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编者按】</b>班主任育人联赛之“教育悦读分享”赛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读书分享,这种分享既要有对相关书目读通、读懂、读透的阅读体验过程,还要有与之相应的学以致用和实践反思。这种精神享受和务实行动的有机结合,体现的是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事业的理解认同和精益求进。2022年寒假期间,两地老师(湖北武汉江夏区和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通过这种“悦读”体验,调适身心,交流心得,浓浓的育人情怀在笔尖下汇聚成江河大合唱。经过专业导师们公正紧张的“三审两评”(审育人的政治性、审育人的艺术性、审育人的实效性,评悦读的结合点、评悦读的共鸣点),本栏目组特将部分优秀作品荟萃成册,供有兴趣有需要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老师参考借鉴。一花引来百花开,各美其美更精彩!期待更多朋友“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教育的旅途中,你我同行才更精彩!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孩子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望教室》读后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 王海霞</div><div><br></div> 阅读《希望教室》这本书是有一年放暑假学校布置的读书任务。起初领书时是带着几分不情愿的,因为累了一个学期了,已经筋疲力尽,七月烈日的骄阳灼烤着每一寸皮肤,归心似箭,校长却还要每人去图书室领一本书回家。可是当我回到家里打开它后,里面的睿智、生动、有趣的故事却深深吸引了我,理解了校长的良苦用心。<br> 这本书准确的说应该算是一本班主任的教育日志吧,里面讲述了台湾小学教师苏明进培养学生36种能力的教育小故事。他把36种能力训练揉进他所执教班级学生发生的事件当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思想教育。例如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他让孩子们整天在胸前背一个重重的书包来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为了让孩子们拥有同理心,他设计了以“假如我没有双手”为主题的体验活动,他的作业有“大笑三分钟”、“为父母洗脚”、“煮一道菜给家人吃”、“去跨年吧”、“给五个人说好话”……这些夸张甚至搞笑的活动与作业给孩子们生动的教诲、动人的回忆。学会与人沟通——一堂“人际关系课”,践行了“练习”真是“学习”的好帮手,孩子只有被逼到绝境,硬着头皮面对自己,才能激发出更多的潜能来。他为了让学生们养成终生的阅读习惯,尽可能多地带他们到图书馆上阅读课——给他们一段连续而不被打扰的时间;为了让他们养成礼貌的习惯,他让孩子们站在走廊上一个接一个练习如何敬礼;借着写“反省单”,他让孩子们学会自我厘清事情的始末,找到错误点和解决、补救的办法。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生动鲜明,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我的课堂,我所执教的班级一样,对我有很大的震撼。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们家校之间的联络簿,从这上面苏老师获得准确的信息,以采取新的“作战”方案。他让教育成为了爱,成为了希望,教育过程删繁就简变成最简单的教育。<br> 他的故事中,没有把孩子们当成学习的机器,而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教育。反思现在的社会,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就开始各项技能训练,小学生周末已经没有时间玩耍,家长们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分数是他们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而苏老师在36种能力中只是教会孩子们怎么成为一个人,他把孩子们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会他们学会感受爱,学会奉献爱,学会礼貌,学会交往,学会阅读,学会勇敢,学会微笑……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教会每一个孩子如何独立行走在这人世间,抛却功利心,抛却了名利心,让孩子学会纯粹单纯的过着,过好自己的人生。试想这样单纯善良的孩子们长大,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任何不美好事情在他们眼里也会变得云淡风轻。我们要明确的一个教育目标是,让一个孩子成才的前提是先成人。懂得感恩与爱的孩子还会在家里和你怒目相对吗?懂得微笑着生活的孩子,还会抑郁和自卑吗?懂得阅读和反思的孩子,学习时还用你吼叫吗?懂得保护地球的孩子,他的世界观还会渺小吗?您看苏老师的教育艺术,这36种能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36种能力不光孩子们应该拥有,作为教师,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拥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变得更美好,充满生活的热忱与希望,我们才懂得如何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和孩子 ,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独特的轨道,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们意愿为他们自己而生活。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让他们生活的每一天充满希望,独立行走于人世间。<br>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反省了我自己,我应该面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写下一份真诚的“反省单”。书里面讲述的大部分能力其实我在班级活动中也培养过,可是我只是把活动当成就是一次班队活动而已,就是一次班级任务而已,活动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我缺少这种收集整理、反思提高的意识和能力。苏老师让每位孩子活动过后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在活动中给孩子们拍照留念,我想这留下来的不仅是活动过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生活的脚步,时时反思,真正拥有爱与生活的能力。苏老师细腻而艺术的工作方式深深地感动了我。而我班主任经历二十七年,我把我所有的班主任工作资料浏览整理了一遍,看我的电脑里留下的痕迹寥寥无几,为数不多的资料也不过是因为要参加比赛而留下的,每学期,每一届学生我们都搞过丰富多彩的班队会、研学活动、外出踏青游学活动,可是这些活动照片一张也没有保存,孩子们活动后的感言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真是令我羞愧难当。从今以后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过程一一记录收集,将来说不定也能成为宝贵的教育经验呢!苏老师的能力训练的初衷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例如“大笑三分钟”,这应该是老师的临时起意,源于学生刚刚经历了一次数学大考,看到学生考前坐立难安,考后哭成一片,又没别的办法为孩子减压,于是来了这么一出让人瞋目结舌的家庭作业。这作业饱含苏老师浓浓单位怜爱之心,学业压力无法避免,希望他们在大笑之后释放所有的压力。这作业映射处苏老师对学生细致入微体察之心,和独具童心教育艺术,他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爱呢?反思你我的教学之中有没有做到和学生心灵相通呢?教育是一门艺术,但要融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才会生根发芽,落地开花。<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读《苏轼传》谈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 王一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一门三苏创造了文学神话,苏轼对父亲传承了父亲苏洵的品质,造文学造诣山甚至超越了她,那么,为什么苏轼的儿子们在历史上却平平无奇,在文学成就上不能有所继承和发扬,书法、绘画等领域都不曾有过他们的风光呢?我想,这样的差距,都是因为所受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家庭生活环境不同。苏轼出生在蜀地,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环境宜人,风景优美,这里的奇山秀水给予了苏轼最早的陶冶和启迪,除了它的富饶美丽,四川自古便以名人辈出,富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著称于世,更有“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美谈,在苏轼出生的年代,已经有很多蜀地人世“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崇尚读书的风气日渐浓厚。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年,仅眉山一县举荐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竟达四五十人之多,进士及第的就有十三人。由此可见,苏轼生活的地方环境优美,而且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而且苏轼从出生一直就生活在那里,直到科举考试才离开。</p><p class="ql-block"> 再看苏轼的儿子们生活的环境,长子苏迈出生在四川,出生不久便跟随父亲来到汴京,两岁时又跟随父亲到陕西凤翔,在凤翔生活了四年后,由于苏轼的工作需要,又跟随父亲来到汴京,七岁母亲和爷爷苏洵相继去世,回到四川守灵三年,十岁再次跟随回到汴京,十一岁上,弟弟苏迨出生,,第二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两个孩子一同跟随父亲去往杭州,杭州生活四年,苏轼赴密州任,不出意外,一干家眷跟随苏轼一同去往密州。之后的几十年中,苏轼分别去往徐州、黄州、杭州、定州等地。由此可见,苏轼的儿子们一直在不停的搬迁,这样频繁的搬迁,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没有故乡的概念,苏轼能写下“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那满怀深情对家乡思念的深情,而他的孩子们又有在蜀地生活了多久呢?或许在他们的心中都不确定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吧。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频繁地换伙伴,没有归属感,进而失去应有的安全感,这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不安,恐慌,甚至是自卑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导致苏轼的儿子们在成就上没有赶上苏轼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理念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才能只有靠才能去建树。家长强烈的求知欲,勤奋好学的精神,尊各种知识,崇尚真理的好作风,对孩子来说,是成才的阳光和雨露,是智力生活的明灯。家长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童年时代,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因此,家庭教育的重任主要落在母亲程氏夫人身上。程氏夫人仁慈,果决,并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她非常注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常常挑选古往今来人事成败的关键问题进行讲述。有一天,程夫人教儿子读《后汉书•范滂传》,母子俩都为范滂坚持自己理想付出生命代价所深深感动,此时,年仅10岁的苏轼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一个范滂这样的人,你会同意吗?”程氏夫人回答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就已立下远大志向,要做一个为理想不惜以死相争的时代巨人。为官之后,不论是新旧党之争,惨遭乌台诗案,还是在地方为官,都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当宋朝与辽国在疆界问题上发生冲突,宋朝失地七百里,苏轼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祭常山回小猎》表现出他迫切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激情。</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儿子们受到的思想洗礼就有所不同了。元丰二年,苏轼44岁,御史李定等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在赴南都的船上,州郡官吏派遣大批人马,在宿州将苏家川州拦截,团团围住,翻箱倒柜,面对一片狼藉,王夫人愤愤地说:“都是吟诗作文造的祸,写诗究竟有什么好处,把我们吓了个半死!”于是一气之下,将家中残存的手稿付之一炬。从王夫人面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将丈夫的这种遭遇归结与书稿,单纯的认为是丈夫写诗而造成家中如此大的变故,给家人带来担忧和惊恐,可见其对于事态分析不清,读书不多。从王夫人把家中诗稿焚烧干净这样的做法来看,可见其对丈夫的文学上的成就不认可,也从侧面说明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都不深,更是达不到程夫人那种欣赏“坚持自己理想不惜失去生命”思想上的高度。从这方面来看,这位王夫人所教育的理念更趋近让孩子平安、健康的成长,思想观念的不同,孩子的成长方向也就不同。</p><p class="ql-block"> 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使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由于早年游历名山大川,因而见多识广,回到家中经常给苏轼兄弟讲述旅途见闻,带领他们神游大江南北,这些有趣的事情,令苏轼听得入迷,真想自己能够亲自前往,一睹为快。以后他宦游四海,每到一处,公余之暇,总是不顾严寒酷暑,寻幽揽胜,对于人文估计尤其情有独钟,这就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苏洵在二十七岁的时候终日端坐,奋发力学,不再出游,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是从不放弃读书,更是领略到书中的精华,写出的文章文风古朴,纹理深邃,并且教导两个儿子自幼作文,文笔自然流畅,更是让苏轼、苏辙两兄弟在考试中大放异彩。苏洵作为父亲,自身起到了很好的榜样,除此之外,他对于苏轼的功课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布置的功课都有具体的安排,不能有半点马虎,更是让天资聪颖的苏轼在幼年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按道理说,苏轼本人如此优秀,又受到父母亲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在教育子女上更是得心应手,可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我想,大概是苏轼常年投身于工作,自己又喜欢游山玩水,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再有就是他自己的人生跌宕起伏,对于学识,功名已经看淡,自然对于孩子们的要求也就不高。</p><p class="ql-block"> 家庭氛围不同。家庭氛围是一种微妙的教育力量,它虽然近于无形,却可能有很大的教育力量。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一直陪伴苏轼成长,直至苏轼进士及第才去世,在幼年至青少年时期,母亲的呵护和陪伴一直伴随着他,家庭环境是非常稳定并且温馨的。他的儿子苏迈就没有苏轼这么幸运了,六岁母亲去世,九岁时自己的姨妈成为了继母。在情感上来讲,苏迈的内心是孤独而且痛苦的,缺少母亲的关心这位继母对他好不好暂且不提,只是看当她嫁给苏轼两年后就生了二子苏迨,在时间上照顾和陪伴二子肯定就要多一些,再有苏轼不断地到不同的地方赴任,作为妻子,她需要操心家中所有搬迁和安置的事物,更加没精力去照顾苏迈,可以说,苏迈在少儿时期,最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陪伴时间,家庭所给予的关爱是不够的。所以苏迈在性格上不像他的父亲意气风发,他就会显得更柔软,更温和一些。</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教育一定是从好的家庭教育开始,作为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和教导,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同样,不幸的童年经历对孩子一生的打击也是不可估量的。 </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心做好教师</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你了解教师这一职业吗》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 宋美华</div><div><br></div>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有人说,教师是自我幸福的把握者,是学生幸福的引路人。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说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职业意味着大量的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在二十八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十六字真谛,那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淡泊名利、甘为人梯。<br> 《你了解教师这一职业吗》这篇文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良好的教师素质,不仅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是教育的工具或手段。教师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肩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br>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感受到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认为善待学生,塑造和构建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好“心”。<br> <b>一、用“细心”滋润</b><br> 细心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细心才能捕捉到更多的教育契机。对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要像发现金子一样,带着惊喜去赏识,让其闪闪发光;对学生一个细小的举动,要视之为竹笋出土时压着的一块石头,小心翼翼地搬掉;对学生的一种极轻微的消极情绪,要把它想象为嫩叶失去阳光雨露时的那种枯萎,用心灵之光照耀它,用春雨般的温情去滋润它。每一个生命都渴望阳光的恩泽,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细节,用心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有些教育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br> 班级里有一位默默无声而又“大名鼎鼎”的董宇博小朋友。说他默默无声,是因为无论他在不在课堂,只要你不用心寻他就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而从“大名鼎鼎”角度来讲,只要提起他,同学们定是怨声载道。一次课上他坐在最后一排,在角落里睡觉。“董宇博”,我叫了他的名字,声音不大,他慢慢睁开的眼很懵懂,无所适从,很快低下头去再也不看我一眼。这次之后,我就经常观察他,在我的课上他再也没有睡过觉,只是实在不太用心听课,每当他发现我的目光看向他时,他都会很紧张,甚至很可怜的样子。就是这份可怜他的情感,让我开始用心关注他。有时授课时走到他身边帮他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看他的鼻涕流下来递他一张卫生纸。课堂上,特别简单的问题在他特别认真听课的时候请他回答,一次,两次,直到有一次,他解答了一道很有“知识含量”的问题,我非常惊喜,并带动同学们给他热烈掌声,那一刻,他的脸上拥有的是害羞和幸福的笑容。是这种生活中的细节让师生的距离越来越近,是生活中的关爱让师生关系也越来越暖。<br> <b> 二、用“耐心”打磨</b><br>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塑造学生灵魂的过程也是培育生命成熟的过程。学生就好像百花园中的花儿,各有不同的开花花期,有些在春光明媚中就开放了,而有些要到寒冬腊月才绽放。但无论何时开放,它们都拥有同样的绚丽。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花园的守望者,用智慧去播种,用耐心去耕耘。教师的耐心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道绚丽的阳光。<br> 在读初中的时候,由于刚接触“自然科学”这门课,很多知识点对我来说都是新的,比较难接收,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成绩一直上不去。一次课堂测试后,不得已我作弊了,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没想到他看了我的测试成绩后,笑眯眯地说我进步神速,还大大地表扬了我一番。虽然我知道他其实看到了我在课堂上偷看别的同学,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他的课越来越感兴趣,成绩也越来越好了。我想这位老师将会一辈子在我心里面。<br> <b>三、用“童心”呵护</b><br>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保持一颗童心,就是保持对教育人性化、人文化的永不停歇的追求。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才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会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进而成就孩子的自信与成功。教师的童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完全真实的、纯粹的、未加琢磨的童心,要走出成人的自负、自大。<br>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自己和学生交流的独门绝技――日记。我就是以日记为突破口,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学生小明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品学兼优,聪明、领悟能力很强。但他常常认为妈妈对他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妈妈不满,虽然他理解妈妈辛苦劳累。为此他在日记里和我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家人、亲戚谁都不理解他,和母亲之间有“代沟”,于是,我就在对他们这个年龄的想法表示理解的同时,为他讲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告诉他“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我们像朋友一样谈论着只属于我们俩的小秘密,让他就像和朋友谈心,这样避免了同龄孩子之间不懂事的误导,也让他减少了与长辈沟通的拘谨,敢于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俗话说“沟通从心开始”,打开了心结,学习、生活自然少了阻力,多了动力!<br> 渐渐地学生生活、学习、家庭上的许多问题,他们都愿意和我交流,向我求助。对此,我都用自己的一颗童心,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通过日记告诉他们怎样以善良、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友谊,怎样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怎样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br> <b> 四、用“真心”感化</b><br> 我们感受事物,只要是真心的,就一定是最美丽的,也一定视之为至爱。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感受理应如此。我们深爱着教师这份工作,深爱着学生,就因为我们一直用真心对待。只有真心地爱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设教育的情感基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真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要用真心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用真心感动学生,用真心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真心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用真心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用真心去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真心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筑起成功教育的大厦。<br> 去年六一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令我很感动:一年一度的六一即将来临,怎样走进孩子内心让孩子们的这个节日过得更有意义,并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祝福呢?我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既能表达对学生的祝福,又能写出对学生的评价和未来期待的好点子,那就是为每个学生量身制作一张“六一”贺卡。全班45名同学,我用心观察,精心构思内容,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书写。六月一日将这些卡片亲手送给每位同学,看到孩子们脸上的惊喜和感动,我感慨这份付出是很值得的。事后,我还意外地收到了很多孩子们表达谢意与恩情的“回信”,我自己也没想到一个细微的举动竟然换取如此多的真情,幸福满满。<br> 教育工作是在人的心灵上耕耘的工作,最需要用“心”,以细为精,以真为贵,以诚为美,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诚心感化学生,用心灵聆听学生,用汗水浇灌学生。作为教师,只有用心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走进学生心灵,融入学生心灵,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中自有育儿经</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红楼梦》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张学梅 张伟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br> 假期中央4频道反复播放这些名著,百看不倦,百读不厌,其中《红楼梦》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本名著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br> 《红楼梦》的建筑、美食、服饰我都很感兴趣,最耐人回味的还是这里的教育孩子的方法。<br> 首先,爱孩子要有分寸。“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一回,贾府来了远客,老太太便让宝玉出来见客。客人见宝玉长得可爱,便都走上去拉着他的手问话,宝玉笑着回答,丝毫不敢怠慢。临走前,客人们纷纷感叹:宝玉作为一名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性格怎么这样好?被几个陌生人拉来拉去,还问长问短,不仅没生气,还如此温顺有礼。可见,宝玉虽是贾母心尖儿上的肉,自小在外人面前却总是乖巧有礼,绝不任性而为。宝玉还是个孩子,但贾府有贾府的规矩,老太太就是家长,孩子从小就要有家教“无规矩不成方圆”。大人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可是爱要有分寸,爱孩子就要从小立规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来才能成为人生的赢家。贾母的“爱"绝不是放纵,而是教会孩子行事的规矩,让他明白家训背后源远流长的道理。<br> 反思现在的教子方法,存在很多的问题。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宝贝,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提什么要求家长无条件满足,日久天长,孩子觉得这都是理所应当的,孩子做什么家长都有觉得可爱,过分的爱就是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没有规矩,对人没有礼貌,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惯。家长总觉得他还小,可以原谅,等长大了就会好了。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期,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掉。溺爱就是在害孩子!《红楼梦》大家族的教育方法是一个典范。<br> 其次,给孩子多一些爱的教育。贾宝玉犯错误被父亲贾政毒打的,为了这个“孽障”,不仅贾政痛心疾首,王夫人也伤心不已、捶胸顿足。连一向气定神闲的老太君也怒发冲冠,但她生气不是因为宝玉犯错,而是因为贾政“暴力”的教育方式。老太太说的好,哪有小孩子不犯错的?可一犯错,你就打骂,长此以往你可以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孩子是要教的,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可如果为了一时的愤怒,图一时的痛快,把孩子给打怕了、打坏了、打碎了心,那种灵魂深处的伤痛可是父母永远不能弥补的。对待年幼的孩子,悉心的教导永远比呼来喝去要明智得多,一个巴掌打下去很容易,可它留在心坎上的印记,却一辈子也抹不掉:纵然孩子有淘气的地方,有捣蛋的行为,但家长们都是知书明理的。我们更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br> 也是一个偶然,那天去散步,突然听到一个家长对一个小男孩吼,“你哭!你再哭!你再哭信不信我打你!赶紧的!不许哭!”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小男孩犯了什么错,但是犯再大的错他也只是个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是那么全面,换句话说,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错在哪,就被训斥,指责。对于大人来说,哭,代表了没出息,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哭,是孩子的一个最最单纯的标志了。<br> 所以说,家长要用无限的爱心去教育孩子,告诉他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美好等着他们,请善待他们对这个世界美好的期待。<br> 最后,教育孩子尊重每一个人。很多人只看见刘姥姥被众人取笑,却没看见贾母对她的喜欢与怜爱,见她吃饭吃得香甜,便赶紧把自己的菜也端去给他,又让一个人将各样菜都给刘姥姥的孙子板儿夹在碗上,好让孩子吃得开心。吃完了饭,方才“捉弄”刘姥姥的王熙凤和鸳鸯也都来向姥姥赔不是,生怕姥姥受委屈,她们纷纷解释说,一切都为了老太太开心,并无他意。等到刘姥姥回家那天,不仅老太太,还有王夫人、凤姐,包括平儿,都贴心地准备了礼物,有吃的,有穿的,有用的,还有一笔让刘姥姥置办田产或做小本买卖的本钱。不得不说,确实是无微不至,尊重有加了。这便是贾府的教养:哪怕你王侯贵胄,我也不卑不亢,不攀附,不谄媚:哪怕你平头百姓,我也以礼相待,绝不傲慢。尊重每一个生命,不论贫穷还是富贵,因为生命都是珍贵的,人要学会感恩,学会回馈。<br>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家庭条件都不错,有些家长也倾向于溺爱孩子,于是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孩子不懂得怎样尊重家长和其他人。那么,怎样教会孩子懂得尊重呢?从孩子会说话就要教他对大人说 “谢谢、对不起、阿姨好”等这些礼貌用语,从语言上学会尊重他人。孩子与伙伴一起玩耍时,家长在一旁引导孩子学会谦让,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不能动手推人或打人。玩滑梯时要自觉排队,不能插队,这些点点滴滴都是行动上的尊重教育。家长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平时要尊重打扫小区的阿姨,见面主动打招呼,尊重她的劳动成果,不随地扔垃圾……<br> 总之,孩子学习尊重并不能单纯从言辞说教中学会,而是要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意识到尊重他人的意义,并不断在现实场景中一遍遍有意无意地操练,才能真正学会尊重,这其中成人们的言传身教就非常重要。<br> 《红楼梦》真是一本百科全书,值得我们学习和研读的亮点层出不穷,好书不厌千回读呀!<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 金学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六中学 林海军</div><div><br></div> 梁晓声是当代中国真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不愿“出书”的作家,他总是愿意用深刻的文字直白剖析时代与社会的痛点,不留情面。我喜欢他的每一部作品,《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刚一上市,我就迫不及待的买来读了。当下视觉文化兴盛,精神文化产品选择多样,阅读遭遇挑战。周围很多人,越来越不读书了,打游戏、刷抖音、浏览各大平台和各种APP已成为“日常生活”,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还是希望每个人闲暇时能手捧一本书,静静地品读。所以我想借这本书,给大家一些鼓励。<br> 儿时由于家贫,梁晓声常买不起书,就和同伴们一起“凑份子”。后来,他便大着胆子问母亲要钱买书。-次到纱厂,在阴暗而尘絮飞扬的角落,佝偻着腰正在劳作的母亲,听说儿子想问她要钱买书,不仅不恼,还当众夸赞了他。望着母亲为了生活,如此劳累地工作,梁晓声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读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样的人生理想,即使是在黑龙江当知青时也不曾有丝毫的放弃。在那个清贫的岁月,是孜孜不倦的苦读,点亮了梁晓声心头的明灯,让他自信满满地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从此与书本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深情回顾了梁晓声从买书、读书到写书的不凡经历,诚望普天下的孩子都能爱上读书,全社会的人们都能为莘莘学子的学习和读书,创造最佳的条件。<br> 经历过生活的重重磨难,梁晓声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把读书既视作一生的修行。同时,也把它看作是提升思想境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现实中有的人虽物质富有,生活优渥,但精神世界却极度贫乏,常感空虚和寂寞。这在梁晓声看来,如果试着多读点书,多读点好书,就能帮助人们增强抵御寂寞的能力,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能将每一个枯燥乏味的日子,都变幻成有滋有味的快乐时光,从而让每一次的读书之旅,都成为一-次次心灵的淘洗和灵魂的沁润。读书,实现了从精神“负翁”到思想“富翁”的蜕变,它在改变人们心境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一个人的人生命运。为此,在书中,梁晓声感同身受地说:“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受它影响,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无论做什么,都有自信。”这样的表白,不正是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生动体现吗?<br> 儿童时代读连环画,少年时代读“百家书”,青年时代读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和社会这本“大书”,几十年如一日地饱览群书,无疑大大丰富了梁晓声的内心世界,也让他对这个温情的社会,充满了无限的关爱。“当书改变你的时候,你再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不-样的。”常年畅游书海,让梁晓声有了超越常人的深刻。<br> 心心念念全民阅读,梁晓声结合自身的读书和写作实践,道出了读书的题中之义,借着《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这本书,他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容地,展开书卷,以季节为伍,以书本为伴,不负春光,不负韶华,去读出一个翰墨飘香的好日子,读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时代。<br> 读书养气,一本好书中藏着人间正气,藏着人之为人、立于天地之气,藏着宇宙间的浩然之气,正如思想家培根在《谈读书》中说的那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阅读,从外到内,养人之气。谈吐,写作,从内到外,散发着一个人的修养。当孩子从小养成读书习惯,那么这个习惯必将伴其一生,一本本书终将长成他的脊梁。<br> 浩瀚书海,人的一生终是读不尽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言为心声,面目则是一个人心灵的反映。读书,养成一个人的趣味和美学,哪怕深陷现实世界,也能获取到心灵的抚慰。<br>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对我的家长们说:<br> 每一本书都是一颗种子,它种在孩子心间,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那些读过的书会在他的血脉中产生出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而初期,这一颗颗种子,需要家长为它们建立土壤和空间。可在家中专为孩子打造一个阅读角,摆上孩子的书。但这并不够,特别是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或许刚开始,孩子对阅读角有新鲜感,时间一长,也就放弃了。这需要家长的参与,比如制定每周阅读节,这天是家长陪伴孩子读书的日子,家长要进入到书的情景中,绘声绘色地与孩子共读,甚至共演。<br>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如果小时候没有建立阅读习惯,那么现在抓紧建立。要知道,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考试第一更重要。考试第一,他未来可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但他会不会成为一只毫无思想,听从蜂王指挥的蜜蜂呢?从阅读中捕捉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在阅读完成后,与家长交流,交流书中内容,以及他的思考。家长与其讨论,甚至邀请更多的人一块讨论。这样的阅读,会培养出他独立思考的能力。<br> 读书的氛围十分重要。言传,身教,比任何口头教育都有效。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心,一旁的家长经常看手机、玩IPad,孩子自然对这些产生兴趣,如果家长总捧着一本书在读,孩子也会渐渐把视线转移到图书上来。<br> 读书、逛书店,应该成为一种奖励。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爱读书,对书完全没有兴趣。那么,家长从自己身上想一想,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奖励方式,或以玩具,或以看动画片作为奖励,在孩子心中,就把这些看成了可贵的。如果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提出逛书店,买图书做奖励,从小引导出这种思维,孩子自然会尊重书、爱书,并觉书之可贵了。<br> 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爱书的小故事。鲁迅当年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励了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把奖章当成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他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撕成几片,放在口里咀嚼,直到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这样的小故事,在孩子上学的路上,话家常般说给孩子听,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任何刻意为之都要好。<br> “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去读书吧,读有趣的书,读喜欢的书,读有用的书,让读书成为你的习惯,让书籍成为你一生的朋友。”这是热爱读书的牟林老师的读书收获。<br>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沉浸在字里行间,我们的目光更高远,胸襟更宽阔,心境更平静,人生更幸福。<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平气和 以静制静</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党慧慧</div><div><br></div> 人生如茶,静心以对。只有守住内心的淡定与宁静,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欣赏到最美丽的风景。<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div><div><br></div>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笔者提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一年级?心平气和?这是什么样的“神仙”老师,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还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呢?今年我再次教一年级,感觉每天有忙不完的活,断不了的官司,嗓子每天都处于嘶哑的状态。一年级怎么能够和“心平气和”画上等号呢?带着疑惑,怀着好奇,我虔诚又急切地打开这本书,走进了薛瑞萍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一年级的“心平气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缺乏的东西太多,要学的东西更多。<br> 2021年9月份我又教一年级。这些刚从幼儿园升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大大的充满好奇的眼睛东张西望,无处安放的双手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小嘴不停地说着话,于是我拿出自己以前的“管理”绝招:大声喊着“安静”,并且怒目瞪视。因为我自信地认为:在我的大声的“呵斥”和目光的“怒视”下,孩子们会“怕”我,因为“害怕”所以他们会安静下来。确实,在我的“威慑”下,孩子们渐渐安静了下来,于是我扯着嗓子开始了开学常规教育。为了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了解课堂常规,我教会了孩子们许多口号,比如:“小嘴巴——不讲话”、“小眼睛——看黑板”、“小腰杆——立起来”、“12334——56778”(说话的的他们会安静下来)等等。在开学的第一个月,这些口号很管用,我说前半句,孩子们说后半句,说完之后便能够很快安静下来。但是随着学生对小学生活环境的熟悉,对学校生活的适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熟悉,这些口号的是“作用”好像不太大了,说完之后,学生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我继续大喊并且怒目瞪视。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我慢慢地觉得自己越来越暴躁,没有耐心,失去了的原有的温柔。并且呵斥的次数多了,效果也就没有了。<br> 读完薛瑞萍老师的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到薛老师的做法,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薛老师强调静和柔的教育理念,她认为“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身上到达另一些孩子”。<br> 在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抓住了“安静”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师才能够顺利地开展各项课堂活动。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薛老师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上课的时候“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在上课的时候,为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认真看黑板,薛老师“要求学生在看黑板的时候,先目光闪电般地扫视每一个角落,发现分心的,宁可几步走过去,告诉他看黑板,也不大声呵斥”。薛老师不仅仅以身作则,还要去学生也学会“静”。在检查作业的时候,面对朱翔宇的大声嚷嚷,老师没有呵斥,而是轻轻地牵着他的手回到作为上,并且轻轻告诉他:“不要这样,举手老师就来。”在课堂上,她会反复表扬完成作业或者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安静地读书的孩子,在有意识反复的地强调中,让学生懂得静是好的;当王方波在读复韵母复习的课堂上猛喊时,她会对所有学生说:“柔和才是用心的。既保护嗓子,又读到心里,还不吵人,还能得到老师的喜欢,多好!”薛老师教会学生轻声慢语。<br> 为了培养学生的静气,薛老师将古典音乐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因为她坚信“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课鉴赏能力。”所以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在课中休息的时候趴着闭着眼睛听《春江花月夜》;在上课前和复习结束时听电视剧《小龙人》的插曲《为了妈妈》;在《乱世佳人》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陪伴下学生安静地画画、读课外书。<br> 在薛老师的以身作则、学生的轻声慢语和音乐的熏陶下,学生慢慢的就能坐得住,能静下来,在这样安静地环境中,学生才能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在静中生慧。<br> 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让每个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总是用最大的音量不断重复,有时候看着闹哄哄的班级,嘶哑的声音喊不出来的时候,便用上“小蜜蜂”,企图用更大的声音遮盖住学生的说话声和吵闹声,这样一来,老师的声音越大,学生的的声音会更大,学生变得更加的躁动,在课堂教学中,孩子难以安静下来,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没有耐心,在“心平气和”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br> 读完薛老师的班级日志《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后,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将“小蜜蜂”放在了办公桌抽屉里,上课的时候尝试着慢慢降低讲课的声调,课堂中尝试着用柔和的目光和学生交流,平时和学生平和地交流说话。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静静地听课,我的课堂慢慢地变得安静而又活力,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声调也降低了好几度。学生听到上课铃声以后,能够保持安静,不用喊口号课堂也能保持安静。原来一年级的语文课真的还可以这样上啊!想一想自己之前不知道多了多少傻事,这些事情不仅仅对幼小的学生来说是痛苦的,于我自己也是经常上火、伤肝。与其用“河东狮吼”,来镇压学生的“反叛”,还不如心平气和地以静制静。<br> 紧跟上薛老师的脚印,静下心来,让心平气和慢慢地辐射开来!让我们温柔以待,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与众不同的一年级。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薪火相传,做有温度的教育</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爱心与教育》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曹梦阳</div><div><br></div>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br>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br> <b>一、万同勾起的回忆</b><br>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br> <b>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b><br>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br>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书,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br> <b>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b><br>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心教育 用爱管理 用责任承担</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钱 梅</div><div><br></div> 这个假期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他以朴实而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读后使我受益匪浅。<br>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中,我感觉始终贯穿着一个字“心”。那就是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能够使教师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能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有用之人!<br> <b> 一、做一个有童心的老师</b><br> 李镇西老师强调:教育不应该违背儿童的天性。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丰富的生活阅历赋予了我们成熟,丰富的社会的经验赋予了我们练达,广泛的文化知识赋予了我们修养,不同的人生挫折赋予了我们机智。但我们想想,对于一个没有生活阅历、社会经验、文化知识和人生挫折的儿童来说,他们怎么可能有我们成年人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呢?作为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其实他们总是怀着善良的、美好的动机去做事,他们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以寻求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会把好事做成了坏事,这是很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他们。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把自己当做一个儿童,或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欣赏他们。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们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只有当我们与学生的思想情感保持和谐一致,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学会“儿童思维”,才能够发现孩子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br>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童心,就谈不上教育。童心虽不能取代全部教育,但教育者的童心是教育必备的条件之一。<br> <b>二、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b><br> 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同时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我们发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教育思想虽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即使教学上十分优秀,但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学生不喜欢她,那么这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是最好的。相反,一个虽教学上平庸的老师,但她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她爱学生,她把这种爱自然而然的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的体验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常常拥护她,爱戴她,那么我认为他才是“最好”的教师。我们说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的一生而负责。所以教育之爱,不是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的“爱”,而是“养成教育”的真爱。<br> <b>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b><br> 李镇西老师指出:作为一个教育者,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使我们所传授的良好道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高尚人格,变“他律”为“自律”,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班干部、学校纪律等的约束下,被迫的“循规蹈矩”,而是让学生内心深处永远有一束不会熄灭的道德火炬,照亮其漫漫的人生道路,使他们即使独处时,其行为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br> 国家实施“双减”政策,其目的不就是要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健康、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绽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出它的芬芳。可见,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而不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只会应对考试的机器,那样我们的孩子未来即使考上了大学,也只不过是畸形的“人才”, 这将会是教育的悲哀。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自杀、他杀、或残害他人的种种实例警告我们,教育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应是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大写的人!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br>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要让他们在教育的舞台上,找到能够体现他们个性尊严的角色,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特长,尽情发挥,尽情挥洒其独具的魅力,绽放他们独具的创造色彩!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得到释放,让他们的心灵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张扬他们的个性。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br> 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但我们要争取做千万个普通人中最好的那一个。我们都是普通的教师,但我们要做普通教师中最优秀的那一个,就像李镇西老师一样:用心去教育,用爱去管理,用责任去承担,争做“最好”的老师!<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阅读中静候花开</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给教师的建议》谈“阅读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苏静</div><div><br></div>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校长,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是我比较喜欢的一这本书。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最突出的是他那些关于“阅读”的思想,我把他概括为“阅读观”。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是反复的强调他的“阅读观”。他说:“每天必须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需求。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作为靠知识“吃饭”的教书人,我们首先更应该是个读书人。我谈不上是个合格的读书人,但我努力在朝读书人的方向努力前行着,因为我感觉到了自身的浅薄,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br> <b>一、阅读奠基解决班级问题</b><br> 因为工作需要,我曾经当过几年班主任,我知道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学生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尤其是中途接手比较差的班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的的实效,这期间有着太多的困惑和探索,而阅读往往能解决我们的困惑并且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可取的做法都能在阅读中找到理论的支点。有一段时间,我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其中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我读的遍数最多的书。阅读使我受益无穷,使我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提升,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有了质的飞跃。<br>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去年我接手了一个班,这个班学生纪律涣散,一部分男生整天打架斗殴,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老师一布置作业,班里一部分同学异口同声喊:“作业多,累死个人!”不足四十人的班级不写家庭作业的的占三分之一。课堂作业老师围追堵截都收不起。还有几个“奇葩”老师一批评就趴在桌上哭个不停,以此逃避学习任务。<br> 因为有了前面的阅读奠基,面对这样的班级情况,我并没有措手不及,因为无论是教育家还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都奉行这样的原则:人性最深切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赞扬。我把学生按同质同组的方式分组,采用奖励机制即一周一评比,一月一表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责任心。还采用全班学生异质小组捆绑式评比方法。随后我召开了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父母爱孩子的心是一样的,我把班级评比的每周之星和每月之星的合影发在班级微信群里让家长分享快乐。家长们纷纷点赞,这种同质同组、异质同组竞赛,一周一评比,一月一表彰的奖励机制大大调动了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家长的好评,达到培优补差的教育效果,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家长们也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学习帮扶力度大了,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内心认可,并积极参与班级群聊之中。家校合作,我班的班风学风明显好转,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期末班级整体成绩上升了一个台阶。<br> 热心的家长还把微信群里的照片制成了 “四三班一起成长”的微视频发在班级微信群里,照片、音乐、美文,这样的微视频我非常感动,我不仅感受到热心的家长对四三班成长的支持、关注和期待,还收获了欣喜、感动和尊重,同时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的重大。有人说:不善于读书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而善于读书的教师,就能够从前人的教室吸取经验教训,通过阅读不断思考,在大师的肩膀上攀升。是阅读使我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br> <b>二、阅读提高人格魅力,培养书香学生</b><br>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永新也说:“阅读是焕发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批爱读书的学生。”近几年来杨红樱的书风靡校园,班里也有学生在读,我主动找到读书的学生说,你看完后借给老师看;学生听了很高兴。于是借给我看杨红樱小说的同学越来越多,课内课外一谈到杨红樱的书中的人物,我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学生对我钦佩不已,借给我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我的前提是借给老师的书必须是自己读完的,我与他们读雷欧幻想的《查理九世》,重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王子》……课堂上我给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曲波的《林海雪原》、曹文轩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师生共读一本书使班里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培养出了一批书香学生。最令我感动的是曾经有个学生竟然借给我一本《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学生告诉我,这是她爷爷借给我的。这本书使我对先学后教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吸取了一些精髓,提高了我班的教学成绩。<br> <b> 三、网络经典小说,永葆青春</b><br>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br>茶余饭后,我还读了一些网络经典小说。如《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致即将逝去的青春》等,这些小说使我对80、90后的年轻人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好像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好像缩短了很多。我平时也喜欢与年青的同事交流沟通。也常常被她们激进、前卫和敢于突破旧的工作思想所感染,在工作上学习、吸纳她们的方法,把“努力完成教育教学目标”转变为“高效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从“把时间精力花在教育教学执行的过程上”转变为“把时间精力花在挑选最佳教育教学路径上”。像学校里那些可爱的特岗老师一样,多花一点时间去思考,去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和渠道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像她们一样懂得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做事;懂得依靠外力,协调各种不同的资源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懂得统筹时间,合理分配好自己的精力来实现教育教学最大化的收益。因此,虽然进入不惑之年,因为喜欢读青春励志小说,喜欢与年轻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同龄人中我显得更“年轻”,在教育教学中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所以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成效更高。<br>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给教师的建议》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br> 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治愚,读书可以涵养心灵,读书可以丰盈生活。<br> 以读书为支撑,教师可以立足课堂,从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教师可以积极坦然而宁静,明朗的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教师可涵养自己的丰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锐的判断,和不竭的创造力,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在阅读中静候花开;以读书为己任,可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的润泽学生也悄悄的葱茏自己。<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把自己改造成合格的教师</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致青年教师》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六小学 李文清</div><div><br></div> 这个假期,遇见这本书,我很惊喜,它适合即将成为教师的人,也可以给我这样当了四年的教师以反思,总之,如题,致青年教师。书中国吴非老师以温厚真挚的语气,分享着他遇见的一个个学生,经历过的一件件事,和一个个关于教育的思考。<br> 开篇有一句话,让我思考很久。“我改变不了社会,但我能把自己改造成合格的教师,以不辜负这个职业。我衡量不了社会,只能向内衡量自己。”不可否认,我从未有过强烈的教育梦想;成为一名老师,并不是我野心勃勃要去做的事。走上讲台的这四年,我也反复思考着,我是否适合做一名老师,我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初入教坛,我常以学生的评价、成绩,其他老师的评价来衡量这一点。因为当班主任,没有一个出色的班级成绩,因为自己不太稳定的情绪,没有出色的管理能力,我时常怀疑自己,误入其中,误人子弟。但是,我心里知道,四年里,我喜欢和这群少年们在课堂上的欢声笑语。若是有一篇课文,我讲得能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眼里有光,我心里便会无比开心,觉得无比满足,积累的疲惫一瞬间就得到了治愈,那一天我会因为这40分钟开心一整天。我也记得有时候,上课之前自己头昏脑胀,颓丧无力,无数次想着这节课就不去了吧,但是还是坚持去了。神奇的是,当我站在讲台上,我一笑,他们一笑,一节课叭叭叭地,到下课时,整个人又神清气爽了,仿佛吃了一回药,休息了一下。<br> 正是这些时候,我就在反复想,其实自己是不是还是喜欢的。这四年,痛苦煎熬的时候很多,可是治愈的瞬间也很多。正如许多老师说的,这一行,教书上课不累,累的是课堂之外许多琐碎的事情。四年了,关于这一行,我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希望若我还身在其中,那就努力热爱它,以一个个治愈的瞬间去抵抗那一段段痛苦煎熬的时光,至少做一个合格的老师。<br> 看这本书就像跟一位老教师促膝长谈,他把自己多年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真诚的写了出来。他说:“在学生面前,我们没有必要掩饰自己的感情。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br>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生,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哪怕犯点错误)。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的教师。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前是空喊口号,这两年真的对这两句话有了比较深的理解。你没有渊博的知识,你就没有办法在讲台上站住脚,你没有办法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你就浪费了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我不是说我已经100%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但是当我有了这个意识以后,我真的在不停歇的学习,很努力的提高自己,当我看到学生眼里闪烁的星光的时候,我就知道备一天课备两天课,就是为了这40分钟,甚至就是为了这40分钟的这一刻。当然除了成绩之外,老师站在讲台上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影响坐在下面的每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从我们的身上学到什么,那就在我们的课堂中,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去传递这样的内容去引导他。我希望我的学生是积极阳光仁善的,是正直勇敢坦荡的。所以我会用这样的品质来要求我自己,并把他们内化在我的课堂中。<br> 教师工作往往是琐碎的,尤其是班主任,不只是要面对学生,上一堂课,忙起来了真是脚不点地,几件事叠在一起,看不完的通知,记不清的待办事项,十分繁杂琐碎。反思过去,往往在这时,我就会失去耐心,难以做到体察学生之心,夜晚再反思,便懊悔不已。希望能守住自己那颗烦躁的心,在琐碎凌乱中能保有对学生的耐心,想来他们不过也是几岁的孩子,又能要求他们能多听话懂事?我们在要求他们的理解和包容的同时,也应该是耐心和以同理心待之。作为教师,尤其兼任班主任,就要当学生的树洞,既然是学生的树洞,那么对学生的秘密就要像一棵大树般缄默不语,微笑待之。他们倾吐的秘密,是他们小心翼翼的珍重托付,理应妥善保管。<div> 我觉得赤诚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老师,你没有一颗赤诚的心,你吃不了这个苦,你也受不了工作中的委屈。很多老师充满怨气,甚至充满戾气,又或者因为心态失衡而做出卑劣的事情,比如给别人打小报告啊穿小鞋之类的……我听过很多……也许在成年人的世界中,这是稀松平常的,但是,当你带着这样的状态进入课堂的时候,那些还没有真正确立起自己三观的孩子,你希望他们能从你的身上学会什么?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不断成长,向着勇敢、正直、坦荡、乐观的方向前进,成为能够点亮课堂、点亮学生的星光。<br> 作为老师,不仅要终生学习,更要终生阅读。一个人的阅读积累越丰厚,他的人生感悟力就越强,他的发现就越多,而他对人间的关注和思考也就越有价值。教师的阅读经验,往往也是学生的精神资源;教师的人生情感体验,对学生会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当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在学校工作的最大好处,是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学习”。你是教师,你的任务是“教”,因而,你就比一般人更懂得如何“让一个人学”。<br> 不是所有的水都要流向一条河的,也不是所有的河都向着大海的。你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热爱”。作为老师,就更要珍惜自己的热爱。<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领”代管,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发展</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马敏</div> 摘要: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以民主科学的视角管理班级,与他的学生一起创造了许多奇特而又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由其主笔创作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更是一个首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教育诗”。阅读此书,我收获颇丰,其中最要让我震撼的是其提出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受此感召,我尝试以领代管推进班级活动,将“个性化”“人性化”“自主化”“特色化”四大特征融入班级管理策略,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br> 关键词:以“领”代管;班主任;自主发展;读后感<br><br><div> 一书,一良师;一文,一感悟。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心悦阅读的人。心悦阅读,每一天都能获得收获与成长。作为一名绝对意义的“理科生”,我最初的我并不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与其泡在图书室,我更喜欢泡在实验室,或是自制一种新教具,或是指导学生完成机器人制作,我喜爱发明与创新,也愿意帮助学生进行发明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br> 在出任初中物理老师的第一年里,我就制作教具“水火箭”,获大武口区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并在第十四届宁夏自治区机器人大赛辅导学生在“普及赛”、“虚拟赛”中获得一等奖,在“VEX工程挑战赛”中获得二等奖。此后,更是在科技辅导之路上越走越远,我带领的学生每年各类比赛中斩获各种奖项。而在对初中生进行辅导中,我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生管理经验,但受思维的局限,我从未想过将这种经验深化总结,在班级管理中迁移运用,知道我遇到了一本书《班主任工作漫谈》。<br> 《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是我在同事的极力推荐下才购买的。说实话,作为一个不怎么喜欢看书的人,我在购买此书时,是将它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的。但当我翻开书籍的目录起,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另我非常惊讶的是,这个出生“文科”的魏老师,竟然是一个十足的“科技粉”,只不过与我不同的是,他的科研对象不是单纯的某种物质、某个物件,而是成长中的学生,是教育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阅读《班主任工作漫谈》我看到的也不是头头是道,深奥难懂的理论,而是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灵动的教育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新颖独特,让人叹服,读完这些故事,我突然觉得发现了自己与教育家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在我自己还偏安一隅,为一点点科技创新成果而沾沾自喜时,魏老师已经将自己的科研眼光转向教育事业,创造出了累累硕果。思及此,我内心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波澜,这波澜如海浪不停的拍击着我的心弦,让我不由得再次捧起这本书,细细的品,反复的读。在不断的品读中,我发现虽然每个故事中展现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教育精彩,但不同的精彩中却展现了同一种教育观点,那就是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思及此,我根据魏老师在书中划分出“班级管理”“日常管理”“个案处理”“集体生活”四大班级管理方面,开启了以“领”代管的班级管理新尝试,希望能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来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br> <b>一、班级管理:立足“人性”,唤醒人的自觉</b><br> 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魏老师强调“人性化”,他会设计“治病救人周”让学生们自己分析自己的毛病,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来帮助学生优化自我;也会设计“控制三闲”计划,通过让学生计算“闲话、闲事、闲想”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中浪费的时间的数量的庞大,进而自觉的拟定时间利用规划、约束个人行为。这些活动中虽然没有来自老师的“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却有看得见的管理效果。顺着魏老师的管理思路,我展开了类似的班级管理探索。如分贝观察探索,将物理学中用来测试声音相对响度的分贝仪投放至班级教室中,成为学生们的分贝测试工具,要求学生记录下每节课自习课上的分贝数,同时公布学校的一周记录评比结果,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式找到本班纪律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与“一刀切”式打造无声自习室相比,这种方法虽然见效慢,但却能达到根治效果。而这一管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全员性的物理实验研究过程、科学探索过程,其在引发学生对个人声音的关注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与能力。<br> <b> 二、日常管理:立足“自主”,挖掘人的潜力</b><br> 与强制约束相比,“适度放手”更适合初中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这件事上,魏老师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在他的班级里不仅有“常务班长”、“值日班长”,还有“鱼长”“花长”“炉长”。在他看来,能交给班干部去做的事情,就不能由老师自己做,能让普通学生做的事情,就不能让班干部做。他总是能最大的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解放自己。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放手。基于此,我在日常管理中提升了自身的“放手”程度。面对班级值日任务,我没有直接分配给学生,而是组织了“最省心值日组”评选活动,在规定各组人数、详细呈现班级一日卫生任务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结成值日小组,再由各个值日小组订立细致化的值日计划,细分职责任务,明确奖惩方式,做好组内约束。这样,既下放权力,给了学生自己做主的权力,也给了学生释放个人潜力,创新班级一日卫生管理方式的空间。而在这次活动中,我班也衍生出了不同以往的一日卫生管理方案。<br> <b> 三、个案处理:立足“个性”,凸出自我教育</b><br> 纵观魏老师在处理班级个案中的全部案例,我发现,魏老师对班级个案的管理与其说是个案管理,不如说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教育。在学生犯错误时,魏老师从不会对学生进行批判教育,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写个人使用说明书、写个人病例,以一个旁观的身份审视自我,写出自己渴望的被对待方式。与教师以个人经验揣摩学生的想法,然后试试管理教育相比,这种方法要高明很多。通过阅读学生的个人使用说明,我们看到的是内心真实感受,实施的是学生渴望得到的教育,这能更快给予学生更专业的成长指引。<br> 这一优质教育观念被我用到了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上。作为单亲妈妈,学生圆圆的母亲,经常向我抱怨圆圆内心叛逆。于是,我对圆圆实施亲子关系处理干预计划,在这一期间,我不只一次的要圆圆以《假于我是圆圆的妈妈》为题写下自己对妈妈的抱怨与期盼,并针对圆圆内心所想一一找到化解方式。同时,与圆圆的妈妈交流,确保亲子双方能够“双向奔赴”。<br> <b> 四、集体生活:立足“特色”,巧建集体文化</b><br>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独特的集体生活。在管理一个班级时,我们需要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特色,如一个特殊的班级节日或班级传统、一个独特的班级行为、让班级成员想一个共同的暗号等等。拥有独特的集体生活会激活学生内在的自豪感,强化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们更愿意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员,从而更积极地为班级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br> 以上是我在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后全部感悟,也是对我的读后实践结果的具体总结。且读、且悟,且思,且行,我从一个惊叹于魏老师班级管理手法之巧的崇拜者,变成了在“学魏”基础迁移创新的同行者。阅读让我的心态、境界、教育理念及方法都发生了不小的转变,而我从此沉迷在它的魅力中,难以自拔。<br></div> <b>主办单位:</b><br>武汉市江夏区教育局<br>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教育体育局<div>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育体育局<br><br><b>承办单位:</b><br>武汉市江夏区教学研究室<br>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大武口区教研室<div>江夏区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联盟”<br>江夏区中小学“青年班主任工作坊”<br><br><b>指导单位:</b><br>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br>华中师范大学新父母教育研究院<br>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br>湖北大学师范学院<br>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br>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br>湖北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委员会<br>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br>江夏区传统文化研究会<br><br>——心怀感恩,特此鸣谢!同行路上,你我同心!</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