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阳历三月二十一日),是我们敬爱的父亲李玉堂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将能够找得到的有关他老人家以及他与亲人们相关的一些照片,按时间顺序展示出来。一方面是籍此重温他的音容笑貌,缅怀他那平凡而又令人敬仰的一生,感谢他和妈妈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祭奠他的在天之灵,表达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爸爸的童年和求学时期</b></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农历二月十九,爸爸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刘家公社鲁家大队大李家屯。</p> <p class="ql-block"> 爷爷叫李广庆,奶奶叫李王氏。</p> <p class="ql-block"> 爸爸出生时家里有40垧地、8间茅草房、10间厢房、5匹牲畜、两台铁轮车及20几口人,是个大户人家。</p> <p class="ql-block"> 爷爷去世的早,我没见过。对奶奶有些记忆,她头发稀少系成“旮瘩揪”,小脚,家里的细粮都给奶奶吃,妈妈常常给奶奶作“小灶”。逢年过节来客人都给奶奶拿糕点和罐头,奶奶最喜欢吃山楂罐头。</p> <p class="ql-block"> 大哥记得“爷爷来我们在三道街的家,坐在屋里北床边,和我母亲唠嗑,他有些耳背说话声音很大,初次听还有些不习惯,过一会就好些了。爷爷于1958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在爷爷去世几年后,经过街道和居委会出证明迁来户口,落户到我们家的。</p><p class="ql-block"> “奶奶老实巴交话语很少,非常勤劳帮着妈妈做家务。奶奶之前生活在农村,初来乍到不太适应用大锅做饭,后来慢慢就好了,做的饭也越来越好吃了。</p><p class="ql-block"> “奶奶因病于1971年2月份去世。那时我是下乡知青刚抽到电校上班,和我师傅说明此事后,师傅特借台“布拉格”大卡车来帮忙出殡。</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和婆婆的关系处的相当好,从没争吵红过脸。”</p> <p class="ql-block"> 照片:奶奶,1963年以后在自家窗前拍的。(准确时间不记得了)</p> <p class="ql-block"> 爸爸8岁上学,村小学、县小学、长春市两级中学,直至“新京第二国民高等学校”。</p> <p class="ql-block"> 照片:青年时期的爸爸</p> <p class="ql-block"> 爸爸有两妹妹,我叫二姑和老姑。这张照片是两个姑姑和老姑家的姐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爸爸和我们这个家</b></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农历二月二十二,20岁的爸爸迎娶了18岁的妈妈,是“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婚后妈妈跟随爸爸来到长春生活。</p> <p class="ql-block"> 照片:年轻时的爸爸和妈妈</p> <p class="ql-block"> 爸爸是“国高”毕业,在事业单位工作,妈妈没上过学,没有工作,是全职太太。妈妈心灵手巧自学缝纫,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等所有家务都自己动手不用外人。</p> <p class="ql-block"> 照片:爸爸妈妈结婚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父母婚后不久因爸爸工作去了沈阳,1945年4月回到长春。这期间(1943年)大姐降生,妈妈回双阳老家生产坐月子。1946年10月,妈妈随爸爸工作调转到吉林市,二姐1947年农历二月十九在吉林市通天街出生,和爸爸一个生日。1947年5月全家回到长春,住在北安路,是日本式小洋房,有花园,有煤气、有上下水等,很高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爸爸妈妈带着大姐二姐,经历了</span>1948年5个月的围困长春,真正是死里逃生,千难万难度过危难,安全平安迎接长春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大哥二哥分别于1951年和1954年在这里出生。</p> <p class="ql-block"> <b>这张照片是1954年7月拍的</b>,那时二哥刚出生不久,看姐姐们打扮的多漂亮,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衣服,上面还都加了花,无论何种处境,妈妈总是把生活装扮的如此美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4年年末,二哥8个月时,根据政府需要要搬离这里。因为那个年代都是火炉取暖,睡床又潮又冷对身体不好。因此妈妈选择了三道街那个有火炕但是要烧煤、无上下水、更无室内厕所的“大瓦房”。</p> <p class="ql-block"> 据大哥描述“三道街大瓦房,三间房两家住,开南门。咱家住东屋,绿姓邻居住西屋,中间是厨房。绿家有老人卧炕、有生鼠疮的哥哥、主人在邮政局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咱家火炕在南窗下,通过厨房的灶台烧炕。</span>搬家那天是四舅搭的大锅灶台,我当时跑前跑后的。</p><p class="ql-block"> “屋子北边还有张单人木床,再北还有一仓房,里边存杂物、粮食等。</p> <p class="ql-block"> “门前大院内还有“会通达”、“广济勇”两家日杂店的木板仓库(店铺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外的大马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自学自行车就是依靠这木板仓库的木板墙学会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爸爸在税务局工作有公车,我时常偷偷把自行车推出到对面的小胡同里练车,爸爸上班发现自行车不见了,就到小胡同里找我,爸爸从来不发火。”</p> <p class="ql-block"> 三哥1957年出生,我1960年出生。爸爸妈妈有6个孩子了。这期间遇到了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缺乏,家家吃不饱、人人缺营养。</p><p class="ql-block"> 大姐工作了,住单位宿舍,节衣缩食贴补家里钱和粮票。<span style="font-size:18px;">爸妈都是过家能手,夫妻同心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让我们一大家人不挨饿健康成长,度过又一危难时期,至今身体都很健康。</span></p> <p class="ql-block"> 1963年“大瓦房”拆迁盖二层楼房,我们全家暂住在全安街尹二舅(三姨父的哥哥)家三个多月。小弟弟就出生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 楼房盖好后,按规定是应由住平房时的顺序分新房。所以咱家应分的是两间朝阳房。可是邻居郭宏图,就工作在房产系统,他暗中走后门,将应分给自己的一阴一阳,且位置不佳的房间掉换给了咱家。咱妈坚决不答应,多次找房产处领导不果。那时弟弟尚在吃奶,每次出去讲理,就由奶奶或爸爸留家看护。据曾陪同妈妈去过房产处的大姐讲,妈妈是振振有词 、唇枪舌剑、软硬兼施、毫不示弱,时时弄得领导哑口无言。本以为丝毫无望的事,经妈妈的十余次的搏斗,终于最后拿到了应得到的那套房子的房产证。当妈手持房产证到新房时,郭宏图的媳妇正在哪里烧炕(早已抢先霸占上了)。她放赖不走,咱找到派出所后,她不能再耍赖,竟当场嚎啕大哭。</p> <p class="ql-block"> <b>下面这小二楼的一楼右侧第二、三窗户</b>就是妈妈搏斗来的一室半套间房,有上下水和煤气,那个年代算是“豪宅”了。我们在这里居住了27年,双阳面的房子,享受了二十多年的阳光雨露。奶奶和他们哥仨住里屋,爸爸妈妈,二姐、我和弟弟住外屋。二姐上高中住校,不常回家。</p> <p class="ql-block"> 1963年妈妈申请了“个体营业执照”,多年自学自务的缝纫手艺可以对外接活挣钱了,为了接活方便,每天把缝纫机推到大门洞里,离马路近,还要照顾小弟弟。</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了,郭宏图为了报复咱家,他在院子里、门洞里写大字报,说咱家是逃亡大地主。他念初中的儿子,又纠集一群红卫兵抄了咱家,还把咱妈揪到“橡胶八厂俱乐部”进行批斗。</p> <p class="ql-block"> 妈有被抄家的思想准备,把金戒指藏在做鞋的细麻绳里。结果红卫兵不但没抄到反动证据,其它也一无所获,竟都悻悻而去。</p> <p class="ql-block"> <b>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夏</b>,父母7个孩子时的全家福。最小的弟弟与最大的姐姐相差20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砸烂单干户”,妈妈于当年的10月加入到“红卫区第六联合工作组”工作。参加工作之后的妈妈又学会了粘塑料雨衣,还利用那些彩色的边角余料,粘成各种“画”,镶嵌在家里的镜子、柜门上,十分的漂亮。</p><p class="ql-block"> 学校停课闹革命,二姐和大哥先后到祖国各地串联,后来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 这时家里有爸爸、妈妈、我、二哥、三哥、弟弟、六口人。妈妈上班,我们上学,爸爸做早饭,中午热剩饭,晚上哥哥们作饭。</p> <p class="ql-block"> 照片:1979年,摄于胜利公园</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期,大哥二哥都工作了,家庭收入增加了。1975年,三哥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又下乡了,农村集体户生活非常艰苦,爸妈很心疼。</p> <p class="ql-block"> <b>1977年1月</b>,下乡插队的三哥去参军,这在那个年代是最好的出路。但是当兵不能经常探亲回家,全家人还是依依不舍,拍一张照片就是那个年代最奢华的送别礼物。不久,爸爸得了脑血栓,妈妈说是爸爸惦记三哥,不善言语的爸爸,心里默默承受一切。</p><p class="ql-block"> 这时大姐、二姐都结婚了,他们的外孙女都上小学了。</p> <p class="ql-block"> <b>1979年夏天在胜利公园游园</b>,这时大哥结婚了,二哥工作了,三哥在部队,我考上了大学,只有小弟弟还在上高中。父母不用再那么劳累,爸爸怀里抱着外孙,妈妈怀里搂着外孙女,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了。</p> <p class="ql-block"><b> 爸爸从1942年和妈妈建立家庭到1984年离休,赡养老人,抚育七个儿女长大成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实在太不容易了。</b></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有干不完的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早到晚整天忙碌。爸爸做饭、洗衣服、储冬菜、补锅、修鞋样样行;妈妈做衣服、鞋、帽、给男人们剃头。</span>孩子们也参与其中,干力所能及的活。全家人齐心协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吃的饱穿的暖,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 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父母把我们都“富养”。学校开运动会、挖养鱼池、学农等活动,早上4、5点钟集合也要让我们吃上这口饭;坐在椅凳上一定要有椅垫…… </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家长会都是爸爸去开,我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老师表扬的对象,每次都给爸爸争光,爸爸非常高兴的给妈妈汇报我们在学校的情况,妈妈更引以为豪,逢人就挨个的夸。</p> <p class="ql-block"> 勤劳善良的父母是我们的榜样,长大后的儿女都像他们一样,尽自己的力量为家做贡献,互帮互助。</p> <p class="ql-block"> 照片:1979年,在家里拍的。爸妈和大哥、大嫂、二哥、弟弟。</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时大姐都工作了,小时候的印象是,大姐做饭很好吃,最拿手的是熘肉段。大姐回单位宿舍时,我送到路口,那里有卖菇娘的,大姐每次都给我买,我回家用“细米儿”扎进眼里,挤出里面的水和籽只剩皮,然后放到嘴里可以咬出声响,叫“咬菇娘”,很好玩。</p><p class="ql-block"> 对二姐的印象是住校回家时给大家洗衣服,铝合金洗衣盆,有两个脸盆的直径大,用洗衣板搓。屋里烧煤炉,衣服、被褥脏的很快,每次都洗好几盆。</p><p class="ql-block"> 大哥下乡时学会了木匠手艺,每个寒暑假都打家具,桌子、椅子、凳子、箱子、写字台、大立柜、高低柜、碗柜、茶几、沙发……。先是给家里,再接着是给其他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每个人结婚之前,都准备好了全套家具。这个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小弟弟结婚完毕。现在每家虽然几经搬新家,还有许多家具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二哥的手艺是配钥匙,还是我家的外交家,外出办事,买粮买菜……还有打扫卫生,把地擦的很亮。二哥工作后,给家里安装了土暖气。</p><p class="ql-block"> 三哥雕刻鱼缸架像工艺品。后来在运输连开车,经常从外地带回特产,妈妈的“蛟河烟”在去逝之后还剩好多。</p><p class="ql-block"> 我和弟弟享受着姐姐哥哥们的爱护和照顾。经常在星期天去大姐家改善伙食。(妈妈休周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爸爸和他的工作</b></p> <p class="ql-block"> 根据爸爸“履历”记载,1940年12月刚刚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新京邮政管理局”做办事员;1942年9月到“新京市公署税务科”做吏员(沈阳);1946年6月到当时的省会吉林市“吉林省财政厅”工作、学习;1947年回长春后一直在税务系统工作,“南关区”、“二道河子区”、“宽城区”、“国企”……这些分局都工作过;1956年之后在“宽城区税务分局”工作到离休。期间1958年7月至1960年8月,支援新立城水库建设,在工地作统计员。</p> <p class="ql-block"> 税务局是个有“油水”的地方,爸爸从不假公肥私吃拿卡要,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我们唯一“沾光”的地方就是用爸爸的公车学会了骑自行车。爸爸敬业无私,廉洁奉公,离休后他的公文包里仅剩下未用完的半本稿纸、半瓶墨水,爸爸就是这样严于律己,公私分明,爸爸的“身教”使工作后的我们都无私无畏,光明磊落。</p><p class="ql-block"> 爸爸很低调,从不张扬,更不争名夺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3年4月,爸爸光荣离休。爸爸属于“在东北和个别老解放区,1948年底以前享受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薪金待遇的干部”。我们只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平常,不知道他的工作对国家多重要,以至于给出了这么高的特殊待遇。我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爸爸工作时期的照片很少,只有下面几张。</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月1日,恢复职称评定后,离休在家的爸爸获得中级职称资格。爸爸业务过硬,是一把“铁算盘”,他为人忠厚,工作踏实,得到大家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 图片:职称证、离休证、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别在1989年和1995年颁发的“从事财税工作满三十年”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爸爸获得了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分别在1989年和1995年颁发的“从事财税工作满三十年”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p> <p class="ql-block"> 爸爸在税务战线工作了30多年,风里雨里奔波,宣讲国家税收政策,保证应缴必缴,保证国家的收入。爸爸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兢兢业业,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无愧这奖牌这荣誉。</p> <p class="ql-block"> 一辈子做一项工作,做好一项工作,执着、敬业!爸爸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爱岗敬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四、爸爸的晚年</b></p> <p class="ql-block"> 1983年4月爸爸离休了,妈妈是1979年8月退休的。此时二哥也结婚了,三哥还在部队,我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小弟弟参军当了空军。家里家外劳碌大半生的父母,也该歇歇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爸爸妈妈已经有五个第三代了,他们常来,有的还常住,隔辈亲,他们乐此不疲。 爸爸还是不停歇的干这干那,妈妈还给家人和亲戚朋友们做衣服。</p><p class="ql-block"> 逐渐的,7个儿女都结婚了,并且有了8个孙辈。到了周末都回到爸妈这里,十几口人是常态;遇到逢年过节,休几天就陪爸爸妈妈呆几天;每年爸妈的生日是家人们回来最全的日子。再后来,亲戚们来的越来越多,2000年起,生日宴都到饭店酒店庆祝了。 </p><p class="ql-block"> <b>下面这些照片,跨越了近二十年。孩子们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老。</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1983年,妈妈的5个姐妹,在大姐铁西的家邀请长影的朋友拍摄的,前排左起;三姨、大姨、妈妈,后排左起:二姐、老姨、四姨、大姐。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三道街的家里,有了立柜、沙发、写字台、茶几和土暖气;房屋粉刷一新,半截蓝色墙围子;镜子里镶嵌的画,就是妈妈用塑料粘的,明媚<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阳光照射进来,温暖舒适的家,安享晚年的爸爸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 1987年1月,春节时的全家福,这时的父母有两个姑爷、三个儿媳;两个外孙女、一个外孙、一个孙女、一个孙子。(共19人,全在) </p> <p class="ql-block"> 爸妈在晚年时,他们的7个儿女都回到长春生活,“有妈的地方就是家”,我们尽情享受家的温暖,爸妈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春节,明媚阳光下,来到院子里拍下纪念照,围绕在父母身边真幸福。看我们所有人身上穿的衣服还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即使做工很复杂的。妈妈不仅能作漂亮的衣服逢年过节还能烹饪出一桌桌的美味佳肴,最独特的是酸菜馅饼,皮薄馅大,现在回想起来还满口香。嫂子们进门后就不用妈妈下厨了。</p> <p class="ql-block"> 1990年的春节。妈妈爸爸和他们的七个儿女。</p> <p class="ql-block"> 1990年,爸爸69岁生日。在三道街的家祝福爸爸生日快乐!祝福爸爸妈妈喜乐安康!</p> <p class="ql-block"> 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外孙女、外孙、孙女、孙子共21人。(应22人缺驰)</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0年二姑和老姑来我家和我妈妈合影。二姑在双阳有5个儿子,老姑在长春有4个儿子和一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五一,弟弟结婚,弟妹是爸爸同一单位的,是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叔叔介绍的,爸爸的人品、口碑让弟妹相信这个家庭,爱上了我的弟弟。俗话说“老儿子结婚大事完毕”,父母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任务,今后尽享天伦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1990年妈妈生日,奶奶抱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孙子,爷爷搂着大孙女。大孙女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时候比较多,算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大孙子离的比较远,“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都是宠儿。</span></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初,爸爸妈妈搬新居了,是爸爸单位为改善条件而分配的标准楼房,煤气、暖气、室内厕所。</p><p class="ql-block"> 在二哥结婚时,爸爸单位就给了间房,后来三哥和弟弟结婚时也都轮流住过,待各自单位分配了房子后搬走的。这次是上缴了“那间过度房”和弟弟一家一起住进了这套标准房,那时弟弟在部队,不能天天回家,弟妹坐月子刚刚满月。</p> <p class="ql-block"> 1991年4月,爸爸的七十大寿。祝福爸爸:福如东海,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1年7月,妈妈怀里抱着最小的孙子,爸爸怀里抱着最小的外孙。小孙子和他们一起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最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节,八个孙辈都到齐了。</p> <p class="ql-block"> 1992年,爸爸71岁生日快乐!这里有老姨、老姨夫、老姨家的哥哥、老舅家的弟弟、二姥爷,他们每年都来给我爸妈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孙辈们给爷爷庆71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 不久家里就安装了电话,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爸妈金婚快乐!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爸爸妈妈,携手走过了50年!风雨过后是彩虹,生活越来越幸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姊妹7人</span>为父母庆金婚。这时我们都成了家,大姐有两个女儿,大哥和三哥各有一个女儿,其余我们四人每人一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有他们的三个女儿及女婿、四个儿子和儿媳、两个孙子、一个外孙、两个孙女、两个外孙女,共23人(应24人),只少一外孙没到。</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妈妈69岁生日!老姨和老舅为妈妈庆生,他俩是我妈最亲的弟弟、妹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3年春节,八个孙辈到了七个。</p> <p class="ql-block"> 1993年,爸爸72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1993年,妈妈七十大寿时的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 妈妈七十大寿时的老姨、老姨夫、大姨父、大姨家的姐姐和老舅家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妈妈七十大寿时的</span>四哥和他的两个侄子还有二侄的儿子。他们都住在老家,一个屯子里。</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侄子是大哥的两个儿子,老大继新,老二继忠,都勤奋能吃苦,和我们常来常往。</p> <p class="ql-block"> 1994年,爸爸73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妈妈71寿辰时的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 妈妈71寿辰时的八个孙辈。</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孩子们在爷爷、姥爷身边陪伴的日子,真是快乐,“小小少年没有烦恼”。</p><p class="ql-block"> 爸爸妈妈一共有八个孙辈,两个外孙女、两个外孙、两个孙子、两个孙女。现在的他们都大学毕业了,其中一个博士还有三个硕士,4个人去了外地,再聚齐不容易了。若妈妈在世是绝对舍不得的他们离开家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这辈7个人都在本地。</p><p class="ql-block"> 但是,妈妈当初跟随爸爸从农村老家来到了城市长春,是不是远行?虽然距离只有40公里,那个年代坐车也需要大半天的时间,相当于现在从长春到深圳了。如果不是妈妈来到长春,我们的生活、家庭、子女、事业会是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外地,希望孩子们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前途、更幸福、更快乐!</p> <p class="ql-block"> 1995年春节,过年了,爸爸妈妈喜气洋洋穿上红装。日子越过越红火!</p> <p class="ql-block"> 1995年3月,三姨家的姐姐从宝鸡来。</p> <p class="ql-block"> 1995年,爸爸74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爸爸74岁生日时的老姨和姨夫。</p> <p class="ql-block"> 1995年8月游“长春动植物公园”。那天爬了一座小山,吃了一顿野餐,兴致很高!</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十一,三姨家的弟弟从宝鸡来,三姨的孙子在长春航空学院上学。</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1月,四姨和姨夫,带着他们最小的两个儿子来。</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春节,这是家人最齐全的唯一一个春节,是一张真正的全家福,24口人全部到齐。</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春节父母和他们的四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 1996春节父母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四个儿媳。</p> <p class="ql-block"> 1996年春节,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孙子、两个孙女。</p> <p class="ql-block"> 1996年4月,老姨及她的两个儿子和孙女来祝贺爸爸75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 每次家人团聚,经常20多人,都是嫂子们和弟妹下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般情况下同时开两桌,房间不大,桌子小,老人、男人、孩子们先吃,嫂子们后吃。干在前吃在后还无怨无悔。</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爸爸75岁生日晚宴后的一桌。左起:二姐、弟妹、大姐、我、大嫂(二嫂和三嫂不知道忙什么去了,她们眼里都是活)。</p> <p class="ql-block"> 1996参加王亮婚礼,不会吸烟的爸爸也来只喜烟。“东北姑娘叼个大烟袋”,姥姥从小就给妈妈准备了大烟袋,妈妈吸烟一辈子,他们的儿女却没有一个吸烟的,这应该是爸爸的榜样作用。</p> <p class="ql-block"> 1996年7月,三姨从宝鸡来,老舅从汪清来,妈妈与她的姐弟汇聚在老姨家,还有爸爸他们仨连襟。</p> <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爸爸的脑血栓病复发。<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爸爸初次患病间隔了19年。这次留下了后遗症。</span>弟弟一家和妈妈共同照料。虽然两年后请了保姆,但是每天的三顿饭都要弟弟把爸爸㨄起来(弟弟已经转业),饭后在撂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爸爸在1997年新年。</p> <p class="ql-block"> 1997年3月,父母翡翠婚了,携手走过了55年。从青年到暮年,长长久久相伴到老。</p> <p class="ql-block"> 老姑和老姑夫来祝贺父母翡翠婚!老姑身体不好,上楼总要喘一阵。但是也常来,老姑夫还经常买些熟食,那个年代好奢侈呀。</p> <p class="ql-block"> 四哥和他的儿子东风和女儿小燕来祝贺我父母翡翠婚!</p><p class="ql-block"> 四哥是我大爷家的哥哥,住在离长春40公里的老家 ,四嫂晕车所以来不了。</p><p class="ql-block"> 四哥有很好的手艺作豆腐,每年冬天过年之前都给我家送很多冻的大豆腐、干豆腐。在天天喝酸菜汤吃玉米面的年月,吃豆腐就是过年了。四哥话少,总是微笑。</p> <p class="ql-block"> 1998春节,爸爸吃饭时可以坐起来,手上拽着绳坐的还比较稳。妈妈细心周到,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爸爸恢复的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大外孙女,在爸爸卧床之后,常来伺候姥爷,跟姥爷说说话,喂水喂饭喂水果,很细心、很耐心。小时候在姥姥家上学两年,是跟姥姥姥爷最亲近的孙辈。这是在1998年春节。</p> <p class="ql-block"> 1999年,爸爸78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1999年10月,大外孙女在医院陪护腰伤的姥姥。</p> <p class="ql-block"> 2000年,爸爸79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有东风、继新和他的儿子宏波、我老姨,还有个外人是黄阿姨,她在我家呆了6年,直到爸爸去世。</p> <p class="ql-block"> 2001年10月,妈妈78岁生日。这是老姑家的三哥和他儿子来祝寿。三哥三嫂每年都来,每次只呆一会跟我爸妈唠唠嗑。的确他俩有生意、有老人、有孩子,多少时间都不够用,妈妈总是夸他俩。</p> <p class="ql-block"> 大爷家的三嫂带着她二儿子一家,祝贺妈妈78岁生日。这时爸爸卧床来不了酒店了。</p> <p class="ql-block"> 大姨家的二哥和弟弟,祝贺<span style="font-size:18px;">妈妈78岁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 2002年,爸爸81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小的孙</span>子、外孙子来祝爷爷姥爷81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爸爸的孙女小燕和孙女婿来祝寿爸爸81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2002年3月爸爸妈妈携手60年,走进了钻石婚,携子之手与子偕老!</p> <p class="ql-block"> 四个儿子祝贺爸妈钻石婚!</p> <p class="ql-block"> 三个女儿祝贺爸妈钻石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小的孙子、孙女祝福爷爷奶奶钻石婚。</p> <p class="ql-block">大姨夫、老姨、老姨夫祝贺爸妈钻石婚。</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爸爸脑血栓病再一次复发住进医院,妈妈陪同也住进了同一病房。曾经几次下病危通知书,是妈妈定夺恰当的治疗方案,最后平安出院回家。</p> <p class="ql-block"> 2002年,妈妈79岁生日。三嫂带着她大儿子一家来给妈妈祝寿。</p> <p class="ql-block"> 大舅家的二哥一家三代还有老舅家的弟弟,祝贺<span style="font-size:18px;">妈妈79岁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姨、老舅、老舅妈、大舅家的二嫂;后排右起:老姨家的弟弟、妹妹和妹夫,<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姨家的姐姐和姐夫。祝贺妈妈79岁生日!</span></p> <p class="ql-block"> 2003年3月,爸爸82岁生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老姑夫带着他的四个儿子和四个儿媳妇来祝贺爸爸82岁生日。爸爸坐起来都困难,也不能合影了。</p> <p class="ql-block"> 2006年8月3日凌晨爸爸心脏停止了跳动,长眠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爸爸走的安详、安心,他放心我们会好好照顾妈妈,放心我们都生活的挺好。爸爸一生,妻贤子孝,子孙成群,这是不是幸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五、告慰爸爸在天之灵</span></p> <p class="ql-block"> 2010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二),妈妈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享年87岁。妈妈陪爸爸一起生活了64年,今后他们永远相拥而眠在一起。爸爸千古!妈妈千古!</p> <p class="ql-block"> 感谢爸爸妈妈,你们走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血脉相连的哥姐弟妹,连同姐夫、嫂子、弟妹及外男外女、侄男哥女们,我们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我们时常相聚,时常回忆,满满的感恩,遗憾当年的回报不及万一。</p> <p class="ql-block"> 轩轩是你们的第四个重孙,有后辈有生气有希望有快乐!</p> <p class="ql-block"> 你们的第二个重孙,现在小学三年级,曾荣获2021年长春新区小学生游泳比赛,自由泳和蛙泳100米分别第一名🥇 。</p> <p class="ql-block"> 你们的第五个重孙,现在已经能说能唱能跑能跳了。</p> <p class="ql-block"> 明天就是爸爸百年诞辰纪念日了,在编写“美篇”的过程中,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一直浮现在眼前,一直沉浸在那段美好生活中。遗憾的是你们走的太早,没有机会更多的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来世再作你们的儿女,陪在你们的身边,好好照顾你们,孝敬你们,唠唠嗑、捶捶背、做做饭、旅旅游……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六、编后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3月21号(农历二月十九),“美篇”发出后,阚春霞同学、大姐夫、大哥、二哥给予我们称赞!非常感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