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中客厅有面书柜,设计之初念是为书籍所用,有意取女儿名字之一“舟”字塑型。时隔多年,书柜上已然不见书的踪影,却摆放着林林种种的石头,这些石头颜色均为寻常,或黑或黄,亦灰亦紫,也有一些多色掺杂的;而形状抑为寻常,如钟如枕,似卵似碟,还有一些棱角难辨的。初来乍到的亲朋好友,远观书柜都以为我收藏着奇石珍宝,但定睛一看却又甚为不解:分明只是一堆凡石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的确,这些都是凡石,其貌不扬,不名一文,但于我而言却是一处处人生行经的岁月坐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早摆放上去的,是颗黝黑且锃亮的鹅卵石,仅拳头般大小,来自平潭海岛的仙人井。二十多年前,初次来到仙人井,瞬间便叫眼前的海边“峡谷”震撼了心魄。只见一阵阵巨浪在狭长的“谷底”汹涌而入又无处遁逃,便肆意冲撞着笔挺山体和嶙峋礁石,带来一场堪比焰火的视觉盛宴,画面惊艳非凡,紧随着的是场声势浩荡的撤退,轰隆之声不绝于耳。待潮水渐退,才发现眼下是片鹅卵石滩,这时人们纷纷奔向海潮、追风踏浪,我也难抵其惑,欣然置身其中。狂喜之间,顿觉脚底打了个滑,也就在倾倒触地时,自己竟抓住了这颗石头。待细看与相较之下,觉得它虽然身形娇小,但仍无惧风浪、镇守一方,我倒是真心喜欢,便带它一起上岸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平潭岛尚未通桥,往来仅凭渡轮,而仙人井虽有名气,也鲜有旅人会慕名而去。今非昔比,公铁两用高架桥贯通海峡,平潭迎来了豁然开朗的宿命,成了海边旅游度假的胜地。如今的仙人井景区陈列着警示牌,绝不允许游客带走一颗石头,哪怕只有芝麻绿豆的模样。听闻至此,我曾由心地窃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带回来的那颗石头,最早时扮演着镇纸的角色,留在我的办公室,陪公文细数着日夜。后来,家里添置了一口大瓷鱼缸,石头重新落入水里,陪金鱼悠游着天地。可惜,囿于自己养鱼无道,时日不长,它又回到了岸上、“舟”字书柜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颗石头始终是孤独的。在偌大一个温暖的家,它的存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故我在随后远行的途中,便刻意地寻觅着跟自己对眼的石头,相邀它们前来我家“作客”,自此书柜上的石头随着时光推移而丰富生动起来。每每目光掠过书柜,脑海里都不经意地浮动着武夷山九曲十八弯的婉约、凤凰不夜之城的烟火、千里戈壁的荒凉或华山之巅的空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凡事总有例外,这些石头当中有一颗却是不请自来的,曾带给我一章“意外”与一节“惊喜”。那是多年之前,与朋友们探访白水洋鸳鸯溪,我背着摄影包悠游于半山栈道上,突然感觉背后被人狠狠地拽了一下,回身却又不见人影。一时以为只是错觉,便悠然追逐着眼下的青青翠翠、山山水水。直到大家聚集一起、有位朋友从我摄影包上取下一颗石头时,我才幡然醒悟刚才的经历,刹那间终究难平心底里的寒噤。但想我又是如此幸运,独自承受住一颗石头的自由落体,也算是化解了一场人间或有或无的灾难,这个记忆点又成了自己从此往后远足时的无声警语。这颗石头是再普通不过的那种,或许因为与我有过“惺惺相惜”的命运之约,遂将它安放于最高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交错的“时空”里,倒是有两颗扁平的石头显得与众不同,却又不尽雷同。其实,它们本为同一块石头,由于腰身纤细,在一次搬弄中拦腰折断、一分为二。那时,本想就此丢掉,但转念之间似乎感应到了什么,便又存留了下来。它们来自郑州黄河老滩,那里矗立着炎黄二帝的威颜,心想这就是我不舍不弃的缘由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那天,乘坐气垫船滑行过一片滩涂与浅水之后,来到泥沙冲积而成的河心岛。一座岛,其实就是一片沙滩,估计只有枯水期才得以显露于穹顶之下、大地之上。身处黄河中央,却漫步柔软的沙地上,心里终究难抑无边的幻想。如果我能像诗人一样,将此时此刻的黄河之水扶摇于天宫或是庐山,那此处便是直击一泻千里的“南天门”或是共度一刻九天的“前川”一隅了。可在萧瑟秋风里,黄河选择了静默无声地流淌,留给我一段“世间安得双全法”的遗憾:既然享受到了这片净土,就注定要错过那滔滔奔腾的魂魄。幻想之余,我仍心存另一个幻想——寻找一颗来自华夏大地母亲河的石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我还是找到了,更准确地说是挖到了。那时,我更改了旅行的直觉与目的,固执地要带回一颗黄河里的石头,除了一丝个人“非分之想”外,更多的执念却是对万物源头的无限追思与膜拜。尽管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炎黄二帝眼皮底下拿走的,但时至今日,我仍相信他们应是心怀宽慰地原谅了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时,端详着、追忆着这些石头,难免心头暗生一种负罪感,觉得带走它们是对那些地方的一次永久的亏欠。有时,也寻思着哪天若能重回旧地,一定将它们带回故里。也许我会做到,也许做不到,因为书柜上的石头全都来自异域他乡、天南地北。成与否?那还得看我下半生的神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为何要摆放在这个“舟”字书柜?只有一个最浅白的情由:我愿这些石头,都是女儿人生之舟扬帆起航时的压舱石,让她渡远安稳且不惧风雨,直至抵达开满鲜花的幸福彼岸。或许在一个父亲眼里,一旦想到与女儿有所关联的美好事物,再冷硬的石头都将变得无限温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