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征程 一起向未来

徐徐往前(梦杰)

2022年3月9日下午,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流动中心于线上举行了新学期的第一次集中活动,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布置,教育研究方法研修工作坊进行交流,教育名著推介分享。活动由徐梦杰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徐梦杰老师回顾了上个学期的活动,指出大家在循证研究项目推荐、质性和量化方法培训及科研讨论中得到了有益的成长。本学期流动中心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学科背景的基础上推进学员老师们更加深度、有效的科研知能发展,让流动中心成为“传递温暖、分享经验、凝聚智慧”的心灵家园。<br> 接着,徐梦杰老师把本学期活动安排与学员们进行了沟通。本学期流动中心将更多的贴近老师们的工作场景,精准回应老师们的问题,动态地来安排学习活动:(1)根据学员老师的需求,中心将推进课堂观察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文献研究等的方法学习;(2)在讲座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坊研修;(3)结合实际的任务性,如参加长三角征文、文献综述征文、科研课题等让学员老师们运用科研方法;(4)将组织到静教院附校、芷江中路幼儿园等对静安区(国家的科研成果的推广示范区)的三项国家级推广成果进行实地考察,近距离体验科研成果的孕孵、产出和推广。徐梦杰老师说,本学期的学习方式也要优化,从这次活动开始学员老师不仅是倾听者、学习者,也是科研知识和能力的输出者、科研成果推广者,希望大家勇于成为同侪的指导者。<br> 在教育研究方法研修工作坊中,3位学员老师分别就他们在研修教育研究方法时的一些收获和感受进行了分享。 首先,彭浦新村幼儿园郭苗岚老师,分享了她主持的并成功立项的市级课题的一些经验和困惑。彭浦新村幼儿园的《医教结合背景下对学龄前儿童视力干预的实践研究》课题今年成功的申报市级课题。这一课题是从幼儿园的两位保健老师的关于幼儿护眼方面的课题,郭老师发现了这个课题的价值,于是在园长的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10月被成功立项为区级一般课题。由于幼儿园正好参加了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智慧精准综合干预示范模式创建”项目,开展2年试点(2020.9-2022.9),有着专业的眼科防治机构保障。在2021年5月,市级课题申报意向征集时,郭老师和园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了市级课题的申报。由于是更高一级的课题申报,郭老师在黄娟娟老师、流动中心王俊山主任、幼教学段夏小红老师和李志翔老师的指导下,对以前的区级课题在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提升。在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郭老师感觉在进行问卷的设计、访谈的设计以及教学调查的设计时,如何判断、评价设计的内容是否能最直接、有效的了解想获得的信息,解决课题中的关键性问题是自己的困惑所在,希望能得到各位指导老师的学员老师的帮助。 接着,上海市风华中学的桑生华老师给学员们分享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桑老师回顾研究缘起,从事心理研究工作的他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涯发展,所以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选题上海地区高中生的加试科目选择现状,基于加试科目满意度,探究职业兴趣对高中生加试科目选择的影响。研究运用了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观察学生职业兴趣是否对加试科目选择具有预测作用。研究样本是上海的三所市示范性高中、2所区示范性高中、3所普通高中、2所民办高中的1000名高二的学生。桑老师依据《高中生生涯调查问卷》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对892分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聚类重要概念进行要素编码(质性研究),在维度的分析后又运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统计),得出学生进行加试科目的不同要素影响的差异,介绍展示了问题出发的混合研究全过程 最后,上戏附校的刘健老师结合2022年第4期《上海教育》上发表的《精准施策,个性培育,全面发展》一文,分享论文发表及数据处理的经验。他所在上戏附校推广运行了高三年级的班级动态管理——动态组班和班级调整,研究变是为了了解学生艺术集训和文化课学习的适应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刘老师首先对脱离于从夸美纽斯开始的“班级授课制”的方式进行反思,质疑学生灵活的组班形式(问题的界定),比如,这种模式是不是太大胆了?这种模式是不是能激发课堂的活力和效率?这种模式会不会遭到家长和学生的反对?在研究中,刘老师运用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阅读了班级授课制、走班制和班级管理的大量文献,发现这是一种作用于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文献研究)。又在与校长的谈话中,理清这背后的思路和逻辑(专家访谈),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把自己整篇文章贯穿的一个线索“系统思维”,这样自己的文章的大纲也就水到渠成的生成了。最后刘老师还分享了自己这一次研究的感悟和思考,他从来不会用问卷星,是学校以研究任务倒逼他学会了设计问卷、分析等。研究之后刘老师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班级动态管理的后续实施是可以做一个长期的追踪的;如果能有一个对比班作为参考就更好了。<br> 徐梦杰总结道,三位老师的研究都富含教育的善意,基于实践中的真问题(对岗位和同伴的责任、自己的兴趣关注、学校的教改),基于一个大的任务做研究,在项目的倒逼下“做中学”研究方法,研究是一条射线,有明确的起点,但是在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令研究者兴奋的点和问题,不断循环迭代、延申到远方。<br> 接着,根据个性化调查的学员们集中的学习需求,徐梦杰老师请了区科研室的陈吉博士做了《访谈、个案等质性研究及课堂观察法》的微讲座。陈吉博士从一个第一课堂观察的案例入手,向大家介绍了课堂观察量规和检核表。陈博士指出,教师在进行研究时,课堂观察工具非常重要,这个工具必然是比较可靠的。接着陈吉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量规和检核表这两种工具的特点。随后陈博士通过5-6岁儿童行为检核表这一具体实例带领学员们直观地认识这一课堂观察工具。陈吉老师分别给学员们介绍了四种课堂观察量规: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系统、丹尼尔森的教学框架、OECD的TALIS VIDEO STUDY 所用的课堂观察量规(用于对课堂录像的编码)、数学课堂观察工具MQI(Mathematical Quality of Instruction),并且对这些量规如何使用做了具体的示范和讲解,同时还介绍了大量研究课堂观察量规的学者和他们的著作,鼓励学员们多学习、多实践,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把这些量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最后陈吉博士详细讲解她参与的“基于绘本阅读的大班幼儿表达能力分析与数字画像探索”这一课题是如何开发或改编评价工具,做到对大班幼儿基于绘本阅读的表达能力进行精细化和精准的评价。陈博士的讲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员老师对于课堂观察工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br> 在自由交流中,学员老师们纷纷表示,理论的指引对教学和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会把自己手头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尝试运用上今天所学的研究方法。<br>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学员教师们对教育名著推介分享。有四位老师向学员老师介绍了他们最近在阅读的一些教育名著。<br> 第一位进行教育名著推介的是市北初北校的顾雪诗老师,她向学员老师推介的是教育经典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著作。顾老师首先从这本经典著作的意义讲起,她指出这是一本洞悉教育本源和教师自我完善的教育著作,能助力一线教师和教育专业学生理解教育,让复杂的教育问题变得简单。接着她就自己在阅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感受进行了分享。她觉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不仅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也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教师的时问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她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从中她明白了如果教师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不想只是坐在教科书前面单调无聊地备课,那就进行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阅读并不是为了第二天的课,而是出于本能的需求,出于其对知识的渴望。教科书里的科学基础知识,应该只是你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的入门常识。通过不断阅读,让教科书成为你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到那时,备课就不需要花几个小时了。 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完善,正是因为他不断地通过阅读来补充自己的知识海洋。最后她送给大家一名话,与大家共勉,“在教育年轻一代这项高尚的事业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个被认为是最有意义、最复杂、最富人文气息的职业中实现自我。” 第二位发言的老师是西康路第三小学的李旭老师,她向我们推荐的是朱永新的《中国新教育》。李旭老师首先介绍了作者朱永新教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本书在新教育领域的地位。接着她讲述到最初了解朱永新教授和他的新教育理念是在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当时基地学校的老师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另一本书《致教师》给老师们阅读,那本书给了刚入职的她很大启发。正是书的扉页上对朱永新教授的介绍勾起了她对新教育的好奇心,通过查阅她了解到,所谓“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的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等十大教育行动为途径,以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核心理念是指向人和人的发展,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和生活为本位,根据生命成长和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标、展开教育的过程。她认为这些新教育的主张不仅让教育变得更有温度和诗意,也非常符合我们当下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第三位推介者是万航渡路小学的董怡文老师,她带来了《超越Pisa,如何构建21世纪学校体系》阅读体会和感受。这本书是她在青年管理培训班轮岗时,一师附小的鲁校长赠送给她的。鲁校长推荐的理由是,这本书不仅是对现有教育体系下优秀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学校体系提出了更好的建议!表明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21世纪教育体系变革的必然性,指出了现代教育者努力的方向。董老师对该书的主要框架和内容与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每部分自己影响深刻部分的阅读感想进行了交流。 最后,是余姚路幼儿园的张夷君老师带来的《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阅读分享。张老师首先讲述了自己对这本书的初步认识,这是一本对日本的教育改革与教育评价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的著作。“表现性评价”这个词语对幼儿园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所以对这本书对第一印象,觉得这会是更客观、丰富的评价方法。张老师说到因为目前对幼儿社会性评价没有一定的标准,单一的条块评价也很难全面分析幼儿成长过程的优势与不足,因此再读这本书,思考更有价值的评价方式。中日两国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教育制度,也同样重视考试和评价。通过学习他国文化,来借鉴好的教育实施过程与方法。结合当前余姚路幼儿园的“合作”课程特色,挖掘将“表现性评价”融入“亲社会能力”中,更好地记录、分析、解读幼儿,形成余姚路幼儿园研究特色。最后张老师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表观性评价做了介绍。<br> 通过这些教育名著的分享交流,促使学员们从不同的关注角度与自身经历去思考和感悟书中内容,通过阅读方式来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徐梦杰老师在已有分享的基础上还向学员们推荐了国内在新教育和表现性评价的前沿思潮,建议老师可以去阅读教育大家们的著作,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徐老师鼓励大家说,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育人,好读书,读好书,把书籍作为成长的精神食粮;虽然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但这个世界总归能够容下一个书桌,也只有诗和远方才让我们不惧当下,迎接未来。<br> 流动中心的每一次活动、交流都是一次智慧的成长,由浅相交,由深相知。相信,学员老师们通过这样一次次有内容、有实效的活动能掌握更多的教科研理论知识,深入教科研实践,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创造美好的未来。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第二期流动中心的14名学员教师、还有科研室的多位导师们。<br> 胡鹏/文<br>徐梦杰等/审校<br><div>徐梦杰/美篇</div>

老师

教育

学员

研究

课堂

课题

徐梦杰

评价

教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