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熊新发</p><p class="ql-block"> 在辛丑年即将过去,虎年将要来临之际,我得到了一件明代双狮滚绣球五彩罐。当来人将罐子的来历讲给我听后,我深受触动!经过耐心细致地调查研究,使我激发了要写出这个明代五彩罐背后的故事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一,五彩斑斓闪现着历史文化的附着。这件五彩罐用古玩圈的行话讲:是大开门的明代晚期狮子滚绣球五彩罐!你看那五彩斑斓的蛤蜊光像雨后彩虹闪现在罐身,传世包浆厚重,使用痕迹明显,难得的是罐身整体完好无损,五彩图案无一絲损伤,真是难得之物啊!五彩瓷器自元代创烧之后,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宣德、嘉靖和万历三朝的五彩瓷器,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万历主要是以红、绿、黄三色为主,突出大红大绿,该罐,高约23厘米,。本品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罐体上部绘牡丹纹,中部绘两只行走追赶中的雄狮,滚动的绣球变形为"八宝纹”,这种纹饰极其结构,在如今所见的万历五彩瓷器中可谓极其罕见,这是本器的最大价值所在。"狮子滚绣球"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常由两只狮子和一个绣球构成。有去除灾难,好事降临之寓意。</p><p class="ql-block">狮子是百兽之王,有极大威慑力,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为驱邪之象征。而绣球因为颜色鲜艳多姿,常用在传统婚礼中,有吉祥喜庆,好事连连的寓意。此罐为上下接胎,中部现接胎痕迹和盘条技法。底部平削带旋纹,胎质相对较为粗糙,然却较为致密,凸显万历瓷胎特征。口沿红绿相间饰三角花纹,底足上部饰红绿相间的长方形条纹,罐身两只奔跑的雄狮和两只飘动的吉祥绣球彰显出五彩斑斓之祥和。好一件大吉大利的器物,乃万历五彩瓷器中的珍精之品,并不为过矣。</p><p class="ql-block"> 二,传承七代历经三百余年的圣物。出售此罐的是一名年近七旬的老者,他动情地叙述着此罐的来历。我们家祖上可是大户人家,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一位进士,入朝为官,在本地盖了一大片房屋,人称黄家大屋。并且还修了祠堂来供奉祖先。可是兴旺发达了几辈人。这个罐子也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到我手上是第七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保护这个罐子,我们把它埋到自家院子里。时过境迁,家族里本事大的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国外,也有的去了北上广。黄家大屋早已不在。嫡亲就剩下我和一个妹妹,妹妹早已出嫁,我就是这个罐子的唯一主人,我想卖了换点钱打打牌,乐呵乐呵算了!再说罐子传到你们这些收藏家手上,也算是找到了真正的主人,我也放心了!</p><p class="ql-block"> 三,明代五彩罐传承的文化内涵。听了老者的深情叙述,深深的打动了我。前不久刚读过长篇名著《张居正》。出身湖北的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而此罐也正是万历时期的产物,其主人黄姓进士与张居正同朝为官也极有可能。明王朝也走到衰退之期,正是因为有一朝名相张居正的改革新政,才有了“万历中兴"的出现,挽救了日愈衰落的明王朝。明代狮子滚绣球五彩罐也伴随"万历中兴"呼之欲出,代表了当朝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此罐的主人才精心呵护,传承了269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一只五彩瓷罐,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的传承。七代人的努力呵护没能传到黄家人的第八代第九代。而是进入到当今收藏家的手中,睡醒了的东方雄狮会在当今民族振兴,文化传承的洪流中,会得到进一步的诠释,象征着大吉大利,无往不胜的明代狮子滚绣球五彩罐将留承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中永存!</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似乎全身得到了放松!为了得到这些流散在民间的文物,收藏爱好者节衣缩食,搜积收藏各种遗存在民间的文物而付出,我脸上呈现出了一种满足的幸福的微笑!</p><p class="ql-block">文物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明代狮子滚绣球五彩罐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是当今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传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7日作于襄阳文人会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熊新发简介:湖北枝江董市人,就职于武汉铁路局襄樊铁路分局党委,政法委。</p><p class="ql-block">襄阳著名收藏家,鉴赏家</p><p class="ql-block">擅长:古钱币收藏及瓷器、玉器、字画及杂项收藏研究</p><p class="ql-block">个人荣誉:襄阳收藏家协会首任会长、襄阳市收藏文化研究会会长,襄阳市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曾任湖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1991年参加编写钱币工具书《中国古泉目录》编写。他的藏品被巜中国民间藏珍》收录,他的传略被巜中国收藏家名人辞典》、巜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巜国际名人录》等十多部辞书收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