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洋人街

点云

叹息洋人街<br>最近看了一个短片,一亿年后的无人地球是什么样子。短片以计算机模拟的形式展现了如果地球无人,一年后会怎么样?十年后会怎么样?一百年后,一千年后……一亿年后?经过计算机背后人们的推演和算法,一幅岂止是沧海桑田的画面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人不得不信服。<br>这种假设可以被验证吗?我认为可以!重庆洋人街的演变情景到可以作为一个既不严谨,又不科学的验证示例吧。<br>洋人街是重庆一道令人刮目相看的另类景点,曾经红极一时,不仅仅是重庆人的翘楚,也吸引大量外地人的眼睛。它虽然称之为洋人街,其实并没有洋人在此驻足和玩耍,如果印度人,泰国人不算洋人的话。<br>洋人街是一个具有欧洲建筑风格但无欧洲人文气息的街道,它彰显的特点只是仿洋房建筑与仿明清建筑毗邻,东倒西歪的怪怪房屋结构与各种游乐设施混排,洋人街就是这样在不和谐中寻求和谐,开街的目的有另类的考量。<br>十三年价格不变,一元钱可以买一个半斤的大馒头,可以坐一圈马车游街,可以坐一回小船游河,往收币筒放入一元钱就自己取走一瓶矿泉水,没人看望,无人值守。 全世界最大厕所,占地3000余平方,分四层,共有男女蹲位一千余个(男女各占一半)。蹲位众多还不是唯一的特点。你见过可以在总目睽睽之下当街撒尿,仅仅裤裆部位有一块遮挡的尿槽吗?你见过张开大口美女守卫的便槽吗,在洋人街的大街上和厕所里就能找着;<br><br>洋人街就是这么任性和执着地守候着,秉承永远不收停车费和门票的理念,创造出一个游乐项目齐全,游人如织,车水马龙的洋人街。<br>是何原因从兴起到灭亡洋人街仅仅苟活了十三年。2006年开街,2019年收场。<br>洋人街呀3月份宣布封街,9月份就呈现残垣断壁,一片洪荒。紧紧只有半年呀,藤蔓已经开始封住了昔日花天酒地的大门,歌舞升平已经去往何方?蒿草催生着小径的凄凉,承载过去记忆的萧萧落叶开始在秋风中曼舞,开始在泥泞中渐露愁伤。<br>洋人街兴衰存亡的动因不知为何,但衰败的是那样地迅速,那样的势不可挡真是让人没有想到的。 一个人在半封闭式的残存街道中潜行,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身边没有擦肩而过,眼中难觅移动的霓裳。心中不免涌起别样的暗自神伤,180天不算太长,但是物竞天择,人是物非,人声鼎沸,变成了门可罗雀。直到此时忽然明白了“门可罗雀”的定义,这个词汇不是一种形容,也没有任何夸张。如果十几个品种的鸟雀能在林荫的庇护下嬉戏,那么所生成的废墟一定具备废墟的排场。<br>喜爱叽喳的麻雀在残壁上跳跃,白头翁迈着轻盈的步伐在水塘边彷徨,黄鹂一飞冲天伴随清脆的鸣叫,肥硕的斑鸠从草丛中扑腾而去,惊得荡气回肠。<br>再一次呼唤自己的记忆,疑问这里就是那三个月前还欢声笑语之广场。<br>标牌上15元一次的游船项目标价还在,而湖水却被排山倒海的弃土推出了存身的池塘。躺在岸边的鹅形小舟伸长的脖子期望着重返水中的岁月时光,无望的小船在干涸的地面退去了荡漾的悠扬。当今世界就三个月完成了千年的沧海桑田变样。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符号,一个地点有一个地点的印象。洋人街的鼎盛时期的街头文化除了建筑特色以外,还裹挟着一种更加另类标语文化。那些以黑色幽默内容和诙谐风趣的语言构成的文化载体传递着洋人街的价值体系,绝非是用于引诱游人购买欲望,而是助推人们的思维倾向。<br>高悬在路中间的标语牌依然存在,但是,看上去是哪样的孤立无助,凛冽凄凉。再看看牌上的内容更显示出无奈和神伤。标语套用徐志摩老先生的一段名言“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走来,我在挥一挥衣袖,不乱扔一点垃圾”,最后的点睛之笔是“再见洋人街”。 是的,不乱扔一点垃圾,因为垃圾已经不是扔的问题,而是洋人街自生自灭地生长出一大片垃圾。<br>我们也知道会在不久的将来再见洋人街,到那时,在这片临时堆砌的废墟上破土而出的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厕所,不再是哗众取宠的建筑组合怪怪搭配,而是一次现代化华丽转身,一片鳞次栉比高大上楼群。<br>十三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瞬间而已,洋人街从荒芜走向辉煌,又从辉煌滑向荒芜。历史是渐进的也是突变的,每一次渐进留下的是缓慢的记忆,每一次突变则成就里程碑式堂皇。 <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