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很早以前, 彝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每当春耕时节,他们白天给土司头人干活,夜间才能借着月光赶种自己的“火地”。在火灰尚未熄灭的地里,人们光着脚板劳动,脚被烫疼了就抬起来跳两下,还“啧啧”地喊两声,这就形成了舞蹈的基本步伐。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br> 这种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热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动和变化鲜明的图形,构成炽热的气氛,具有浓烈的野趣美,显示了阿细青年的矫健敏捷。<div> ,“阿细跳月”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舞蹈,曾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八十年代,“阿细跳月”乐曲被列为世界名曲之一。世纪交替,维也纳响起了"阿细跳月"的弦律。</div><div> 为了继承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每年当地县.乡.村各级都要进行阿细跳月比赛。以至省.县.乡的一些重大活动,都有阿细跳月庞大队伍的参与。<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