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不止毁了孩子的童年,你曾对孩子说过这几句话吗?

家庭教育

<p class="ql-block">“挫折教育”不止毁了孩子的童年,你曾对孩子说过这几句话吗?</p><p class="ql-block">“xxx学校的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跳楼了......”</p><p class="ql-block">我想这是成为父母以后,最不愿意听到的新闻了。</p><p class="ql-block">还记得之前西安市一个9岁小女孩跳楼身亡,只留下她在作业本上写的“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的遗言。</p><p class="ql-block">调查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事发当天,女孩来不及写完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她就觉得自己很失败,自责绝望之下,选择了跳楼告别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而且,她还用稚嫩的笔迹向妈妈道歉:“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p><p class="ql-block">每次听到类似青少年因为学习或者是其他心理压力太大,而选择轻生的社会新闻,都会让无数父母心头一紧,不禁也会扪心自问:</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从什么时候开始</p><p class="ql-block">我的孩子没有从前快乐了?</p><p class="ql-block">本来爱笑爱闹的调皮鬼,突然就变得不爱说话不愿分享了?</p><p class="ql-block">比较臭美爱漂亮爱表演的小丫头,突然就变得不爱照镜子了?</p><p class="ql-block">好奇心一直很强的他们,突然就开始觉得什么事情都索然无味了?</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你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眼里的光似乎渐渐在消失,他们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心思也越来越重,整个家庭的氛围也慢慢开始变了。</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大概都是这样,因为不明白,所以“照搬”别人口中的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笨,明明很简单的题就是不会做,教好多遍都不会,于是就开始发脾气和打骂孩子;</p><p class="ql-block">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贪玩还不负责任,不是想玩游戏就是想睡觉,上个兴 趣班都难以坚持,于是就开始“诋毁”批评孩子;</p><p class="ql-block">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性格古怪又孤僻,要么在外闯祸闹事,要么在家紧闭房门, 便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控制”和“激励”孩子;</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观察我们周遭,一点也不难发现:</p><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尤其在我们中国,都倾向于“批评教育”和“挫折教育”。</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传统文化的熏陶,总是让父母们觉得:棍棒底下出人才。</p><p class="ql-block">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谓的“挫折教育”,更像是“打击教育”。</p><p class="ql-block">“你不聪明,你不好看,你怎么一点都不像我呢......”</p><p class="ql-block">“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优秀......”</p><p class="ql-block">“你太让我心烦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p><p class="ql-block">各种看似平常的话语,长期往复,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深刻的“羞辱”,会觉得自己不配得,从而失去对很多事物的兴趣与积极性。</p><p class="ql-block">费尔贝恩就说过,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象,会倾向认为自己不好。</p><p class="ql-block">所以,究其原因,是父母的的打击和批评,让孩子越发沉默和压抑。</p><p class="ql-block">而孩子们与父母的情感越来越隔离和生疏,也不是因为成熟了,更多是出于对父母的“失望”。</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不管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存在问题。</p><p class="ql-block">倘若一直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只会是培养出无数个没有自己性格特性和独特思想的“高知”机器人。不止会毁了孩子的童年,还会毁了他们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那如今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更适合什么样的教育呢?</p><p class="ql-block">在书籍《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有提到:</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关注智商和情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格特质和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p><p class="ql-block">而积极教育能让孩子感知幸福,亲近社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在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孩子能拥有较强的承受和复原能力,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积极教育</p><p class="ql-block">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积极人性教育。</p><p class="ql-block">对于父母来说,学习积极心理学,对孩子进行积极教育,无论是对于自身的完善还是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并不是懂得很多知识的机器人,而是有着自己的天赋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活得精彩的人。</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的时代,孩子们究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不会被机器人所取代?</p><p class="ql-block">经过大量研究与实验得出,目前至少有8种能力的培养,是孩子可以发掘并不被任何他人所代替的。</p><p class="ql-block">1)同理心。人类有同理心,能够知道别人的感情、感觉和感受。积极教育特别提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了解他人,关心他人,成就他人。  </p><p class="ql-block">2)道德心。人类的道德心指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婴儿六个月就能辨善恶,一岁就有惩恶扬善的冲动,说明道德之心有先天性。 </p><p class="ql-block">3)审美能力。我们看潮涨潮消、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会觉得很美,而机器人做不到。所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积极教育的重要部分。 </p><p class="ql-block">4)沟通能力。人类有讲故事的能力,我们沟通、交流、表达,传递信息、资源和感情。我们喜欢沟通,也喜欢会沟通的人。 </p><p class="ql-block">5)意义感。人类需要有意义感,需要知道为什么做这些事情。很多时候,做某件事情除了表面的意义之外,还有别的意义。我们去吃饭,不是简单地满足口腹之欲,我们需要快乐,需要有人际关系,所以吃饭对我们的快乐不在于吃什么,在于跟谁吃、在哪儿吃,这就是意义感。 </p><p class="ql-block">6)幸福的能力。人类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够创造出一些特别愉悦的感觉、感情和感受;阳光照在脸上,细雨撒在手心,赤脚走在沙滩,都会让你开心,这就是幸福力。 </p><p class="ql-block">7)召唤力。人类还有召唤力,能够召唤很多人去做一些事情,让别人尊重、敬佩、喜爱、追随,这种人格的魅力就是召唤和感染力。  </p><p class="ql-block">8)想象力。人类能够想象出地球上没有的东西以及以前没有做过的东西。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年轻的人、健康的人、幸福的人其实更喜欢想象未来;而老人、病人、忧郁的人倾向于沉迷过去。 </p><p class="ql-block">而这8种能力,没有一项是通过“挫折教育”和“打压教育”来培养的。</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该用什么培养孩子的呢?</p><p class="ql-block">是用爱,积极的爱,是父母拥有着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生活时候的慈悲、坚守、热爱、勇气、韧性、探索等正向品质。</p><p class="ql-block">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教育,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有全面的心理发展。</p><p class="ql-block">毕竟未来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也不是需要一个跟机器人不相上下的专业人士,而是有灵性,悟性,感性和徳性的新人才。</p><p class="ql-block">彭凯平教授在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中讲了父母如何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引导、保护、强化孩子的好奇心、专注力、成长型思维等积极天性。这是一本有效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行动指南。</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不如就给他最“正向”的教育。</p><p class="ql-block">这种教育,所有父母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都能做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