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码头古镇行之十五:重庆市江津区真武场

漫步云端duoduo

<p class="ql-block">  真武场今属重庆市江津市支坪镇,离江津城区仅20多公里,位于长江与其支流綦江河的会合口附近。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时,部分华中、华东、华南移民逆长江而上,到重庆后西行,第一站就是江津,部分人便在綦江河沿岸的真武停下落业。另一路移民,从贵州顺发源于桐梓县大山的綦江入川,也来到这块风水宝地,与长江下游来的移民在真武汇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六年(1667年)全江津县只有114户、1032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到来,到清末时的江津人口已达到80万,而真武作为川黔水路中转码头,理所当然地成为客家移民的聚居中心,可以说“真武场因客家人而起,客家人因真武场而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古镇老街冷清静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真武,和其他湖广移民古镇一样,也曾经拥有“九宫十八庙”,现今老人回忆得起来的就有南华宫、万寿宫、天上宫、禹王宫、三元庙、城隍庙、灵官祠、土地庙等,但星移斗转、风雨飘摇,如今尚可见到的只有南华宫、天上宫和万寿宫三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镇口有条禹王庙街,清代湖广地区地处长江中游,地势低平,洪灾不断,故湖北移民地多建有禹王宫,祭拜治水利民的大禹,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并寄托思乡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昔日禹王宫已无踪迹,旧址上建了单位楼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向街道居委会负责人借来打开镇里几座被列为江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老建筑的钥匙,开始了我的“客家移民建筑群”的探访。进入老街首先遇到的是南华宫(即广东会馆),庙宇门前的小广场已被盖上了民房,大门上方的门额和两侧的对联在“文革”时期被凿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南华宫正殿和两侧厢房搬进了十几户居民,如今人已迁出,仍留着当年分隔改建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只有大殿屋檐下的额枋和两侧高高的封火墙还依稀透出当年的气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入口上方的戏台被拆了一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按一家一户布局改造的厢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残留的几幅门扇可能是当年的老物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华宫后门外小巷里有一座中西结合风格的洋房,当地村民告诉我,1949年前这里是当地小学吴姓校长的家,1950年代初期在“清匪反霸”中被批斗打死抛尸野外,现在这里也成了文物保护单位,门上挂着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河边一条小路进去,便可以去到“天上宫”(福建移民会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苔痕斑驳、阴暗狭窄的小巷,有着一个高大上的名称:天上路。</p> <p class="ql-block">  与残缺不全的南华宫相比,这里的门面还算基本完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门横批“天开福运”,对联是“崇封溯宋元以始,钟灵在闽蜀之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幅门联与南华宫、万寿宫的楹联都出自清代福建移民后人、被誉为巴蜀“联圣”的才子钟云舫之手。他是江津县高牙村人,是清代著名楹联家,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识渊博之士。1903年他被构陷入狱关押两年,在狱中创作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长达1612字,是中国第一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也是他所写,晚年著有《振振堂集》8卷,收录自撰楹联1850副。天上宫的门联是钟云舫22岁时所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上宫文物保护单位标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宫内只余一大殿和两侧配殿,是改革开放后信众集资修缮恢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妈祖相传是宋朝初年福建莆田湄洲岛人,本名林默,成年后乐于驱邪治病、济世助人、护卫航船,被东南沿海民众尊以为神。这种信仰随着福建移民传播到内地省份,在聚居地广修庙宇祭奉妈祖。图为天上宫大殿供奉的妈祖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个细节引起我的兴趣:同为东南沿海民众信奉的妈祖庙,在福建一带多称“天后宫”,而川渝一带多称“天上宫”,一字之差的原因是什么?经过一番查阅才得知,这是由于妈祖信仰的发祥地——福建的地理分区而产生的。福建可分为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四个部分,闽东、闽南沿海,闽西、闽北属山区。闽西、闽北最大的妈祖庙位于武夷山,其山下九曲溪被称为九曲银河,传说能通往天上,而妈祖被传为“通天女神”,因此武夷山妈祖庙被认为是妈祖的天上行宫,所以便称为“天上宫”,这也是除妈祖出生地湄洲岛之后的第二祖庙。而武夷天上宫是在闽西、闽北做茶叶生意的客家人集资所建,后来,闽西、闽北修建的妈祖庙都叫“天上宫”了。而迁入四川的福建移民主要来自闽西、闽北,所以在四川的妈祖庙也都叫“天上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妈祖像旁边的观音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万寿宫门前挂着居民晾晒的衣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院里,1949年后这里先后当过粮库、酒厂,大殿前面两侧加修了楼梯,两边的厢房则成了仓库和工作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加的楼梯上又长出了大树(现已被砍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厢房的楼板已经腐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殿曾经被当做烤酒车间,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简陋发酵蒸馏设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家洋楼是真武居民引以为豪的地标建筑,直到现在都是镇里最高的楼房和视觉中心,一进老街就能远远看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洋楼的建造者为民国时期江津商会会长马季良及其两个兄弟,他们的祖辈是清代从福建移民到此的客家人,先是制碗,后来铸造熬盐大铁锅,从水路运到自贡换回川盐,然后再把盐转运贵州,同时还经营钱庄、当铺、米厂,到马季良这一代已成为真武最有实力的家族。1908年马家开建这座庄园时,以武汉某西方领事馆图纸为蓝本,除了主楼,还有绣楼、佣人房、仓库、瞭望塔、后花园等,耗时五年方才完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家洋楼最初是四层加阁楼,四周的拱券外廊搭配气派的坡屋顶非常壮观,是民国时期四川中西结合风格的典型建筑,对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建筑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1958年为响应“超英赶美”的号召,当地政府拆除了最上一层和楼顶,把拆下来的木料烧成木炭去大炼钢铁,迄今真武老人说起这件事还摇头叹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和洋楼有关的故事。马家二小姐叫马翠云,天资聪颖, 15岁时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白沙师范学校女子班。马家为了马二小姐上学安全,专门让帮工代小鱼负责接送照顾。不料,一次代小鱼驾马车送二小姐到学校去,路遇土匪,小鱼身中四刀,但还是拼死保护了马小姐安全。到了白沙后,二小姐三天三夜没睡觉,精心照顾病床上的代小鱼,时间长了两人暗生情愫。但是马家已经为她订了亲,对方是江津同为闽籍客家移民的钟姓望族。马二小姐与代小鱼私奔逃到白沙黑石山小鱼的远房表叔家,但很快就被家人追到,钟马两家欲把二人沉河示众以洗清家族名声。当时正在聚奎书院演讲的冯玉祥将军,闻知此事后让钟马两家退了婚约,并亲自为代小鱼和马二小姐主持了婚礼,成就了这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说二小姐与代小鱼逃到深山定居,男耕女织,养育儿女,直到老年身故都没有回家认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历经岁月风霜的马家洋楼,给人孑然遗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洋楼前面的底层走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底层后院走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藤蔓植物顺着房柱爬上二楼走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二楼远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主楼旁边的附属建筑,是当年下人居住的地方和仓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处是迁离前调味品公司的发酵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丛树杂生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楼顶看下去,綦江在眼前缓缓流过。马家洋楼离河道近在咫尺,修建时沿河岸开挖深沟,砌筑条石堡坎,在回填地基时又掺入了大量可以吸湿滤水的木炭,并在河岸种了上百棵黄桷树护坡固岸,因而这座老宅一百多年中屡遭洪水冲刷浸泡,整幢大楼毫发无损,屹立不倒。现在沿河一侧还能看到不少巨大的黄桷树,最粗的要两三个人才能合抱,其树型各异,人们给它们取了名:“猫钻树”、“夫妻树”、“姊妹树”、“拱桥树”……居民说以前的大树更多,这些年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减少,现存的只有二三十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綦江老码头所在地,两只小狗一直热情地陪着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日真武老街一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暮色苍茫中的綦江河与真武老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