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抚顺满族秧歌 也称地秧歌、又称“太平歌”、俗称“鞑子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极为浓厚的传统舞蹈形式,是抚顺地区满族人民的代表舞蹈。主要流传在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是深受满族儿女喜爱的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p> <p class="ql-block"> 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密切相关。据《奉天通志》载:“渤海俗,官民每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踏锤之名今不闻,揆其情节,或今曰之秧歌滥觞欤?”这说明,唐时渤海国居住的满族先人靺鞨人,岁时有官民同乐、男女相继歌舞的“踏锤”之风。</p> <p class="ql-block"> 抚顺满族地秧歌的表演动作多源自满族早期生产生活中的跃马、射箭、战斗等动作的模仿,也有的模仿鹰、虎、熊等动物形态。秧歌动作中的蹲、跺、盘、摆、颤、奔、跃等姿态丰富、刚劲、豪放,具有鲜明的八旗将士战斗的军旅 、满族早期渔猎生活特色。其伴奏音乐是在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与汉族秧歌音乐有很大区别。抚顺地秧歌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中钹四件,采用民间祭祀跳神时所持抓鼓(或单鼓)的大法,以“老三点”、“七棒”“快鼓点”的锣鼓点贯穿始终。后来,随着满汉民族的杂居,抚顺地秧歌的伴奏引进了唢呐、笙等乐器,鼓手改为双棒打法,鼓点由简到繁,增强了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满族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鞑子官”,俗称“里鞑子”“大老爷”,相当于舞队领队。他们头戴缨帽、身穿箭衣、彩裤,外披黄马褂、红战裙、扎腰箍、穿黑色快靴、手挥蝇帚、斜挎腰刀。“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和尚吐”,抹黑脸、戴毡帽、反穿皮袄、裤、斜挎串铃、手挥长鞭打场,维持秩序,“拉棍的”,负责联络、划场布阵,头戴凉帽,身穿箭衣、彩裤、扎腰箍、足蹬快靴、手握柳树棍。舞队中男女角色,人数不限,装扮自由,以服装颜色不同区分旗属。女性一般头戴“花山”,用鲜艳的被面做裙子,手持扇子、手绢。男性身披各色包袱皮儿、彩带等。舞队由“鞑子官”前道领路,“拉棍的”跟随其后,男左女右排成两行,其他角色穿行其间。</p> <p class="ql-block"> 抚顺地秧歌运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了满族人民英勇、尚武的民族精神,注重礼仪的古老民风,是满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p> <p class="ql-block"> “抚顺地秧歌”在2007年入选《抚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6年“满族秧歌”入选《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6年“抚顺地秧歌”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抚顺地秧歌发展现状,据1986年普查统计,当时尚有五十多支满族秧歌,遍及全市各县区乡镇、村屯。然而目前渊源和传承人谱系较为清楚的只有四支秧歌队。抚顺地秧歌在民间流传久远,由于环境变化、老艺人数量减少等原因,经常性活动难以开展,表演的走阵、动作也有逐渐简单化的趋势,正濒临消亡,亟待保护和传承。近年来,抚顺市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出保护满族秧歌的具体计划。摸清家底,建立艺术档案,分级式点,建立名录,保护传承人,开展培训,坚强研究工作,达到保护满族秧歌的基本条件。同时,积极推广抚顺地秧歌保护经验,全面系统培训传承队伍,逐步完善保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 抚顺地秧歌传承人:袁贵林,2008年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受家人的影响,从小就跟随祖父、父亲学习和表演满族秧歌,几十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在满族秧歌的表演和传承上。袁贵林组建了抚顺市第一支满族秧歌队,自任主演、编导及教练等职,多次带队参加全国各种民俗系列赛事,屡获奖项。</p> <p class="ql-block">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各地群众有的以秧歌作为健身舞蹈,活动在文化广场中。新宾的地秧歌已经入选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更加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地秧歌的热爱!1997年,新宾的满族秧歌参加了“北京市龙潭杯花会”艺术表演赛,荣获优胜奖。从此,新宾的满族秧歌走向了全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