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羊城行走记(之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行走》的上篇,我记写了第一天徒步行走广州古城中轴线的情形,现在接着记写第二天的行走广州近代中轴线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近代中轴线大约形成于民国初期。进入民国时期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广州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约于1918年至1935年间,在老城北京路西侧,自越秀山中心观音庙旧址至珠江一线,陆续建成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中央(中山)公园、市府公署、海珠大桥、维新路(起义路)等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城市中轴线。后来,为了区别广州明清时期的古城中轴线,很多广州学者把这条中轴线称之为“广州近代中轴线”。(因为这条中轴线紧邻广州古代中轴线西侧,并与之平行,而且北端同为越秀山镇海楼,所以也有些人把它们视为一体,合称为广州老城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南端海珠广场开始,徒步广州近代中轴线。海珠广场就在离海珠大桥的不远处,它们不以“珠江”命名,却以“海珠”出之,为何?原来这一带是珠江的出海口,水面辽阔,民众都称之为“海”。(现在还有广州老居民称“过江”为“过海”。)江中原有一块长约一百多米长的巨大礁石,天长日久,被江水冲刷得浑圆如珠。广州人视它为神石宝珠,故称之为“海珠”或“海珠石”,把这条江称之为“珠江”。海珠大桥,海珠广场之名亦由此而来。与“海珠石”一同被广州人宝贝的江中礁石还有“海印石”、“浮丘石”。它们就是老广州津津乐道的“羊城三石”。现在,“广州三石”虽然早已被泥沙湮埋,但它留下的历史背影和记忆却令人遐想联翩,言说不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过海珠广场,沿起义路北行,不远就到了“广州起义纪念馆”。这里原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广东省立公安局。1927年12月11日,共产党人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工人赤卫队两万多人发动广州起义,占领了广东省立公安局,并在此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影响广泛,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武装反击。</p><p class="ql-block"> 现旧址已辟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叶剑英当年是起义军的副总指挥,他曾挥笔为纪念馆题名。纪念馆所在的街道原来叫维新路,后来因为纪念广州起义,改为起义路。起义路沿线有许多地方都与民国史有关,在广州近代史上很有名,所以坊间有“一条起义路,半部近代史”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广州起义纪念馆,就是“人民公园”。人民公园是广州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原址是前代官邸的后花园,先后曾称“眼琴廊”、“万竹园”。公园由孙中山先生1917年提议修建,建成后命名为“市立第一公园”,又称“中央公园”,1921年10月正式开放,后改为“人民公园”。</p><p class="ql-block"> 人民公园是广州城市园林近现代转型的标志。公园采取西方几何图案式庭园布局,样式方正,呈中轴对称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曲径回廊样式殊别。园内道路,平直宽敞,呈十字交叉系统。草坪开阔,花坛齐整,大树参天。有《鲁迅》、《冼星海》等现代雕塑散立其间。公园南门有一对石狮,为清代遗物。中轴线上,还有一座白色穹顶“音乐亭”,掩映在绿树从中,洁净而雅致,宛如一幅色彩鲜亮的水彩画,特别令人赏心悦目。亭侧的场地上,有一群舞蹈者,在和煦的阳光下翩翩起舞,一派生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大楼落成于1934年,当年是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今天仍是市政府办公大楼,前后一共沿用了将近九十年。</p><p class="ql-block"> 大楼坐北朝南,红柱白墙、黄瓦绿脊,蔚为壮观,是一组古色古香的、具有“中国风”的建筑,特别是主楼屋顶的样式——重檐歇山顶,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大门台阶前立有一对石狮,是清代广东巡抚部院门前的旧物。</p><p class="ql-block"> 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早期现代建筑代表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时间的久远,它本身就是珍贵的文物,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市政现代化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楼北门对面,就是著名的“中山纪念堂”。说来真巧,我们刚进入纪念堂不久,周晓就碰到纪念堂的汪主任,他和周晓以及我女婿都是老朋友。热情的主任问清我们的来意后,特地为我们安排了一位资深解说员,带我们参观纪念堂,并为我们作了简明生动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于1925年3月逝世。孙中山逝世后,广州民众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在当年总统府的旧址上,集资修建了这座中山纪念堂。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南京中山陵设计者吕彦直设计,1929年动工,1931年10月完成。</p><p class="ql-block"> 纪念堂前的草坪上屹立着孙中山先生全身塑像,座基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云鹤华表”矗立在草坪两侧,高插云天,雄伟俊挺,柱顶祥云缭绕,气派非凡。</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堂的主体建筑为八角式宫殿大礼堂,由东西南北四面重檐,拱托着高耸的八角顶,红柱黄砖衬着靑蓝色琉璃瓦,富丽又不失庄严肃穆。前檐下高悬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的横匾,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堂内部没有支柱,而以跨度30米的钢桁架架空。堂内为一个圆形的大会堂,空间高大,共有4700多个座位。堂顶为白色,地下铺着红地毯。解说员说,青蓝色琉璃瓦、白色堂顶和红地毯组合,寓意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既是中华民国国旗的象征,又是民族、民主、民生三民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整个建筑与装饰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p><p class="ql-block"> 我们随着解说员的引导,浏览了孙中山革命事迹陈展,听取了她对孙中山生平事迹和纪念堂建筑的介绍。她的讲解,提纲挈领,详略得当,十分娴熟。最后,她以诵读《总理遗嘱》结束讲解,其语调抑扬顿挫,语感极富韵致,意味深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解说员介绍,中山纪念堂作为广州标致性的建筑物之一,还是广州市大型集会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广州的许多重大历史大事件。如1936年广州市各界人士禁烟大会大游行、1945年9月,广东地区侵华日军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曾在中山纪念堂举行。解放后,每年各种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以及省市重要集会或演出,也都在中山纪念堂举行。也就是说,中山纪念堂所发挥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这一点,我觉得很可贵,也应该取法。你看我们庐山的人民剧院,就因为中央在那里开过会,后来就僵化定格为“会址”,仅供红色旅游之用,而把原先的“剧院”功能给废掉了。这种情况,在全国恐怕不在少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完纪念堂,告别汪主任,我们转道瞻仰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碑也是为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造的,和中山纪念堂是一体化的配套建筑,同样是由吕彦直设计的。两者都建在广州市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前堂后碑,联成一体,气势雄伟。纪念碑就建在纪念堂北侧后越秀山山顶上。</p><p class="ql-block"> 进入越秀公园往里走,我们由百步梯而上。百步梯是专门为瞻仰山顶中山纪念碑修建的,由498级宽阔的石阶砌成,两侧绿树成荫。由此拾级而上,我忽然觉得有点登中山陵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百步梯的尽头就是矗立在越秀山顶的中山纪念碑。碑身全部由花岗岩石彻成,高37米,碑底为方形,向上渐小而尖,四坡尖顶,整体呈方锥形,挺拔向上,势若冲天。碑正面约7米长的巨型花岗石上,刻有李济深先生手书《总理遗嘱》。</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内本来还可以登高远望,但被铁将军锁着,不得而入。据周晓说可从首层石拱门进入,有旋梯直通碑顶,每层都有窗户或回廊,可以俯瞰羊城。</p><p class="ql-block"> 中山纪念碑的下面,还有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碑的正面刻着“孙先生读书治事处”,背面是《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这里是“粤秀楼”旧址,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和宋庆龄曾在这里居过。后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总统府卫士与陈炯明叛军浴血奋战,护卫孙先生夫妇才从这里脱险。碑记所记内容即此情形。</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赤子,他一生为中华民族复兴鞠躬尽瘁奋斗不息,居功至伟!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是人民群众为孙中山树立的丰碑!以前,对伟人孙中山的了解,多半只限于文字,很少接触照片、文物、实地等方面的资讯,今天算是一次很好的补课。站在孙中山先生曾经战斗的地方,听着先生事迹的介绍,看着先生的手迹,读着先生的遗嘱,我对先生的理解和景仰油然加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瞻仰中山纪念碑之后,沿着山道东行,不远就是古今著名的镇海楼。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因楼高5层,故又被市民俗称“五层楼”,为广州市地标性建筑之一。镇海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顶,同时在山顶依城墙修筑了镇海楼,雄镇江海,以壮观瞻,曾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当年,镇海不仅可供远眺观瞻,还能起到航标的作用。海上船舶驶近广州城外,镇海楼便了然在目。镇海楼历史上曾屡毁屡建。现为1928年重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已设为广州市博物馆。镇海楼耸立于越秀山小蟠龙冈顶,视野开阔。登上楼顶本可以南瞰广州胜境“珠水流波”,但现在却被林立的高楼遮挡了,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这自然是现在城市建筑规划部管理的一大失误所造成的后果。“往事既已谬,来者犹可追”,但愿后来人能引以为教训。</p><p class="ql-block"> 蟠龙冈山脊镇海楼边,还有一段明代城墙与城郭遗存。高峻挺拔,荒木萋萋,一脸沧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今天的近代中轴线行程便告完成。我们从北坡下,观看了越秀公园内著名的五羊石雕。五羊石雕位于越秀公园西侧木壳岗上,建于1959年,由著名雕塑家尹积昌等人设计,也是广州的城市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出公园,从广州电视塔附近,进入广州最美徒步栈道“广州云道”,徒步约5公里,从越秀山走到白云山云台花园,于夕阳西下时分,愉快地结束全天的行走。</p><p class="ql-block"> 在北园酒家,女婿赶来为我们洗尘。这是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店,环境和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天脚踏实地的行走,花的时间不多,但我对广州城的认识却跨了一大步,再也不会像前几年那样,连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任何事物,当你对他漠不关心时,即使他经常出现在你的身边,也会因为熟视无睹而往往被你疏忽,只有当你着意关注它时,你就会用心去接近它,观察它,进而很快了解它。正如我对广州城的认识:客居多年不如徒步两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壬寅正月十九日补记于羊城五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本真诚以应万变,由笃实而达空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 Yang cheng xing zou 2022.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