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姚敬厚</span></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上班。暑假的一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文学与旅游知识大奖赛”的消息,心血来潮花了两块钱通过邮寄信件报名参赛。</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了一段时间,组委会寄来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有旅游方面的文学知识,还有一份大奖赛试题。试题中有一道题目:泰山石刻有两个字“䖝二”,是什么意思?我左思右想,查阅了许多资料,没有找到答案。那时,没有网络,不好百度,只好请教他人。我听说邻庄唐德庆、唐衍庆兄弟两古书读得多,很有学问,于是,就拜托家住唐庄的同事杨延龙回去请教他们一下。</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杨老师回话了。他先问了德庆大先生“䖝二”是什么意思?大先生说不知道。又问衍庆二先生,二先生说是泰山刻石上的两个字,不晓得什么意思。后又折返问德庆大先生,大先生受到启发恍然大悟,说:“这两个字是石刻,连同边框就是‘風月’,取义‘風月无边’。泰山是五岳之首,五岳独尊,这两个字写出了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雄伟磅礴的气势,简直就是神来之笔!”</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那次大奖赛,我没有获奖,但参赛的过程,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倒也是其乐融融。</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9年暑假,学校组织部分老师去山东旅游,行程中就有游泰山。我带着二十多年前碰到的泰山刻石的悬念,坐在旅游大巴上不断向外眺望,意图能看到“䖝二”二字,好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风月无边的佳境。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快速前行。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山路西侧,我看到了一处摩崖石刻。因为是远眺,刻石太多,我没有能看到“䖝二”二字。尽管有几分遗憾,但毕竟亲身来到了泰山摩崖石刻,看到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刻石,也就心满意足了。</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旅游回来后,我通过百度,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泰山刻石的故事,对“䖝二”二字的来龙去脉有了一点了解。</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说,解开这个文字谜底的人是郭沫若。一天,郭老陪同日本学者登泰山时,来到这摩崖石刻。有人看到了有块石刻上面写着“䖝二”两个字,问为什么在这样高耸的地方会有“䖝二”的题字?这“䖝二”究竟代表什么?几位精通中文的日本学者实在无法猜测出这“䖝二”究竟有何含义,一行人围绕着二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因而,他们向郭老请教。郭老沉吟片刻,用手在“䖝二”两字上各加了两笔,于是就变成了“風月”,然后笑着说,这是“風月无边”。“風”简划为“风”,即“风月无边”之意。</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关于“䖝二”的这个石刻,它的来历一直都存有争议。国内一共有两个地方有“䖝二”这样的石刻:一个是在杭州西湖湖心亭的一块石碑,还有一个就是在泰山的摩崖石刻。泰山石刻“䖝二”右边还刻着“已亥夏六月”,左边刻着“历下刘廷桂立”。即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济南历城才子刘廷桂和朋友游泰山时所刻。</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廷桂为何要刻这两个字?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刘廷桂游泰山时口渴了向尼姑要水喝,尼姑不给,于是刘廷桂一气之下就刻了“䖝二”这两个字,寓意讽刺尼姑是风月之人。至于当时泰山是否有尼姑庵,无从考证。另一说: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看到眼前景色蔚然深秀,一切景物都在云盘雾绕之中,当即挥毫写下了“䖝二”。朋友问何意?他说这里虽无无边风月亭,但的确风月无边啊。只是这个说法也并不靠谱。如果泰山上的“䖝二”真的是刘廷桂写的,而西湖边那个“䖝二”是乾隆皇帝写的,那么刘廷桂就犯了欺君之罪,他不会冒着得罪皇帝被杀头的危险去做这件事情。</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䖝二”原创究竟属于乾隆皇帝还是属于刘廷桂,或者都不属?据说“䖝二”的用法早在清朝之前就出现了。</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岳阳古称巴陵,《巴陵胜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李白(公元701——762)登岳阳楼时,看到了三个字(一、虫和二);李白认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可见,“䖝二”的应用在唐朝就有,甚至更早。</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代朱熹《六先生画像》中说“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也是在描绘这种美好的风景。于是,有人在题词的时候,写上“风月无边”四字,这算是中规中矩的写法。</span></li><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代唐伯虎题妓湘英家匾云:“风月无边”。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䖝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䖝二’乎?”</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对于“䖝二”这两个字究竟是从何而来,后人也就众说纷纭了。传说归传说,事实还有待考证。不过,简单的“䖝二”两个字,能延伸构划出众多有趣的故事,足以说明汉字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span></li></ul><p class="ql-block"><br></p> <ul><li><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span></li></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