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解向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墓塔</b></p><p class="ql-block">韩城墓塔现存世仅有两座,一座是唐朝塔,一座是明朝塔。文物价值极高,非常珍贵,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p> <p class="ql-block">唐朝法王墓塔,现矗立在韩城市西庄镇法王庙的南边,有砖砌六角攒顶塔式法王墓,正方嵌石,上刻"宋法王之墓"。法王姓房,名寅,字百虎,唐朝韩城西庄井溢村人。相传为屈姓后裔,寿110岁,修道于灵贶观,因用法水治好宋真宗之大病,得到了朝廷的册封,并敕建祠庙以祀之,封号法王。</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是明朝大将军墓塔,墓祠历经苍桑,遭受数次破坏,肆虐殆尽,不幸中之万幸的是墓园唯有此尊墓塔在风雨飘摇中保存了下来。不过,有关部门至今并未引起重视,它仍然像个固体幽灵一样,受到民间的佑护。大将军名解经傅,字仲说,号衡峤,明朝(1569.9.12—1638.9.4)人,万历辛丑二十九年(1601)进士,列三甲二百零八名。初任直隶完县令,移繁长垣、补济源、调郏县,迁兵部主事、提督武学,移易州道布政使,晋知方郎中,任大梁参知政事、保定巡抚、兵部左侍郎等职。在韩城历史上列为古代军中最高职务武将。</p> <p class="ql-block">墓塔的起源较晚,韩城从唐朝开始,比传统的墓地碑还要晚数百年。早在西汉末期佛教进入中原之后,寺院发展迅速,各地大兴土木,隋唐时期佛教进入韩城,当时的人们非常乐观地接受了这一外来宗教,寺院建设尤为突出,成百亩大规模的寺院有十座以上。每个寺院都有寺塔,现在寺院和寺院外的寺塔虽然都不存在了,但寺塔村的名字在韩城还有几个,村子的规模仍然不小。墓塔应该是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才衍生的一种祭祀塔种,只是,它设置在墓地的显端处。</p> <p class="ql-block">古印度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之一种佛教建筑叫窣堵坡,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样式的空心塔,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仿效。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供奉佛像、佛经,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历经汉化而形成汉传佛教,佛塔的祭祀方式被当时的国人衍化为别具一格的中原墓地实芯塔。佛塔是为安置寺中佛陀、菩萨和高僧遗骨而建,而墓塔也是为国家级官员修建,一般是朝廷文武百官逝世后才有资格享用的待遇。实芯塔,与之不同,因为,国人是以土为安的传统文化,墓地有碑,朝廷官员逝世后有墓志铭,所以,中国墓塔上一般无字样,自然是实芯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但是,中国人的塔文化到明清朝,形成了多元素的东方文明标志,墓塔就是在当时产生的一种时尚文化。</p> <p class="ql-block">墓塔不同于所有的塔,它是必须建在墓地,而墓地在古代时一般情况是在向阳的高地。将军解经傅的墓地选在解族之祖解进初入韩城的祖庄之地,从将军墓志铭中我们知道:“中翰卜于是岁庚辰三月初四日(1639),奉公(解经傅)与薛夫人(丹桂)灵柩合葬祖庄,沟南新兆辛山乙向,礼也。”《衡峤解公配诰封夫人薛氏合葬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将军墓塔建在将军解经傅的祖庄,位置在古代解家坟之南的旧村址之西北处,将军塔设计为二节,六角攒顶式,直高粗细一致,顶高1.36米砖封,塔刹连塔顶(塔刹已丟失)高1.89米,塔刹顶攒尖收尾现只留木芯尚在。上层节高2米,接地基的一层节2.5米,身围3.60米腰围带长4.50米,通高6.39米。西面已是今重阳村人的公坟之地,东面是韩城市公安机关所在地。可喜可贺的是,时隔四百年之久,仍然有一个地方军事单位的驻军守卫着大将军解经傅的英灵和墓塔。将军生前爱兵如子,死后百世敬仰。穿越历史之走廊上,展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楼大厦之间一尊尚能挺立数百载的孤塔,是民间历史文化与当代人文之灵犀。乃韩原之荣光!韩城之幸亊!</p><p class="ql-block"> 2022.3.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