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上》是作家徐则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条大运河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时间跨度百年,以历史和当下两条线索交错展开;运河沿岸的时代风景和五个家族的兴衰沉浮史,被作者如运河水一般平缓写出,波澜不惊,阔大深沉。</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人小波罗因自小崇拜马可波罗而只身来到中国。传当年马可波罗曾乘船沿大运河南下,他也要全程走一次,不同的是他从杭州开始沿运河北上,目标是运河的终点,北京通州。除了船老大和两个徒弟,还聘请了翻译谢平遥,挑夫兼厨师邵常来,保镖孙过程。</p> <p class="ql-block">他们航行的年份是1900年,岁至辛丑。这一年前后,有几个大事件绕不过去: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这几个敏感的事件挑战了作者的思想水平与写作能力,或者说,作者特意将这几个事件安排在《北上》中,以考验作品力度。</p> <p class="ql-block">有关这段历史,容笔者唠叨几句。</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下半叶,世界科技飞速进步,引起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俄、日也快速强大。在此局势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实施改革;但因变法触动了守旧派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变法103天,失败。</p> <p class="ql-block">此事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价值观撕裂。因为英美等国支持光绪,慈禧仇洋心理就此郁结。其时适逢华北大旱,民不聊生,义和团纷纷兴起,大清国风雨飘摇。慈禧决定利用义和团攻打北京的各大使馆,向十一国宣战。八国联军以解救使馆人质为由侵华。北京破城后,慈禧挟光绪西逃,行前颁发上谕,号令在全国剿杀义和团。</p> <p class="ql-block">在义和团鼎盛时期,为防止其向东南发展,张之洞等人违抗慈禧命令,与各国驻沪领事馆签订了《东南互保协定》,规定各自保护,互不相扰。这个条款后来由五省扩大到十三省。所以义和团的活动范围基本限制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和天津一带。在这样的形势下,小波罗乘船从杭州出发,经无锡,路镇江,过扬州,淮安,直到济宁,一路太平无事。</p> <p class="ql-block">由于戊戌变法失败,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维新派提倡改革,守旧派则仇视洋人洋物,认为祖宗的传统务必坚守。</p><p class="ql-block">船到扬州,遇到一件趣事。翻译陪小波罗上岸参观,在书局买了两块旧雕版,之后领小波罗进了一家妓院,安顿好客人,发现客厅里有两个老男人,着马褂戴瓜皮。看到翻译手里的雕版,是康有为的文章,顿时脸一沉:为什么不买曾文公的?听说妓院来了外国人,更是怒火中烧,打将上去:这地方他们能来吗,事关民族大义!</p> <p class="ql-block">船越向北风声越紧,虽说慈禧颁了剿杀令,义和团化整为零南逃,但之前双方血拼过,仇恨已经结下。船到济宁,小波罗还是中了拳民暗刀。在距通州不远的地方去世。</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人小波罗热情天真好客,对中国充满善意,可惜运河没有走完就断了人生。其实他此行还有一个目的,来中国寻找他的哥哥。</p> <p class="ql-block">他的哥哥更是马可波罗的铁杆粉丝,一心想来看一看东方古国。当他真的来到中国时,不幸却是八国联军的一员。服役时他爱上了一位中国姑娘如玉,战争中,这位已有中国名字马福德的他,被打伤一条腿,之后拖着伤腿逃离医院。如玉的父母因与洋人来往被拳民焚杀,马福德救下如玉,双双隐居在北京通州的一角,以运河摆渡为生。因相貌酷似少数民族,人称“西北骆驼客”。</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时,已是奶奶的如玉为救3岁小孙女,被日本狼狗咬死。马福德为妻报仇,取出收藏多年的手枪,夜闯日本军营,灭了十几个日本鬼子和那条狼狗,壮烈死去。</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后,拜运河所赐,百年前那条船上五个家族的后人,依然与运河有缘,已经是第四代了。他们是:翻译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他正在拍一条大运河的专题片。</p> <p class="ql-block">保镖孙过程的后人孙宴临,她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正创作运河系列摄影。</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人马福德的后人胡念之,他的母亲就是当年被从日本狼狗囗中救下来的小女孩。胡念之如今是运河考古专家。</p> <p class="ql-block">船老大邵常来的后人邵星池,他和他的父亲常年在运河上跑运输,一百年后运河已成夕阳产业,父子俩为上不上岸发展而纠结着。</p> <p class="ql-block">船老大的二徒弟周义彦的后人周海阔,如今是运河连锁酒店的老总。</p> <p class="ql-block">不过他们都不知道,一百年前,他们的先祖曾在同一条船上风雨同舟过。他们更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奋斗史被小说作者穿插安排在一百年前先祖的诸多事件中。这种时空穿越的叙事方法,巧妙地将一部流淌千年的运河史,浓缩在近代历史的百年沧桑中,犹如讲述一个民族的心灵秘史,读来让人感慨系之,心绪难平。</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义和团的描写,对这类历史事件的取舍详略表述,是严谨的,既没有简单化概念化地将义和团斥为匪民,也没有片面夸大义和团的历史作用,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还原了这个群体的复杂性。这是一种客观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部小说,有人觉得结构松散,也有人觉得可称为大运河的另类《清明上河图》。确实,《北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游记式的多角度透视大运河的历史与当下。上下百年,生死相伴,苦乐共存,这幅洋洋洒洒的运河长卷,最终不可阻挡地流进新的世纪。</p> <p class="ql-block">小说的结尾是,一百年前那条船上的几件物品,或叫文物,吸引了五个家族的后人。因为运河电视片、运河摄影、运河考古、运河运输等诸多与运河有关的情结,他们聚到了一起。分析、探讨、假设,始终无法得出他们的先祖曾在一条船上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想想也是可悲,仅仅四代人,仅仅一百年,就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来处。历史的尘埃,似乎都沉入运河水中。过去的时光仍在今日的时光里滴答作响,但是已经很遥远了。</p> <p class="ql-block">十年前,笔者的儿子和儿媳曾邀约双方的父母开车走过一次运河。那次运河之旅,行程难忘,却思绪迷茫。今天读《北上》,始觉长河奔涌浩荡,史脉古远。千年一河,大水汤汤。如果盯着这条河流看,它能摄去行者的魂魄,叫人永不能忘。河水是有记忆的,它承载着太多的意象:坚韧、进取、开放、包容、仁爱……一切与水有关的美德都在这里。如今大运河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它凝集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它也是属于世界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亲们阅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