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像一对亲兄弟》你还记得吗?

禺草号汉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湖北宜昌棉纺织厂生产车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几天翻出《一场别开生面宜棉人难忘的篮球赛》旧文,转发到美篇、头条、公众号等平台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了宜棉人,沉淀于心近半个世纪的记忆。该文,系我七年前应《三峡晚报》特邀所撰。见报后,引起不小的共鸣,使那场引以为豪的比赛,又兴奋延续谈论了好一阵。这次重新在网络上转载,同样事出有因:近两年时间,常和当年赛场上的主力老胡一道游玩,不时还谈起那场激动人心的赛事,说到兴起时,老胡还会比划那么几下。他那娴熟球技依旧非同一般,谈吐比划中,唤起我对那篇文章的回忆,深感这样精彩的一场比赛,必须再一次提及,让古稀之年的工友们,敞开心扉,欢乐无忧地再兴奋自豪一回!</p><p class="ql-block">地处宜昌市东郊伍家岗的“宜棉厂”,依山旁水风景秀丽,交通便利路连东西。当年这里除沈家店、李家湖,两个自然居住区外,还有部分田舍、橘园、鱼塘,但周边杂草丛生,荒坡随处可见,老宜昌人习惯称为黄土岗。</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自1964年起中苏交恶,第三国际旗帜下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产生突变和撕裂。当年中国的工业,70%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这样的工业布局显得异常脆弱。在国际形势压力下,政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宜棉厂”就是在这类形势下,选址于伍家岗,以“三线建设速度”夜以继日修建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名山不乏侣,好景有好诗”作为宜昌市人才济济的万人纱厂,值得提及和要说的事,真的是太多太多,下面我要说的是,当年在“宜棉厂”有支同样腿上绑铜锣,走一路响一路,深受广大职工及军民喜爱,活跃在职工队伍中的宜棉宣传队。</p><p class="ql-block">顺便谈一下“宣传”二字,各在书籍汉典中的诠释。宣字在《澄衷蒙学棠字课图说》:“古者天子传宣政令之所,谓之宣室。颁诏以论臣民,谓之宣诏。宣,布也。”传字则:此物之力传于彼物,是谓传力。而宣传队在《汉典》中:“为传播某种教旨或思想体系而组织起来的小组、队伍。”</p><p class="ql-block">宜昌古时隶属南郡以“夷陵”为 县名,系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所用,清•顺治五年(1648年)更名为彝陵,据说有大量的彝人迁移所致。彝陵之名沿用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才更名为“东湖县”,1921年复改为“宜昌县”。 宜昌二字,其寓意系“宜于昌盛”之地。还有一种说法雍正十三年,擢升为宜昌府,寓意一样。</p><p class="ql-block">宜昌棉纺织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在毛泽东思想占领一切政治舞台的那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新建的“宜昌棉纺织厂”自然会紧跟潮流和步伐,及时占领这新搭建的“舞台”。“三线建设”建的工厂和单位,最大特点就是年轻人多,而且全是刚抽上来的“知识青年”。这批是学生非学生,是游民非游民,是农民非农民的“三不像”,身上集聚着社会上不少的不良习气;而且还老子天下第一,天不怕,地不怕。要想领导管理好这批人,首先就得将思想武装起来,使其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必须令行禁止。军事管制,集中学习是一办法,但业余时间,自然也不可松懈。组织宣传队,带领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凸显政治挂帅,力争培养造就成“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样一支拖不烂,打不垮的革命队伍。<br></p> <p class="ql-block">“宜昌棉纺织厂”在宜昌市民众的心中仍系“万人纱厂”,这么大的一个新厂,职工队伍中95%系知识青年所组成。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群豆蔻年华,潮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会在一块,谈天说地挥斥方遒。青年之所以称之为青年,乃因有青春作伴,青春之所以宝贵,因它揣着种种幻想和希望,还如影随行。有人说青春像吊兰,哪怕吊在半空,也能开出特有的花来。还有人说:“青春是由汗水浇灌出来的,泪水才是青春的动力……”我说:“青春的希望,看用什么来把持方向,不至于放纵离行;青春是笔不耐花的财富,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就那么几年。”在知识匮乏的年代里,如何引领这帮年轻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工人作为一种职业,它全部的青春都抛洒在工作之上,砥砺前行之中,这种青春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面对这批刚进厂的青工,除用军代表提出军事化管理集中组织学习外,还得创办红寝室、集中组织操练,排队上下班也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得用政治学习、操练来武装这帮人的思想,开拓引导这帮人的业余生活。</p><p class="ql-block">年轻人有思想活泼好动,要想突显毛主席所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针对主席指示,尽快成立一支厂宣传队,在当年的形势下很有必要。为此,厂领导特意从“鄂航”等外单位请、调进文艺骨干,并责成“鄂航”调来的田华成同志负责。平易近人田师傅,一到“宜棉”就和同志们打成一片。大家亲热地称呼他老田,宣传队的年轻人自然不敢造次,尊称他为田师傅。</p> <p class="ql-block">出生宜昌巴东的田师傅,说一口的武汉话巴东音,幽默而又风趣。记得那天早班,就在九时许(白班上班不久)工长陈万林到车头来换我,告知说:“熊志斌主任在办公室等我,说是有事……”我一到办公室只见熊主任背着我和一同志说话,只听那人说:“主任不用倒茶,你莫客气,公事公办哪有那些锅巴礼性可讲……”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田师傅,和他那鲜为人知的“锅巴礼性”;其比喻,让人感到诚恳而又朴实,不光逗乐性格开朗的熊主任,办公室内的另外几个,均被此话逗笑,深感此人说话深邃有趣!这是田师傅首次给我留下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据说田师傅到宜昌,放下行装还未安顿好家眷,就着手展开宣传队的组建工作,更没顾得上回离开几十年巴东老家去看看。</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宣传队组建筹备工作也是一样。田师傅为了寻觅文艺天赋之人。他一头钻进劳资科档案室好几天,在人事协调工作上,田师傅,用他的工作能力和灵活的技巧,取得既不影响生产,又能将文艺骨干抽出来集中训练的目的。很快田师傅就将一批具有音乐素质、曾受专业训练人召集到自己麾下。</p> <p class="ql-block">在厂党委的高度重视,田师傅的大力协调下,宜棉厂宣传队应运而生。不久,田师傅还拿出在汉时整理出的一整台符合形势的文艺节目,积极组织大家进行排练。当年极左思潮的影响,但凡演出,所有节目是要进行严格政审!记得洪胖子(洪明华)曾说过:“排练每个节目都感紧张,甚至提心吊胆,生怕出现政治、路线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你还记得宜棉厂宣传队成立不久(1972年),在厂职工大食堂里的那台汇报演出吗?说起宜棉厂的大食堂,那是一个多功能建筑。食堂的前厅面积很大,十几个窗口一字排开,同时可容纳上百号人购饭。如果说的不明白,前厅面积,能与室内篮球场外加看台相媲美。文章前所讲与湖北一队的那场比赛,就是在食堂内展开的。那天观战者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的,把个大厅围得水泄不通。大厅东头建有一个舞台,平时舞台上能容纳一个连,当年一个轮班就是一个连,百来号人坐在一块集中学习,在舞台上仍显空荡荡的。有活动时,挂上边幕和底幕,完成一台大型文艺节目演出没问题。有两次在此召开,全厂职工参加的公捕大会(上班派调皮捣蛋),公安同志居高临下,会场庄严肃穆,很有震慑力。</p><p class="ql-block">记得那天的首场汇报演出,前来观看的人很多,除了本厂不上班的职工外,附近的内衣厂、砖瓦厂、预制场、汽车队、纺机厂、开关厂、瓷器厂等单位年轻人蜂拥而至,把硕大职工食堂前厅挤得满满的,由于人太多,以致后来的人,不得不站在板凳上才能勉强观看。较好的位置,均由职工和家属,在打晚饭前,就赶着摆上一家人的位置(用椅子来占),以致不少打饭者只有在椅子间穿行。华灯初上食堂大厅内已经是高朋满座,其中不乏边吃边等,那些来不及脱下工装的白班之人。</p><p class="ql-block">当那红色金丝绒(幕布)缓缓拉开,聚光灯驱散大厅黑压压观众的喧嚣,只见身穿演出服的报幕员,走近立在舞台中间的麦克风前,用略带磁力恬美的声音说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革命的职工同志们,晚上好!‘湖北宜昌棉纺织厂文艺宣传队’首场汇报演出现在开始,第一个节目穿花舞;童声独唱‘北京金山上,准备……”台下哗啦的掌声,似潮水般地涌来,人们沸腾了,为这激情而振奋人心的演出欢呼,而鼓掌,大家都用力地拍着,掌声经久不息,在食堂前厅中久久回荡。</p> <p class="ql-block">那台让人难于忘怀的演出,其节目有(由于时隔半个世纪,好多节目实在想不起来了):闫萍的独唱《看见你们格外亲》、小李子(李信芝)的童声独唱《北京的金山上》、小号二重奏《真像一对亲兄弟》、男生小合唱《啊,朋友再见》、弦乐四重中《茉莉花》;洗衣舞、穿花舞、纺织姑娘等舞蹈更是彰显活力。鲜艳的服饰,轻盈的舞姿,欢快的音乐,彻底扭转十多年来,样板戏对舞台的霸凌。那是一台形势新颖、内容不太一样的演出,使人们从应对的“忠字舞”“样板戏”中解脱出来;这台演出让职工同志们再次领会到百花齐放的魅力,领会到文艺世界的广博、超凡的感知性和生命力。此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p><p class="ql-block">这场临界于“革命样板戏”、“ 革命曲大家唱”和“封资修”的靡靡之音的节目,其旋律,演出方式、大小调变换,凸显生活应充满阳光,音乐旋律之美的真谛,使遗忘许久的东西,又一下子呈现于大家的面前。</p><p class="ql-block">那台演出,在服装上虽以军装为主,但添杂进几件具有生活气息衣服即:西藏、土家等民族服装和服饰;可不要小看这几件民族服装,那鲜美的颜色和谐的搭配,对观众视觉上的冲击,顿感蓬荜生辉,让整台歌舞增光添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下面作重说说,新颖而又迥异小号二重奏《真像一对亲兄弟》。这原本是一首,诙谐而又风趣男生二重唱,当年“战友文工团”结合形势,特意指定赶制唱出来的。经广播电台的播放,起到了一鸣惊人之功效。这首歌曲不光旋律美,而歌词还很诙谐风趣。歌曲是由,分别扮演王小义和买买提的两歌手,一问一答对唱的方式展开的。讲叙两个不同民族的新兵,同在连队学习、历练、成长的全过程。<br>小号手蔡开瑞听到此歌后如获至宝,深感,时间不等人,连忙上车间找我商量,并详细描述和唱给我听。那优美的旋律,诙谐的歌词立马吸引了我,很快两人一拍即合,一起找到田师傅。在田师傅的安排下,请来伴奏员,拉手风琴的彭光瑜老师,试奏一遍大家感觉效果不错,很快就将此节目定了下来。<br>当两把小号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新颖的演出形势,使观众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当清澈、嘹亮、优美的小号开始讲述:“我叫王小义,我叫买买提……” 自报家名时,台下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似乎在抨击,十几年来对火药味厌倦、对打压形势的愤恨、对呆板舞台形势的抵触……使人感到,这是对生命及新生事物呼唤,是对百花争艳美好生活的渴望......<br>当嘹亮小号,再次告知:“今年都是十八岁,个头差不离,哎个头差不离……”时,台下跟着哼唱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看来,此歌早已家喻户晓,而且还深入人心。要知,演出的那年,离改革开放还有一段时期,还属“十年动荡”的非常时期。<br>自传统的文艺节目,被扣上封资修,小资产阶级帽子,与“四旧”一并铲除以来,人们就很少听到这样优美心仪的歌曲了。最多也只能钻进被子,将电唱盘裹严实,独自或几个偷着听。当年《梁祝》《少女的祈祷》《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流浪者之歌》等世界名曲,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听阅的。<br></p> <p class="ql-block">当年所有宣传队的演出方式及目的,几乎一个样。就是用无产阶级专政手段去占领文艺舞台,用毛泽东思想夺回这块前沿征地,所以演出节目的指向性、斗争性都很强,演员个个义愤填膺,少不了大喊大叫跺脚,其声势震撼舞台及观众的灵魂……</p><p class="ql-block">《真像一对亲兄弟》以一问一答的形势,而且还是用西洋乐器小号来演奏,对相对封闭的“宜棉”来说,这是一个大胆革新和创举。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也没看到第二场这样形势的演出,上述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这种诙谐而又新颖,一问一答的演奏方式,外加手风琴穿插其中,除手风琴拉奏出轻快的过门外,还在整个演出中起到穿针引之功效,烘托点缀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诙谐而抒情的小号二重奏,只不过在当时是一种尝试,完全没想扫竟达到神奇效果,观众对这种新颖的演出方式,足实感到久违的心仪;我想,敏感的观众只怕从中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把全党工作重点转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信息②。</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小号二重奏演奏完美,记得在当阳机场军民联欢时,受到官兵们的好评(此剧照系当阳演出时拍)。通过演出告知人们,该歌曲的词曲作者,不光音乐功底深厚,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还告知观众小号不光嘹亮,其音色还独具的一定魅力。两把小号对奏,忖托出歌曲中描述的故事,烘托出军营团结紧张的军事氛围。小号那清澈甜美的音色,外加优美旋律源源不断的补充,旋律沁人肺腑;特别是甲乙两声部,主、副旋律的交替出现,随着故事情节井然有序地展开。明朗而欢快的大三和弦,和对问中出现的减七缩七和弦,凸显两民族不同风俗和生活的方式,但在革命大家庭里,始终荣辱与共和睦而互相关爱。这团结友爱的故事,由两把小号交替告知人们。讲述那段新兵在军旅生活,两位小战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主旋律、副旋律轮换彰显汉维民族不同习俗,在手风琴穿针引线的烘托下,达到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完美,在互相帮村下直至全曲告终。</p> <p class="ql-block">顺便说说,在甘当革命孺子牛时代,此歌的词曲作者郭延光和张喜鹏,他们俩人共同创作《真像一对亲兄弟》后,甘当革命老黄牛的他俩,一直再未提及此事,直到新疆军区一份内部材料为他们正名,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一直被广大听众误认为是“集体”创作。</p><p class="ql-block">这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流传全軍乃至全国的軍旅歌曲《真像一对亲兄弟》,讲的是刚入伍的两位小战士,一个叫王小义、另一位叫买买提,互为老庚的他两,勾画出汉人和维吾尔人之间的故事。他俩走进军营就在一个班,睡在一个寝室中,同在一口锅里搅马勺;又在一个战壕中,摸爬滚打练兵杀敌,比学赶帮形影不离。</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演唱这首歌的情景,一直铭刻在心。今重温那段历史,希望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五十六个民族,应该亲如兄弟。各民族应一如既往,互帮互忖,世世代代携手共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共同富裕,永不停息地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江仙•忆当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伍家岗仍屹宜东,往事幌现如梦,激情暖心美篇扬,工友回忆,无奈悲戚,大厦建其中。 五十年后喜相逢,热闹回味半天,火红岁月一场梦,人去物非两手空。</p> 注:<br>1. 团结:是要思想上的团结。要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这就需要加强学习。紧张: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讲求效率,提高质量。密切配合,相互帮助。要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要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通过“比、学、赶、帮、超”,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严肃:就是要守规章、用心做,不能马虎,不得敷衍。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工作中严谨、细致,不出差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政协各项规章制度。活泼:是要勇创新、善突破,生龙活虎,丰富多彩。<br>2.在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朱镕基创意下提出:国企改革实现三年脱贫、经济改革由央行强化管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同样三年完成、精简改革国家机构,同样是三年完成。几十年来,宜棉厂与国内诸多国营企业一样,经历了脱贫旗帜下的再就业,企业改制后的变卖下岗后的全过程。这里要说明一下:企业改制的核心是经济机制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实质是整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改制是指改变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应由职工代表大会同意;而私有制企业则由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通过。在企业的权贵和精英躁动和职工代表盲目举手情况下,宜棉旭棉总资产超八亿的国有企业,竟然被个体户张某某姐弟,用二千万(有人说六千万)和多重抵押贷款买去了,经过短暂的转场生产,实则系一种过渡的障眼法,很快张氏姐弟,就将所购的两个工厂的土地进行拍卖,明目张胆地转入房地产开发,一幢幢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现在,这两个为宜昌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工厂已湮灭,遗址上所建新的高档商品房均以销售,旭棉厂变成东郡ABCD几个区,宜棉厂变成宜昌之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