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三章

宝嘉

<p>何以三章</p> <p>第一章 何以中国</p> <p>故宫正在举办“何以中国”展览。位于东华门内的文华殿,展至5月4日。</p> <p>文华殿平面图(本图来自网络)</p> <p>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为文华殿,后殿曰主敬殿,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现均为展厅。</p> <p>展览汇集了30家博物馆(含故宫)的130余件展品,几乎都是各馆的镇馆之宝。现择其体量略大印象较深者记录于兹。</p><p><br></p><p>皿方罍</p><p>青铜器。</p><p>年代商、西周。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p><p>器身曾流于海外,器盖则一直留在国内私人之手,1952年收归国有,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p><p>2013年,皿方罍器身再现国际拍卖市场,经各方妥协得以身首合一。</p> <p>红山文化玉龙</p><p>故宫博物院藏</p> <p>洛神赋图局部(复制品)</p><p>东汉宋摹</p><p>辽宁省博 藏</p> <p>何尊</p><p>青铜器。西周。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p><p>2019年曾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中得以初识。</p> <p>长信宫灯</p><p>汉代</p><p>河北省博 馆藏</p> <p>长信宫灯 背面</p> <p>牛虎铜案</p><p>“虎噬牛”是滇文化里的常见题材,虎象征权威与力量,牛象征财富与生命。这件“牛虎铜案”为云南李家山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之一,是在祭祀活动中盛放献祭牲畜的,造型、功能均与中原地区的四足案俎类似。铜案以大瘤牛的脊背为案面,后有老虎攀噬,下有小牛新生,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生生不息得以瞬间体现。古滇族器物的自然主义装饰,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器物上更为风格化的动物母题,形成鲜明对比。</p><p>古滇族没有文字,而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把当时滇人的社会生活真实、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节文字引自网络)</p> <p>文成公主像</p><p><br></p><p>位于拉萨布达拉宫法王洞内</p> <p>三彩陶卧猫</p><p>辽代</p><p>辽宁省博 馆藏</p> <p>长沙窑青釉彩绘</p><p>植物花卉纹执壶</p><p><br></p><p>唐代</p><p><br></p><p>故宫 藏</p> <p>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太阳形器(左)和铜神树枝头立鸟(下),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p> <p>胡人吃饼骑驼俑</p><p>年代北齐。</p><p>由太原市沙沟村斛律彻墓出土。</p><p>山西省博物院藏</p> <p>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距今5000余年,是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本展中最古老的物件。</p><p>甘肃省博 藏</p> <p>颜氏家庙碑拓片</p><p><br></p><p>唐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72岁时为其父颜惟贞刻立。</p><p><br></p><p>西安碑林博物馆藏</p> <p>白玉折枝樱桃纹饰</p> <p>“慎德堂”款粉彩耕织图盖碗</p> <p>碧玉雕渔樵耕读图笔筒</p> <p>定窑白釉刻划萱草纹</p><p>折腰碗</p><p><br></p><p>北宋</p><p><br></p><p>故宫 藏</p> <p>后蜀残石经</p><p>五代十国</p><p>四川博物院</p> <p>纪昀手书楷书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经部卷)</p><p>故宫博物院藏</p> <p>金瓯永固杯</p><p>清代。</p><p>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为清代皇帝在每年新年举行开笔仪式的时候所专用。共4只,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伦敦华莱士博物馆。</p> <p>文华殿记碑</p><p>民国时期刻立</p> <p>读碑</p> <p>第二章 何以文渊阁</p> <p>文渊阁是故宫中的清代皇家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用于专贮《四库全书》。</p><p><br></p> <p>与故宫红墙黄瓦的皇家气派迥异,文渊阁是个异数:整个紫禁城内唯一的绿色建筑。两侧的山墙由青砖砌筑,屋顶用黑色琉璃瓦铺就,绿色琉璃瓦嵌边,喻意为黑色主水,水可灭火,以保藏书安全。</p><p><br></p><p>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绿色文渊阁的由来。</p> <p>文渊阁房檐下的彩绘图案为书籍和水波纹</p> <p>(本章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p><p><br></p><p>阁前有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有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p> <p>东侧建有碑亭,亭顶为黄琉璃瓦,像一个头戴帽盔的武士守卫在阁旁。亭内石碑的正面是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p><p>亭子用木栅栏围着。隔着栏杆隐约可见碑文被拓印过的痕迹。</p><p>不解的是这块碑和前面的文华殿记碑都没有龟趺。</p> <p>亭内没有藻井,只用彩纸吊顶。可能是因为亭顶漏雨,有的地方已经破损下垂。</p> <p>阁后湖石堆砌成山,植以松柏。</p> <p>《四库全书》从编制完成后在文渊阁内度过了130余年。书阁一体,互为存在。清帝逊位后,《四库全书》辗转流离,先南京,而上海,而贵阳,而安顺……现存于台北故宫。</p><p><br></p><p>此地空余文渊阁!</p> <p>第三章 何以御花园</p> <p>出文华门沿东路向北走,迎面的大殿是箭亭。门前摆了五头牛,据说跟王府井步行街摆的那些牛出自一个师傅之手。</p> <p>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建筑群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家政治权力中心之所在。三大殿左右两翼是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是国之重臣们上班的地方。比如,李鸿章曾国藩就曾经分别任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而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后三宫之后就是御花园,两侧排列着东、西各六宫。</p><p><br></p> <p>故宫平面图。(本图来自网络)</p><p><br></p><p><br></p> <p>乾清宫为内廷正殿。殿中设有宝座,上悬“正大光明”匾。</p><p><br></p><p>乾清宫的院子里有皇子读书的上书房和翰林学士承值的南书房。</p><p><br></p><p><br></p> <p>乾清宫前的小乌龟萌萌哒</p> <p>交泰殿</p> <p>乾隆亲笔题写的“无为”和《交泰殿铭》</p> <p>坤宁宫(本图来自网络)</p> <p>过了坤宁宫穿过坤宁门就是御花园了。</p> <p>御花园平面图。(本图来自网络)</p> <p>御花园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园内建筑基本按中轴对称排列,亭台楼阁精美,古树奇石遍布,布局玲珑有致,确实皇家气派。</p> <p>绛雪轩在御花园的东南角,坐东朝西。轩前有琉璃花坛,坛内堆石为山,遮挡着建筑主体,转过去才豁然开朗。《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率一众清客游大观园,开门后“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想来贾政如果不做官去改作园林设计师会更有成就。</p> <p>这个藻井应该是万春亭的。忘了做标记,有点记不清了。精雕细刻之上罩着一层金属丝网。</p> <p>万春亭前的牡丹已经生出了枝芽,再过一个月应该可以看牡丹花了。</p> <p>澄瑞亭</p><p><br></p><p>从澄瑞亭望过去,可见摛藻堂,下面还有“故宫书店”的牌子。摛藻堂位于御花园的东北角。</p><p>乾隆皇帝当年在此贮藏《四库全书荟要》,择“四库”中之精粹,以备休憩阅览。</p> <p>千秋亭</p><p><br></p><p><br></p> <p>浮碧亭</p> <p>著名的堆秀山位于御花园北部偏东,由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堆叠而成,高约10余米。山下小路曲折盘旋通向山顶。山前正中有门,题为“堆秀”。门内有洞,也可沿洞内石阶盘旋登顶。山间设喷泉石兽,是为水法。</p><p><br></p><p>山顶有四角攒尖顶方亭高耸于顶,名御景亭,是宫苑中眺望风景的制高处。</p><p><br></p><p>不知历朝帝后可曾登高揽胜?</p> <p>御景亭匾额</p> <p>堆秀山下的左右水法</p> <p>水法石潭上的小海兽。</p> <p>园内的甬路,均以不同颜色的卵石精心铺砌成各种图案,走在上面感觉步步生莲。</p> <p>养性斋在御花园的西南角,是个凹形的二层楼,庄士敦在这里住过。</p><p><br></p><p>“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秋天这里应该好看。</p> <p>御花园不啻为一处以精巧建筑和紧凑布局取胜的宫廷园林,承载着最高统治者们休憩游赏以及祭祀、颐养、藏书、读书等功能。但是到底是小,精巧有余而磅礴不足,紧凑有余而疏朗不足。</p><p><br></p><p>格局,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