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乡除了漫山遍野的竹,真的没有什么好说和值得怀念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离开儿时生活的白竹冲,说不上留恋还是有点忘怀,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给我儿时带来快乐。因为儿时受条件限制,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玩的,都赶不上当今时代。四面环山,交通闭塞,能利竹子玩一些创造性的游戏,都很有满足感了。</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竹不像大作家描写井冈翠竹那么轰轰烈烈:“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子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故乡的竹不高大不挺直,与树木盘根错节,哪里有空隙就在哪里长出来,哪里雨水充盈丰沛,哪里就冒出根竹子来,哪里阳光和雨露多一点就从哪里长出来。有些密密麻麻,一根紧挨着一根生长,一大片一大片都是的,像一把筷子齐匝匝的占领了一个山头。有些地方稀稀疏疏几根孤零零的长着,矮矮的,离地一两米就开始长枝繁叶了。老乡们特别讨厌这种竹子,哪天看到不顺眼,顺势几刀就砍了做柴烧。</p> <p class="ql-block">过年时期,偶尔回乡一趟,总回味那碗冬笋炒腊肉的味道。记得儿时灶头的火炕上挂着那几条年头挂到年尾成了摆设的腊肉。偶尔来几位稀客,家中储存的山珍海味也寥寥无几。好不容易捡几个鸡蛋,变着花样也搞不了几个下饭菜,脑瓜子一转,灵机一动,扛起锄头就往山上跑——走——挖冬笋去!</p> <p class="ql-block">挖冬笋并不是个简单的体力活动,有力气确没法施展,即使刨地三尺也挖不到一根笋子。不懂的门外汉,往往辛苦忙碌一天,到头也是无功而返。空手来,空手去。挖冬笋要先看看整个山头,那些竹林植株格外翠绿,叶子多且密的,像一个低垂的狗尾巴悬在空中,八九不离十是怀孕的对象——一定有笋挖。径直走到这根竹子的底下,头朝地画一个约2-3米的小圆。瞪大眼睛,看看泥土中有没有冒出细缝,说不定那是冬笋在悄悄的长,十拿九稳会有惊喜。有时冬笋埋得比较深,在地上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那就只能细细的往下探一探,顺着竹根往前找,根据经验,挖到竹笋的机会是坛子里摸乌龟的事。</p> <p class="ql-block">当然机会也不一定会眷恋这些人,也有会扑空的时候,那么下一步就顺着山势转移往山沟沟里面走。这里水源储备丰富,把前面的方法重复N次,惊喜定会出现,轻轻的慢慢的扒开细土,鹅黄的毛茸茸的鲜嫩竹笋露出笑脸,一个劲的挖,会满载而归。我们那时还是黄毛小子,也能替母亲解燃眉之急。我们是山里人,对吃竹笋根本没有兴趣,吃菜时总是盯着那几块油光可鉴的猪肉,吃的满嘴流油,还能得到父母及客人的夸奖,心里面美滋滋的。三不三也有吃不完的时候让客人捎回去,客人也很感激。竹笋年年长,我们年年挖,美味年年有。除了冬笋还有春笋,吃不完的时候,把它晒干制作烟笋,烟笋炒五花肉,也是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乡见到乡亲们在山涧打水井,铺水管,忙得不亦乐乎。美其名曰:“你看,不是家家都通自来水了吗?这是饮水工程。”离家乡不远的曾国藩曾经带兵在外打仗。由于饮水困难,亲自派胡翼林去山上勘察,结果找到一处好的水源。于是派士兵砍下大量的竹子,把中间全部打通。一根连一根,从山上接下来减少中途的损耗,直接到达山脚,为士兵解决了饮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为后续的战斗保全了力量,才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名言。我儿子在乡下也见到乡亲们如法炮制用竹杆接饮用水。一年四季涓涓清流,从山涧倾泻而下。夏天干活以后咕咚咕咚喝个够,那清冽的甘泉沁人心脾,胜过喝今天的纯净水,一直甜到心里,凉到心头。</p> <p class="ql-block">故乡的竹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白白的竹笋,青青的竹叶,一根根,一丛丛在风中摇曳。竹子在家乡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植物了。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叶是清暑解毒之药,竹杆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幼竹是上等的造纸原料,竹沥可以直接供药用,竹子还可以加工成各种生活必需用具……</p> <p class="ql-block">“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题咏作画:迎风斗寒,不怕困难,不惧压力,饱经风雨,四季常青。“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尔你东南西北风”竹子不择土地悠然生长,神韵秀逸,纤细优美,生机盎然,蓬勃向上……</p> <p class="ql-block">曾经有人打听到我家乡去办筷子厂,竹产品加工厂,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我个人觉得天然的资源优势未得到合理利用,这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没有体现竹子的产品价值。</p><p class="ql-block">尽管事与愿违,我还是喜欢竹子那种勇敢不屈,奋发向上的高贵品质。因为故乡的竹联着故乡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