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最美的姿态 —— 新宁路小学“教师共读”读书分享会之语数篇

*慧雅新小*

<p class="ql-block">  水韵潺潺,滋润万物生灵,书香盈盈,培育芸芸众生。为引导教师持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丰富并形成教育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文化水准、学校办学品味同步提升,近年来,新宁路小学狠抓教师阅读,持续开展教师共读活动。又一轮持续一年的教师共读活动结束了,老师们在读中同学习,共思考。继前期组织综合学科教师读书分享会后,3月15日—16日,新宁路小学又开展了语数学科教师“共读一本书”读书交流活动。</p> 语文篇 <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利用一年的时间阅读了王菘舟老师的《美在此处:王菘舟讲语文课上什么》、《美其所美:王菘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这两本书。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学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语文素养给予了老师们思考和启发。</p> <p class="ql-block">  《美在此处》这本书中王老师就如何细读文本进行了详细说明。六年级赵萍老师从直面文本、字斟句酌、感同身受、比较品评、擦亮语言、想象还原、寻找缝隙、开掘意蕴八个方面为我们梳理了如何细读文本。细读文本是老师的基本功,赵老师以《石灰吟》为例具体讲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她认为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的,而是从“自己”开始的;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文本细读是我们在发现文本的同时,最终发现全新的自己。通过她的分享,让我们对细读文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王菘舟老师说:“把语文上成一束光,把自己上成一束光。”五年级李洁老师为大家总结了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课堂境界的六种方法,分别是:通过“举象”,还原语文的生命图景;通过“造境”创生语文的生命境域;通过“人情”体验语文的生命温度;通过“会意”感悟语文的生命哲思;通过“求气”触摸语文的生命律动;通过“寻根”传承语文的生命价值。李老师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立足于基础实用的境界,然后上升到科学的境界,最后上升到审美的境界,这是生命的境界。通过李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美丽,语文课堂虽然“充满劳绩”,但只要我们提升自己的境界,就可以“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在《美在此处》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四年级刘雪娇老师就如何细读文本和如何彰显语文意识两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想。 刘老师从书中为大家归纳出不同文体选取语文意识的方法,每一种文体都总结了各自不同的形式之美。她认为无论是哪种形式之美,都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双眼,一双语文的双眼,否则我们只会关注到文本的内容,看不到文本表达的形式。除此之外,四年级组其他老师都引用王老师《美在此处》中的观点谈论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她们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花更多时间引领孩子们有所感受、有所领悟、有所积累、甚至有所迁移和运用,那么,我们语文课的语文味定会更浓。</p> <p class="ql-block">  关于语文教师如何分析课堂学情和如何把握教学起点在《美其所美》中给了各位语文老师答案。三年级徐敏老师以学情分析为出发点,她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要学什么。其次,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学生到达目的地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还欠缺哪些条件。第三,设计教学过程,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通过徐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深知语文课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准确分析和把握课堂学情是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p> <p class="ql-block">  “我并不是在讲语文,我就是语文。”二年级刘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快读”、“慢读”和“选读”三种读书方法。她认为,做教师,眼里要有“教育”,要能从生活中的事物看到其中隐含的教育性。读文章,要能提取信息,除此之外,还要有能够提取教育教学所需信息的能力。通过刘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学难点,越是走近它,越觉得它的奇妙无穷。对我们来说,精读课文的处理、难点感悟以及情感的升华都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美其所美》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并不是在聆听学生,我就是学生。”一年级张亚玲老师关于“理答”总结出理答要有“行动力”、“教师力”、“情感力”三点,她围绕师生间如何进行互动谈了几点深刻的感受, 她认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理答,问题在于在理答发生时,我们的语言或行为要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这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也许无意的一次理答会造就一个孩子对语文的热爱,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要不断思考并磨练自身的问题。</p> 数学篇 <p class="ql-block"> 上学期数学老师每两周共读活动中一起研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2.0》,假期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读书分享,由一个中心发言人分享读后所得。</p> <p class="ql-block">  六年级组窦永秀老师分享读《种子课2.0》中的收获,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我们在课堂中应该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途径,在丰富、生动的体验活动中强化学生对这一类单位的感知与认识,将数学体验深化为数学经验。“从学生的思考出发”是老师们备课的依据,同时梳理出悟透知识本身比选择方法、策略更重要。给隐形知识教授困难提出了解决方法,让老师们通过再经历中体验解决隐形知识的学习过程。</p> <p class="ql-block">  四年级组韩建梅老师主题分享《新授课,如何把握教学设计》,从三种学习基本样式依次展开,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这一个个实例详细阐述每一种样式。三种学习样式,可独立,可融合,把握生活原型的激活,让生活经验从明白到明白。数学思考扎实,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分类引发问题的推测,研究验证,形成结论。建议老师们在备课中找生活经验原型,找可供思考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组李皓儿老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始了她的《读书和思考都是快乐的》分享,她从曾国藩的家书“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告诫老师们读书一定要有恒心。</p> <p class="ql-block">  二年级组包财英老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享主题《复习课,如何把握教学设计》。通过实例分数的四则运算,进一步阐述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特点。通过大量案例总结出复习课应当如何把握教学设计。俞正强的课堂有的是思考路线,教师不仅要对数学教材有整体把握,而且对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分享了俞正强访谈实录《低头找幸福》给予自己的教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 一年级组刘芳老师从现在教育关键词“双减”分享《教书,是咋一回事》,从书中的经验联系自己的课堂查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除了具体实在的教学实录,书中贯穿了俞校长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有的都是超越学科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  最后,王校为此次活动做简要总结。关于语文课怎么上,王校提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特色、课堂教学风格。同时数学老师也要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用心发现,自我挑战。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将书中所讲的内容应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作为教师,不但要读懂学生,读通教材,研读教参,更重要的是读懂生活这本书,做到眼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爱读书就像爱生活,让阅读贯穿生命的始终。</p> <p class="ql-block">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阅读中向名家学习,也在阅读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最终反哺学生,这是我校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的最终意义。后续,新一轮的教师共读活动即将开启,让我们期待又一段精彩的心灵的旅程……</p>

语文

老师

教学

教师

分享

文本

年级组

细读

思考

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