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上的山寨产品,大家眼熟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信大家对“赝品”、“苏丹红”、“注水猪肉”、“山寨”“假货”并不陌生,古人如果遇到“假货”会怎么处理,</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古人遇到“假货”怎么办?</b></p> <p class="ql-block">【01 】打假 & 造假</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商周有商业历史以来,“造假”与“打假”的历史也相伴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记 王制》中有这样一段话:“用器不中度,不鬻于市;兵车不中度,不鬻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奸色乱正色,不鬻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意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兵车、织出的布帛、经纬密度等,如果不合规格、幅宽不合尺寸、布帛染色达不到正常颜色标准就不准在市场上出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个规定可以说不仅仅针对于假货了,更说明古人是把“标准化商品”玩儿得很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民以食为天</b>,农业经济是历代帝王社稷的重要根基,<b style="font-size: 22px;">食品安全</b>在古代的地位也十分重要。《礼记》还记载:“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鬻于市;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沙,不鬻于市。”早在周朝就要求不当季的粮食和未成熟的瓜果不允许贩卖。</p> <p class="ql-block">《唐律疏议》中更是明文规定的:“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以故致死者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求商家如果发现变质或过期的食品,必须马上焚烧,否则如果一旦有人食用至食物中毒,轻则杖刑九十,如致人死亡,商家将以过失杀人罪处以绞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看到这儿,作为消费者,</b></p><p class="ql-block"><b>不知道大家对现在的“打假”力度有什么想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中国打假 K.O 造假假药</p><p class="ql-block"><b>俗话说“人命关天”。</b>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王砚辉把“卖假药”饰演得活灵活现。卖假药这事儿,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精准的“打假”先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关于打假的法律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主持制定的《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内容非常丰富,在其中的《五杂法》中规定经营药材的人不得售假,要按医生所开的处方配药卖药,如胆敢制假售假,一经发现将受笞刑处罚,因此而造成人员伤亡的要被流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到了秦朝,相关法律规定更加严厉,卖假药者将会受到墨、劓、刖、宫、大辟等刑罚。</b></p> <p class="ql-block"><b>宋朝让商人组成“行会”,按照行业类别登记在册。</b>从事商业和服务业的商户们必须登记入会,接受行会的监管。高度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食品、药品质量管理上的自律作用,这个行业协会不仅协助打击“有毒食、药品”,而且对食、药品掺假、以次充好的假食、药品承担责任。消费者如果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到“行会”进行投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防止造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宋朝负责制药的惠民局和和剂局各自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四个字的大印。东、南、西、北四局,也各自加盖上六字公章。皇帝也曾下诏,若有人制造假药,伪造处方和官印,要依“伪造条例”法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学术打假 VS 学术造假</p><p class="ql-block">大家还记得学术打假“翟天临事件”和“仝卓”考生身份造假事件吗?在古代,学术造假也经常出现。</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学术造假也经常出现。汉朝建立后,逐渐重视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典籍于是被确定为官方的教科书,朝廷在太学设立专门博士讲授。但是,在没有印刷术的年代,制定标准版教材成为一个棘手问题,各家手里的教材都是上一代传下来的或者抄来的,时间久了难免造成版本上的混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权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灵帝时期,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向汉灵帝提出建议,组织权威学者,考据出这些典籍的最权威版本,把它们一一刻在石头上,今后谁都不能篡改。</p> <p class="ql-block">在蔡邕主持下,一批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参与到此项工程中,校订出《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孝经》《公羊传》等七部儒家经典,共20.9万字,全文刻制在46块石碑上,每块碑石“高一丈许,广四尺”,由于它们刻制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史称“熹平石经”。后来,历史上还至少有过6次这样的刻经行为,分别是曹魏的“正始石经”、唐朝的“开成石经”、五代的“蜀石经”、北宋的“汴学石经”、南宋的“临安石经”和清朝的“乾隆石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刻在石头上的石经,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图书编辑出版活动,目的是保存经典、统一版本,除弘扬儒家经典外,“学术打假”也是刻制它们的重要动机之一。</p> <p class="ql-block"><b>天天3.15,从你我开始。</b></p><p class="ql-block"><b>下一期,咱接着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