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 逍遥自在

铭源

<p><b style="font-size: 20px;">  游和顺古镇,因赏腾冲银杏而起,她600余年的历史积淀,浓厚的宗祠文化、马帮文化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秀美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岸,绿影婆娑。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有许多从中原迁来的移民,安徽、南京的都有,所以这里的民居还有徽派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古镇的一屋一瓦,蕴含着浓郁的古朴之风,“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木门”老屋斑驳的墙面,仿佛一幅悠闲怡然的古镇风情画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天寺是腾冲著名的寺庙之一,始建于明代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清代扩建修葺,后因种种原因毁损仅存花园、厢楼二处。近代乡人按其旧置重新修复,现已较具规模。</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门口的6尊小沙弥,是由佛门弟子供养的,它们分别代表着禅定度散乱;精进度懈怠;智慧度愚痴等佛家教义,虽不甚了解其中奥妙,但是沙弥们超然尘外,从容淡定的神态,让我心里由衷的感到愉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家大院民俗陈列馆是结合老宅子独有的历史韵味,将和顺最具代表时期“走夷方”“滇西抗战”的历史,通过图像、旧物品与老宅结合,静静的讲述着和顺乡人辉煌岁月,让观者全面了解和顺侨乡历史社会状况,体味感悟边地汉民族的民居文化和建筑之美,知晓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古镇内,是一座砖石楸木结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走进小院,西楼和厅楼上陈列着展示艾思奇生平事迹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故居前临元龙幽潭,后枕凤山,地势高旷,环境优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和顺是西南最大的侨乡,400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开始“走夷方”。由于和顺离缅甸才70公里,所以去那里做玉石生意的人最多,其中不乏成为巨富大贾的,他们衣锦还乡之后就在和顺修建宅院,也出资修建宗祠,全乡有八大宗祠,都风格各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寸氏宗祠是中西合璧,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文物价值。宗祠大门重建于1935年,图纸是印度工程师设计绘制,钢筋等建材是用马帮从缅甸驮回,施工则是由设计师和缅甸、印度工匠共同完成。</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氏宗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整个大门是现存建筑文物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无论腾冲、滇西乃至云南均难找到雷同,是典型的南亚建筑风格。它将明显的南亚建筑风格元素与中华文化中的匾额、楹联、书画有机地融为一体,再搭配上标杆、栏杆、月台,整个大门构架布局堪称中外合璧之杰作。</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氏祠堂青瓦白墙的庭院式建筑,歇山顶的门楼古色古香,里面一个很大的天井,宗族成员家里办喜事都在这里举行,每年会过年和清明都有祭祀活动,是寻根溯古,叙事道情的场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李氏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 组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石磴有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穿过前天井进 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 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贾氏宗祠离张氏宗祠不远,在古镇内贾家坝中间的环村路上,这个宗祠看上去有些陈旧,可能在某些重要的日子中,才会有比较多的人前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建筑临溪伴水、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精致典雅,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顺百岁坊有三座,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其中,贾氏百岁木牌坊中门门楣有“民国人瑞”、水碓李氏石牌坊上有“天姥峰高”。百岁坊是和顺人家长寿的象征,也是和顺一景,和顺共有牌坊9座,可惜已均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后,新建、恢复了和顺顺和、文治光昌、冰清玉洁、盛媺幽光四座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600年的古镇历史,千年的南古丝绸之路文化交给了这条小巷,交给了小巷内的大马帮博物馆。博物馆里,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以及7个硕大的马蹄,将人们带入了那个时代,腾越海关的再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又称为文曲星,文昌宫与隔壁一墙之隔的和顺图书馆可谓珠联璧合,构成了和顺独有的村落文化,难怪这里历来被喻为“和顺文化的摇篮”。</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参天大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顺镇内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近百棵,位于和顺张家坡的千手观音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擎天巨伞,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元龙阁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建,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元龙阁前面为碧波荡漾,水体澄澈的龙潭,背后是名木古树参天的黑龙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顺龙潭为地下涌泉形成,潭方数十亩,碧波荡漾,水体澄澈,游鱼可数,潭周边以精美石栏饰之,潭中石亭翼然,潭畔古木苍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陷河湿地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和顺游子有词云“家乡好,最好陷河头,绿柳丛中穿紫燕,红莲塘畔卧青牛,结伴泛孤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一门三巷是从一个槽门看进去有三条小路。小巷的入口立有一块月牙状的门坊,白墙青瓦,门楣两边刻有“一门三巷生和气,百代千秋存古风”的对联,横批是“阖闾增辉”,表示沿山而上的这条巷子住的都是同一个姓氏的族人,而门楣上的文字则相当于本族人的家训。</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集资兴办。1924年和顺在海外的华侨成立崇新会,并在家乡设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并将馆址迁移至现在的馆址。图书馆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月台是形似月牙的建筑,是和顺建筑的特色,每一个巷口,或是公共建筑,或是大户人家门口必有一个月台,有的还有照壁以“遮蔽风水”,乡亲们在上面植树、置凳使月台作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场所。</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继续沿着小河和荷塘走,每隔一段会有一个古朴典雅的小亭子,在水边矗立,村妇在小亭子里洗衣,这是全国独有的洗衣亭,在和顺有六座。洗衣亭可以洗衣,纳凉,也可以遥望远方,寄托相思。</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和顺男人亦儒亦商亦农亦走四方,为了让家中的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就建了这样的亭子(建于清道光年间)。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的怜惜表达。</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双虹桥和顺村头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据传建于清道光年间。两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莲映日,村妇捣衣之声不绝;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野鸭湖一滩碧绿的湖水、一初世外的桃源,是秋季向南迁徙的候鸟聚居越冬的场所。虽然人们欢闹于此,它们依然欢快的浮在碧绿的湖面嬉戏,享受着冬日阳光的抚慰。蓝天白云、残荷柳枝、多彩小镇水碓村倒映在碧水中,静谧之美愉悦身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此行入住的民宿陌禾舒馨,房间布置极具特色,每间客房均能观赏到来自和顺古镇的美,其180度观赏田野、古镇全景的露天观景台更是住店客人的心仪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当地人介绍,在腾冲市民至少有一半都在做玉石经营。机缘巧合,民宿经营者的亲戚中也在经营玉石。去到他们的家中,从观赏下至几十元到上至几十万元的玉石翡翠饰品,给我们来了一场玉石知识普及,什么冰种、玻璃种、飘花、玉带彩,听得我们七荤八素,不过得饱眼福,也不失为一种收获。</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至于美食,妈妈的味道家的柠檬鱼,牛牛家的带皮牛肉火锅(蘸水超级好吃),乡村小花园家的爆炒牛肉,的确是值得一尝的美食。当地特有的过江青龙酸汤那也是开胃解腻的一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