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 找寻记忆

上善若水

<p class="ql-block">  居家隔离之际收到摄影家协会主席张桂芝大姐发过来的大片感怀</p><p class="ql-block"> 居家隔离火入心,</p><p class="ql-block"> 大师佳片送清新。</p><p class="ql-block"> 回顾论坛忆盛事,</p><p class="ql-block"> 圣湖邀约南北人。</p><p class="ql-block"> 渔猎部落发掘深,</p><p class="ql-block"> 厚重历史藏底蕴。</p><p class="ql-block"> 保明踔厉笃行路,</p><p class="ql-block"> 再著华章不世勋!</p><p class="ql-block"> ——2022.3.15</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曹保明先生在第十六届冰雪渔猎节暨“查干湖保护原生态、发展新生代渔猎文化发展论坛”上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  我非常的激动和非常的高兴召开这样的会,它和一会儿要召开的中国查干湖第十六届渔猎文化节是相应和连接的,那么这个会之后,就进入那个会场。</p><p class="ql-block"> 今天召开查干湖原生态和新生代这样一个论坛,这里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  首先,几乎是在三十多年前,当我走进查干湖的时候,大家想象不到它和今天有多大的差异。当年根本没有车,我从塔虎城找了一个毛驴车,花了二十块钱,当地一个老人拉着我,我们跟着毛驴车跑,都坐不了,因为天气相当冷。那时看到的根本不是现在这样红旗招展,人们都到这里过渔猎节。</p> <p class="ql-block">  我首先到石把头家,采访了石把头、刘把头、蔡把头等,所以就写出了《最后的渔猎部落》这本书。现在这本书已经有了俄文版、英文版和韩文版,而且也是我们省被译成外文最多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影响,显然已经从这片地域走出去了,而且影响着周边的地区和国家。我想,不是我,是这片土地的贡献,因为当初我来的时候,很多故事,就在大家的口头传颂。</p> <p class="ql-block">  只是到冬天,大家扛着渔具,跟着马车,到湖上齿冰、捕鱼。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宏大的规模,我心里有这样一个感觉:这就是一个原始的捕鱼部落,也是文化遗产的极特殊性,当时我起书名的时候,不知叫什么名,后期想了很多。当时正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是才把《最后的渔猎部落》赋予到这本书上。</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一出版就获得了中国最高奖——徐霞客杯散文奖,当时一起获奖的有台湾的席慕蓉、有著名作家张贤亮、还有辽宁省作协主席王聪宇。我们几个在四百八十本书当中脱颖而出。我想这本书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不是我,是这块土地、是这块土地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巨大的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主持人是杨澜,我们每名获奖的人都说一句话,我说:吉林的松原,是一块时时在感动着人的土地。人,一旦被它感动,就忍不住去感动别人的土地。杨澜说:曹老师,你说的太好了。我说:你要去,同样要被感动。</p> <p class="ql-block">  而且这个渔猎文化,正向当年所期待的,到今天我们已经举办了第十六届渔猎文化节。这十六届当中,给我最大的收获,恰恰就是从原生态到新生代。</p><p class="ql-block"> 原生态就是查干湖渔猎文化。这个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我们要保护好原生态,要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p><p class="ql-block"> 原生态,我的理解就是自然生态、历史生态、人文生态,这三个生态保护好,查干湖渔猎文化才能永存。</p><p class="ql-block"> 所说的自然生态,就是查干湖这片水土形成的这种背景,我们要保护好,一旦我们的背景被污染,我们将后悔不及。所以今天我们查干湖才会做出巨大努力,中央电视台和各个媒体历年来进行报道,已连续九年了。所以我说,保护好自然,是符合总书记指示的。</p> <p class="ql-block">  人类没有浸扰的地方叫自然生态,而人类没有浸扰,又生动的地方,叫文化生态,也就是我们的渔猎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最早我坐毛驴车来,连汽车都没有,到今天我们看到我们的查干湖有高铁、有机场,人们可以方便到达了。但这种到达里面,它依然在提醒着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里的原生态,只有查干湖这种原生态才会促使今天这种成果,召开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冲击到世界,所以世界文化遗产当中,应当有这种原生态。冯骥才先生就说:要记住这片土地,要读懂这片土地,因为查干淖尔渔猎文化是人类最后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保护遗产的行者讲述故事的把头</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侧记</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刘 斌</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白蕴灵秀,松江毓文杰。雄浑壮美的白山松水赋予吉林大地以生机和活力,积淀了多元融合、底蕴深厚、色彩斑斓的地域文化。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关注、保护、传承的目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40年来,曹保明以对家乡、对历史、对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畏艰难,勤勉执着,严谨认真,在资料收集、遗产挖掘、文章撰写等方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传播和弘扬吉林地域文化理念,梳理总结吉林地域文化历史,提炼升华吉林地域文化精髓,使优秀的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们。</p> <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曹保明的文化,属于原生态文化,他本身就是中国文化人的原生态,传承也濒危了。”保明主席抢救和保护下来的遗产,包括查干淖尔冬捕遗产在内的许多遗产都是“东北文化的源头记录”,这些遗产具备人类文化遗产的赓续性、延展性和启示性。人类遗产的标准是在人类与自然和生活、生产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社区、村落、族群和人们的认同,并得以传承。他和他带领的东北文化团队、专家文化团队、志愿者工作团队,始终在这样做,表现了一个文化学者始终站在时代文化前沿的引领风范。</p> <p class="ql-block">  我还想说,新生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看到,老渔把头石宝柱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母亲一百多岁了,去年过世了。所以,我们这个会,越来越濒危,我现在很害怕,害怕开会的时候,见不到这些老渔把头。但又很欣慰的看到,这些新生代的渔把头,也来到了这个会场。</p> <p class="ql-block">  原生态和和新生代的关系,就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记忆,有了原生态的存在和新生代的发展,我们就不怕这种文化的消失,当然它也不会消失。它之所以不会消失,是因为有我们的新生代,新生代的文化将促成我们原生态的发展和创新。没有原生态,新生代永远没有力量,我们高兴的看到,我们今天查干淖尔的渔猎文化,既有原生态,又有新生代。这种记忆的关系,在很多场合已经不存在,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原生态和新生代的渔猎文化,是对我一生的总结,也是对这片土地的总结,今天坐在这里,看到《最后的渔猎部落》变成几个国家的文字,在未来,“最后的渔猎部落”一定会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最要说和最感动的是:如果人类有轮回的话,我觉得我的前世一定在查干淖尔。我的家在黑龙江,靠近八百里瀚海,靠近科尔沁草原。我没有想到,我一步就跨进了查干淖尔最后的渔猎部落,还有一个部落的文化。是这个地域的文化、是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的人们,促使着我和这片土地一同前行。</p> <p class="ql-block">  我想,这种文化永远不能消亡,而且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局。</p><p class="ql-block"> 我们将一同走进渔猎部落,去读懂它。查干淖尔渔猎文化,是人类渔猎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块人类文化发祥地,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心中火热,何惧逆行?大年三十儿无疑是“中国狂欢夜”,人们沉浸在浓郁的“年”中,鞭炮在寒风冷雪中隆隆炸响,各家将饺子从锅里捞出来端上桌,团团围坐吃团圆年夜饭,那种亲切和美的场景是怎样的“众望所归”?可对于曹保明来讲却是身在异乡,这样的景况并非唯一,而是多次。他没有自己的“年”,心里有的只是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年,他强令自己走进、体会、融合、贯通。追寻:执着于遗失已久的地域文化;挖掘:数万公里的踏查,历尽了坎坷;整理:几千万字的记录,承载了历史的重托;保护:耗尽半生心血,只为一份传承。</p> <p class="ql-block">  他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行走之路,除了被狗咬,在网房子过年,在伐木工人的工棚“拉呱”,就是去追寻那些有代表性的老渔把头、老淘金者、老伐木工,记录他们的口述,然后让一代代的年轻人接手传统,以便保持原生态,过渡到新生代。他在不断修复、丰富和完善文化遗产,包括长白山森林号子文化、松花江渔猎文化、闯关东习俗文化、东北老字号故事等等,这些被人们忽略了、淡忘了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再次得到了发扬光大,并相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春节他是在辉南县石棚沟金矿的工棚子里过的。那时,外面飞雪飘飘,屋里炉火通红。他被把头们的故事迷住了,不知不觉地昏睡过去,原来是红透的炭火产生了一氧化碳,多亏工人们抢救及时,才捡回一条命。为了写《东北木帮史》,他多次深入长白山,到松花江、鸭绿江上去漂流放排,全面记述老山里伐木的木把生涯,他们的隐语、行话、归宿,以及特有的宗教信奉和采伐习俗,这些木帮文化充分展示了东北久远的开发历史和科技发展史。1994年一次在木排上采访,他掉进鸭绿江中差点丧命。</p> <p class="ql-block">  遗产的抢救和挖掘,需要毅力、品格,更需要能力。就如同他挖掘查干淖尔遗产,它有时间性和季节性,它的形成和存在,恰恰是在“年”时,抢救和挖掘这种遗产就得放弃自己的“年”。在北方寒冷的大平原,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年节,在诸多人奔家赶年的节点上,在人们奔往归家的路上,他也在路上,但他是在离开家的路上,奔走在抢救遗产的路上……成为“一道独具风景的逆行”!</p> <p class="ql-block">  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个人激情澎湃,笔耕不辍,一时可以,大多数人也都有过,但是曹保明总是这样,已成为常态。收集到的故事,不理出架构,理清思路,取舍好内容,仿佛觉得“欠了一笔债”,必欲完成而后快,于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他曾创造过凌晨2点写作,7点左右“刹车”,写空2支圆珠笔、完成2万余字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他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把心融入到普通百姓中,汲取不竭的创作源泉。无论对当年的土匪还是妓女,都亲切地称呼他们“大爷”“大娘”,献上一份礼品并与他们一个锅里吃饭、一个炕上睡觉、一块种地、一块上坟、一块赶集、一块放木排,以一颗赤诚之心得到老人们的信任。他们毫无保留地倾诉着关东久远岁月里的故事,演说着逝去的文化和历史。80年代后期他听说一位老大娘当年从事过改造妓女的工作,而那些妓女从前跟随着长白山早期的开发者、淘金汉、木帮、土匪、马贼、打猎人、挖参人,与他们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她就不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这部分文化。费尽周折找到了大娘,经过再三的解释和恳求,他终于获得了信任,了解到大量素材,也和这位大娘成了知心朋友。</p> <p class="ql-block">  他的许多调查报告、著作、民俗考察手记,都是历尽艰辛从一个个民间老猎手、老渔夫、老淘金汉、老马帮、老故事家和民间歌手的嘴里亲自听来的。他把这些整理成丰富翔实的资料,告诉世界这里有一个“活态”的东北,他的地域文化研究展示了东北的历史和今天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他创办《民间故事》杂志,推动民协三套集成和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展。已出版《东北木帮史》《东北淘金史》《中国东北行帮》《东北民俗》《雪山罕王传》《东北文化源头记录》《东北马贼史》《世上最后一个懂鸟兽语言的人》等专著140余部,共计3000多万字,真实勾勒了沧桑岁月的历史纵深,鲜活展现了时代律动,亲身感受到风雨激荡的事件,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淳朴浓郁的文化民俗。他的著作具有民族性和民俗性,如捕鱼、狩猎、淘金、森林文化,有历史性和区域性,给人以走进的引力,体现出文化的张力,成为活的记忆,让人亲近。他三次获长白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乌拉手记》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二等奖。他的获奖感言:“留住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使命。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和他们的文化遗产,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人独特的生活角落,如果没有我走进的这些生活,就没有这些书。所以我的很多书实际上不是我的。看上去是落上了我的名字,但在书的背后是那些根本没有名、不为人所知的那些生动历程的传承者。他们才是我们应该敬仰、应该永远记住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讲“老故事”,播新理念。几十年来,他一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思想和文化奉献给人们,每年以20多场公益报告为村落、社区、厂矿、电台、电视台、学校和机关送去知识和智慧,百姓对他有口皆碑。</p> <p class="ql-block">  2004年,曹保明出任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申报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成功地申报了吉林省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先后百余次深入各第考察,行程18000多公里,几十次对从事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辅导讲座,以提高人们的遗产抢救和保护意识。</p> <p class="ql-block">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作为吉林省“祥云小屋”的发言人,带领大家向世界介绍吉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吉林省被文化部和奥组委评为优秀团队奖。</p> <p class="ql-block">  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介都对他的研究成果做过报道并邀请他前去讲学。国内外评介文章达三、四十种。</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从事文化工作的政协委员,曹保明每年向政协提交高质量的提案都被采纳和应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保护身边的古村落的提案》《关于吉林省民间文化产业开发的提案》等10个提案都引起很大反响,对推动吉林省文化保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筚路蓝缕,挖掘传承。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曹保明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地工作在第一线。无论星期天还是节假日,总是深入到民间,到敬老院、大车店,和那些能讲故事的孤寡老人、老传承人、老艺术家交流,并和他们一起走进深山老林、荒野雪原,采集、记录、抢救历史文化,倾注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作为首届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和年度贡献的获得者,总是在考虑着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如何抢救,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的信念,时刻关注着文化遗产的发现、价值尤其是文化遗产的流失。“一天有24小时,渴望一天24小时都用在这个工作上!——这是我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受。”</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不论做什么或看到什么他都本能地与文化遗产保护联系起来:我们文化保护工作者应时刻关注这种遗产的价值,大力宣传和普及大文化的概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产的意义,这种工作每时每刻都应该存在而且必须随时进行。要用我们的认识和思想的力量,把文化遗产的观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每一个文保工作者应尽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他用140余部专著记录了许多行将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他说:“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土地,认识自己所归属的民族,甚至重新认识了人类自己。这些年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我省长白山区曾经是清朝贡品的基地,其中一个贡鹰族,就是贡东北的鹰,让帝王们把鹰放在肩上展示威武,同时还用来狩猎。吉林市有一个鹰屯,在200年间专门为朝廷驯鹰,在我们没有抢救之前,它是很普通的一个村屯,但是经过我们重新把这种鹰文化挖掘出来,这个屯子就产生了大量捕鹰驯鹰的文化传承人,小屯子声名远播。现在人们到长白山看完天池,看完林海,都想鹰屯看看。”曹保明激动地说:“我觉得要说价值的话,就是让人类重新认识了生存的价值——那里的人们会骄傲地说,这就是十一代为清廷捕鹰并被认可的家族,其捕鹰驯鹰的能力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那里的人们自豪地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方还有这么深度的文化,他们更深爱这片土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p> <p class="ql-block">  行者无疆,大道留痕。“我觉得留住村落文化就是留住乡愁,乡愁是联想,是怀念。”他以自己的行动,努力保护传统村落,成为真正的村落守望者。无论是民间文化、文化遗产、地域知识、文化创意、文化开拓、文化扶贫,还是民俗礼仪,只要是生活中需要的,群众需要的,就能见到曹保明奔波的身影。曹保明发自心底地感叹:文化遗产,当你了解它、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时候,你就会离不开它。他和同行者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着被人类遗忘的角落,鼓励他们走进一个又一个领域。</p> <p class="ql-block">  获得“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称号之后,曹保明更增添了一种力量,因为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形成了一个品牌。他深知获得这样一个称号的同时更肩负一种使命。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他心存隐忧: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都不存在了,有的只剩下一个名字,有的甚至只剩下了一个遥远的传说。他认为城市中最难保护的文化就在于此,这也是所有城市共同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地名列为了文化遗产。他说:“就像我省的南大营一样,很多城市都面临这种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在高楼大厦中,在快速的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保护城市的名、街区的名、历史纪念地的名、一些已逝去人的名。高楼大厦可以盖,街道可以更新改造,但是文化发生地的记忆不能丢。名字在,文化就在;文化在,人类的记忆就在;而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当我们的子孙后代走到那片地方的时候,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知道在那一段时间有这样一种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这就是留存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2月28日,在圣水湖畔查干湖渔场举行的“查干湖渔猎文化原生态、新生代保护发展论坛”上,他呼吁:要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和文化作用,专家也要自觉地配合政府去实施主导文化的作用,通过密切贴近遗产去指导传承,不要脱离生活指手划脚,不要使遗产无序流失,使遗产成为“遗憾”。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过程中,专家要站在时代前沿去扶正这些遗产,指导并保护这些遗产,参与这些遗产在生活时代变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衡量遗产在传承中困惑,特别是传承人的心思、感受、传承情况,要时时掌握遗产规律。要按文化遗产标准去寻找遗产,挖掘遗产,认定遗产,保护遗产,传承遗产,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保护方式,符合传统文化自身特征,能够被生活和社会延续。</p><p class="ql-block"> 一篇篇故事,一种种理念,</p><p class="ql-block"> 一个个村落,一种种情怀,</p><p class="ql-block"> 一串串符号,一座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他的专注,他的行走,他的故事,让人们看见了山,望见了水,留住了乡愁。</p><p class="ql-block"> 刘斌2019年1月29日</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www.meipian.cn/436msnp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在查干湖渔猎文化原生态、新生代保护发展论坛活动主持词</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