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记忆

<p class="ql-block">  2022年虎年春节,县城里张灯结彩,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上,漫步街头,一串串灯笼红红火火、喜气洋洋。街道两旁的建筑在霓虹灯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走进人民广场, 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彩灯把人们带入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到处都是观灯展的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或呼朋唤友、或全家出动,徜徉在灯的海洋之中,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驻足人民广场石碑前,万家灯火,车水马龙,一幅现代都市的夜景图映入眼帘。看着这一切,不禁思绪万千。 <p class="ql-block">  “一个枣,三间屋子着不了”,母亲的谜语让儿时的我多了很多乐趣。</p><p class="ql-block">  答案是灯。</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照明主要靠的是煤油灯,我们也称作“洋油灯”。蜡烛那可是奢侈品,一般时候谁舍得用。大多数人家都是用一个空的玻璃药瓶,用铁皮制作一个简易灯头,穿上棉条儿,瓶子里倒入些煤油,就成了。条件好一点的,会买一个带罩子的“洋油灯”。细细的腰身,玲珑剔透。灯芯还能调节,轻轻旋一下阀门,屋里瞬间明亮许多。关键还能防风,比自制的强多了。那时候谁家有这样一盏灯,不知道让邻居有多羡慕!</p> 家里人多,一家人穿的用的,缝缝补补,全靠母亲操扯。白天母亲和父亲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仍然要忙到很晚。多少次半夜醒来,母亲还在灯下忙碌,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儿。时间长了,灯芯结了灯花儿,时不时要用针轻轻拨一下。那时候煤油十分紧缺,所以从来不舍得把灯火挑的太亮。忘不了那盏灯,因为它代表着一代人的勤劳与节俭。记忆深处,那如豆的灯火闪闪烁烁,照着母亲的身影,也温暖着我的童年。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我们村终于通电了!当十五瓦的白炽灯泡亮起的那一刻,全家人高兴得像过年。小伙伴们欢呼雀跃,晚上又可以尽情的玩儿了。每当停电,大家都无精打采,盼来电的心情望眼欲穿。坐在炕沿上,数着数“10,9,8…”。一会儿拉一下开关,一会儿拉一下开关,生怕来电了不知道。当听到街上有人大声喊“来电了!”。大伙儿一下子蹦起来,抢着去拉开关拉绳,仿佛电是自己拉来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最盼的,还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候,电工才会装上路灯。从腊月十七到正月十七,尽管只有一个月时间,那可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路灯亮了,晚饭还没有吃完,人们的心早就飞到了大街上。路灯下,大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拉着家常,小孩子们追逐着、嬉闹着!有时候玩的忘了回家,免不了被大人责怪。在那个年代,几盏路灯,就给大家带来满满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  八六年,我升入初中——县第四中学。洁净美丽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老师…。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上夜自习的情景。教室的房梁上垂下来两排六个荧光灯,长长的灯管,发着白光,比家里的灯泡亮多了,同学们在如昼的教室里安静的学习。当年安装的是老式的荧光灯,每个灯管支架上面都有一个启动器。每次开灯,启动器闪几次才能亮灯。有时候启动器坏了,灯不亮,班里面就会有“英雄”踩着凳子上到课桌上,拿出两把钥匙并在一起,充当启动器,鼓捣几下,灯亮了,同学们一阵赞叹。每当停电,班里六十多支蜡烛点起来,灯火闪耀,蔚为壮观。期间发生了许多的“趣事”。有的写着写着作业烧着头发了;有的不小心把蜡烛碰翻倒在前桌同学衣服上了;有的把蜡油洒到作业本上了…。求学的路上充满艰辛,也洋溢着欢乐。难忘教室里的灯光,那光照亮了我们这些农村娃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三十年沧桑巨变,美丽乡村建设阔步前进,家乡的日子早已今非昔比。宽阔的广场,整洁的街道,优美的环境,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如今,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有的还搬进了新建的住宅小区。家里的灯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电灯泡到节能灯,从节能灯到LED。种类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漂亮,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洋油灯”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代人遥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快看!快看!多漂亮!”,一群孩子的喧闹声打乱了思绪。</p><p class="ql-block">  穿过花灯,极目北望,远处楼顶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几个红红的灯光大字格外醒目,心中顿时升起无穷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