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特点及传承

莎翁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言文的特点及历史</b></p><p class="ql-block"> 莎翁重</p><p class="ql-block"><b>文言,就是文雅的言辞,文言文就是文雅的书面语言,她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比如我们现在用普通话讲“吃饭了吗”这句话时,用了4个汉字,而用文言文则只用两个字,“饭否”,文字减少了一半。而一篇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后,汉字量要增加2-10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如:文言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8个字)</b></p><p class="ql-block"><b>白话文:她太美丽了,水中的鱼儿见了她顿时发呆停留水底,空中的雁儿见了她惊艳得跌落下来,鲜花见了她,害羞得不敢开放,她的明媚使月亮自惭形秽地躲进云中去了。(65个字)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从此例看出,白话文字数是文言文的8倍多,而且对仗没有了,节奏感没有了,音律美没有了。相比白话文的冗长、甚至啰嗦,文言文简约,内容深刻,表达精准,节奏铿锵,典雅高贵。</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文言文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应该是仓颉造字后,在“十里不同音”的中国,在用文字和文章交流时,我们的圣贤从白话文中提炼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比如写“南风诗”的舜帝、写“汤誓”的商汤、写周易卦辞的周文王、写爻辞的周公、写道德经的老子、写十翼和春秋的孔子,基于当时文字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上刻录的艰难,也基于“微言大义”的文风,更基于口语白话的地域性不同和时间上的变迁,于是创立了文言文这种相对稳定的文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而后,由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于是几千年来,国学的“道和文”一以贯之,而科举考试又以圣贤著作为指南,尤其是朱元璋发明的八股文,则直接把四书五经作为出题范围,于是在“学而优则仕”的政策下,引发了文言文的长盛不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正是因为我们有象形的汉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言文,以不变的文言文,应对万变的白话,这就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道统的延续,保证了中华五千年不间断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而西方只有白话文,一百年以上的文献就看不懂了,因此其文化也没有什么继承,因此也没有什么道统,你一个主义,我一个主义,“否定之否定”搞个没完没了。同时,每个地方发音不同,文字也不同,文法也不同,英语、法语、德语,有相似性,但就是不能统一,语言不统一,也就没有文化的认同感,大家只好都各自为国,所以欧洲到今天还是四分五裂,两次世界大战都爆发在欧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