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故事

善巽

<p class="ql-block">黄河尾闾,生于斯长于斯,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顺水而下,随水漂流是任性而省力气的;逆流而上则非易事,克服自然之阻力,挑战自我之毅力方可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而在进化发展之长河中,保护种族物种之延续,维持生命血脉之传承,“护犊子”不仅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动物性特征之一,易如顺水漂流自然而坦然。而舍命生养后代结局则是上一辈的命运则有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悲壮和凄美。</p><p class="ql-block">人,不同于万物,高于动物的可贵在于有了逆流而上的意志力和道德约束,也才有了回望祖先的情怀,有了慎终追远的德风。孝也就成了人类特有的道德和仁爱之心。</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孝心的发动成长、行孝方式和孝心感悟都离不开所生活的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的熏陶影响和教育归正。</p><p class="ql-block">孝,是我的家风。</p><p class="ql-block"> 对于温饱都有困难的老人来说,衣食无忧、居有定室已经远超物质层面而成了他们的内心向往,满足他们的衣食住行就是最大的行孝,这一点其实就好比是雪中送炭,是现在大部分人容易做到的。就如我的婆婆,中风瘫痪在床十八年,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言语不清,思维、智力退行的婆婆很单纯的,她的幸福和满足也很简单,我和婆婆之间的沟通和相处也就是非常态的,所以对婆婆的孝道也就简单而容易得多,婆媳之难对我只是一个传说。</p><p class="ql-block">婆婆久病去世后,自然而然的、顺理成章的,公公与我们同住,是我主动提出来的,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也自我感觉到有孝心,就一定能像之前那样做得很好,甚至更好,因为,我一向与公公很聊得来,并且公公的人品很好,有思想而慎言语。</p><p class="ql-block">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孝心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足足半年的适应期,我深深感受到:“色难”是孝心体现的第一大难关,相由心生,其实也不尽然。</p><p class="ql-block">尊重老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我不会为难老人家做事情替我分担家务。但是,我会用我以为有爱、有益的思想和做饭,来教育引导老人家养生、保健,益智等等。比如,我会把各种颜色的豆子掺到一起,排摆好小碗小盘,耐心细致地教他如何挑豆子,苦口婆心地告诉他这样好处,我的老人家可是天下第一乖的啊,一一应承着照做分拣。</p><p class="ql-block">厨房里,葱姜蒜菜的五味飘香,客厅里,大豆小豆的清脆声音,让家里飘荡着人间的烟火气,让我的心里充满着温馨的成就感,甚至,为自己的深深孝心感动到几乎落泪。</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从厨房出来,茶几上一盘黄豆,一碟黑豆,瞥见公公端起小盆,把剩下的红小豆“哗啦”一下倒进最后的那个小空碗。当时我就忍不住笑了:“爹啊,你是真聪明啊!”笑过之后,我却反思了一个更深的问题:自己以为的爱,为老人家好,就一定是孝顺吗?顺者为孝,不是要求我们盲目应和,而是告诉我们不仅有心更要有智慧,顺势而为,顺应老人的生活习惯和认知特点才是最孝顺的根本,想明白这一点,我也就不再强求所谓的科学方式,而是根据老人的生活起居规律和爱好特点来调适老人的养生。</p><p class="ql-block">居家相处,并不是无微不至、事事亲为是最好的孝,尊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莫让老人家难堪,心里别扭不舒服。人际交往中的界限感,不仅是礼和习俗规矩,更是一个生命发自内心的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这也应该是孝顺的原则。</p><p class="ql-block">我12岁那年,我的母亲患上了溶血性贫血,一病就是十九年,生病的19年里,吃过的中药、挨过的针扎、输过的血浆及收到的病危通知书都没有让妈妈说过一句丧气的话,活下去对很多人来说很简单;但坚强不仅仅是肉体形式的活下去,更是对命运的抗争。同样没有放弃,同样坚强奋进的还有我的全家人,19年,父亲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对母亲的不离不弃,对学生的尽职尽责都是因为父亲是坚强的。</p><p class="ql-block">“只有坚强的内心,才有强大的人生”,爸爸妈妈更没有放弃对我们兄妹三人的成长和教育。</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里的长女,初中毕业,我就想辍学挣钱养家,高中期间,当我再一次动摇升学的念头,老师对我说:“你的爸爸,当了一辈子老师,他最希望的是孩子能读大学,读本科!家境困难,这是事实;好好学习是对父母最大的心理安慰,才是最大、最长久的孝顺啊。”老师的话对我触动很大,第一次从心里感觉到,孝不仅仅是钱物多少,让父母心安,心理的满足远远比钱财的安慰更重要。</p><p class="ql-block">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后,面对督导,一次次的揭露,一次次的痛哭,一次次的蜕变,渐渐成长的我,对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是一种更深意义、更高层次的孝道,是传承心志的孝顺。<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觉自己从心里真正的孝顺起来的我,已过不惑之年。</span></p><p class="ql-block">31年前我回到家乡,回到母校,像父亲一样,当了一名高中老师,不同的是,父亲教语文,我教英语。可是小时候,爸爸教我读过的书,背过的诗,写过的字……深深地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也成了我生活的内容;又像父亲一样,我也成了一名志愿者,热爱着并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心理学。以前,每次外出旅游,我都会给父亲买当地的特产名吃之类的,后来,我则把学习或者讲课活动的纪念品,特别是非常有文化气息的书啊、扇啊、本啊当礼物送给父亲,而每每此时,父亲也一改“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的教育理念,当面夸奖我说:“你做的事情很有意思啊,也很有意义,看到你这样我很高兴啊,比给我买酒喝,买肉吃还高兴啊。”</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所说的“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p><p class="ql-block">爱孩子,是动物都有的本能,人的生命和家族的延续注定要爱孩子。但是,要想生命更长久,家族更兴旺,离不开对上一辈乃至上上辈的精神、思想等家族本有的特质东西的认可,离不开这个违逆动物性而需要意志力和道德力量的支撑的孝道,试想,一个人从感情上都不认可自己的父辈、祖辈,哪里来的思想认可?又怎么愿意把它教给自己的后人呢?</p><p class="ql-block">顺承老人内心志向的孝道其实是对家风家训的最好的认可和传承。</p><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的前一年,区里有一个书画展,父亲把</p><p class="ql-block">如今,我的父母和公公婆婆都已离我而去。我也在慢慢感受到来自后辈的孝心。从学识、格局而言,我的孩子都比我做我会怀着对老人深深的敬爱之心去怀念他们,以一颗谦恭的心自责、弥补年少时的种种不孝。</p><p class="ql-block">更愿意以一颗虔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把爱和孝传播、发扬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