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园区

日逍遥

<p class="ql-block">798艺术区(798 ArtDist),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798原身是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的重点工业顶目718联合厂,于1952年筹建,其于1964年4月拆分为多个厂,798厂为其中之一,从2002年开始,由于租金低廉,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聚集于798,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p><p class="ql-block">798艺术区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大致可分为6个片区,其中798路两侧的D区和E区文化机构最集中。该区设计具有典型生产性规划布局的特点:路网清晰,厂、院空间清晰;一部分厂区建筑作为工业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根据其内部车间的大尺度空间,改造成现当代艺术展示空间。798艺术区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以及动漫、影视传媒、出版、设计咨询等各类文化机构400余家。</p><p class="ql-block">2007年12月19日,798近现代建筑群被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公布为《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2020年12月25日,798艺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园区。</p> <p class="ql-block">📌📌📌【位置交通】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酒仙桥附近,比较偏僻,乘地铁可在14号线将台站下车,但还要倒一趟公交,可乘坐973,988,991在大山子路口南站下车。周边还有很多艺术区,像电影博物馆,铁道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都在附近,一天的话可以顺道一并参观。</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798原身是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的重点工业顶目718联合厂,即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p><p class="ql-block">1952年,718联合厂开始筹建。</p><p class="ql-block">1954年,718联合厂开始土建施工。</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718联合厂开工生产。</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上级主管单位撤销了718联合厂建制,成立了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751厂。</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到1990年代,798厂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从2002年开始,由于租金低廉,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p><p class="ql-block">2007年3月,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这代表着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的798终于走上了“正轨”。</p><p class="ql-block">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798艺术区带来了更多的声誉和影响力,在奥运效应的辐射下,798艺术区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酒仙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东北部,总面积5.3平方公里,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东、西、西北、西南与将台乡相邻,南面与东风乡毗邻,北面与南皋乡接壤。辖区有8个社区,分南北两片,北片包括大山子社区、中北路社区、高家园社区;南片包括红霞路社区、南路社区、电子球场路社区、东路社区和怡思苑社区。酒仙桥地名源于东赵家村南坝河旧河道上的一座三孔桥。相传有一酒仙过桥时掉入桥下两篓酒,自此河水泛溢酒香,故名酒仙桥。此桥名逐渐演变成地片名,一直沿用。</p> <p class="ql-block">酒仙桥地区在明、清时为大兴县地,至解放前仍为农村旷野。由于坟地居多,因而仅有的散户也大多以看坟履差居多,共计有建筑9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50年,酒仙桥地区建立村政府,所辖住户300余户。</p><p class="ql-block">从1952年起,酒仙桥在原苏联和民主德国的援助下,于辖域中部兴建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电子管企业——北京电子管厂(774厂);而后于辖域北部相继建起北京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即706、707、718、751、798等厂)使得酒仙桥电子工业区初具规模。与此同时,辖域南部兴建电子工业职工生活区,形成酒仙桥一、四、六、七、十街坊统建住宅区;辖区北部河西北部建成南窑地、北窑地、大山子北里、大山子南里、万红里等居住区。截至1975年,辖区内有住户3400户,共2万余人。50年代末,原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第十二研究所、878厂、北京半导体器件厂于辖域西部建成。60年代、无线电厂(738厂)、邮电设备厂(506厂)、通讯设备厂、无线电二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相继建成,同时形成酒北村、大山子西里、酒仙桥八、十一街坊和驼房营西里、驼房营南里等居住区,并将50年代所建的平房改建为以多层楼为主的酒仙桥二、五街坊。此格局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且住户人口激增。截至1982年,辖区内共有15900户,共计6.4万人。</p><p class="ql-block">之后二十年,酒仙桥地区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辖区总户数23539户,总人口69830人,流动人口每年达65301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元桥地铁出口附近的凤凰置地广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