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游(3.03-03.09)一,九华山

上海市 祥华

2022年春节,比往年早一些,春节过后,约了上海的二位体育集邮朋友,在3月3日起,游览了“两山”:九华山和马鞍山。 随着祖国建设发展高歌猛进,尤其是高速铁路网的四通八达,到九华山可乘高铁到池州,我从合肥到池州,上海的从虹桥到池州,池州的高铁车站,建的也高大上。<div>  池州,别名贵池、秋浦,安徽省辖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域。</div> 从合肥到池州只一个多小时,我十一点过即达,上海过来要中午一点多。孩子帮我在池州车站附近的全季酒店定了房间,让我休息一下,待上海过来的朋友到了,一起去青阳县。 从池州到青阳县,约30余公里,孩子请池州全季酒店的帮叫了一部车,直达镇上。孩子安排我们下榻在酒店住下。<div>  青阳县,安徽省池州市辖县。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始置县,称陵阳;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置青阳县。青阳县总面积1181平方公里,现辖蓉城镇、木镇镇、庙前镇、陵阳镇、新河镇、丁桥镇、朱备镇、杨田镇、九华镇、乔木乡、酉华乡、杜村乡、九华乡等13个行政区域和青阳经济开发区,其中九华镇、九华乡由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管理。2013年常住人口24.9万人。<br><br><br></div> 在酒店边上,立了这一个牌坊,女儿说是开发商建的,这一片地,应该开发了不久。这一片;到九华山游客中心不远,或者说是离的最近的。查:这里应该是青阳县庙前镇。<div>至于为什么是“九子”大约九子岩风景区吧,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发祥地。</div><div> 九子岩景区是1996年开始筹建,于当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自景区开放以来,先后注册了九华山森林旅游有限公司、九子岩索道有限责任公司。已建立的主要景点、景物和基础设施有:园门、大九华山牌坊、古民居、客运索道、佛茶茶艺馆、停车场、购物区、旅游公厕等。现有固定资产已达3000万元,职工40人。</div> 下午到九华山下,孩子说明天上山,下午就可以去离这里不远的“大愿文化园”,不要门票。帮我们叫了一个车,三点半到,出租车司机约我们五点半再来接我们。<div>  我们二位上海来的,因为行程码上已带星号,但不是当天限制的区:闵行,普陀、宝山。而他们事先也在上海做了核酸检测,故在进门前出示了身份证、核酸检测报告、填手机号等,才进了门。</div><div>大门牌楼:大愿 圣地佛天</div><div>对联:长忆谪仙人开九芙蓉殊胜景</div><div> 仰瞻菩萨像放大吉祥光明云</div> 大门对面,立了一“九子袈裟”。 文化园的简介 文化园的高达99米的地藏菩萨铜像。<div>我们一行的周老师爬到了台阶的最高处,虽说我们都退休了,但他才刚刚退休不久,还年轻。</div> 文化园虽不收门票,但里面有电瓶车。 我们在文化园的唯一留影 园内二处不同位置的麒麟、貔貅。 莲花广场 正直开春,园内开了花。 现在,各地的庙宇都规范烧香:游客或香客,在固定出自取三炷香,随意各自采取任何形式烧香拜佛。<div>我们不到五点半就到大门等车回旅馆了。</div> 3月4日早上,孩子的店助小王叫了一部车,把我们送到九华山游客中心。我们上海来的周、蔡二位,还是出示了相关的资料,不同的是,这天有关上海来的,相关区的又增加了一个,好在我们二位都不在这个限制名单中,但有二位从徐州来的,被挡在了景区外。<div>景区在60以上半票,70以上免票。</div><div>景区比较大,区内交通车50元一人。</div> 进九华山景区大门前,各人留个影。 还有一个点,也留一个。 <div>第一站点,到了:</div>祗园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祗园寺为全国重点寺院,祗园寺,原名“祗树庵”,又名“祗园禅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清康熙年间为九华山化城寺东寮之一。<div>祗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本名祗树庵,据说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居住的地方既不是寺,也不是院,而是精舍或园,所以易名祗园,或称给孤独园,现代一般称为祗园寺。</div><div>祗园寺,2004年10月28日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br></div> 祗园寺山门呈八字形,顶为三层重檐宝塔式建筑,半檐悬山顶,黄绿色琉璃筒瓦。入口为一拱门,门上有“祗园禅寺”匾额。全寺分前殿、中殿和后殿。前殿轴线和中、后殿轴线成45°交角,是罕见的不对称平面布局。<div>寺院由灵宫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殿、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5,175平方米。祗园寺原是普通的寺庵,住持乏人,殿宇行将倾塌。后来经长老商议,请伏虎洞的隆山禅师来整顿,寺庵焕然一新,香火日渐兴盛。隆山禅师圆寂后,寺庵先经大根禅师重修,再经宽慈禅师扩建,加盖了大雄宝殿,使这座平凡的寺庵成为九华山规模最大的禅林。<br></div> 祗园寺是九华山唯一一座宫殿式庙宇。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该寺院虽按山门──天王殿(即弥勒殿)──大殿──其它配殿的传统格式来布局,但在手法上曲折多变。<div>前殿为三层单檐硬山顶,有哼哈二将及一尊手执长鞭的三眼灵官护法神,两旁书“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对联。中殿为重檐歇山顶,黄墙拱门,供奉四大金刚塑像。后殿即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红墙,覆以金黄琉璃瓦,高大宏伟。殿中三座莲花座上,端坐三尊喷金大佛,均约高7米,为九华寺庙佛像之冠;两旁还有十八罗汉像,表情不同,神态各异。佛像后面有海岛绘彩壁雕,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生动活泼,艺术感染力强。这些陈设与巨大的香炉、烛台等佛具配合,使整座大殿更形庄严肃穆。大雄宝殿三尊大佛背面,矗立着门米高的“海岛”佛像群,有一组彩塑的佛像故事,有“观音斗鳌鱼”等,造型生动。<br></div> 上客堂,一查,是宾馆,隶属全国重点寺庙——九华山祇园禅寺,故就在寺庙边上。<div>祇园寺是全国重点寺庙。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山入口处。九华山祗园寺上客堂宾馆依祇园寺而建,在这您能聆听祈福的钟声,在这您能修养身心,在这您能体验佛文化的博大精深。</div> 1999年9月,这里曾发现一座巨型“天然睡佛”引起轰动。九华山“天然睡佛”位于花台景区,基本呈南北走向,由大小不等、高低不等的山岩或山峰组成。其神奇在于,无论从南向北观看,或从北向南观看,皆成佛像,而且五官清晰,神形兼备。<div>九华山睡佛,睡佛头像朝南,头枕天台群峰,大、小花台为躯干,面仰天际,“鼻梁”高耸,“喉节”突出,“睫毛”可见,好像一位慈祥卧睡的老人。</div><div>九华山睡佛,佛据说是当时九华山佛协会长仁德首先发现的,人们观其形态酷似仁德法师,由此被僧俗各界认同为仁德大和尚的法身显示,而日日接受芸芸众生的膜拜。</div> 到百岁宫,现在有缆车,乘这缆车,让我想起了以前重庆火车站到两路口的缆车。 不出几分钟,来到百岁宫下。拾级而上,就到百岁宫。 百岁宫,坐落于九华山海拔871米的插霄峰巅,原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始建于明代,为全国重点寺院。百岁宫与祗园寺、东崖禅寺、甘露寺并称九华山“四大丛林”。 1982 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庙宇。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在百岁宫前留个影 百岁宫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 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形制在中国现存寺庙建筑中极少见。百岁宫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正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层楼,而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五层楼。而屋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 从百岁宫看底下<div>明朝万历年间,有僧人海玉,顺天宛平人(今北京卢沟桥)人,字无瑕,嘉靖十五年(1536)在五台山出家。</div><div>无瑕禅师曾云游参访峨嵋等佛教圣地,于万历年来到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天启三年(1623年)秋,无暇禅师年124岁,口占一偈曰:“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言毕安详圆寂。弟子将其遗体装缸,三年后启缸,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遂装金供奉。其徒慧广随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时人尊其年高,故改庵名为“百岁宫”。天启六年(1626年)明思宗朱由检敕封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禅师肉身塔“莲花宝藏”四字。<br></div> 五百罗汉堂总建筑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为宫殿式结构,与百岁宫配套协调,形成一个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尊罗汉,整个堂内于姿百态,气势壮观。百岁宫五百罗汉堂是我国四大佛山所仅有,它的兴建,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处独特的新景观。 圆通寺:“莲花峰”东边山腰的平顶上,系地藏王菩萨金乔觉东渡入唐,卓锡九华一袈裟之地,属九华山佛教协会九十九座开放寺庙之一。<br>圆通寺始建于明朝初期年间,历史悠久,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战乱时期,来九华山后山,带领将军察看地形,见山势峭拔,四季烟云飘渺,每逢秋高气爽,晨雾缭绕,红叶满山,群峦叠翠,环境优雅,宛如世外桃源,常有“莲峰云海”美景显灵,实为修道参禅,修身养心的宝地,遂在此建庙供佛。<div>古新罗国(今韩国)王族金乔觉来中国九华山弘化,人们称他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尊为金地藏。从此,中国的地藏菩萨与金乔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中韩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得到加强,九华山也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br></div><div>中韩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韩国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去的。(由此,理解了为什么在九华山也许多文字都有中韩两种文字)<br></div> <div>过圆通寺即到:幽冥钟亭</div><div>钟亭,又名东崖钟楼,幽冥钟亭,位于前山东崖禅寺西侧。乘坐百岁宫缆车出站右转沿山脊向南直行10分钟即到钟亭。<br>螺蛳壳里做道场,形容钟亭再贴切不过。一座钟亭就是一座独立庙宇,亭中一口古铜钟,看钟人就是住持,住在钟亭里诵经撞钟,这就是九华山的幽冥钟亭。<br></div>现钟亭为六角形的两层楼阁,高10米,建筑面积20平方米。亭内悬古铜铸万斤幽冥钟一座。<div>两侧楹联: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楹联中“百八杵钟声”是指一百零八下钟声,佛教认为人生之烦恼凡一百零八种,故佛珠一百零八粒,故常用此数。“五千言慧典”是指老子重要经典《道德经》。楹联的内容有很深的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和人生哲理。<div>东崖钟亭建于清同治年间,当时从山下运到东崖用了两个月时间。钟亭也是1934年东崖上院失火仅存的唯一建筑,每逢僧人在亭内撞钟,钟声悠扬,有“东岩一杵万山鸣”之誉。1983年按原貌重修。(均来自度娘)<br></div></div> 东崖禅寺是九华四大丛林之一,明正德年间周经和尚在东崖结茅,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游九华时曾与其交友,在岩头闲坐,谈经吟诗。王守仁之后,文人名士争相仿效,并以东岩为题,留下众多诗文。<div>大殿南坡悬崖建有“飞虹桥”,长22.8米、宽2.5米、高10米。中有六角亭,与崖南平岗相连,堪称“天堑变通途”。</div> 尔等,登飞弘桥,上六角亭。 亭下立有介绍 石崖之西、南两侧有摩崖石刻。南侧之“飞身处”传为金地藏出入东崖之处。西侧之“云深处”、“云舫”、“赠周经和尚偈”为王阳明手书。当云涌之时,远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云舫”之誉。“东崖云舫”为九华山十景之一。东崖之西北有一泉,当年地藏于洞中被毒虫咬伤,时有一女子至,曰:少儿无知,愿出泉补过,指引西北一石便眨眼遁去。金地藏揭石见泉,泉水清澈甘美,以泉洗伤,即刻痊愈。后知为龙女所助,“龙女泉”由此得名。东岩西北谷有一泓清泉名“龙女泉”,相传僧地藏初结茅,绕行择居,颇渴,有女告以泉处,地藏发石果得泉。此即“龙女献泉”故事的由来。东岩云舫旁有东崖钟楼,前行有东崖禅寺、观音庵等景。再前行可到百岁宫及新建的五百罗汉堂。 东涯云舫:登上云舫巨岩,东可望天柱、五老诸峰;南可观天台、十王、钵盂等峰;西可看神光岭、肉身殿;鸟瞰九华街,化城寺等古刹尽收眼底;极目北眺,长江如练,横于天际;云雾时而从两侧峡谷冉冉升起。<div>又名东岩云舫、“晏坐岩”。该处外观巨岩方正、高耸山顶,其形如舫。古时称“东崖晏坐”,为九华古十景之一。</div><div>相传僧地藏初来九华山时,常晏坐岩头诵经观景,故又名晏坐岩。明王守仁曾两次于岩头端坐,与和尚谈经论道。继僧地藏、王守仁之后,文人名士争相仿效,并以东岩为题,留下众多诗文。<br></div><div><br></div> 东涯云舫周边立有诗文。 到东涯禅寺后,开始下山了。 这里在整修,围起来了。 近中午,来到九华街上。 我们周先生在山上就看到下面有绿色的房子,他就说邮局在街上,我们一行喜欢集邮,故到一地就关心和找邮局。<div>这个邮局有前后门,我们要找的明信片,在后面,这里有很多快递堆放,也有营业员。</div> 化成寺为安徽省九华山的开山寺庙。唐开元年间(773~741年),地藏王金乔觉入山传教,当地人士为之建寺,其后屡有废兴。 化城寺,寺前(可以讲连着寺庙的)有一个较大的放生池(月牙池),这是我游览全国一些寺庙中,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大约是独一家? 放生池和化城寺,有很多鸽子,也成一景。 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虚,就更有意思了,它不是化城寺之外观,而表现了其作为开山古刹的意蕴。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 化城寺已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将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侧的佛教文物和该寺的一些文物珍宝搬迁过来,集中展览。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笔迹,有传说是金地藏王穿过的僧靴和使用的宝印,还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红瓷和青蓝瓷钵,以及从缅甸传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贝叶经等文物。 为填肚子,也顺在九华街上转转,本想在寺庙里吃顿素面的,但据说九华山的寺庙没有素面的(想起了在上海城隍庙、厦门南普陀、常熟兴福寺,都有很好的素面),后贤能通过大众点评找到了一家所谓的素面馆,其实很一般。 午餐毕,约下午一点四十左右,来到上禅堂。<div>上禅堂,原名“景德堂”。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div> 古人游上禅堂,称其有三最:“九华山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寺宇为上禅堂最丽。<div>古人称上禅堂有三最:“九华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院宇唯上禅堂最丽”,深得文人雅士喜爱。 上禅堂,林泉衬托,水景交溶,庙宇华丽。又有宝树名泉可供游人欣赏、品尝、令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清代音韵学家周斌有感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曾在此修纂《九华山志》,并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赞曰:“禅堂玲珑巧构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展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佛咏诗。此间好借维摩塌,染笔挥琴事事宜。”<br></div> 来到上禅堂后院,可以看到观音阁,其内供奉着九华山唯一一尊滴水观音(此像是在二零零三年九月十九由诸山长老共同开光)其观音像下有泉,名金沙泉。其泉清澈见底、金沙剔亮、四时不竭、如游龙出洞。入口则沁人心脾;擦洗则耳聪目明。其泉岩石上镌有“金沙泉”三个大字,相传为唐诗人李白手书。字体肥厚,笔力遒劲,神韵非凡。诗曰:“神光岭上上禅堂,静雅幽奇古画廊,最是题泉唐李白,金沙千载字犹香。”泉边有金钱树一株,为九华山三宝(金钱树、娃娃鱼、叮当鸟)之一。 转轮殿又名十王殿,始建于清,1973年遭火毁,1989年复建,赵朴初题额“转轮宝殿”。<div> 前后两进,民居建筑,钢混构架。前进为”阴曹地府”,塑出”阎王审鬼”的场面:顺风耳、千里眼、两尊恶煞门前护卫,(白无常、黑无常)4个鬼怪随时听差;中有”奈何桥”,牛头、马面停立桥头。左、右分列十殿阎王: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五殿望乡王、六殿汴城王、七殿泰山府君、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br> 除此还有”孟婆亭”和”六道轮回”,即天道、人道、地狱道、牲畜道、饿鬼道和阿修罗道。阎王审鬼的场景阴森恐怖,地狱世界令人毛骨悚然。民间传说人死后变成鬼,鬼入地狱要受阎王’审判,最后喝了孟婆的”迷魂汤”投胎转世。后进为地藏殿,供奉丈六金身地藏铜像,左为释迦牟尼在忉利天布道说法的彩色群塑,右为金地藏来华经历磨难而得道的故事。<br>  地藏殿后原有81级台阶直通肉身殿,后移至十王殿西侧。转轮殿为九华山独有,地藏菩萨入地狱,证明他”常居秽土”,既度众生,又度鬼神,反映了民俗文化,体现了地藏道场特色,是九华山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br><br></div> 在去月身宝殿。。。 这一级一级的台阶,恐怕只有在九华山能看到?我反正没有看到过每级台阶都刻有“花”的。 下午二点多,来到了月身宝殿。<div>原名金地藏塔,俗称“老爷顶”,又名月身宝殿。<br>金地藏晚年以此为南台读经,其圆寂三年后,仍颜面如生,正是菩萨降世应化之兆,遂在此建三层石塔安葬其肉身,即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肉身殿居神光岭头,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br></div> 1000多年来,肉身宝殿虽有兴废,但迄今气魄非凡。<div>正门高悬“东南第一山”匾额。<br></div><div>顺着雕梁画栋的走廊来到殿后,有一个半月形瑶台,墙上贴个大字“布金胜地”。每当地藏圆寂之日,国内外香客都到此朝拜进香和施舍。<br></div> 从月身宝殿下,有很多台阶。 从月身宝殿下来,我们感觉,我们的路线好像是反着走的。 九华地藏寺始建于南宋隆兴年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br>现建有明三暗五老式大殿一座,内塑地藏王菩萨像,右丰都帝,左东狱帝;<br>十王殿十间,殿内塑十殿阎王像,文武判官,夜叉小鬼千姿百态,栩栩如生;<br>西厢楼房十二间,上层僧人宿舍,下层营业用房;东厢四间,设供多佛,佛道并存。<br>自古就有“去狼山烧香,不到九华地藏寺,功德只有一半”的说法。该寺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与南通狼山广教寺遥相互应。 <div>行願无尽:大牌坊,赵朴初题</div><div>山门一联:</div><div>众生度尽方证菩提</div><div>地狱未空誓不成佛</div><div>这前面是个大广场,也应该是九华山的山门,正常的,很多游客是从这里上山的,但我们是从这里出山门的。</div>门楼上挂着“行愿无尽”的匾额。不过山门是不常开的,只有BOSS(对,是那种终极大BOSS)来了,才会开山门。据说只开过1-2次。 从正面看“行願无尽”大牌坊<div>正对神光广场,这是护国月身宝殿山门,也是九华山所以寺庙的最大一座山门。</div> 进门楼第一个殿就是:弥陀殿,<div>在全国的寺庙中,这不是唯一的。<div><div><br></div><div>但这个九华山的,其规格、气势恐怕是不多见的。</div></div></div> 这边上的六角亭,供的是阿弥陀佛。<div>有联:</div><div>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div><div>笑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div> 因为集邮的关系,我们想找当年国家出九华山邮票上的“凤凰松”,不经意间,路过了“闵园尼庵群”。说实话,这以前都没有听说过。<div>闵园的尼庵,庵宅合一。第一个落户闵园的尼庵的叫胜鬘精舍,建成于1917年。后来此修行的比丘尼越来越多,最多达四五十个之多。这种尼姑庵群落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尼姑庵一般为师徒二人,也有部分长期独自一人的。</div> 这是我无意中拍的,因为这是进闵园尼庵群第一个庵,并且还要一个“胜鬘精舍”的七层塔,(其他庵没有,故特地拍了一个)回来一查,这个庵居然是最早的庵。 闵园尼庵群,位于九华山天台峰脚下,凤凰松左近。<div>“白墙褐瓦马头墙,天井院落杂回廊。地板楼板隔墙板,正厅供佛居两厢。”</div> 闵园尼庵群,位于九华山天台峰与插宵峰之间,分上闵园、中闵园、和下闵园三处。<br>尼庵群多集中在中闵园一带,临河背山。其建筑皆非殿宇式,住人则为民居,供佛即为庙宇。一家挨着一家,朝向也不一致,沿着路开门或开窗。<br>闵园共有20多座尼庵,多是明清建筑,也是中国目前最具特色的尼庵群落。<div>据史料记载,金地藏开创道场时,九华山曾有尼姑居住。之后根据九华山志记载,唐朝时期金地藏道场兴起之初,九华山为名山佛地,清规戒律较多,当时的寺庙里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夜晚不留宿,妇女都不准上九华街,就连九华街上也不允许带女眷上山留宿。民国时期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九华山因为地处高山峻岭之上,尤其的闵园更是深山老林之中,大量外来人员,为了躲避战乱,而纷纷选择了山高路险的闵园,当时的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心坚和尚,很有创见,收纳这些流浪尼众,主张九华山也要收尼众,直到民国远年九华山才有尼姑居住。闵园是一块风水宝地非常适合修行的安静之地,青山绿水,溪水不断,再加上远离尘嚣,十分利于禅修,不受外来干扰,于是尼庵越建越多,成为尼庵居住群。<br></div>这些尼众们,终日习佛修禅,甚是虔诚。百年多来这里也就形成了九华山一处独特的尼住群落。这里清净,香火却不清冽,也有不少游客和香客。这里布局紧凑,特色鲜明,农禅并重,道风纯正,天人合一,和谐自然,是游览、体验、休闲和修身养性的绝佳场所。 闵园尼庵群主要有九华莲社、大悲莲社、接引庵、心愿茅蓬、香山茅蓬、净修茅蓬、莲宗精舍、慈佛精舍、潮音精舍等,其它庵舍都是大同小异。<div>香山茅蓬位于中闵园东南,民房三开间,殿内供释迦牟尼玉佛元尊。院墙有一泓山泉,汇成一米见方的泉水井,院墙砌在井口横石条上,故有井泉之称。<br><br>香山茅蓬院内两颗古牡丹,枝繁叶茂,每年开花达数百朵,尤为名贵。九华莲社位于凤凰松南侧,民居式庵堂,小石块垒墙,木质构架,二进、四开间,有禅房数间。<br><br>九莲精舍位于中闵园东南,大殿供奉的是苑尊缅甸玉佛坐像,三尊大佛、四大菩萨和十八罗汉齐全,玉佛背面有海岛观音木雕像。<br></div> 过闵园尼庵群,即看到凤凰松,这是从背面看,感觉还“好看”一些。毕竟千年的古树了,需要很多支撑了。 凤凰松位于九华山中闵园,是九华山的一大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松。史载见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如今仍然枝挺、枝繁叶茂、苍翠。凤凰松以其雄姿和传奇故事成为古今众多诗人、画家、摄影家的赞美诗和优美画幅中的主角,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将它誉为“天下第一松” 属于闵园景区。 凤凰松位于九华山中闵园,是九华山的一大景观。松高7.68米,胸径1米,造型奇特,恰似凤凰展翅,故名。主干扁平翘首,如同凤冠,两股枝干一高一低,状似凤尾,根部周围绿草如茵,松尾下有很大的园石,人称“凤凰蛋”。这棵凤凰古松,史载见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如今仍然枝挺、枝繁叶茂、苍翠。 在凤凰松游览后,看看时间已经下午4点多了,本来不准备在山里过夜的,就朝景区出口方向,这里一片商业繁华和风景优美之地,不禁拍了一张。 抵国禅寺(拍摄于16:22)<div>祗园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东北,插霄峰西麓,祗园寺为全国重点寺院,祗园寺,原名“祗树庵”,又名“祗园禅寺”。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清康熙年间为九华山化城寺东寮之一。祗园寺,与甘露寺、百岁宫和东岩禅林合称九华山四大禅林,<br></div><div>祗园寺,初建于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民国八年,重新翻修,后来一再扩建,规模是九华山全山寺院之冠。祗园寺是九华山寺庙中唯一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进殿和上百间堂屋。山门的前墙安有三重琉璃飞檐,蔚为壮观,门里有哼哈二将和红脸三目、手执钢鞭的王灵官,大雄宝殿内端坐有三尊喷金大佛,高6米余,是九华山所有寺庙中最大的佛像,两旁列着十八罗汉,气氛庄严肃穆。此外尚有方丈寮、退居寮、挂褡寮、衣钵寮和拨火寮等许多房舍,回旋曲折,宛如迷宫。<br></div> 百岁宫下院位于九华街北大门入口处、迎仙桥西,东与祗园寺隔溪相对。<div>清宣统三年(1911)由百岁官方丈常修为接待香客和游方僧人而建。民居式,二进楼房。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1967年大殿毁于火灾,仅存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危房。1997年4月至2000年4月,经安徽省建设厅、池州地区建委、九华山管理处规划领导小组批复在原址重建。2000年10月动工,拟于2001年底竣工。重建后的百岁宫下院为三进,前进门楼2层;中间为玉佛殿,2层;后进是斋堂,3层;东、西寮房各3层。建筑式样为民居式,青灰小瓦屋面,马头墙。</div> 拍摄于16:29,这是在九华山拍的最后一张照片,然后后乘交通车出景区,结束了九华山一日游。 3月5日上午,我大女儿的助理小王,带我们一行五人,从酒店步行约半个多小时,来到附近的一个寺庙。 寺庙前一条河,村民洗衣等都在这河里,小王下去和村民聊了起来,她的性格真的不错。<div>到这里来也是她提供的信息,真的不错。</div> 很多年,没有见村民在河滩上洗衣淘米了,记得还是小时候在无锡外婆家有点记忆,而原来我们在静安寺愚园路的家里,在门背后,还挂着一把“棒池(无锡话)”呢!(拍打洗衣服的),由此,触景生情。 许多村民在这里洗衣等(应该是庙前镇,不是“苗”)。 隔河相望的青阳县庙前镇的一座寺庙。 幽静无污染的河 池州青阳庙前镇:九华观音寺。 拾级而上,到天王殿。 此庙宇也有点气势的 和大多数庙宇一样,大雄宝殿。 庙里的主持告知,现在已经不能在外造塔了,故此塔夜显得比较稀,并要在此塔留位也比较。。。 在大雄宝殿前,有香炉:九华观音殿。 本次九华山游,小王(右)帮了不少忙,很是感谢!!<div>中午,离开青阳县庙前镇,大女儿帮叫了车,直接到池州火车站,去马鞍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