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老秘新著<font color="#ed2308"><b>《秘苑耕耘感悟录》</b></font>(第二版)近期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出版 <h5><font color="#ed2308">【作者简介】</font>满宗洲,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1940年3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从事秘书工作30余年,先后为大军区首长和省委第一书记当秘书,后又担任秘书处长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兼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书记。退休后担任新疆秘书公文协会会长,从事文秘研究和教学工作,与他人合编《党政公文写作指要》一书,发表了一批论文,主持培训了一大批文秘干部。现任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顾问、新疆秘书公文协会顾问。</h5><div><u> </u><br></div> <h3>读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原副秘书长满宗洲的新著《秘苑耕耘感悟录》(第二版),有种浓浓的亲切感和满满的获得感。因为他用轻松的方式、实用的内容,道出了秘苑人应有的模样和共同的心声。捧读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不难发现,这本书既是他一辈子投身秘书事业所积累经验的高度浓缩,也是他以过来人身份对后来者掏心窝般勉励和鞭策的情怀流露,其间凝结了他满腔热忱和毕生心血。如今他毫无保留地拿出来讲给我们听,心贴心分享职场悟语,手把手交给工作方法,让人深受教益。</h3> <h1></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style=""><b>寓工作认知体悟于生动比喻之中</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p><h3>作者倾其一生从事秘书实践和理论研究、教学培训工作,对秘书及秘书工作的性质、地位、特点、职能和作用等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这在书中多有妙喻。这些看起来形象、读起来生动的论述,背后都是他这么多年走过的路、处过的事、交过的人,前面则是为我们打通的一条成长捷径,相信定会助力无数后来者少走弯路、冤枉路。</h3><p></p><p><br></p><h3><font color="#333333"><b>关于秘书工作特性方面。</b>在形容秘书角色的地位和作用时,使用了多个比喻,如秘书是“领导的外脑和耳目”,“古今中外领袖人物的秘书,大多是制订政策的高参,起着文胆和智囊的作用”,特别是结合自身在新疆工作的见闻感悟,将秘书比作“暗渠”,认为秘书要像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默默无闻地把天山雪水引到葡萄园一样,“学习坎儿井精神,把自己隐去,把力量和智慧奉献给人民”;在谈到秘书岗位的机要性时,形象地描述为“由于秘书身上沾满了‘蜜’(密),自然会找来蜜蜂”“一些平时接触不多的人,也与我套近乎,希望我透点‘蜜’(密)出来”,警醒大家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分清对象和场合,嘴巴上要安个过滤器;在论及秘书部门如何发挥沟通协调作用时,将这种多方面的支持配合比喻成“演一台戏”,其中角色“有编剧,有演员,有美工,还要有乐队和后勤服务”,认为“不是把他们简单地组合起来就能演好戏”,而是需要综合部门“发挥协调的威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font></h3><p></p><p><font color="#333333"><br></font></p><h3><font color="#333333"><b>关于秘书工作业务方面。</b>在谈到如何做好上传下达时,把不经思索、原封不动地传达领导意思的方式比作“录音机”,提醒秘书不能当简单的传声筒;在谈到加强调查研究,熟悉领导工作范围内的人和事时,将秘书角色比喻为领导的“活地图和活字典”;在谈到做好信息报送工作时,将每天收到的成千上万信息比喻成“珍珠”和“沙子”、“稻”和“草”,告诫秘书部门不能良莠不分,什么都往领导那里送,“一定要经过筛选和梳理,把重要信息提供给领导,做到是珍珠一条不漏,是沙子一条不送”,切实发挥好把关作用。</font></h3><p></p><p><font color="#333333"><br></font></p><h3><font color="#333333"><b>关于文稿撰写方面。</b>在形容公文的写作过程时,将其与工厂生产物质产品作比,认为“要有一定的材料和工艺流程,如果产品变了,材料和工艺流程也得变”;谈到文稿主题的重要性时,将主题比作“人的大脑”,起着统帅支配全身的作用,并形象地将“文章的结构、布局,材料的选择、取舍,语言的运用都要为主题服务,受主题制约”比喻为“八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论述文稿写作角度要新时,提到“我们写文章和打排球一样,如果写的都是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老一套,人家就不乐意看,即使看了印象也不深”,并称“深”和“新”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就像打井一样,集中精力在一个点上挖下去,才能挖出水来。如果东挖一锹,西刨一镢,就深不下去,也很难出水”;在谈到加工整理领导即席讲话时,提醒秘书要“发挥捉刀手和美容师的作用”,使讲话观点更明确、层次更分明、内容更精练、语言更顺畅;在阐述调研报告要注重提炼加工所获取的情况资料时,比喻为“就像炼钢一样,把一堆矿石放在炼钢炉里冶炼,去掉杂质,留下精品,形成好钢”。</font></h3><h3><font color="#333333">可以说,作者对于秘书和秘书工作数十年的理解感悟,都浸润在这些贴切的比喻里了,每一个形象的喻体都是他用无数次的摸爬滚打、沉浸式体验换来的,足以启迪来者、值得深思细品。</font></h3><p></p>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用典故和案例深入浅出阐释道理</font></b><br></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空洞的说教远不如鲜活的案例有听头、有看头、有触动、有实效。满老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的书也十分注重引用古今中外的典故案例,来给大家把道理讲清、把问题讲明。一则则充满哲理意蕴和人生况味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把秘书工作应有的纪律规矩、行为标准、能力素养、作风习惯等融入进来,通俗易懂又耐</span><font color="#333333">人寻味。</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 style="">善讲前人的故事。</b>比如,谈到秘书人员应恪守保守机密这一政治纪律和职业道德时,列举西汉时期尚书令孔光“不言温树”的典故,用他返乡休假时面对乡邻询问办公地温室殿院子里栽的什么树也守口如瓶的千古美谈,教导大家“保守机密,慎之又慎”;在阐述文稿撰写角度要高这一观点时,提到“历代文稿写作的名家都把提高撰写角度作为提高文稿质量的重要手段”,并以东汉官员班超及其妹妹班昭为其请求告老还乡分别上书朝廷的两则公文为例,颇具说服力地证明了选好公文撰写角度的重要性;在论及收集翔实丰富的资料是搞好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观点时,引用当代名秘书田家英的例子,讲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里收集资料的故事,“几乎用去了全部业余时间和大部分工资”,“跑遍了北京市的古旧书店和旧书摊”。</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r><b style="">善讲身边人的故事。</b>在回忆所服务领导身上的优良传统作风时,他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了老首长王恩茂同志的多个故事:一是几十年来坚持自己动手写文章,有时一天要到好几个会上讲话,来不及写稿,就先列提纲,根据提纲来讲,讲完后再整理。二是注重日常随手记录和积累资料,60多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写日记,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双目失明、不方便写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口述、让秘书代写。三是一贯重视调查研究,从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听汇报了解下情,在新疆工作的20多年里每年都有三四个月时间在基层搞调研。四是始终践行群众路线,为了便于同少数民族群众交流,带头学习维语,常常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出现在各族群众中,一次到南疆洛浦县一个维吾尔族农民家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面对女主人端出的自制葡萄汁,随行同志担心不卫生,劝他不要喝,他却毫不犹豫地端起来就喝,边喝边说“热合曼提,热合曼提(谢谢)”,并谆谆告诫在场干部:“老百姓能喝,我为什么不能喝?这不是要不要喝的问题,而是对待群众的感情问题。”如此等等,既折射出老首长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精神特质的可贵,又润物无声地教诲着当代秘书工作者该如何为人处事、修身立德。</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r><b style="">善讲自己的故事。</b>作者在书中还不忘“现身说法”,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吃过的苦头、受过的教训毫不遮掩和避讳地晒出来。比如,回想起自己首次走上南京军区司令部秘书工作岗位时,由于缺乏经验,上班第一天把领取的一大包文件一次全部送给廖容标副司令,几天下来,首长办公桌上积起了一尺多高的“文山”,经领导提醒指教,方才改变了做法,“领到文件后,自己先浏览一遍,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并科学合理安排递送时间,使首长从文件堆里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大事要事,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他担任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期间,在一次指导年轻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时,对初稿、修改稿因只是粗略审看、简单交代便反复退回重写,以致秘书绞尽脑汁、连续熬夜写出的稿子仍无法过关而为难地哭了起来,由此触动他改进文稿指导把关的方式方法,认为“对重要文稿的修改把关,不能只是‘点头’、‘摇头’,也不能满足在稿子上钩钩画画,而要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动笔前要先把有关人员找来,把文稿的主题思想、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结构框架研究清楚,并注意调动大家特别是执笔人的积极性,“不规定得过细、过死,给执笔人留下创新的空间”,以免发生大返工和推倒重来的情况。</font></h3><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以切身经历传授破解困惑之法</font></b><br></h1><br><h3>作为一个有着30多年领导秘书岗位、秘书领导岗位工作经历的老秘书工作者,满老对秘书工作“术”与“道”的拿捏把握无疑是功力深厚的,他把这些年的积淀以文字的形式融入了这本《感悟录》,特别是书中“秘书与领导关系篇”和“文稿撰写篇”两个部分的内容,读来尤为解渴。透过油墨书香和字里行间,我深切地感触到,所读之处,都仿若作者在与自己做着一场推心置腹、意味深长的促膝交谈,代入感、画面感很强,能够瞬间拉近彼此距离,因为这些画面内外写满了作者厚重的人生经历,也照进了我们如今似曾相识的现实。令人不得不叹服:姜是老的辣!</h3><h3><br></h3><h3><b><font color="#333333">这是一部学习如何处理秘书与领导关系的案头卷。</font></b>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每天工作在领导身边,与领导关系亲近、交往密切,妥善处理好与领导关系是秘书的一门必修课、常修课。作者以其丰富的阅历、细腻的文字为我们再现了他当年处理与领导关系的点滴得失,让人如沐春风。值得放在案头,不时翻阅,反复咀嚼,常读常新。</h3><h3><br></h3><h3><b>比如</b>,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时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有的部门总希望自己的工作在领导视野里受到更多重视、在领导心目中排个更好位置、获得更多人财物方面资源支持,但事实是部门认为最重要、最紧急的工作,在领导那里不一定是最重要、最紧急的,可能还有更重要、更紧急的,对此,作者给出了答案:“作为秘书头脑一定要清醒,不能人云亦云”“要找准局部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位置,促进领导精力的优化配置,让领导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h3><h3><br></h3><h3><b>又如</b>,领导的指示如何传达?特别是领导对下面报来的材料不满意时,可能当着秘书的面讲话比较随便,有时甚至发顿脾气或说些过头话,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向下传达领导的指示意见?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为我们娓娓道来:对领导的指示要全面准确理解,不能从自己的好恶出发,搞选择性传达,“适合口味的就执行,不适合口味的就不执行”;传达领导指示时既要准确、客观,又要注重效果。如果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务必与领导的指示区别开来,领导的指示要贯彻执行,自己的意见只能作参考。对于领导发脾气状态下说的过头话等特殊情况,要注意变通处理,“把口气变一变”,不能原原本本地传达,更不能添油加醋或歪曲原意、夹带“私货”,这样既传达了领导指示精神,又不会造成领导与下级的隔阂。</h3><h3><br><b>再如</b>,当遇到一件事情与多位领导有关,需要分别请示汇报的情况,倘若领导意见不一致,秘书稍不注意没处理好就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矛盾或问题,怎么办?对此,作者总结了经验做法:“如果一项工作与几位领导有关,可经主管领导同意,分别征求几位领导意见,并把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向主管领导汇报,请主管领导拍板。”同时忠告大家“请示领导一定要按组织原则办事”,一要对口请示,不要多头请示;二要逐级请示,不要越级请示。</h3><h3><br><b style=""><font color="#333333">这是一部学习如何撰写讲话稿的掌中宝。</font></b>讲话稿起草是秘书工作的重要任务,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一定能顺利过关、获得领导认可。尽管每个领导的思维视野有别、习惯风格各异、要求严苛程度不一,但写好讲话稿总归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作者在书中就不惜笔墨谈到了作为一个“老笔杆”的心路历程。</h3><h3><br><b>比如</b>,秘书部门筹备某个大型会议,会议议程安排有单位主要领导、副职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等多人作工作报告或大会发言,这些讲话稿的内容如何摆布?怎样避免不同层级领导讲话内容雷同、“撞车”的尴尬局面?作者从其亲身经历讲起,把个人经验教训和盘托出,“主要领导是管宏观的,应站在全局的高度,侧重于讲形势、讲认识、讲大政方针;业务部门是管微观的,应多讲业务问题和具体的方式、方法问题”,要注意事先与业务部门研究沟通,力求讲话稿间的协调照应,做到“该业务部门讲的,首长不去包揽;该首长讲的,业务部门留出空间”。</h3><h3><br><b>又如</b>,日常工作中,领导交代写一篇讲话稿任务,有的人一上手就是首先想到找“度娘”,忙着从网上搜索下载、到处拷贝粘贴,四处寻找模板或者拿着上级文件套用,“想走捷径,吃现成饭”以致文稿都是老面孔的现象自然也不在少数。作者鲜明地指出讲话稿写作要“勇于创新,不千人一面”,既不能靠抄,也不能关起门来苦思冥想,要深入一线下功夫搞好调查研究,把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搞清楚,把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思想、好经验、好办法集中起来,经过认真思索、加工、提炼后再动笔,这样才容易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语言。</h3><h3><br><b>再如</b>,在起草各类文稿时,难免要用些表示程度的修饰词,这个度如何拿捏?想必也是我们常见的困惑。对此,作者给出了提示:在使用褒贬感情色彩的用语时,要注意分寸,尽量少用“非常”“很”“最”“绝对一流”“绝无仅有”一类的词语,意即不要把话说得太满、过绝,要留有余地。</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以一辈子的坚守诠释炽热情怀</font></b></h1><br><h3>读满老的书,能强烈感受到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对秘书事业的无比赤忱和无限热爱。在他几十年职业生涯里,在职期间,先后为大军区首长和省委第一书记当过秘书,后又担任秘书处长和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等职;退休以后,仍老当益壮、笔耕不辍、发挥余热,先后担任新疆秘书公文协会会长、顾问,中国写作学会公文写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顾问等,长期从事秘书、公文理论研究和教学培训工作,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每一个有需要的后来者,这无疑是极难得的情怀。</h3><h3><br><font color="#333333"><b>这种情怀体现在忠诚党的秘书事业的坚守中。</b>诚如他在《我当秘书三十年》一文中所言:“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还经历了西部大开发的锻炼,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文秘事业。”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先后服务大军区首长和省委第一书记,走南闯北辗转于安徽、江苏、吉林和新疆三省区,即便在“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异常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始终坚定信念、保持清醒、毫不退缩,一直坚守当时被认为是“高风险的职业”,一路追随、陪伴服务两位首长“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毋庸置疑,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杂社会形势和困难经济环境下所经历的一切,远不止于他在书中描述的这些。他只用了的一句“没有同首长同生死共患难的思想,是当不好秘书的”,看上去轻描淡写的话,其背后定是沉甸甸的责任和说不尽的艰辛。这种坚守本身就是最难得、最弥足珍贵的情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b>这种情怀彰显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中。</b>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做好秘书工作,既要立足岗位勤学苦练,又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形成规律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满老的《感悟录》就是对秘书工作规律的一种积极探究和科学总结,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更好衔接中发挥了宝贵作用。比如,针对市面上众多的公文写作论著对讲话稿写作少有详细论述的状况,他专门撰文剖析原因、提出对策,强调要把讲话稿同公文进行比较研究、要研究不同类型会议讲话稿内容和写法的特点差异、要研究讲话稿如何适应讲话人和不同听众、要联系实际研究解决文风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并呼吁秘书和公文写作刊物多刊登相关经验文章、有关院校和各种形式的文秘干部培训班加大讲话稿写作教学分量,共同努力“加大研究讲话稿的力度,把气氛搞浓”。后来,在主持新疆秘书公文协会工作时,为了使编写的培训教材更贴近实际和受众需求,考虑到原计划的“会议演讲词写作”一章拟介绍的内容如开幕词、闭幕词等文种在实际工作中使用频率不高、使用范围不广,缺乏代表性和实用性,经过调查研究,将该章改为“讲话稿的写作”,并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学员的好评。</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b>这种情怀融汇在做好领导与秘书角色的换位中。</b>这或许得益于他长时间在领导秘书和秘书领导岗位工作的切身体悟,因为只有身临其境、身居其位,只有既当过秘书、又当过领导,才能更好地体会到领导希望秘书怎么做、秘书期待领导如何教。书中的成果便是他集二者于一身的经验之谈。比如,为了帮助秘书提高讲话稿起草水平,一方面,他从审稿者的角度分析,在起草讲话稿之前,秘书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政策和上级指示,吃透有关文件精神,同时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关注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观察、揣摩领导的观点和思路,把领会领导意图的功夫下在平时,不能只是临时抱佛脚。另一方面,从起草者角度提出呼吁:领导在指导讲话稿写作时,“不当甩手掌柜,详细交代意图;不要框得太死,留下创新空间;避免变来变去,形成较成熟方案”,“应允许撰稿人对有关文件先学一步,能阅读密级较高的文件,并让他们列席有关重要会议,以领会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加深对文件的理解”,对于工作报告、决议、决定等重要公文的起草,“还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避免执笔者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此外,他还以过来者的身份洞察为领导写讲话稿这一行为,认为“文如其人”,秘书“不仅要熟悉他的观点、思路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要熟悉他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语言习惯”,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容易被领导接受。</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b>这种情怀厚植在培训人才和智力扶贫的担当中。</b>满老是新疆秘书公文协会的创会会长,他在回忆中写道,“考虑到新疆文秘人才相对缺乏,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办好培训班、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上”。协会自1998年成立伊始,就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为繁荣和发展自治区的文秘事业服务”为己任,将“为基层服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作为办班指导思想,在不向政府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尽量压低收费标准,对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员免收培训费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把筹措的每一分办班经费都花在刀刃上,发挥出业务培训的最大价值,让学员带着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双成绩单”回单位。到2010年,培训班便已累计培训学员7000多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培训班办学经验还受到了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人才培养的成果从《天山南北涌动秘书培训潮》一文可见一斑。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破解边远贫困地区特别是乡镇级秘书因路途遥远、财政困难等少有机会接受培训的难题,他在基层秘书队伍培养领域积极倡导“智力扶贫”理念,组织协会把培训班办到最为贫困的和田、喀什地区,把基层秘书人员急需的业务知识送上门,让学员就近参训、免费参训,有效提升了这些地区基层秘书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了秘书队伍青黄相接、持续成长。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尤为感人:“新疆的秘书工作不能落后,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秘书工作要先行,要让秘书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服务。”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宽广的胸襟、远大的格局啊!</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事业要健康发展,关键是后继有人。满老退休不褪志、离岗不离心,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这些年,他始终情牵着党的秘书事业发展,心系着秘书人才队伍建设,一直辛勤耕耘着、默默奉献着。相信,有无数像满老一样的老秘书工作者的示范引领,有广大中青年秘书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新时代“三服务”事业</font>一定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文/ 禾 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