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东塔须弥座东侧有一方“童子求偈”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童子求偈”,也作“雪山大士为半偈舍身”。这个故事歌颂了雪山童子舍身求法的大无畏品格。是本生经里含义非常深刻的故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雪山大士”为释尊于过去世修菩萨行 时之名,又称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略称雪童;舍身,即舍弃身体。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法取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载,释尊过去世为婆罗门时,入清净之雪山修菩萨行。一日,帝释天幻化现为形容可怖之罗刹(即恶鬼,是佛教地狱里的护卫),欲勘验婆罗门,而宣说过去佛所说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意思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转眼即逝,不会永恒存在的。无论什么人都有生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p><p class="ql-block"> 雪山苦行多时的婆罗门突然听闻此偈,如当头一棒,心生欢喜,要求罗刹告知后半偈;然罗刹欲食婆罗门之血肉,始肯相告。</p><p class="ql-block"> 婆罗门求法心切,慨然应允,遂得闻后半偈之: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句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从生死轮回中求得解脱,就可以达到永恒不灭的涅槃境界。)并将此四句偈书于岩壁、树干等处,以使后人得知。继而爬至高树之上,投身往下,舍身于罗刹。其时,罗刹还现帝释身形,自空中安接婆罗门于地,并率诸天人于足下顶礼。 </p><p class="ql-block"> 释尊为法忘躯以此因缘超越十二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 并因他这种一心向佛的精神,最终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p> <p class="ql-block"> 在菩萨的“六波罗蜜”中,布施处于第一位,是菩萨行的基础。在大乘佛教看来,布施是培养一个人慈悲善心的行为,同时也是消除悭贪心和“我执”的一种训练。因为布施无非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的“自我”意识就会慢慢削弱,最终体认到“众生都是一体的”这一大乘佛教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东塔底座“童子求偈”雕刻,说的就是这个故事。雕刻右立于树上作投状者即为释尊雪山童子身,树下双臂承接面目恐怖者为帝释天化罗刹身,左立者即代表恭迎释尊的诸天人。</p><p class="ql-block"> 释尊所求偈名叫“无常偈”,是表现佛教基本教义的偈颂。这个故事出自《涅槃经》卷十四。</p><p class="ql-block"> 泉州洛阳桥的月光菩萨塔也有“涅槃经偈”,只是稍有不同:“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巳,巳灭为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