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深邃哲学思考于跨界科学思维方式之中 ——读上海社科新著《周瀚光文集续编》

杨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近日,笔者有幸第一时间拜读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华东师范大学周瀚光教授的新著——《周瀚光文集续编》。作为周老师的学生,读后深受感动,深受教益,深受启发。深感周教授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用如椽之笔,笔耕不辍,直笔书写鸿篇巨著,纵论古今科学哲学,畅谈人生哲理,抒发爱国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他的这部论著与他之前已出版的《周瀚光文集》一起,体系完整,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表述平实,其哲学思索之深邃,思维方式之广阔,治学方法之严谨,论文观点之独到,学识见解之超前,可以说开辟了我国科学哲学思想等诸哲学领域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路径。尤其是论著在科学哲学思考层面对中国科技哲学历史纵深研究方法的改进完善和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塑造提升等方面,无疑是极具启示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笔者愿对此书做一点简要介绍并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一,深刻认识了我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及方法论中蕴含丰富科学哲学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记吴文俊先生的数学方法论思想对我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启示和影响》一文中,回顾自己当年写作《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研究》一书时说:我花了近两年时间,从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科学著作以及哲学家和哲学著作中,梳理和提炼出了三十六则具体科学方法,然后又从中归纳出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六个主要特点,那就是勤于观察、善于推类、精于运数、明于求道、重于应用,长于辩证。在此基础上,我又把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模式与当代科学哲学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成果相比较,结论是两者毫不矛盾,并且尤其在重要的环节上完全一致。很明显,中国古代科学从实际问题出发,并以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方法论模式与当代科学哲学以解决问题为理论核心的方法论模式可谓不谋而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概述——李约瑟&lt;科学思想史导读&gt;》一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思想史》专著的编撰过程。由华师大袁运开校长(已去世)和周教授任主编的研究团队,化了整整十年时间,正式出版了此书。针对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于儒家和佛教反对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和阻碍科学思想发展的两个否定性结论,周教授提出了不同意见。关于儒家的作用,周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传统儒家对中国古代的主干科学——天文、数学、医学、农学,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参与,颇有贡献;二是儒家的一些思想认识方法对于古代科技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三是在我国科学发展史上有两个时代特别重要,一个是汉代,这是各门学科初具规模、奠立体系的时期,再一个是宋代,是传统科学走向高峰的黄金时期,至少在汉代和宋代这两个时期传统儒学与科技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儒家思想中虽然有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内容,但从总体上看,儒家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还是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至于佛教的作用,周教授则在其主编的《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一书中,详细地梳理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生物学、地理学、建筑工程学以及古代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中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找到了佛教影响古代科技发展的几条最重要的途径。然后又对佛教的教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也是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和影响,这个结论与李约瑟否定佛教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但它是建立在大量历史事实的发掘、整理、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之上,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二,深刻认识了“算术”和“数术”在我国传统数学发展史中的进路及其辩证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算术”和“数术”——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两条进路》一文中,回顾了中国传统数学中的“算术”和“数术”这两条进路既各自独立发展、又互相融汇合流的历史过程,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一些新认识:首先,应该为中国历史上的“数术”一词正名;其次,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计算方法及其算法体系,虽然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计算技术和独特的数学风格,但是却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和水平;再次,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起源于广义的“数术”。周教授认为,在整个传统数学的发展史上,“算术”和“数术”这两条进路曾有过三次大的融汇和合流,第一次是魏晋时期,第二次是唐代初期,第三次是“宋元四大家”在融汇整合这两条进路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重大数学成果。“算术”和“数术”的每一次融汇合流都极大的推动了传统数学的进步,而两者在宋元时期的第三次大融合,把中国传统数学发展推向了最高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还在《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一文中,阐述了《周易》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的观点。《周易》这部书确实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迷信的东西,也有科学的东西,既有哲学的理念,又有管理学的内容,所以我们与其把它归属到某一类专门著作,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认识的一种汇集,是古人思想发展轨迹的一种全方位的记录。这就需要我们先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还它一个本来的面目,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它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工作,一方面吸取它的科学与精华,另一方面剔除它的愚昧和迷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三,深刻认识了我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从抗击新冠病疫,看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一文中指出,回顾并反思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精华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表现,将有助于我们总结抗疫经验,增强民族自信,并对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周教授认为,我国传统管理哲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管理智慧的理论结晶,其中最重要的思想精华和核心,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那就是“以人为本,以道为根,以法求治,以变求胜”。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代管理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核心理念,在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以人为本”思想最明显、最彻底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四,深刻认识了生命存在、养生的价值及风水、梦幻等宇宙未知现象的科学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中国古代风水术中的科学元素》、《弘扬传统老年观精华,做一个养心达理,受人尊敬的老年人——儒家老年观浅探》、《达观面对生死,修道以养天年——道家老年观浅探》、《探索衰老奥秘,追求健康长寿——医家老年观浅探》、《解除劳死痛苦,祈求身心安乐——佛教老年观浅探》、《病中三梦记》等文章中,从哲学、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角度,对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养生和生存环境等科学哲理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比如,他对自古以来的风水术并没有一概否定地认为这纯粹是一种迷信活动,而是认为在看到风水术中含有某些神秘主义内容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符合科学原理和现代文明的元素,正确评价它们在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病中三梦记》一文,以非常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周教授本人在突发心梗后抢救过程中的三个梦境,其文章内涵实质上具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理论象征意义,读来身临其境,意味深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五,深刻认识了为人做事和治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和科学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式开展仪式暨冯契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沉痛告别袁运开先生》、《润德普天——唐祖德回忆录序》、《在“经典阅读与大学心灵”师生讨论会暨ECNU经典领读者聘任仪式上的发言》、《昔日奇井今何在——郑思肖沉书之古井寻访记》等文章中,深刻阐述人生意义,畅叙治学经验之谈,宏论大学学术定位,鼓励青年为理想而奋斗,言之灼灼,语重心长,令人感奋。在谈治学时,周教授深情回忆说,冯契先生的学术思想集中贯彻了三个方面的结合,而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冯先生晚年不仅对自己一生哲学思想的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而且还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冯先生的哲学思想,努力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在他学术研究基础上继续前进,不仅要“照着讲”,更要“接着讲”,讲出冯先生所没有来得及讲的新内容和新创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期盼人们要在读书之余,掩卷沉思一下,在自己或长或短的人生历程中,除了忙忙碌碌地为维持自己生命而终日奔波外,还有没有做过一点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呢?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是幸福而美好的呢?怎样才能对得起上天赐予我们的如此珍贵的生命、使我们的人生能够变得更有意义呢?周教授想对青年学生说的是,青年人不仅需要阅读经典,领会其精神和灵魂实质,而且需要有一种敢于创造经典的勇气和志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仔细阅读《周瀚光文集续编》全书,笔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综上所述,周教授的科学哲学思想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开拓性、跨界性、时代性和批判性。周教授深邃的哲学思考深度融入了科学跨界创新思维之中,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科学哲学思想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清晰脉络的窗口,拓展了人们科学哲学思想的时间和空间维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教授在中国科学哲学思想这一片未开垦过的处女地领域,长期辛勤耕耘,跨界研究,艰苦探索,与时俱进,创新突破,打破人文、社科和科技、经济之间的藩篱和人为阻隔,为当今国内人文科学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视角和新鲜血液,搭建了一座通往高新知识、高新学科的桥梁,对相关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较强指导性。他的论著,许多观点非常新颖独特,没有八股气息,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有较强的批判性,敢于对权威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在科学哲学思想学术讨论研究园地,善于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据理辩驳,直抒己见,以理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用毫秒来处理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认真仔细读完《周瀚光文集续编》,深感周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兼具中国传统哲学家风格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独辟蹊径的跨界创新之大作,实为不易,功不可没,相信它将随着历史潮流的滚滚向前而历久弥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写于2022年3月1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