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学习篆体书法之我见》</span></p> <p class="ql-block"> 对部份初学书法的人而言,一般都认为篆书就是小篆,实际上篆书还包括了甲骨子、金文、石鼓文、大篆及先秦墨迹等。在以前讲座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里,讲述过这些文字的产生及演变过程。本文重点讲叙小篆的产生、流变及其书写方法。</p><p class="ql-block"> 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前),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及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并由李斯为首将秦文字由大篆改小篆,参与文字变革的还有赵高、胡毋(wu)敬。小篆的形象已见于先秦,以小篆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始于秦。小篆作为书法则始于李斯。</p><p class="ql-block"> 小篆有秦篆和汉篆之分,秦篆以谨严端肃的《秦山刻石》为准。汉篆以体态宽博、笔势流动的《少业石阙》、《袁安碑》为篮本。小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类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如度量衡、符印、货币、诏版等,此外还有瓦当上的文字;另一类是刻石文字,据史书记载秦代前后共刻了七块石碑,即《秦山》、《琅琊台》、《峄山》、《会稽》、《东观》、《之罘》和《碣石》。现如今这些石刻真迹仅存《秦山》、《琅琊台》二石。小篆从产生到形成规范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篆书的产生和发展流变,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篆体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小篆的产生、流变和传承经历了二千多年,这里说的流变是指中国书法史上,有几大篆书名家对篆书的传承与变革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各具特色,独领风骚以至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不同历史时期篆体书法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篆体书法艺术的精采分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篆书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呈现过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当数秦代的李斯,篆书作为独立书体,他是整理并推行篆书的第一人,也是先行者。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青年时代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成为荀子的弟子进入朝庭为官。李斯以其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才能,被秦始皇任命为当朝丞相。秦朝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语言、文字都不相通。秦始皇一直希望有标准、通用的文字来取代各国的异形文字。秦代历史上发生“焚书坑儒”历史事件,本人试想也许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达目的,旨在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一种极端手段。我认为作为今人应该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进程去分析思考问题。因为,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伴随而来的是阵痛。一般学者对这类事件造成的阵痛而疼疾心菲,对阵痛后给中国文字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却疏而不见。为了顺利完成文字达到统一,在秦始皇的授意下,李斯不辱使命,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即小篆,当时称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小篆定为标准文字并诏告天下。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的《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编》就是那个时期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小篆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唐代的李阳冰。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也有史料说他是安徽亳州人。冰好古,善属文,是大文豪、诗圣李白的族叔。他曾任缙云令、当涂令和集贤院学士。李白往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李阳冰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结体委婉自如,识者谓之苍颉后身。为秦篆的一次大变革作出了卓绝贡献,他开创了“铁线篆”,对后世颇有影响,被书界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篆书的第三个里程碑,当数清代中期的邓石如。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因久居皖山下,又号称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风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书创始人。其篆书质朴、凝重、线条圆涩厚重,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他的出现一石击起千重浪,使被冷落千年之久的篆体书法注入了活力,重新焕发了生机。</p><p class="ql-block"> 除前面讲到篆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中国书法史上还出现过几位篆书名家。分别是唐代的瞿令问,清代继邓石如后的吴熙载、徐三庚、包世臣、赵之谦、吴昌硕及齐白石等。如齐白石,他虽擅画,但他的篆书打破了以往的书写方式,直线与斜线相互穿插,结构夸张,极富鲜明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学习篆书,即学习篆书的作用和意义,我想谈谈本人的初浅理念。我们知道,篆书是书法的起源,也是书法艺术的母体。张呈祥老师(中书协篆书委员会常委)经常强调“学书先学篆,篆书是书法的本源、根基”。反过来讲,学书法不习篆,就会使书法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中国书法历史发展进程中,唐后清前篆书曾有过近千年的发展低潮,直至清代后才又一次掘起。无可质疑包括古人在内,普遍认为篆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其它书体那样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古人断文识字的是少数,认为篆书较其它书体更难于辩认,在民间相互不便文字交流。包括现时,经常有人对我说,篆书太难认了,一幅篆体书法认不到几个字。这些都是篆体书法教学的阻力,也是造成当前学习篆体书法艺术普及慢的短板。笔者认为,篆体书法与其它诸体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它存在的意义和所发挥的艺术魅力是一致的。我们今时学习书法,就是挖掘、传承和保护历史传统文化。在祖国的文化艺术大花园里不是一枝红杏,而是百花齐放。做为书法教育者和书法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对篆书学习的重视。通过学习篆书,由认识到了解,从习练到喜爱。本人学习篆体书法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识篆、读篆、写篆,自然而然形成了篆不离手,成了每天习练书法的必修课,也从喜爱发展为对篆书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篆体书法,做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字体的结构和书写过程中的笔法和技法,与其它各体书法都有诸多不同点。篆书的用笔比较简单,不像其它书体那么复杂,书写起来就三个动作:逆锋入笔,中锋行笔,平出收笔三个过程。小篆字体的笔法主要以“中锋运笔”这四个字来进行概括。所谓的中锋运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笔锋在点画中行走。其特点为藏头护尾、力在其中。采用中锋运笔书写而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小篆的笔法是写好小篆字体的关键,篆书笔画多转折,在中锋用笔写(圆)弧画过程中,对手腕灵活度、力道控制以及竖直用笔都极为讲究。这个练习犹有好处,米芾的八面出锋,靠的就是灵活的手腕。小篆的基本笔划只有横、竖、弧(含圈)三种,因此,它的运笔方法也相对简单。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就是要求必须熟练掌握笔法,书写时运笔不宜过快,要端坐正视,平心静气,切记潦草从事。因为篆为古文字,其笔画结构与方块字楷书有很多差异。特别是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字的结构不同,灵活掌握笔划的书写顺序,以书写达到左右相同笔画对称为原则。对多字篆体书法而言,则要求字体平整,排列整齐,字距与行距一致。自清代邓石如以后的篆书布局,即上下字距加宽,左右行距不变,与隶书章法近似,给人以章法的整体美。</p><p class="ql-block"> 书法从甲骨文开始演变成大篆,再由大篆演变成规整的小篆,小篆快写后变成了草隶,隶书再快写就演变成了行草书,为了更好的辨认,再从隶书里演变出了楷书,这就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途径。篆书是书法艺术的源泉,是打通所有字体的书法的脉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篆书是贯穿其中的,另外还有篆刻也是需要学篆书的,所以说不管你以后学哪种字体,都离不开篆书。</p><p class="ql-block"> 学习篆书,首先要从篆书的偏旁部首开始,掌握了偏旁部首的识别与书写,等于完成了书写任务的一半,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在篆字结构中,偏旁部首占字的总体近多半。熟练掌握了偏傍部首的写法和其横、竖、弧笔画的合理搭配,就形成了篆字个体。对学书人而言,在楷书与篆书的学习上一直有一个误区,都认为篆书难写,学书应先学楷。其实不然,就其二体的笔画、笔法和结构而言,楷书的书写难度要大于篆书。对初学书法者来说,如果从篆书开始将更容易一些。而且,篆书的学习对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逆向思维的训练,以及全身运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更多学书者能够高度重视篆书的学习,并把它当成书法入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来做,这将对我们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篆体书法章法的法则要求,一是要达到统一、协调、均衡。一幅好的篆体书法作品,必须整体统一、协调、均衡才具有美感。这里说的均衡是指书法作品的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静态均衡是指在书法中心轴左右构成对称的形态,两侧保持绝对的均衡关系;动态均衡是指在不等量关系的形态下的非对称的平衡关系。二是反复使用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书写形式。篆体书法的这种章法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如“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四字一列,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反复使用,而且吾字与既字正巧在一行上,为避免重复,要在书写时做细微变化。</p> <p class="ql-block"> 关于篆体书法作品的落款(其它各体书法通用)法则。通常分上款和下款。上款的组成部份是,姓名+称呼+谦词。下款是,年+月+地名+署名(号字)+谦词,这里重点讲下款的一般法则。时间的年要使用干支纪年,所谓干支纪年,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依次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至癸亥,周而复始。时间的月份可简单用季节称,如春夏秋冬,也可细划到某月。对月份的使用也要以农历月份的别称,如农历正月可用正月、孟春、初春、开岁、芳月。二月可用仲春、杏月……等,一直到农历十二月都有很多别称供使用。落款地名的使用,通常用雅称不用俗称,如海南可俗称“琼”。作品署名可写全名,也可以只写名不写姓或题字与号。如:王羲之书、羲之书、右军书等。书法作品落款采用的字体,通常为行书或行草。</p><p class="ql-block"> 落款中印章的使用一般规则。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分引首章(即启首章),腰章,名章。引首章盖在作品的右上角,一般在首字与第二个字之间的位置。引首章又称随形章,内容很随意,二至四字厉志言为佳,一般不用方形和作者名字做引首章;腰章,在当今书界使用腰章的很少。腰章一般为小圆、小方、小长形,比引首章要小一些;名章,一般分朱文(即阳文),白文(即阴文)两种。使用时可一阳一阴,也可盖一枚阳章或阴章均可。两枚印章间隔一个章的位置,两枚章大小应该一致。另外印章的大小,应选用与书法作品的落款字的大小相近或偏小。最后强调一点,落下款及印章的位置,最好选在作品左侧偏上三分之二处。忌讳落款内容(含印章)同书法作品底部平齐。篆书落款位置,要求正文后余格不少于四个字的位置。为了方便读者欣赏和辩认篆体书法,篆书落款最好是将所写内容用行书注释。如受篇幅影响,落款时对作书写品内容,最低要求是标明出处,便于搜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吕积宝,昵称东坑居士、迎客松,安徽黄山市人。</p><p class="ql-block"> 军事院校大专学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91届毕业。</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研院书法系教授;中国关公书画院海南分院副院长,关公书画院海南分院琼中书画创作基地主任;江西毛体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名家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1986年部队转业后向书法导师李振亚,袁清夷(曾经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南任行政公署专员时的秘书)系统学习书法。2013年开始师从张呈祥老师学习篆体书法至今。</p><p class="ql-block"> 从事书法活动三十多年,擅长行草书,兼攻篆书。多年来书法作品在全国和江西省书法大赛多次获奖,近年来曾荣获第四届“华厦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金奖;第十一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艺术邀请赛获一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万里长城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银奖;第四届《润德奖》江西毛体全国书法大赛荣获优秀奖。撰写书画人物《張呈祥老师传奇的书法艺术人生》,其中《我的书法导师》,《邬江和他的国画艺术》文章于2020年4月、8月分别在中国书画报发表。並著有书法论文《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担当与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者感言:下过乡,当过兵,从过政,经过商,对生活充满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