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基础教育改革,共谋教育高质量发展,岸芷汀兰组出品

教育视角

<p class="ql-block"> 三月里,春光正美。 田楼301,读书正好。</p><p class="ql-block"> 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八次集中研修进入第三天,我们迎来了杨小微教授带来的两场讲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望与未来想象》、《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破”与“立”》,讲座由闫若婻博士主持。</p> <p class="ql-block"> (陈韵湖摄)</p> <p class="ql-block">  杨小微,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领导与管理、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评价、教育发展战略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2006-2019担任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p> <p class="ql-block"> 杨小微教授回顾了自己几十年来在基础教育的耕耘,从微观视角到宏观命题,从政策制定到实践探究,始终跟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实践家!</p>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上午的讲座当中, 杨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跟我们一起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望与未来想象:</p><p class="ql-block">1.回望课程教学史:从历史中发现“现代</p><p class="ql-block">2.聚焦本世纪之初:从现实中发现“未来</p><p class="ql-block">3.放飞想象2035年:课程教学的未来形态</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抛出了培根的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引出了斯宾赛和迈克·阿普尔从哲学层面对课程知识价值的追问:</p><p class="ql-block">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斯宾塞)</p><p class="ql-block">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迈克·阿普尔)</p><p class="ql-block"> 然后从心理学层面提出了第三个追问:怎样获得知识最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一追问包含了教学的应对与变革,使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更加融合。</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认为打开课程的正确方式应该是:情境-问题-假设-证据-结论-验证。这与我在教学研究中倡导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很有启发。</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还为我们展示了古今中外教育大家的教育主张:</p><p class="ql-block">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p><p class="ql-block">苏格拉底:产婆术</p><p class="ql-block">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直观性原则</p><p class="ql-block">赫尔巴特:教学的教育性原则</p><p class="ql-block">杜威:经验概念重构、思维五步法与“做中学”</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小先生制”与“教学做合一”</p> <p class="ql-block">  正如我们敬爱的孙老师所讲的:教育家是没有退休的,即便在未来,他们的思想依然会发光。</p> <p class="ql-block">杨教授介绍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潮:</p> <p class="ql-block">夸美纽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的教育应模仿自然、遵循其法则经验及其启示。</p> <p class="ql-block">卢梭:“文明越进步,道德越堕落”,“儿童12岁以前不要给他读任何书籍”。</p><p class="ql-block">(启示:怎样让今天的孩子自由地学习、自然地生长?)</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回顾了世界各国核心素养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我国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素养点。</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列举了大量的课程整合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p> <p class="ql-block">  在“想象2035年:课程教学的未来形态”的模块中,杨教授带领我们“一起向未来”,畅想了未来社会,未来教育以及未来学校的样态。</p> <p class="ql-block">  未来社会是以流动性为显著特征的液态社会,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p> <p class="ql-block">  未来教育在形态上将呈现数字化、个性化、交互性、国际化等基本特点。</p> <p class="ql-block"> 未来学校是以儿童/学习为中心,学校是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以游戏为主的学习共同体。</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以“可视化学习教学的逆向设计、以终为始评价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为例,展示了当前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未来教育的一扇窗户。</p> <p class="ql-block">  课间休息期间,同学们或向导师虚心请教,或围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或站在走廊两侧相谈甚欢。</p><p class="ql-block"> 感恩摇篮,让大家有了这段美好的共研时光!</p> <p class="ql-block">  在下午的讲座中,杨教授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破与立”的审辩之旅。</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以问题为导向,发出“何谓“高质量”?为何“破”为何“立?破什么立什么?怎样破怎样立?”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分析,剖析深化评价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依据,认识不同领域评价改革的重心,探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取径。</p> <p class="ql-block"> 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教育的内卷现象”,杨教授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过度需求所导致,需要纠偏和引导。</p> <p class="ql-block">  提出了关注“三需”的建议,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满足义务教育段适龄儿童的“刚需”、人民群众期待优质教育的“普需”以及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特需”。</p><p class="ql-block"> 加强对人民群众正当合理教育需求的引导,合理正当的教育需求反过来可以引领教育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而供给变革又可以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缓和教育内卷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指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难题,面对双减政策的落地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化与创新更是迫在眉睫。</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对“破五唯”发出了灵魂拷问,并对当前基础教育不公平和低效能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许多真知灼见,发人深省。</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从学生成长的视角为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怎么改?”开出了药方:</p><p class="ql-block"> 改进结果性评价,从封闭单一到开放多元。</p><p class="ql-block"> 强化过程性评价,让学习成为打开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探索增值性评价,让公平正义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 要注重总结提炼综合性评价相关经验,完善和优化综合性评价。</p> <p class="ql-block">  对于“深度学习”,杨教授的理解是:学生得以深刻地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一些学科史及方法论背景;思维品质中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得到肯定和鼓励;情绪情感的卷入有一定的深度等。</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介绍了实现“深度学习”的四个维度:</p><p class="ql-block"> 1.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 2.整合任务、情境、问题进行学习活动设计。</p><p class="ql-block"> 3.构建广泛参与的学习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4.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常态。</p> <p class="ql-block">  在结束语中,杨教授深情的说道:2018年以来,我们与基础教育战线的领导、校长和教师们协同作战,打开了西部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相信在接下来的新征程中,我们定能迎来深化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  在学员提问环节,来自贵港教科所的陆卓纯所长就教育评价改革课题研究的思路向杨教授请教。</p><p class="ql-block"> 杨教授建议可以先梳理学校在教育评价方面已做的一些工作,哪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学生、老师的需求出发,再寻找一些可以突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来自南宁市教科所的戴启猛所长对当前教育的热点“学教评一致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听听杨教授对此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杨教授认为最好的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孩子能够在他们已有的基础上提有技术的问题,让孩子获得成长。他建议评价可以依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确定一个标准,不追求那种一致性因素,而是追求理想中的美好教育。</p> <p class="ql-block">  讲座的最后由主持人闫若婻博士做了精彩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上午讲座杨老师首先带着我们大家一起回望了课程教学史,追问课程知识的价值,梳理了课程的分类,分享了课程改革的西方经验以及启示。其次对21世纪之初中国课程改革从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大宗旨进行了阐述,同时又提出了未来课程的教学的形态,包括目标定位、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以及评价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从上午的基础教育课程历史回望与未来展望,再到下午关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破”与“立”,杨老师都为我们做了非常深度的解答和分享。</p><p class="ql-block"> 闫博士说跟大家一起一起聆听杨老师的讲座,感觉又回到了以前的博士课堂,信息量很大,知识面很广,收获很大,幸福感满满!闫博士的感受也代表了大家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感谢杨小微教授的倾囊相授!感恩广西师大教育学部的精心安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员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覃方确:</p><p class="ql-block"> 今天全天听了杨教授《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破与立》收获很多,困惑也很多。在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教育高质量也有新的认识,中西课程建构也有更多的了解。但一天课,给我留下更多的思考,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态?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呢?</p><p class="ql-block"> 在思考未来学校样态,我想起阅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想起他在2016年在腾讯教育年会上作过一个小讲座,对未来教育提出十五咱可能性,其中有几条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而存在;二是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三是网络学习更加重要;四是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五是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时间过去五年,他预测的可能性已经到来。如学校已经成为学习共同体,国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构成,一定是学校教育注入这种理念,现在集团化办学也许就是把学校共同体的雏形。再如:网络学校更加重要,2020年的疫情背景下的学校在线教学已经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游戏会不会成为学习的可能呢?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到来,等00后成教育主流,游戏就有可能进入学校,成为教学方式,因为只有在游戏场域,才感受到未来的真实性,一切现实不可能的设想都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AR、VR、十维空间等未来元素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内核,因为只有在游戏里,可以不断重来,可以死而复生,满血复活。</p><p class="ql-block"> 还有教育评价也会从鉴别走向诊断,未来学校的教育更走向专业化和人性化,教育的人本理念会发展到极致,所以学校教育评价更多是从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学习者诊断问题,从而使学习者高质量发展。未来学校高质量发展是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学生高质量发展有赖学校是否能精准设计个性化的学习。</p><p class="ql-block">黎相艳:</p><p class="ql-block"> 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难点、痛点和困惑点。杨博士用我们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两个字——“破”与“立”,阐述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为何破为何立”“破什么立什么”“怎么破怎么立”。从“破五唯”“低效能想象”现状,到“从优质学校提升到现代化学校”的内涵及需要,指出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要从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到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入手。“怎样破怎样立”?不同领域有不同的重心,但评价的目标不变,那就是“一切的评价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有专家引领,有广大教育的不懈努力,未来一定美好。</p> <p class="ql-block">岸芷汀兰竹组:黄河清、欧阳群壮、李林波、李丽、黄平化、覃方确、黎相艳、班向红、何耀平、苏兴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