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气结神韵 </span></p> <p class="ql-block"> 书法是中国文字升华的产物,也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结晶,更是华夏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中国书法艺术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和民族国粹。中国书法讲究气、结、神、韵,充分体现了书法本身所具有的气息贯通,结构优美,笔意传神,韵味无穷的特征,从而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书法讲究气势,所谓气,即人的精神意志所凝聚的一种特殊的力量。孟子云“我善养吾然之气”,即指博大精神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一股正气,也是一种境界。书法讲气,是指书者习书精神要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一脉贯通。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来,有气则有势”。具备了一定的书法功底,能灵活驾驭书法技巧,才能使书法作品产生灵动的气息,有句形容书法气息的话叫作气韵生动。赵壹为东汉灵帝光和年间著名的辞赋家,书法史上,第一篇书论,就有赵壹的《非草书》对书法气息的论述“凡人各殊血气,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有好丑,在心在手,可强为哉”。东汉书法家蔡邕也认为书法应是“襟怀的流露,即成之书,必然透之抱、情、性的气息”。又如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志远。可见气息论对书法艺术的要求具有极为深刻和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一幅书法作品气息的运用和贯通,通常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是看书法作品的整体气场。书法家也要像久经沙场的优秀指挥员一样,在书写一幅作品前要显得沉着冷静,胸怀大局;谋划在先,胸有成竹;不急不燥,从容落笔。还要做到意在先、笔在后,意到笔到;全部气息凝聚于笔尖,全神贯注,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使创作的书法作品显得气势恢宏,气脉顺畅,气息贯通,从而形成较强的书法气场,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二是如指挥员指挥一场战役一样,要有主战场和次战场之分。书法作品的形成,在书写过程中气息的分布同样有主次之分。要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及篇幅,有时大雨倾盆,有时细雨无声,形成波浪起伏缓缓而行态式,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气息无处不在。三是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同时具有生命气息和时代气息。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最先为人们感受到的是点划结构间透露出生命气息。由于不同书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气质的差异,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生命气息都各有千秋。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视野的拓展和提升,当今书法界进而提倡书法艺术必须具有时代气息。时代气息,个人认为指的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体现的思维和理念。书法艺术的生命气息与时代气息融合贯通,使中国书法艺术与时俱进更具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掌握了扎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处理好书法与平衡、变化、连贯之间内在关联,才能充分展现出书法艺术的结构美。书法的结构之美,主要指字本身间架结构的合理搭配,所形成的形体之美。而了解书法的结构之美,应该从书法诸体的个性与共性两个方面去探索,发掘和掌握书法结构的内涵并加以运用。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密集与空白处都是字的组成部分。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虚实相生,才能体现字的结构美。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所表现的布白在篆、隶、真、行、草、各书体里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如篆书(通常指小篆)的结构在外型呈竖直长方形,基本笔划少,只有横、竖、弧、圈。其笔画结构与楷书有很大差异,有些字还带有浓厚的象形因素。篆书的书写要求字体平整、对称,通编文字排列整齐。书法结构还表现在笔画的书写顺序,通常的写法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撇后捺。但书体不同也略有变通,如在写篆书时,为了达到左右笔画对称的目的而改变笔画书写顺序,要以书写效果为准,不必拘泥于所谓“倒笔字”。又如草书,其结构尤为复杂、多变,多姿多彩。对草书的结构把握,重在用笔的灵活,熟练掌握各种草书符号的运用和书写技巧,草书的结字与章法要协调一致,形成前后呼应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书法结构美的通常思维里,常有以线条及运笔为主的误区,而忽视了书法结构本质的认识。这里所讲的书法结构的本质,指的是结字,即框架的平衡对称 、变化连贯的技法,其次才是线条及运笔技巧。以当今选拔时尚模特为例,模特本体外型所具有的体型胖瘦、高矮及四肢比例,是成功如否的关键因素,而服饰及走台技巧次之。对于书法结构的研究也应以技法为主,技巧辅之,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线条美而忽视书法结构美的本源。在建筑学中,不论是欧式建筑还是徽派建筑,都一样重视房屋的建筑结构。它即影响房屋的造型是否美观,更决定了房屋的牢固和稳定性。不同书体其书法的结构决定了书法的造型美和独特的气质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神"的体現在于书法作品的内涵和灵气,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它是书法家们辛勤耕耘和智慧的结晶,它是集作者文化修养、精神风貌,功底技法于一体的精气神。一幅精气十足的书法作品,总能令人为之振奋,神又是书法作者内心的自我展现,是心领神会的写照,是书法家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书法形式的自然表露。书法艺术的神是由笔墨所构成的一定形象的精神面貌、意境则进而表明这一特殊形象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给人的启示。有一种说法,字如其人、笔墨传神。古人在评判书法作品时提出了"神"、"妙"、"能"三品,分别代表上、中、下的意思,这个划分也是唐朝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首次提出的。他对王羲之的书法评价是:"隶、行、草、章草、飞白俱入神",另外,他还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等相关思想。北宋学者朱长文对张怀瓘的三品之分有一个说明,他认为,神品之作应当极具创造力,仓颉造了汉字,李斯创造了小篆,而王羲之五体皆能,是集大成者。书法中神的定义,它是独特的个性体现,不同与字的笔划结构,它无规可循,不具备普遍性。写一个字固然可以构成一幅有意境的书法作品,但是断篇残简往往仅得字之神彩,无法捕捉全幅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中的韵是指书法的外在表现形式,韵在书法作品中大多体现在创作和表现书法作品的技法和技巧。书法是艺术,必讲究其“味”,即“ 书味”。 这种“味”能使人“赏心”,这种“味”就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书法艺术又是一种“意味”,一种“情调”,一种“趣味”。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宣纸上的黑白世界,能使你在精神上产生“愉悦”的感觉,“亢奋”的心理。不但“悦目”,而且“赏心”,甚至无法用语言来直接表达这种“愉悦”的味,这种“兴奋”的心,只能用一些玄妙的比喻来表示这种感悟的赞叹。诸如,“龙飞凤舞”,“铁画银钩”,“清风厉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清风出袖”,“明月为怀”,“游烟连云”等。这种赞美而且还往往是“书不尽意”,给欣赏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人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有时会赞美其有“韵味”。有“韵味”、“韵致”,这是人们对书法感观的审美标准。五代的荆浩在《笔法记》里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很隐晦,隐隐约约而不露痕迹,是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就书法而言,早在晋代就有“尚韵”之说,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一气韵生动是也”。书画同源,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五代荆浩的《笔法论》中,又将“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气韵中单独突出了“韵”,把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追求突显出来。</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中的“神”与“韵”是书法的精髓,“神”注重内在,“韵”则偏于表象,二者互为映衬丶相得益彰,也是书法艺术家毕生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吕积宝,昵称东坑居士、迎客松,安徽黄山市人。</p><p class="ql-block"> 军事院校大专学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91届毕业。</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书法研院书法系教授;中国关公书画院海南分院副院长,关公书画院海南分院琼中书画创作基地主任;江西毛体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名家委员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1986年部队转业后向书法导师李振亚,袁清夷(曾经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南任行政公署专员时的秘书)系统学习书法。2013年开始师从张呈祥老师学习篆体书法至今。</p><p class="ql-block"> 从事书法活动三十多年,擅长行草书,兼攻篆书。多年来书法作品在全国和江西省书法大赛多次获奖,近年来曾荣获第四届“华厦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金奖;第十一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艺术邀请赛获一等奖;《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万里长城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银奖;第四届《润德奖》江西毛体全国书法大赛荣获优秀奖。撰写书画人物《張呈祥老师传奇的书法艺术人生》,其中《我的书法导师》,《邬江和他的国画艺术》文章于2020年4月、8月分别在中国书画报发表。並著有书法论文《徽派书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担当与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者感言:下过乡,当过兵,从过政,经过商,对生活充满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