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学”说

郑大华

<p class="ql-block"> “家庭教学”说</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柞水县教研室 郑大华</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学”这个名词不常用,几乎很少有人说这个词,常说“家庭教育”,由于不常说,读起来就显得生僻,理解起来或许还有歧义。众所周知,“家庭教学”是“家庭教育”内涵的一个方面,较之“家庭教育”而言就相对单一,单指在家庭对孩子学业进行辅导的意思。“家庭教学”这个词虽然人们不常说,但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家庭中都履行着“家庭教学”的责任,甚至于还有很多家长,对“家庭教学”的重视程度比对“家庭教育”还要高的多。“家庭教育”与“家庭教学”虽只有一字之差,而内涵差异确很大。“育人”如同“育苗”,创设适合“苗”生长的“环境”、配置好“土壤”、提供好生长所需的“养分”,“耐心等待”,“苗”就会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育”既有外部因素,更有内生长之力量。“学”即学习,是一种智力活动,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育”和“学”是辩证统一,互为促进的关系。“学”就如同“苗”吸取“养分”的过程,“学”的多了,会“学”了,内生力量就强大,就会更好的“育”。“育”之水平高了,内涵丰富了,就有了“学”之动机、“学”之兴趣、“学”之能力,就会学有所成。</p><p class="ql-block"> 假期、周末、课余时间等学生在家时间,除了休整、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外,必要的文化课学习也是必须的,家长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学”,更是少不了的职责和义务。做好孩子的“家庭教学”,要在“评、励、纠、补”四字上着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评”即“评估”,就是科学客观的“评估分析”孩子的学习现状。当教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上有个“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家庭教学”也一样,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知识与技能,知识掌握的怎么样,是不是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过程中是不是认真、用心、专注,是不是养成了质疑、探究的习惯,学习的方法是不是科学高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有没有动力,有没有干劲,有没有兴趣,对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被动完成任务,对学有困难的问题是深入钻研,还是置之不理,消极等待别人讲解,学习是不是成为了孩子每天生活中的自觉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长要通过观察、交流、分析,洞悉孩子的学习状态,明白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了解学习过程,心智发展的状况。“家庭教学”是最好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分析研判,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思维方法等方面找出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把问题了解的越清楚,家庭教学就越具有针对性,“家庭教学”的效果就越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励”,两个意思,一是“励志”,就是鼓励孩子立志好学。励志,即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励志是一种精神,自信满满,就是遇到困难依然从容度过。励志不仅仅激活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更能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积极向上的热情。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才是一个人真正获得尊严和自信的途径。所以,在“家庭教学”中,引导孩子励志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孩子励志好学,学习就有动力,有热情,有干劲,强大的内心,必然能自觉克服学习中一切困难。二是“鼓励”,心理学告诉我们正向强化比负向强化更有效,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足以发挥潜能的自信与智能。俗话说,蜂蜜比醋更容易捉苍蝇,换言之,正向激励比负面纠正效果更好。鼓励为什么这么有效?因为我们的脑子天生喜欢感情的连结。当这个需求受到怒吼、谩骂、讽刺等威胁时,大脑便会陷入焦虑,而鼓励与认可则会带来愉悦。所以,在“家庭教学”中,也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孩子没有掌握的知识或者做错了的题,要耐心细致的帮助孩子,寻找存在问题的根源,引导孩子逐步掌握。“励志”让孩子有理想,有力量,“鼓励”让孩子愉悦、自信、潜能最好发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纠”,即“纠错”、“纠偏”。这里所说的“错”和“偏”,不是简单的知识错了,题做错了,理解偏差了,更多的是指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学习方法的偏差。孩子学习的好与差,主要是由孩子学习习惯、行为、方法决定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学习效率高,效果好,成绩自然就好。学习习惯差的学生,没有定力,坐不住,学习不专注,自然效果差,甚至没有效果,长此以往,学习必然跟不上。所以,“家庭教学”要注重在方法、习惯、行为上纠偏纠错。具体讲,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定力,要坐得住,书看得进,学习专注度高,真正的是用心、用脑学习;二要培养孩子的学会倾听,老师课堂上同样讲课,会听不会听的学生差距就大了,会倾听的孩子,可能坐姿不正,可能东倒西歪,但脑子一直跟着老师的讲,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听得到老师讲的重点,听得懂老师讲的难点,课堂上偶尔可能也开小差,但知道什么时候坚决不能开小差。而不会倾听的学生,课堂上可能看似中规中矩,一幅认真的样子,但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往往漏掉了很重要的知识点和思维方法,长时间这样,学习肯定就跟不上了;三要学会问,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会问的孩子就是在思考的孩子,只有思考了,才会知道自己不会的,有不会的,就要有把它学会的欲望,就会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不留知识“死角”,个个问题“击破”,越学越得心应手,越学越有兴趣。如果有不会的知识,不知道问别人,自己一时半会又学不明白,今天一点不会的,明天一点不会的,时间长了,知识“欠账”堆积成山,学习没有了“赛口”,想学好就成了“老虎吃天无法下抓”,自然就变成了学困生,再想学好,就很难找到突破口了。因而,在“家庭教学”中,一定要教孩子勤问、善问,并鼓励孩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在学习中,输出比输入更高效;当然,还要培养动手、动口,勤于笔记、勤于练习、勤于思考、善于质疑等习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补”即“补课”。教育即生长,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能力,而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后续学习非常重要。这自然就要求,“家庭教学”也应高度重视“补课”。这个“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更应该是全方面的;“补”的方法,不光是单纯的“讲”,更应该注重与孩子的互动交流。具体的说,一补知识漏洞,二应补思维,三应补方法,四应补习惯。在“补”的方法上应多与学生互动,通过交流发现孩子思维的短板,进而引导孩子建构科学思维模式,通过与孩子一起研讨,帮助孩子树立善思、善问、善研,不怕问题,敢于面对的学习精神,达到既补了知识,又补了能力,更补了精神的效果。孩子掌握了基础知识,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有了敢于直面问题,勇于破解困难的学习精神,想孩子学习不好都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