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岁,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才发觉有的东西是禁得起时间的考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鹿原》的时间线主要是由清末到建国,其中白鹿两家关于白鹿原统治的争夺,不如看为各家思想在中原大地上的逐鹿,无论两家如何竞争,终免不了由盛至衰,就如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为了争夺养分从嫩叶便开始争抢,一点一点伸展成熟,终抵不过春去秋来这一自然规律,微风一吹便双双交织着落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中人物众多,但绝没有重复者,每一个人都有其鲜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鹿兆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灵是他青梅竹马的爱人却在工作中与他哥哥假戏真做,双方理想一致但信仰不同,无论中间有多少爱多少怨,最后毅然选择帮他哥哥掩护白灵出逃,哪怕一旦事发便死路一条。小爱上他尊重对方,有自己的底线,大爱上,犹如一团烈火,真正的为了理想奉献一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结局是除了朱先生最让我感叹的,一个回乡风光大葬的英雄,却在父亲入狱后的不久,其墓碑上被人抹上污秽之物,让我想到《药》中夏瑜死后,人们用其血制作血馒头的荒诞,从这一细节,我好像清楚的看见了世人的无知愚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先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神话了的人物,一位无党派知识分子。他点通白嘉轩,间接使得白家强于鹿家;他号令弃种罂粟;他写抗日宣言,带着几位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走上前线;他编纂县志,那句“看来都不是君子”使我至今印象深刻,只一句便点出仁义村中所谓“仁义”。朱先生在文中的首次出场便充满传奇色彩,死后亦然,似乎早就算准自己的墓会被揭开,所以不装棺木,不用砖砌墓室,最可笑的是,多年后,被红卫兵挖开的墓里面有这么一块砖头,上面刻着这么一句话“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这句是用来解释黑娃鹿兆谦等人的命运,还是陈忠实先生用以讽刺那十年,亦或是用来告诫我们这些看客,我真的不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田小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田小娥我并不认为她是肮脏的,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在我看来有那么一条线可诠释她的一生,那便是“活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爹爹嫁(不如说是卖)给有钱的老头当姨太,沦为“泡枣”工具,她是为活着;义无反顾地跟黑娃私奔,若说是为爱,不如说是为了活着,她要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世人唾骂她,黑娃在外飘荡,留她一人在窑洞孤苦无依,依然毫无怨言,对她而言,活着便已十分满足,但她处在一个由清末过渡到建国的黑暗混乱时期,生活对一个没有资产、没有依靠的孤身女人从没有怜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她人尽可夫,不如说女人嫉妒,男人惦记、骚扰,她为了救黑娃亦是为了找个依靠,被鹿子霖骗上床,被鹿子霖利用,搭上白孝文。她其实并不傻,她十分清楚那些男人只爱她的肉体,因此对于有那么一丝真心的白孝文怀有愧疚,所以用她自己的方法报复鹿子霖(在他脸上撒尿)。何其可笑,贞洁烈妇埋葬自己的一生,换得县志里几厘米长的一句称赞,风流荡妇在人们的闲话中流传下来,而田小娥,从始至终想要的只有活着。陈忠实先生也对田小娥的一生写下了三句话“生的痛苦”“活得痛苦”“死的痛苦”。是啊,深处那个年代,她只是想活着,过着安稳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著未删减版的《白鹿原》中大量血腥陋习与性的描写,文中提到白嘉轩男器上长着可捣碎女人肚肠的毒钩、填入牛栏混为粪肥的婴孩尸体、供男人滋补的塞过女器的红枣、发生瘟疫时乡民自私落后的思想.....这种种都比《菊英的出嫁》《水葬》还要骇人听闻。这一点也是我初读时无感的一个原因,是《白鹿原》给了世人一个慢慢理解它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鹿原》中我似乎没有看到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都是各有始终。以白孝文当上县长,鹿子霖发疯,白嘉轩想起一切的起点(换地)心怀愧疚为终,这不像一本小说,更像是中国某一个乡县的编年史。《白鹿原》中的每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每一处落笔,都在指责、叩问、反思,仿佛用刀尖将历史书上那块遮羞布挑开,直逼读者面对那血腥、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的《白鹿原》,有太多的匪夷所思,让我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给了希望后又拿走,书中大量荒诞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看似不可发生的事情,却是源自生活,源自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直在想,真实的农村生活是怎样?在爸爸妈妈那里似乎并没有得到让我满意的答案。比起读过的路遥的《人生》,贾平凹的《浮躁》,陈忠实的《白鹿原》它撕开了人性的扭曲,让人直视酣畅淋漓的情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岁,说真的,能有什么大见解,不够开阔的世界观,不够丰富的经验,带来的就是不受控制的迷茫感。可能人往往就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是一种样子,好多人汇聚到一起又完全变成另一种样子,人真的好复杂,人性也是真的可怕。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人性的善恶论,又岂是我能辩述的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近视有什么不好,不用把世界看的那么清楚,朦朦胧胧的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大雪再次征服了大地,白鹿原被厚厚的雪覆盖着,一只白鹿在原上轻快的跳着,时而在树上,时而在屋顶,有一个腰杆子挺的笔直的人,背着手在门前伫立着,仿佛在思索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鹿原上,苍穹之下,不止陈忠实先生,世人的背影似乎都越走越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