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一纸通知——学校定于7点开始封校——莒县二中158位教师暂别亲人,配合学校封校,收拾好简单的生活用品,进入封闭式管理阶段。国际部的全体任课教师也随之全员入校封闭。 这个春天如果没有疫情,你会有什么计划?<br> 岁月静好,春光烂漫。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没有疫情,我们清晨告别家人,带着昨天特意给同学们备好的课,筹划我们的六月大计划,以所喜欢的和计划好的享受初春的校园生活。<br> 可是,3月14日,阳光灿烂,疫情来的太快,太突然,小区封闭,密接人员隔离……快速反应让这个春天注定给莒城人民留下一段不平凡的记忆……<div> 告别牙牙学语的幼儿,辞别朝夕相处的亲人,面对着一大堆暂时无法应对的家事,我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学生一起进入全封闭管理模式。<br> 追随光,成为光。以前总觉得英雄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发现他们就在我们身边……<br></div> 于秀娟老师——我们学校的英语“大拿”,学生最喜欢最敬佩最亲爱的英语老师——家里情况极为特殊,年逾七旬的婆婆瘫痪在床,同样高龄的公公亦需照顾,平日里虽然忙碌辛苦,可是一切被她安排的井井有条。<br> 突然之间,疫情突发,身为中医院医生的丈夫因疫情原因需要暂时隔离,孩子远在外地求学难以伸出援手,面对学校一纸封校的通知,任谁也是进退两难……<br> 怎么办?疫情就是命令,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于老师将自己的母亲接了过来,将两位需要照顾的老人托付给了同样年事已高的母亲……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我们暂时的抛却家人,只是为了面前这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只是为了不缺席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只是为了孩子们能从容面对80天以后的人生第一次历练——高考……<br> 面为校长亲切的询问,一切对家事的担忧都压在了心底,“我能行”是面对困难的坚定和执着。有师若此,夫复何求? 鲁文娟老师——严厉而又慈祥,是一位把学生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的老师。<br> 原本一切都是岁月静好,可是疫情来得是那么突然,仿佛正是艳阳高照的晴空丽日突降了一场倾盆暴雨,让人猝不及防,兜头淋了个透湿。双方老人的身体都不好,二宝还在牙牙学语,丈夫奋战在疫情第一线。<div><br><div> <br></div></div> 来自鲁文娟大女儿的心声 “孩子们还有八十多天就要高考了,我不能在这个时候丢下他们……”“能不能就自私这一次?”“我们是党员!”“我是老师!”“我们都只能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br> 他们没有犹豫,没有回头。不回头就是不见牵挂,不回头才能决然割舍,割舍内心的劳累疲惫,割舍对病毒的恐惧害怕,割舍对老人照顾不周的歉疚,割舍对“小米粒”的同情不舍……抛却私情,无畏生死……<br> 每天饭空短暂的空闲时间,鲁老师总是深情的凝望着视频那头托付在朋友家的孩子,她落寞的笑着和我们说:“反正我一直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高静老师,夫妻两人都在高三,二人都是骨干教师。大儿子刚上初中,因疫情学校停课只能线上学习,小儿子刚上幼儿园,停课停学在家需要照顾,可是老人不在身边,无人照看,怎么办?面对学校要求,他们没有提任何条件,当天就将二胎宝贝第一次送到了乡下的老家,带着大儿子来到了学校一起封闭。孩子的成长似乎就是一瞬间,看着父母每天早起晚睡的忙碌身影,都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还帮着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张淑合老师,妻子是中医院的医生,因疫情封控暂时在院隔离,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刚上幼儿园,哥哥不仅要完成每天的线上学习任务,还得在家照顾刚刚懂事的妹妹。原本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学校让他在家线上教学,可是封校的当天他却回到了教学一线。只是因为听说了妻子解封的消息,就选择了教学效果更好的“面对面”授课。现在孩子们的妈妈随时待命,被抽调到核酸检测一线,冲在抗疫前线,孩子们爸爸封闭在校,只能通过家中监控遥控指挥家里的一大一小,哥哥学会了照顾妹妹,妹妹也变得懂事了许多,安安静静的玩耍…… 这样的老师有很多,他们原本享受着岁月静好,也可以选择以家庭为重……但是正因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才使他们勇于做出离开家人的“选择”。 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它是如此恣意绽放,这一树赤诚和坦白仿佛是在向太阳庄严宣誓生命的灿烂。没有矜持没有畏缩,激情似火地注视着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微小的分子都在努力绽放,每一个豪放不羁的笔触都在为传达生命那种饱满浓稠的力量而呼喊——相信生命,相信阳光。 <p class="ql-block"> 每一段关于疫情的记忆都将成为我们生命的过往,但镌刻于我们心中的是对光的向往——追随光,成为光……</p><p class="ql-block"> (图文 李纪燕 王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