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行(六)——尾声

丁亥土猪

<p class="ql-block">海螺沟以低海拔现代冰川著称。沟内有大流量的冷热泉和巨大的冰川,其中一号冰川,是海螺沟冰川中最长的一条。从6750米的最高点一直延伸到2850米处,长约15公里。晶莹剔透,蔚为奇观。</p><p class="ql-block">10月12日,下雨,但既然来了,还是进沟去。说是进沟,其实是登山,先乘游览车,再坐缆车,来到山上。山上大雾迷漫,10米开外就看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山上有许多红色的大石块,这些呈铁锈红的物质是一种极稀有的藻类,在湿度、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这种植物就会在岩石的表面自然生长。在海螺沟附近有一个叫雅家梗的地方,河滩上都是这种红色石块,被称为红石滩。</p> <p class="ql-block">在石块表面的藻类是有生命的,只能生长在空气毫无污染的地方。希望雾霾不要侵入到这里,让我们的后人仍能看到如此奇观。</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的玛尼堆果然与别处不同,垒得特别有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当然也少不了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漫天大雾中根本就别指望看到冰川了。拍不到冰川那就拍些小品吧,也算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山上气温很低,小草上满是冰挂。</p> <p class="ql-block">不知名的野果子红得晶莹剔透,惹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没能看到冰川,伙伴们都有些扫兴,很快就下山了。下午我们来到游客中心所在的磨西古镇。</p> <p class="ql-block">磨西被人们称为沟口,古镇历史悠久,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明清古建筑。随着海螺沟的旅游开发,注入了一些现代元素,现在成了一个很有小资情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很多有民族特色而又不贵,小姐姐们喜欢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这里处于藏汉交界处,有现代气氛的藏餐厅。</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古镇上吃的晚饭,六个人要了一个烤羊腿和一些其他的菜。那羊腿烤得焦黄,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10月13日,我们离开海螺沟,经石棉去雅安的上里古镇。在石棉我们驶上了久违的高速公路。下午到达上里古镇。</p> <p class="ql-block">上里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还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上里古有五大家族。其中韩家银钱最多,在古镇里有住宅韩家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才完成,占地好大一片。现正厅辟为展馆。</p> <p class="ql-block">韩家大院内的老房子,门板雕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近年院内也建有新房,有的仍保持古民居风格,主要用于旅游接待。</p> <p class="ql-block">古镇石板铺街,木屋为舍。街市以 “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的主要大街上,有一座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不只是韩家大院,街上随便一家就能看到古色古香的木雕门板。</p> <p class="ql-block">还有不少洋溢着丰收喜庆的新屋。</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穿过一处小巷,又是另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现在古镇“倚老卖老”,主打旅游。</p> <p class="ql-block">游人纷至踏来,留下倩影。</p> <p class="ql-block">溪边的茶座充满了野趣。</p> <p class="ql-block">连小狗都摇着尾巴留恋这“巴适”的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无辣不成席的川菜,雅鱼当仁不让。</p> <p class="ql-block">也有文人雅女,书卷飘香。</p> <p class="ql-block">更有雅雨淅淅,吸引了美院的师生来这里采风写生。</p> <p class="ql-block">古镇有二条小溪环绕,依山傍水,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此地绿树小溪,茂林修竹,木屋茅庐。若邀三五好友,小酌品茗,曲水流觞,来一场现代的“修禊事“,岂不快哉!。</p> <p class="ql-block">更有溪边宽阔处,放几张椅子桌子,大树底下,喝茶麻将,休闲纳凉,快活似神仙!</p> <p class="ql-block">10月14日,我们偷闲半日,在此享受古镇的“慢生活”。下午便往成都去了。</p><p class="ql-block">成都,我已来过多次。但伙伴们大多没来过。再说,出来已经三十多天了,我们连日奔波,身体都已疲惫,便在成都盘桓两天,稍事游览,兼作休整。</p><p class="ql-block">由于要求各不相同,大家便分头活动。我原打算去离住地不远的永陵博物馆参观,不料永陵博物馆正在整修,就临时决定去了金沙遗址博物馆。2009年秋我们夫妇俩作巴蜀游时曾参观过金沙遗址博物馆,所以这次也算是旧地重游了。</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是位于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自2001年以来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出土文物数万件,保护面积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参观的主要有遗迹馆和陈列馆两部份。遗迹馆展示的是祭祀场所,游客可以实地了解考古发掘的过程,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宏大气派。</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集中展现了金沙时期古蜀先民的生活、生产及其美轮美奂、造型奇绝、工艺精湛的出土文物,还有古蜀文明发生、发展、演变的系统介绍。</p><p class="ql-block">3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是一个森林密布,河道纵横,动物繁多的区域,先民们在这里生活繁衍。</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先民们已能够制作各种陶器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先民们敬畏自然和祖先。他们经常举行祭祀活动,把最好的物品敬献给天地神灵,与天地神灵沟通,祈求护佑。</p><p class="ql-block">祭祀活动通常由大祭司主持。这个铜立人表现的是大祭司的形象,其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表明金沙传承自广汉三星堆文明。</p> <p class="ql-block">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据传有人与天地沟通之作用,为古代重要礼器。这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说明当时蜀地已不是 “不晓文字,不知礼乐”的蛮荒之地,同时还说明两地的交流远远早于人们的想象。该玉琮雕刻极其精细,琮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个太阳神鸟金箔。</p><p class="ql-block">太阳神鸟金箔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厚度仅0.2毫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12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4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4只鸟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整个图案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p><p class="ql-block">该器生动的再现了远古人类“金鸟负日”的神话传说,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有研究认为其外层4鸟代表四鸟负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内层12道芒纹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也许当时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岁、时、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p><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正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金面具,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表明了金沙文明与三星堆文明密切的渊源关系。</p> <p class="ql-block">10月17日我们离开成都,一路高速,在19日回到上海。这次旅游一共40天,行程10670公里。</p><p class="ql-block">这次西藏旅行,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来到西藏的城市和乡村以及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藏族百姓。我的感觉是西藏城市的发展很快,与内地城市已很接近了,但大小城市发展不平衡。乡村的情况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好得多。藏族百姓总体上仍保持着他们的传统生活,但也有变化。年岁大一些的生活习惯更偏向于传统,而年轻一代则在接受现代生活理念上走在前面。</p><p class="ql-block">西藏,说的准确一点应该是整个藏区,自元代归入中国版图后,由于那时的交通和通信都很不方便,所以历朝历代对西藏都是实行多建分封,纳贡羁縻的政策,即使到了清朝对边疆地区改土归流的时候,也没有涉及到。这样就为西藏相对保留了一个与外界不同的宗教和世俗社会。所以在外界看来,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淳朴,有的说落后;有的说信仰使他们脱俗,不迷恋物质,有的说宗教使他们愚昧,生活太原始。但是无论是仁者还是智者,都认为不应当再让西藏百姓游离在现代文明之外,于是便有了援藏的举措。</p><p class="ql-block">现在到西藏,公路、铁路、航空都很便捷,在西藏的旅馆打国内长途都不另外收费。所以,交通和通信都远非昔日可比。有了这样顺畅的交通,援藏当然是方便了。现在的方法是内地发达省市和西藏一对一,譬如北京援建拉萨,上海援建日喀则,广东援建林芝等等。援助的内容大到建厂修路,小到瓷砖和水龙头都从内地拉去。以中国十多亿人口的生产,来满足六百多万藏族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当然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西藏以其海拔之高,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而西藏的公路也被称为“天路”。热爱自驾游的人们都以自驾“天路”为目标,我也为这次以奔七之龄完成自驾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不过,仔细想想,西藏自驾的两条主要的公路,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其实路面条件并不很差。青藏公路起伏不大,弯道也不多,不利之处在于海拔太高,路基下面就是冻土层,所以路面常有大坑。在青藏公路上行车,车速不能太快,注意力要集中,避免落到坑里。通常来说,难度不大。</p><p class="ql-block">川藏公路比起青藏公路来起伏大,弯道多,行车有一定难度,但大多数路段路面都比较好。近年来政府投入较大,道路条件在逐年改善中。川藏公路西藏段的拉萨到林芝间正在修建高速公路,目前不影响行车。被称为“天险”的通麦到排龙路段,前面我已说过现在正在修桥打隧道,待工程完成后“天险”就成了通途。川藏公路四川段的改建大部分已完成,路面很好。而卡子拉山、高尔寺山和折多山都在打隧道,现在翻山的路只是维持通车,路面较差,待隧道通车后,那时整个川藏公路四川段应当都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行车条件大大改善。不过,驾车上山颠,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就没有了。估计全线完工也就是2015或2016年的事了。</p><p class="ql-block">从青藏公路或川藏公路分岔出去到一些著名景区的道路也都很好。如到纳木错、羊卓雍错、巴松错、南伊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亚丁等,都是平整的铺装路面,安全设施完整,交通标识清楚,有观景平台可以停车,一般驾车不会有难度。但是不在旅游线上的路,或者不是到主要旅游景点去的路就比较差了。譬如从羊八井到日喀则去的S304,虽然是省道,但大部分的旅游者都不会来到这里的,其道路情况前面已经说过了。再譬如到东坝乡去的那条无名道路,完全是碎石路面,在荒山野岭间一路下到山谷里,坡度较大,如果是在爬坡时熄火,像我们这样的小排量车子估计很难再起步。</p><p class="ql-block">我说的只是我们走过地方的路况。西藏很大,藏区面积更大,还有很多没去的地方,我就没法说清那里的路况了。可以这样说,我们走过的大多数路段,即使是轿车,也能通过;但如果要到偏僻一些的地方,那还是排量大一点的SUV比较好。</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的那些公路,只要驾车技术熟练的都能胜任。相比较道路而言,高原反应更需要关注。因为不管是谁,如果高反严重的话,估计是很难再驾车旅游的了。我们在出发前一、二个星期就开始用红景天煮水喝,出发后又在海拔相对较高的西宁附近盘桓了将近一周才进入高原。进入高原后有两个伙伴出现了高反,但两天后就基本适应了,所以高反没有影响到我们的整个行程。在西藏我们住过宾馆,也住过简易旅社和藏民家里。只要有条件,我都洗澡,注意别着凉感冒就行。整个旅行过程中没有喝过酒,我们不知道在高原喝酒会有什么影响,伙伴们也都不是好酒之徒,这样就排除掉了一个不确定因素。我在这里说的只是我们的经历,并不是经验。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常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要知道自己是否有高反,最好的办法是分段尝试。先到二千多米的地方看自己能不能适应,再上三千多米,再上四千多米,这样做可以稳妥一些。希望我们的经历能给后来的进藏自驾者参考。</p><p class="ql-block">高原地区一天的气候变化会很大,一年的变化就更大了。不过,对旅游者来说,一般都选择气候良好的季节出行,所以气候的影响不会很明显。我们在自驾的路上,总会遇到那些大货车和大客车的驾驶员,他们无论什么天气,也无论什么路途条件,常年累月的奔波在青藏高原的大小公路上。与他们比起来,我们这些自驾游客的旅途艰辛根本不值一提。只有他们,才真正是高原公路上的强者!</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全文完。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