明其中道理、不明书中蕴含、不懂学为己用,请问你读书,又有什么用呢?</p> <p class="ql-block">  情绪不稳,牢骚又多,自我宣泄不够,就到处找茬。当然,有时候也是事出有因,人总是觉得是为自尊、尊严在活,却做了情绪的奴隶,这真是不应该的。短暂的岁月里,你能收获多少?你能留下多少?你能做多少事情?都需随心随行,量力而行,不能一味去拔高、去增压、去超越,总是有一张宏伟蓝图描摹过多次,去无法付之于行动,那份失落之气让人沮丧,但不能以此气来惩罚自己。</p> <p class="ql-block">  理想和抱负在现实面前有时候真的是被秒成渣的,那点点屑沬一层层撒在心田,越铺越厚成了负重、成了负累、成了行动的绊脚板。心也被一点点桎梏了、封闭了、伤心透了,偶尔眼泪就会脱眶而出。</p><p class="ql-block"> 得好好地剖析自己、内省自己、批判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不能用这样的心态、方式、面貌来对待工作、生活,包括自己,那是不公平的一种自己折磨。</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601班上写作课,有一篇课文是史铁生的《那一个星期天》,那一个星期天,作者饱受等待的煎熬,从清晨到下午直至黄昏。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作者要把时间节点写得如此细致呢?孩子们说,为了突出时间的漫长,为了表现出心情的焦急。我表扬了这些聪明善思的孩子们,接着又追问,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等待的时刻,为什么这样的时刻对于作者对说记忆这么深刻,会值得他这么去追忆、去念念不忘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意识到老师的提问肯定是想有所指向的。我说你们了解作者史铁生吗?知道,他21岁后只能依靠轮椅行走,后来他的母亲也突然地离开了他。是的,如果是一个身体正常、经历平淡的人,会那么在意等待的这一天吗?会让他记录得如此细致入微,连光线的推移也记得如此准确清晰吗?老师,因为他会永远记住没有去成的那一天,而他的母亲突然过世离开了他,对他来说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是的,可是他能埋怨他的母亲吗?不能!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生活的不易,母亲的艰辛,对母亲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学到这里,孩子们的感情是沉郁的,我的情感也是沉郁的。然而,也让我突然想开去了,史铁生如此的人生经历,实属是最悲惨的,而他却和命运对抗,笔耕不缀,在文字的世界里延续自己生命长度,而我呢?工作、生活中的不开心、小插曲都足以击败我的情绪,不应该啊!老师在教孩子们学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教自己,教自己怎么去面对挫折,怎样去调试自己的心情,调整自己的心态。 </p><p class="ql-block"> 我承认我的强迫症,事事想求得完美,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全盘地否认自己,自卑与自尊的极度矛盾体。我认得明白,我想得清楚,却无法让自己解脱出来。</p> <p class="ql-block">  远离故土,总是有种遗弃感,往往会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尤其像我这样的敏感体质。昨晚,回到宿舍我对自己说,至于吗?人生有多长?生存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一天天的让自己的情绪裹挟自己,负能量充斥身体的那个部位,让自己喘不过气来。人心比天高,总想至于不败之地,让耀眼光芒簇拥,内心成就感满溢,那样就是你内心想要的吗?或许,你真的就会快乐吗?</p> <p class="ql-block">  和孩子们一起完成第三单元作文《让真情流露》孩子们写得很好,我也有了感触,让真情流露,让不快游走,你的不快对比很多人真的不算什么。曾经你那么会看自己的幸福,现在你只会盯着自己的悲伤,这是一种病,需要自我治疗,自我康复。</p> <p class="ql-block">  每天,看看升起的朝阳,看看那些有兼顾生活与工作的年轻人,其实你什么都不缺了。睁开眼,细看芸芸,谁不是擦干眼泪继续干!相信未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