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泊子

南山松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泊(po)子作为我们老家豫西农村特有的蓄水景观,几乎村村都有。由于地势高低不同,每逢降雨,全村或局部区域的场院、巷道、路面的水最终都会汇聚到村中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坑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泊子。</p><p class="ql-block">作为古老的蓄水设施,由于有了水,泊子周围也多了些“灵气”和“人气”。解放前村里的神庙和大户人家的祠堂(解放后变成村里学校)以及解放后生产队的饲养室也大都建在泊子周围。在十年九旱的岁月里,泊子除了作为牲口饮水的水源外,也是村里唯一洗衣服、摆褯子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大娘大妈们带上家人换下来的衣服和婴儿尿布云集在此,在清脆、有力而富有节奏的棒槌捶打声中,她们毫无顾忌地打开话匣子拉起家长。谁家来了亲戚,谁家媳妇怀孕,谁家生了孩子,谁家有了病人,这些家长里短在她们眼里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不经意间会被这些女人迅速扩散全村,这里俨然成了村里的新闻发布场所。因为有异性的存在,没事的男人们也都乐意围到水边蹭新闻、看女人。夏天到来时,尽管学校和家长一再劝告孩子别到水边去,但一些胆大的孩子仍会偷偷跳到泊子中练习游泳,不少人还学会了“狗刨窝”和“扎猛子”,有的还在公社举行的游泳比赛中取得了名次。那些胆小怕水的孩子则爬到摇曳的杨柳树上静心地逮知了、做游戏。数九寒天孩子们则在结冰的水面上练习滑冰,有几次冰茬开裂,人险些掉进冰窟窿。没有大江大河,泊子也成为村里的孩子和水互动对话的首选场所。</p><p class="ql-block">为了发挥泊子的蓄水储水功能,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大队、生产队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泊子的入水口进行改造,加修了石头坡和滴水檐,每年春季会</span>组织劳力对泊子进行清淤,经过挖潜改造,泊子的容量大大增加,仿佛在村中建成了一座座微型水库。后来,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队、生产队利用冬季农闲时间,开展了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在村中地势较高的地方人工开挖水塘,把原有的泊子纳入乡村灌溉渠系建设,丰水期蓄水,枯水期调水,小小的泊子在防汛抗旱和粮食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由于临近水源,很早以前人们在泊子四周栽植柳树和杨树,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绿化,从春天开始,柳树的婀娜多姿和杨树的挺拔俊秀使泊子四周风景变得十分优美,这里成为人群聚集和最为热闹的地方。男人们收工归来在此洗却疲劳,老人们饭后茶余在此消暑乘凉,就连当年小货郎和剃头匠走乡串村时,也会将小小摊位摆放在此,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购买到自己所需的针头线脑,完成改头换面的头等大事。作为村中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也曾是生产队长发号施令的理想场所,每当出晌之前,队长会在此趾高气扬地给男女劳力派工派活,然后大家接照队长的指派,自带工具参加不同的生产劳动。为了“工分”,为了生存,社员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努力地劳作着。</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南方水塘中水可以定期不定期流动排放,村中泊子里的水可以说是“死水”,也就是说雨水汇积到此后无法排放更新。雨水带来的枯枝乱叶等杂物和各种有机质沉淀发酵后,泊底会形成厚厚的淤泥层,这种黑色的淤泥在那个年代可是上好的有机肥料。枯水期时,无论大集体时代还是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年都会有人加班淘挖,将挖出淤泥运到地里改良土壤增加地力,那个年代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和瓜果的味道是当今无所比拟的。</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迅猛发展,村庄主要道路、农家宅院及巷道普遍硬化,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村中千百年来形成的泊子也被一一填平,其蓄水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荡然无存,每逢大雨来临时,无处存蓄的雨水顺路而流,甚至倒灌农家、冲毁农田,其状残不忍睹。尽管现在村中的角角落落建成一个个小型花园,但人们仍然十分怀念杨柳依依、碧波荡漾和充满灵气、人气的泊子景观!</p><p class="ql-block">但愿家乡能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实现嬗变!愿农村更美丽,家乡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