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辛丑年阳春三月,随旅游团赴江苏泰州春游,有幸参观了泰州“梅兰芳纪念馆”(俗称梅苑),纪念馆由明清两代古建筑移建而成,馆内布局精巧,融严整、朴实、幽静、典雅于一体,内设梅兰芳艺术生平、梅兰芳生活实物展、桃李厅等七个展厅。1985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p> <p class="ql-block"> 走进该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汉白玉梅兰芳雕像。</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素有京剧“四大名旦”之首美誉。梅兰芳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自幼酷爱京剧,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10岁登台,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拜师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努力学习、苦练武功,博学众长,经过反复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均有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主要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p><p class="ql-block">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先生因病在京病逝,享年67岁。梅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他在传统戏曲、时装新戏、古装新戏、编演剧目、昆曲剧目、其他剧目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和较深造诣,是中国戏曲改革创新的领军人物和旗手。</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打渔杀家》剧照</p> <p class="ql-block"> 京剧亦称“国剧”,是我国一个年轻而高雅的剧种,世称“剧中之王”。京剧萌芽于清初京城,形成于道光—咸丰年间,1883年后步入成熟期,1917年后进入鼎盛期,建国后广泛普及,文革中成为“样板戏”。</p><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京城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入京,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而轰动京城,后因魏有失风化被逐出京,秦腔艺人融入徽班。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搭入徽班,徽、秦、汉三剧融合为一,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咸丰年间(1840-1860),徽秦汉三剧融合并借鉴昆曲、京腔之长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其特点:①曲调板式完备,唱腔由板腔体、曲牌体混合而成,声腔以二簧、西皮为主;②行当大体齐全,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备;③创作并形成一批京剧剧目;④各行当在唱腔、表演和语言等方面独具特色,各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代京剧演员中,老生、小生、旦、丑、老旦、净等行当均产生一批优秀演员,其中老生卢胜奎,小生龙德云,旦胡喜禄,丑杨鸣玉,老旦郝兰田,净朱大麻子等为典型代表。“四喜班”的班主梅巧玲(梅兰芳爷爷)打破了青衣和花旦的旧规,为旦角演唱艺术开创了一条新路。</p><p class="ql-block"> 晚清画家沈蓉圃《同光名伶十三绝》的问世,标志着京剧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1883年后,京剧步入成熟期,继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后,老生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崛起,谭鑫培的“谭派”艺术时称“伶界大王”;汪桂芬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似“虎啸龙吟”,有“长庚再世”之荣;孙菊仙嗓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京音京字,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富含“三杰”之韵。</p><p class="ql-block"> 咸丰十年京剧始入宫廷,慈禧五旬寿辰,张淇林、杨隆寿等18名伶入宫献艺,自此每年进宫当差,至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等150余名艺人入宫,京剧声誉日盛。宫外广德楼、三庆园等戏园天天演戏,场场爆满,京剧一统天下,京剧艺术进入成熟期,各行当明演辈出,各领风骚。这一时期,京剧旦角和武生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格局。</p><p class="ql-block"> 1917年后,京剧进入鼎盛期,业界呈现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1927年,《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端庄典雅,尚小云俏丽刚健,程砚秋深沉委婉,荀慧生娇昵柔媚,荣获京剧“四大名旦”美誉;武生杨小楼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时称“四大须生”。1936年童伶选举,李世芳当选童伶主席,王金璐为生部冠军,毛世来为旦角冠军,裘世戎为净角冠军,詹世甫为丑角冠军,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荣获“四小名旦”美誉;除此之外,尚有一大批表演艺术家活跃在京剧舞台,为新中国的文艺复兴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剧照</p> <p class="ql-block">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毛主席“双百”方针指引下,京剧坚持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艺术家们深入工厂农村体验生活,积极创作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讴歌工农兵良好形象的优秀剧目,开创了京剧改革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1966年后,京剧舞台上歌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封资修剧目遭到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歌颂工农兵良好形象、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风貌、讴歌无产阶级火热斗争场景的优秀剧目。革命现代京剧“八个样板戏”应运而生,京剧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样板戏耳熟能详,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男女老幼、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闻乐吟唱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1978年后,京剧恢复了原有的政治生态,随着信息社会和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京剧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 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京剧《沙家浜》剧照</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照</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剧照</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京剧《杜鹃山》剧照</p> <p class="ql-block"> 在京剧舞台表演艺术中,通常把演员分为生、旦、净、末、丑几个行当。女性称为“旦”,“旦”又分正旦、花旦、刀马旦,大家闺秀为“正旦”,俗称“青衣”,其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为主,旋律优美;花旦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京腔京韵,婉转感人;刀马旦擅长武艺,抛掷踢接武功干练,特技表演技艺精湛,唱念做打舞姿优美,战场厮杀惊心动魄。梅兰芳集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身,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和唱腔,并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正旦(青衣)</p> <p class="ql-block"> 花旦</p> <p class="ql-block"> 刀马旦</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丰富和发展了京剧理论,强调京剧改革应突破三点:一是要打破中外戏剧的隔阂,探索戏剧艺术的共性;二是将戏剧动作和音乐的姿势作为艺术字母,字母的科学集合便形成戏剧片段;三是戏曲的发展必须现代化,反映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1914年,梅兰芳首次编演时装新剧《孽海波澜》,引起社会反响,紧接着他又编演了《宦海潮》、《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新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积极推动京剧艺术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1919--1956年,梅先生曾三次出访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与众多国际著名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中国的京剧艺术展示给外国朋友,增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被各国人民誉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大师齐名的世界三大戏剧表演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与中外戏剧大师进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与中外戏剧大师进行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与中外戏剧大师进行文化交流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梅兰芳注重京剧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培养新生力量,发现优秀人才,采取多种措施,通过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快速成长,为弘扬、发展和传承京剧艺术发挥了独特作用。在众多弟子中,著名的梅派传人有: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李毓芳 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舒昌玉、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经文、杨葆荣、董圆圆、魏海敏、胡文阁、李胜素、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p><p class="ql-block"> 梅葆玖是梅兰芳先生的幼子,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创新、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胡文阁、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为京剧艺术的普及、创新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桃李争妍,葆玖飘香!</p> <p class="ql-block"> 李胜素《贵妃醉酒》剧照</p> <p class="ql-block"> 葆玖说戏,文阁传情。</p> <p class="ql-block"> 梅派艺术对京剧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程砚秋、张君秋虽自成一家,但唱腔中蕴含着梅先生的精髓;杨荣环虽兼学尚派,所演《霸王别姬》、《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等亦有梅派风采。近年来学习梅派艺术的传人层出不穷,票友中宗梅者极多,知名者主要有南铁生、孟广亨、杨畹农、包幼蝶等。</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先生虽然仙逝60周年了,但他的精神将永留人间,他创造的“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美誉,他在京剧表演艺术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p> <p class="ql-block"> 乔园:原名“日涉园”、“三峰草堂”、“小香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晚清布政使乔松年改为“乔园”,解放后改为政府招待所,园林面积不大,但历史悠久,构思巧妙,有“淮左第一园”之美誉。1956年,梅兰芳先生回乡,曾下榻于此。</p> <p class="ql-block"> 姐妹手牵手,健美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建于南宋,毁于兵火,多次重修,愈加壮观。嘉靖时称“望阳楼”,康熙时称“靖海楼”,后人称“望海楼”。历代达官贵族、文人骚客常登楼远眺,极目沧海,歌舞升平,诗酒抒怀。如今成为泰州的地标,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凤城河边建此楼,岂料楼靓引风流;四海宾朋同喝彩,诗歌抒怀颂泰州。</p> <p class="ql-block"> 携友乘舟游凤城,徜徉粼粼碧波中;拟将凤湖比西子,断桥望海不虚行。</p> <p class="ql-block"> 七 律</p><p class="ql-block"> 登望海楼有感</p><p class="ql-block">本为望海筑此楼,兵火焚毁多重修。</p><p class="ql-block">施郑柳梅范欧孔①,文运命脉济泰州。</p><p class="ql-block">今逢盛世春日暖,携侣登临望海楼。</p><p class="ql-block">极目江天同欢歌,摄影留念回商丘。</p><p class="ql-block">注①:施耐庵、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范仲淹、欧阳修、孔尚任等曾登临此楼,极目海天,诗画欢歌,抒怀明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