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之一 魂牵梦萦求是村

隐居西湖

浙大求是村,在杭州家喻户晓,远近闻名。这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浙大教职员工家属宿舍。是父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是我们曾经的精神家园。我在这里渡过难忘、快乐的童年。 人生第一张照片(8个月) 我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外祖父钱宝琮是浙大第一任数学系主任,后调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技史特别是中国数学史和中国天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62年在北京寓所书房 父母早年都毕业于浙江大学,父亲从1949年开始一直在浙大任教。家里兄弟3个,排行老二。浸沉于求是园,耳闻目染,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与浙大有割舍不断的情结,家族四代人中有26人在浙大读书、工作,这也是延绵不断地传承。 1984年父母在西安大雁塔 三兄弟1968年合影 全家福 八十年代摄于玉泉竹林 2015年7月求是村第二代村民组建了“求是邨”微信群,之后创建公众号“求是家园”,犹如吹响了集结号,儿时的伙伴从四面八方,从地球的各个角落重新聚拢在求是家园。这些年来,通过网络刊发了大量童年回忆文章、轶文趣事,充满童趣的照片,讲述60多年前发生在求是村的故事。置身其中,尘封的记忆也随之被打开…… 1956年浙大在兴建校舍的同时在学校东边开工建设教职员工家属宿舍,共7栋,称之为求是村。后来又在求是村的北面建了十几栋家属宿舍,称之为求是新村。 图中前面是求是村1、2、3栋,后面是求是新村 图片源自浙大档案馆 求是村第一批7栋房子建得很有格调。经查阅历史档案,建筑设计是何南屏的父亲何鸣岐先生,结构设计是李恩良先生。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人字型屋顶,每栋房子3个门洞,一层两户共18户(后来有的两家拼住),每户建筑面积86.11平方,三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室内红漆地板,木质门窗配沙窗,卫生间有浴缸和抽水马桶。在那个年代,老百姓叫那几栋房子为“洋房”。我家1958年从珠儿潭搬到这里,住4栋8号,有幸成为求是村最早一批村民。 求是村从左至右,7、6、5、4栋,中间一条田埂通往求是小学。 发小吴吉宁与杨赛在4栋东面茶园 对求是村,至今有一个印象深刻,就是每栋房子四周都种了栀子花,做成绿篱围成小院子。每到花开时节,栀子花洁白芳香,香料厂都会来采购。我们住一楼,那段时间满屋清香,心情大好。 与吴吉宁在一栋7号窗前(摄于1968年) 杭州市求是小学(之前叫求是邨小学、浙江大学附属小学)是1957年9月由4位老师办起来,开始实行二部制教学,4个年级2个班,(1、3年级一个教室,2、4年级一个教室),5、6年级大一点的孩子到西湖小学走读。开办时与幼儿园同一幢房子,教学条件和设施比较简陋。 1960年浙大在求是村东面建了新校舍,只有一层平房,设计有7个教室,还有教师办公室、劳作室、阅览室、保健室等。我是同年9月入学,分在甲班,入学时说是5年制试点班,但到四年级(1963年9月)又改为6年制。班里有不少同学跳到五年级,我继续留在甲班。 求是小学位置示意图 上图中间的房子,就是新校舍 图片源自浙大档案馆 甲班小朋友在学校大门前 图片源自求是村网上家园 求是小学校门1966年8月 当时,学校没有围墙,孤零零地立在稻田中间。四周有许多窄窄的田间小路可以走到学校。我们每天和小伙伴,沿着沟渠,从6栋--7栋之间穿过田间小路去上学。油菜花开和秋收季节,每到放学,田野里都是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求是村的孩子,与其说是在书香里长大,不如说是在田野里长大,记忆里满满的是自然风光和泥土气息。 远处房子是求是新村 恩师难忘,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们 1963年拍摄的求是小学老师全家福 求是小学提供 2015年,群里晒出王亚伊同学提供的一张我们甲班合影,同学们惊喜万分。大家根据照片中老师和同学状态推测,照片拍摄于1963年6月至7月,地点为浙大第一教学楼或第二教学楼门口。照片最后面站着的是班主任方胜男老师,拿队旗的是刘晓虹同学。(关于方老师,后文再叙。)大多数同学都从照片中认出了童年的自己,大家见到这张60多年前的照片如获至宝。 我在第一排左起第四位 五、六十年代,求是村的第一批住户,都是多子女家庭,一般有2--3个,多的4-5个,每个门栋都有10来个小孩。放学后,也没像现在有那么多家庭作业,就是玩。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做游戏、踢足球、粘知了、斗蟋蟀、到溪沟抓鱼虾等等,尽情玩耍。小学六年度过了一生中最无忧、最难忘的欢乐时光。和我经常在一起的玩伴有,吴吉宁、吴吉慧、田艺、田路、杨赛、许小明、杨大龙、杜青阳等,我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的一些照片。 打康乐棋 左起:田艺、蒋未、杨赛、田路 开心时刻 左起:吴吉慧、田艺、杨赛、许小明、吴吉宁、田路 悠然自得 左起:田艺、田路、许小明、杨赛、吴吉慧、吴吉宁<div>  摄于浙大幼儿园</div> 堆雪人 右二为杨大龙 照片王宇平提供 左起:杨赛、吴吉宁、刘晓刚、洪建新,摄于玉泉 吴吉宁和杨赛 摄于植物园红亭子 活泼、欢乐的求是村的村姑们 图片郭刚提供 这张照片是1965年在浙大医院住院时拍摄,两位长者的名字记不起来了。 1966年7月,求是小学举行66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在美国的楼纪东同学珍藏、提供了这张毕业照,弥足珍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已不用去学校了。我们这帮“熊孩子”经常跑到浙大去玩,后来在当时有名的机械系红卫兵组织帮忙。跟着大人一起学刻蜡纸、印传单、贴大字报,参加过一些重大活动,小小年纪,经了风雨,见了世面。 浙江大学第一教学大楼 在浙大毛主席塑像前 左起:洪建新、吴吉慧、许小明、洪再新、杜青阳、张美尧、吴吉宁 1968年4月18日,66届、67届小学毕业生同时升入浙大附中。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同学所经历的最完整的学历就是小学六年教育。回首自己成长之路,初中两年半没学什么文化知识就上山下乡,后来参加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重新回到大学课堂,回想起来,主要还是靠小学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母校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学习,还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求是”的种子,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受用一生。 1968年与吴吉宁在黄龙洞 如今,求是村已发展成为社区,范围东至曙光路、南至浙大路、西至玉古路,北至求是路。总面积为22.2万平方米。现有常住居民3941户、各类人口总计约1.36万。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社区。 求是社区示意图 杭州市求是小学也发展成为有三个校区、控股杭州尚正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第一个以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化为目标的公办基础教育集团。 当年的求是小学旧貌变新颜 2000年底,求是村开始拆旧建新,求是村3、4、5栋率先拆除,到2005年4月,走过近50年春秋的7栋老房子全部拆除。 四栋拆除现场 图片来源洪保平《求是村风雨50年》 1981年我大学毕业重新分配工作,成家立业,离开了父母家。1988年十分幸运分到单位建在曙光新村(隶属求是社区)的房子,我儿子在求是小学、浙大附中、浙江大学完成学业,了却了我最大的心愿。2006年我们乔迁新居,告别了求是村。 求是小学读书的儿子在浙大竺可桢塑像前 60年弹指一挥间,2015年7月求是邨第二代村民组建了“求是邨”微信群后,66届年级和班级都相继建了群,网络、微信把我们当年的同学又聚集在一起,回忆童年往事,共叙发小情、邻里情、同桌情,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 与求是小学66届年级群主罗毅合影 与求是小学66届甲班群主吴知京合影 66甲班部分同学聚会(前排左起:王亚伊、杨建、潘海茵、张维平、刘佳、何秉懿,曾伊茹,后排左起:吴知京、楼纪东、赵加宁、刘忠(刘晓虹)洪建新、李正翔 2015年11月7日求是小学66届毕业班同学首次在浙大新桥门“食天一隅”聚会 参加聚会的66甲班同学 自群里贴出1963年甲班班级合影后,大家开始多方寻找方胜男老师。只知道她六十年代末调离求是小学,去了哪里,由于时间久远,无从知晓。后来通过一张1969年7月19日拍摄的全校教师合影,印证她离开学校时间应是1970年。 照片二排左六为方胜男老师 图片由求是小学提供 调离地点,最初听说是玉环,后几经周折,知道她又调到宁波,并打听到住址。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很振奋,迫不及待地派出9位同学代表全班去宁波看望。方老师见到六十年前的学生,激动万分。“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刚接到电话时,我还以为碰到了骗子”。 在方老师家门口合影 前排左起:吴知京、周老师(方老师爱人)、方老师、曾伊如、刘佳、徐燕婉:后排左起:张维平、高定山、刘忠、胡定海、徐黎明 2016年1月16日,求是小学65、66两届同学在浙大科技园聚会,方老师夫妇应邀参加。阔别50年后,师生再重逢,格外激动、亲切,有说不完的话,用影像记录这难忘的一天。 参加聚会的66甲班同学 2015年10月,66届毕业生群同学看到那张求是村小学第八届毕业生合影,纷纷建议并筹备毕业50周年回母校团聚活动。刘忠同学还专门到学校档案室找到照片的原片,放大制成镜框,作为这次活动的最好礼物。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6年5月7日,纪念活动在母校如期举行。天下着雨,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66级的同学来了80多位,其他年级的也到了30多位。根据照片,邀请了12位老师,方老师也专程从宁波赶来参加,师生济济一堂,其乐融融。会场内外沉浸在师恩难忘,同学情真的浓浓氛围之中。本人当天因有公务,未能参加,甚是遗憾。 那张放大、加了镜框的老照片,被同学们捧过来,又捧过去,爱不释手。 左起:张爱萍、刘佳、王亚伊、何南屏 翁卫洲拍摄 会场上看到方老师,同学们热情相拥,场面感人。 图片中下蹲与方老师拥抱的女同学为张维平。陈中秋拍摄 参加聚会人员大合影 翁卫洲拍摄 66甲班同学与老师合影 翁卫洲拍摄 洪建新、方老师、李正翔 方老师今年已87岁,身体硬朗,思维敏捷,经常在群里和同学们交流。下面这张是他去年赴湖州南浔旅游的照片。我们衷心祝愿她和周老师健康长寿。 2018年我正式退休。退休生活,除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向往诗和远方,每年都与好友结伴旅游,特别是乐于与曾经求是小学、浙大附中的同学一起,周游世界,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延续从小结下的深厚情意。 2018年8月,与楼明建(村民)、张梦泽(村民)、王敏奇(同事、浙大附中同学)、尹杭平(浙大附中同学)游川西大环线。 在稻城亚丁 左起:张梦泽、洪建新、王敏奇、楼明建、尹杭平 2019年6月,我们钱塘五叟(另有3人加入)一起到新疆伊犁看草原。 在独库公路雪山边 左起:王敏奇、洪建新、张梦泽、楼明建、尹杭平 2018年10月,我们四位儿时伙伴,苏明(村民、邻居)、董嘉(村民、兵团战友)、程大滔(浙大附中同学)相约一起走进墨西哥、古巴,去领略加勒比海的异域风情。 在墨西哥城东北约40公里处特奥蒂瓦坎古城遗址(Teotihuacan)即太阳金字塔 左起:程大滔、董嘉、苏明、洪建新 在Las Coloradas 传说中粉红版天空之境(墨西哥坎昆粉红湖) 左起:董嘉、程大滔、苏明、洪建新 与程大滔在古巴巴拉德罗海滩 求是村,我们成长的地方。关于它的故事,还会一代一代讲下去。<div><br></div><div> 2022.3.18</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