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公桥重名存疑

胡新华

<p class="ql-block"> 胡新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每走过凤山桥直街那座无名桥,2020年镌刻上肖公桥字样时,我留下的不尽内心的不解和疑惑?为什么非要把一座无名平板桥冠上肖公桥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  古肖公桥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和标志性地物,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指位性。</p> <p class="ql-block">  南宋定都杭州后,把始于唐代的里沙河、外沙河、后沙河统称为贴沙河。贴沙河起点在钱塘江边,三廊庙之"浙江闸",和钱塘江相通,引江水入河,大潮时可泄钱江潮水,以护卫杭城。</p> <p class="ql-block">  清未因江岸地势变化使浙江闸废。贴沙河起点直接从中河贯通,经平津桥、洪福桥流入贴沙河。</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建造南星桥立交引道时,贴沙河断了水源,古肖公桥周边近一公里内的河道被湮没在尘土中。贴沙河又开辟了水源地,即从中河凤山门五叉路口,用地下水渠引水入凤山桥直街,贴沙河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  2002年西湖南线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以保护遗落古桥为目的,古肖公桥易地迁至"柳浪闻莺"公园内。桥旁立有古桥来历的标识牌。</p> <p class="ql-block">  杭州地名志记截:肖公桥西通肖公桥弄与南瓦子巷接壤,东出柴校路。</p> <p class="ql-block">  2019年新工社区纳入上城区"微更新"综合整治试点单位。社区在做规划前听取居民建议,在肖公桥遗址上恢复重建了微缩版的肖公桥。为此我还写了《肖公桥的故事》《柴校路格得坝的回忆》等文章。找寻到往事遗落的影子,牵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报恩感恩生动的民间故事。分别被省、市报纸、学习强国等平台刊登报导。</p> <p class="ql-block">  以上表述证明:肖公桥历史变迁,但它的历史脉络清晣、自然和地理位置精准、区域人文历史凝重,它的魂永远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真的不明白,有关部门为什么出了这个馊主意?这么不慎重考虑,连基本的“门道"都不懂,硬是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随意命名一座肖公桥。</p><p class="ql-block"> 国家、省、市地名命名有它的原则:"应当符合国家与社会利益,尊重当地居住人的意愿,反映历史、文化和地理特性。一地一名,一桥多名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文字,一地一名,名实相符,使用方便。城市道路及桥梁名称,由城市建设行政部门征求市县地名部门意见后,报市县人民政府审批"。</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铁一样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谓规矩,是指一定的标准、法则、习惯。标准是与客观事物相吻合的。法则是法律、法规、制度等。</p><p class="ql-block">习惯是具有一定社会性,是在长时间里符合大家普遍认同和约定成俗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肖公桥在我们这里已经叫了几百年了,它是新工社区的文化地标。浙江新闻客户端为我录制视频的编者按写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生活的地标。我们身边的文化,也许是老城一隅的一口古井、一座古桥,街头巷尾的一间小屋,寻常阡陌中的一块小牌……它们背后的故事,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座城市独具韵味的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社区居民都表示强烈不满与失落,我们无法做到视若无睹。</p><p class="ql-block"> 请问: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能改变吗?随意命名地标符合标准、法规、习惯吗?是否经过人民政府审批同意的,还是先斩后奏啊?</p><p class="ql-block"> 我们呼吁有关部门慎重按照地名命名原则,纠正已经发生名实混淆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是历史的记述,时代的铭记传承,也是我们情感的凝聚。</p><p class="ql-block">我们将试目以待!</p><p class="ql-block"> 抄送:杭州市地名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杭州上城区地名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