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金 忠</p><p class="ql-block">剧照 网 图</p> <p class="ql-block">央视一套热播的五十八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截止3月1日,全部播完了。连续剧是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曾获得第十届矛盾文学奖;李路是这部连续剧的总制片人和导演,在热播过程中赢得近些年来少有的民间火爆,在一片叫好声中落幕。</p><p class="ql-block">有人评价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是一部关注时代关注普通民众生活与生存状态,向平民的理想,尊严和荣光致敬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语言艺术,以可亲可敬的平民史诗性,标示出新时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新高度。</p><p class="ql-block">李路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温情的人间正剧,它保留了小说特有的平民视角、悲悯情怀,激烈的戏剧冲突,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故事引人入胜,连续剧通过一个个可亲可近的人物全景式大跨度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连续剧与小说都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道德情怀和“史诗”般品格。剧中人物众多,故事曲折而真实。人物性格丰满且各有特色;感情表达细腻而有情味。在播放过程中赢得了观众普遍欢迎且赚取了不少眼泪,这些都是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地方。网上已有多角度评论,我这里不再重复。我想说的是这部连续剧第57集中存在的几点不足。</p> <p class="ql-block">连续剧第57集随着聪聪的一句台词:“我大爷(周秉义)出事了”!引出了周秉义开始接受组织调查的情节。后来的一段剧情带有明显的随意编造痕迹,简单罗列如下:</p><p class="ql-block">1、北京来人对市委书记周秉义进行滞留调查这一情节安排过于轻率,也不符合干部滞留审查程序。从现实情况看,纪检监察部门对重大案件和重要干部审查,前期准备工作和外围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很周密和慎重的;</p><p class="ql-block">2、吕川找区长谈话核实周秉义“贪腐”情况的细节安排过于随意。据我所知,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调查组在安排与案件有关人员谈话或核实主要涉案人员的有关情况时,谈话至少是两个人以上,即“两对一”谈话,同时要有“笔录”,需要“留痕”。而不是“一对一”谈话,两个人面对面随便问问就能了事的;</p><p class="ql-block">3、对周秉义的审查,在正式结论出来之前,吕川独自来向发小(周秉义的弟弟周秉昆)通报情况,这不符合纪检监察干部身份,也违反了相关纪律,与之前回避与熟人相见的职业坚守相去甚远;</p><p class="ql-block">4、在我国,实名举报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正当权力,是正当正派的举报方式,接受举报的机关单位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举报人、为举报人保密。而电视剧中在周秉义问题未结案之前,却让被举报人的亲属周秉昆上门殴打举报人曹德宝,这显然突破了法律底线;</p><p class="ql-block">5、一些需要回避的情节也没有按制度进行回避。</p> <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五点剧情不完全是梁晓声小说《人世间》中原有情节。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同一个人物,在小说中的结局与电视剧中的结局有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呢?小说要根据“人物性格发展逻辑”来表现人物结局,这叫“人在情境中,性格决定命运”,或者说是遵循“艺术规律”,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也是红学界至今不愿接受高鹗所续《红楼梦》的缘由。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导演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兼顾到一些现实需要,“改变”了小说中原有的一些人的命运,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导演能把握住细节,把细节刻画得更真实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其实,在李路导演的洋洋洒洒五十八集连续剧中,这几点不足也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瑕不掩瑜,也无须吹毛求疵。我们之所以要把它指出来,有三个目的:</p><p class="ql-block">一是希望艺术家要熟悉生活。作家,编剧和电视剧导演要熟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要熟悉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的生活,电视剧表现这方面的细节应当真实,不能凭空想象或随意编造;</p><p class="ql-block">二是艺术的真实要植根于现实的真实之中。真实是审美的重要因素,艺术作品在任何时候都要关照事实和本质的真实,艺术创作当然可以“合理想象”,但是这种合理想象应该比“生活”更集中,更真实才有意义;</p><p class="ql-block">三是文学需要文学评论。文学作品与文学评论是一对孪生姊妹,健康的文学评论是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电视剧也是这样,我们要在普遍叫好的电视剧中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样也要在普遍不看好的电视剧中,看到长处,正确引导,为以后制作电视剧提供借鉴。这就是文学评论的价值作用。</p> <p class="ql-block">其实,文学评论在中国文化史中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只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不太重视文学评论罢了。所谓文学评论,就是对好的文学作品予以褒扬,对不好的给予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边评论边提出修改意见的范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诗无邪。”邪者,虚也。意思是说:风雅颂三百首反应的是真实的民风民情民意,没有虚诓。我以为“诗无邪”就是对《诗经》最早的、最恰如其分的评论,就是这样的评论使得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古代得到发扬光大,被后世捧为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真正的文学评论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它的作用就是使文学作品的细节更真实、条理更清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题更突出、审美要素更集中。</span></p><p class="ql-block">疫情严峻,闲追神剧,一不留心,从《人世间》扯到了《石头记》乃至《诗经》,昏昏的不知跑题了没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