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茅草屋前搓洗衣服的女子,别来无恙?

江南与莲

<p class="ql-block">看到知青的油画,我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它勾起了我对一个瘦小的长沙女知青莫名的牵挂。我和她没有过多的接触,见到她纯属偶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七七届知青当时有十几个人一同分到竹莲公社管辖的茶场,户口则分别落在所属的八个生产队。我和同来的女同学丽莎分在第八生产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时我们吃住在茶场,每日在这边下地干农活。春耕和秋收则回到队里去参加插秧、收割等农忙时节的季节活,年底凭得到的工分在队上领得一担谷和场里的一块猪肉。我大约分了一百五十斤左右新谷,算是一年的报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七年秋季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茶场不久,天气逐渐转凉了,我和丽莎接通知回八队挖土,准备种下一季油菜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农民的破旧茅草屋前,见门前台阶上一个瘦小的女子坐在小木凳上,洗着一大盆衣服,身后一个约莫三岁左右的男孩爬在背上,地上还坐着一个大几岁的男孩边玩耍边啃着半截红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子皮肤黝黑,头发却显得偏黄,一绺留海耷拉在眼前,正埋头洗着一大盆脏衣服,只见她反手扶一下背后的男孩,一双瘦小的手十分有力地握着滚成筒的衣服,嘿哧嘿哧地使劲在搓衣板上揉着,动作十分熟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不禁想起农场支书曾无意间提起过一个叫晏萍萍(化名)的女知青,她也落户八队,听说在这里已经和当地农民成家生了两个孩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这个与乡下女人亳无区别的女子会不会是晏萍萍?我不禁心生怜悯,停下来看着她。她也抬起头朝着经过屋前的生人报之一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一笑让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感觉,那是一种想流泪的难受感,直觉告诉我,她就是支书给我提起过的长沙知青晏萍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额上巳经有了皱纹,笑起来,露出整齐细密的牙齿,让人看到一份天生的秀丽精致。笑容里有些腼腆,眼神也有点游离,这与当地乡下女子单调的神情有些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并不认识她,却想着在这乡野处,一个讲着好听的长沙话的城里姑娘,一点一点变成了如此的模样。当同龄的女孩还在幻想着浪漫爱情的来临时,她却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此一笑,算是打过了招呼,不敢随便和她聊天,怕造次。我忙完一天的活回到了场部,脑海里怎么也拂不去她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年底,天气转寒,家里带来的衣服逐渐穿上身,想家的念头越来越浓烈。</p><p class="ql-block">记得那一天,天空灰蒙蒙的,不久下起了小雨,我们在茶园锄杂草,两个小时的工夫,雨水顺着斗笠往脖子浸,中午时分,记工员比平时早了一个小时敲了歇工钟,穿着被雨水汗水浸湿的衣服,走在烂泥坎上,又冷又饿,谁都不想说一句话。这是我们在茶场务农的一个普通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气继续下着雨,我们下午不用出工了,这样的闲暇日子不多,我突然想回八队去看看晏萍萍,也许我们都是长沙老乡,无意间对她多了一种莫名的牵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是六八年下来的女知青,户口落在八队,场支书说起她,口气里满是同情,为她在农村煎熬的日子叹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有一批从省城下放来的知青,其中有几个人分到了八队,晏萍萍就是其中一个。据说她属于成份高的黑五类分子,在省城,连高中都没上完,街道上就把她当做漏网之鱼清理出来,送进了下乡的队列中。当时不满十六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们落户到每一个农民家中,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生活远不是我们在茶场过集体生活,吃食堂所能比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支书说,晏萍萍落户在一个孤儿寡母家,当不少知青开始招工返城时,她因为成份问题,两次招工,政审都没通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几年后,只剩下晏萍萍留在乡下,也不知道是她和这家老实木讷的男人有了感情还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她和这个男人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乡村农民,并在几年后,陆续生下了两个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谁也不知道,她在夜里流过多少泪,梦里思念家人,逃回城市,醒来却又无法割舍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只是一个普通柔弱的女子,像被风吹得飘来飘去的种子,哀哀地抓着一片薄土,便甘愿付出青春和生命的全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决定去看看她,不用问什么,只是一起用家乡话聊聊天。带上队里分的一坛纯菜籽油和自己炒的猪油面粉,那个年代,我也拿不出更多的好东西送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两年后,我离开了茶场。当时,和她短暂的见面不知道该说点什么,谁都不敢触碰那份脆如薄冰的心情,只是当她听到久违的家乡话时,明显红了眼圈,我把菜油和炒面给了她,不忍久看这破旧的茅房和这双枯瘦的小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送我出门时轻柔的问道:“你快回城了吧?”那一刻,我头也不回地答到:“我会回队里来看你的,就当亲戚走动好了。”一阵风迎面吹来,强忍着的泪水夺哐而出,心坎上像压了一块巨石,好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很多年过去了,因为学习和工作占据了自己的时间,这段知青往事也慢慢淡忘了。后来听说国家有了相关的政策,可以让已经在农村安家的知识青年返城并给予一份补偿性的工作,晏萍萍能回去吗?她的两个孩子也不小了,生活带给她一生的是喜乐多还是忧伤多,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知青话题,心底里总会涌起一股柔情,深愿她们一家安好,别来无恙,无论是永居在乡下还是回到日思夜想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起一段话:“即使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我们也无力改变什么,那就笑着去接受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