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爷”小传

守望家乡

<p class="ql-block">“宋大爷”本名宋世科,字学哲,1940年1月出生于柳泉镇五珠泉村。2003年在宋店中学退休,今年八十又三,精神矍铄,身体倍棒,尚且笔耕不辍。初识宋大爷于1996年,那年我到宋店联中任教,“宋大爷”教历史,年青人官称“宋老师”,岁数略大的同事叫他“老宋”。我之所以喊他“宋大爷”,是因为他女儿和我同村,且是同辈,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要叫他“表大爷”,我尊称他“宋大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5年,我从柳泉镇党政办到文化站任站长,当时有几个想法,其中一个想法是编写《柳泉文化志》,由于人手不足,我就想起了原教育系统的几位“才人”——宋世科、王庆灿、周广洋、孙礼强等几位老师,本意是请他们来短期帮帮忙,谁知一干至今也没停手。早年在宋店学校的时候,宋大爷把自己写的文稿汇编成一本小册子,取名《那黄黄的婆婆丁》,印刷后颇得同事们的喜爱。2020年,宋大爷又起意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文稿以及自己看日子的资料和心得合集编印成册。资料在慢慢汇总,书名是来来去去没有定下来,我和周广洋老师商议:宋老师生于五珠泉,长于五珠泉,工作于柳泉,热爱邻里百姓,家乡情怀特别重,干脆就取名“情系五珠泉”吧,宋老师和王庆灿老师也非常赞同,并让我写个书名,我当即应允下来。之后想想,我觉得有必要把我所了解宋大爷的点滴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一篇小传,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宋大爷。 之后,又把宋大爷的文集《那黄黄的婆婆丁》拿出来精读一遍,再次被宋大爷朴素的文笔,高尚的情操,宽大的胸怀,执着的毅力,特别是那浓浓的热爱家乡之情所动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大爷勤奋好学,我辈当以其为典范,他老人家是典型的“问家政读书耕田”。据宋大爷回忆,他初次接触文字,是在1949年辛家村办“冬学识字班”,1958年在前象小学毕业,并被保送茅村中学。又逢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被迫回家务农,边耕边读,1978年到宋店联中任教,1980年取得徐州师范学院中文大专学历。</p><p class="ql-block"> 宋大爷热爱学习,对文学孜孜以求,渴求知识的程度不亚于人对一日三餐的需求。二、三年级就开始接触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卓娅和舒拉》、《高玉宝》……,茅村中学回家后读了《林海雪原》、《苦菜花》等,甚至抱着孩子还读完了《青春之歌》。之后他读完了《红楼梦》、《红岩》、《红日》、《创业史》、《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三里湾》……,但凡有机会他都会如饥似渴的去阅读,如醉如痴。周围同事都说宋老师知道的多,我想这就是他博览群书的结果吧——读书万卷始通神。</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涉猎广泛,不仅读书,而且在书法、纂刻、民俗学上也颇有造诣。目前是铜山区、徐州市老年书画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其书法作品线条流畅,字体端正,从容自然,深受广大群众及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数十年间习字从未间断。1992年8月获河南省“希望杯”中国硬笔书法优秀奖,2005年获徐州文旅局暨徐州书画院“广大环球杯”中老年书画铜奖,2008年在全国老年人书画摄影庆奥运活动中书法获特等奖,2016年2月在“夕阳红兰亭文艺杯”全国老年文艺大赛中书法获金奖。</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的石刻与纂刻技术,在我看来绝对大师级的,虽然他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他凿的蒜臼子和碓窝子,灵巧秀气,精致绝伦,完全可以做石刻工艺品欣赏。宋大爷曾给我刻过一枚篆字印章和一枚闲章,我出示给一位同学欣赏,他对宋大爷的纂刻技巧喜爱有加,买了一块上好的青田料,非要求我请宋大爷帮忙刻一枚印章,我推辞不过,就请宋大爷出手帮他刻一枚印章,他如获至宝,至今收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大爷与人为善,是助人为乐的楷模。宋大爷见人不笑不说话,共事多年的同事没见他发过脾气,但凡有人张嘴相求,无不慨然应允,不求回报。写春联听起来是个有“面子”的活,经常写春联的人大都知道其中的苦楚。以前农村识字的人本就不多,写毛笔字的人更少,一个村子也就一两个能写春联的人,都是老少爷们买好纸,往你家一放,你在纸上写好名字,然后算门的数量、大小,家中是否有老人,是否养殖等等。往往年二十六就开始写,一直到大年三十,裁纸、写好、晾干、叠好、写名,全村大部分人家的春联都是这一两个人写,一忙就是几天,然宋大爷年年如此,虽然很劳累,也无法出去转转,但他数十载从无怨言,对来者均是笑脸相迎。周围群众莫不称赞有加。</p><p class="ql-block"> 更让宋大爷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民俗学“看日子”,在农村无论红白事、动工、开业、吃喜面等都有挑“吉日”的习惯,宋大爷擅长于此,甚至可以说精通。周边数十里的人都去宋大爷家请他挑选各类吉日。宋大爷看日子细致,红白事莫不翻看周堂图、吉星黄道、十二星值等,耐心向来者悉心解释日子优缺点及注意事项,建议选用哪天,一一透彻说明。说来也怪,宋大爷看的日子用者都顺顺利利,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说宋大爷看日子管,都来上门相求。只要来找他,宋大爷都热情相待,也有拿两包烟的,也有提箱奶的,也有拿喜糖的……,绝大部分宋大爷都是婉言推辞,即使偶尔收了一些推辞不掉的喜烟喜糖,宋大爷也都是带到单位与大家“同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大爷挚爱家乡,在深爱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着着,用行动和文字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他爱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力所能及的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各类公益宣传文字的书写,村里景观楹联的编撰书写,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从教四十载(返聘三年),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大家庭工作的人才。记录着家乡的点滴故事,殚精竭虑,要给家乡留点东西。他的文字纯朴自然,乡情味道十足,情感特别丰富,读者能从他通俗平实的字里行间汲取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读者以正能量。在《初到区政府》一文中“回来的路上我走的很快,心想那区上的干部,话语和态度是那样的温和……,我虽走在羊场上,可我的心境宽阔极了”,一语道破那个时代公务员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宋大爷办成事的轻快心情。通过批改宋大爷儿子的习作《棉弓情》,儿子回忆三十多岁就单身的爷爷,曾用这张棉弓来养活这个家庭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温暖和幸福,宋大爷“不禁热泪盈眶,这不正是我要写的内容,恰恰被儿子先写了吗?不谋而合,他们结下了深厚的祖孙情简直胜过了我们的父子情……,唯一能弥补遗憾的,我也只有写一点文字,表达对父亲的哀思!”,亲情自然流露,令读者不胜唏嘘,感叹宋大爷人生崎岖。《徐家林的故事》、《家乡的树》、《村头那二分地》、《酸枣 酸枣》《黄黄的婆婆丁》、《家乡的路》《五珠泉》等文章无不流露出宋大爷浓浓的乡情,就像他在文中所说“我分明看到‘西畴一望绿相连了’”。在《野草》一文中宋大爷感慨“草啊,你对别的没有索取,只有贡献。只是听任大自然的恩赐,然而一到夏天,他们便编织成绿色的海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不就是宋大爷坚韧不拔,外柔内刚,勇于面对,坚强生活的写照吗?</p><p class="ql-block"> 有幸和宋大爷成为同事、“忘年交”,今在宋大爷书法和文字作品即将集结成册印刷之际,感慨宋大爷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因热爱而开始,因责任而坚持。数十年如一日,成就了他老人家一路的收获,而今八十又三高龄的他仍思维敏捷,还在乡土文化研究道路上跋涉前行。苦于本人才短思涩,词难达意,承蒙宋大爷抬爱为其拙作小传,不当之处敬请斧正。同时,衷心希望宋大爷今后能够更好的为我们诠释夕阳无限好,奋进正当时的豪迈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