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12,植树节。师父韩晓光先生在云山瓷谷书院有个讲座,内容是对珠山八友题画诗艺术形态的浅析,趁着没课,前去学习。</p><p class="ql-block"> 珠山八友者是指御窑厂停烧以後部份流落到民间的粉彩和瓷版画的高手,他们一起结社,名为“月圆会”。“八友”分 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瓷器上的事我是不懂,这几位用自己的技艺,继承、创新引发了一个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陶瓷史上是鲜见的。诗书画一体这样一种中国文人画中常见的形式出现在瓷器上,自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讲座从六个方面分析讲述了八友题画诗的特点,也是我们现在写题画诗的参考。动静结合、形神兼备、诸感交融、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这些诗的内容或咏画面的意境,如汪野亭《题溪山飞瀑图》“峰高处处接云霄,烟雨湖山淡淡描。欸乃一声渔父乐,遥看飞瀑下仙桥。”或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毕伯涛《题梅间双雀图》“古梅愈老愈精神,霜自为餐雪自珍。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p><p class="ql-block"> 然而,文人终究是讲情怀的,画瓷器的文人也不例外。如王大凡题《闻鸡起舞图》:不负昂藏七尺躯,岂甘窗下久踟躇。鸡声呼起中兴业,谁说今吾即旧吾。“谁说今吾是旧吾”是大凡先生的襟抱,“苟日新,日日新”,对自我的鞭策。再如刘雨岑《题墨兰图》:满纸兰花满幅春,一年涂抹一年新。愿将海水都成墨,南北东西送故人。有兰花的品格已是不易,时时想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却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格局。诗画是人的诗画,所谓“道不远人”,人的情感、格局注定诗画的高度,即便是纯写景的“无我之境”,亦是人对物的热爱。诗与画相互交流交浸,情景并茂,是题画诗最圆满的结局吧。</p><p class="ql-block"> 讲座进行时,空气中弥漫开当归的药香,是后勤人员在煮养生茶。闻着这熟悉的味道,我突发奇想,当归,不正寓示我们这些人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从诗中感受美与情怀,自觉自知,如余秋雨对文化的定义“根植内心的修养和无需提醒的自觉。”这应该也是我们来听这个讲座的意义,是师父想要传达的精神呀。突然理解主办方选这个日子的意义,植树节,还有什么比“植心、植志、树人”更光荣的事情呢。</p><p class="ql-block">3.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