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组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诵读经典是晨光小学校的特色活动,建校以来,全体师生都深深地领悟到此活动的重大意义以及给学生身心成长带来的巨大好处:古诗文诵读丰富了学生的内涵、开阔了学生的胸襟、净化学生的灵魂,启迪了学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而让学生喜爱吟诵古诗,喜爱积累经典诗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晨小语文教师认真踏实,始终如一坚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六年级语文组老师到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对所要背诵的25首古诗和6篇朗读篇目进行了深入教研。</p> <p class="ql-block"> 3月4日六年级语文组在四楼会议室进行古诗词教研成果展示,学校领导,五六年级语文老师,及全校学科组长参加本次活动。 </p><p class="ql-block"> 杜敏老师和大家一起赏析的古诗是《终南别业》。杜老师先给大家讲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经典之作。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尘世,隐退下来。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达本诗人隐居时悠闲自得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杜老师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短的语言讲了这首诗的大意。还对这首诗中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了强调。然后根据这首诗描写的意境,杜老师向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读了一遍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隐居山林的王维正游山玩水,自得其乐,生活是那么悠闲舒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慧老师与大家分享的是宋词《诉表情》。这首词是陆游晚年隐居山林后所作。这首词可以说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 </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阕“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诗人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p><p class="ql-block"> 下阕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浩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何等得悲凉啊!</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上阕激越,下阕沉郁。李老师深情的朗读触动每个人的心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爱国诗人陆游的忠心亦胆,这首词也将激励所有中国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p> <p class="ql-block">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张峰老师与大家分享的古诗是《江畔独张寻花七绝句》,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各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p><p class="ql-block"> 此诗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当时杜南定居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高、垂老矣。心中无限感慨。春暖花开,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却未能寻到,只能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每经一处写一处,换一意一连七首、七首诗成一体系,又自成章法,本首是第五首,写到黄师塔前看花,自己的倦态,运用叠词描写了景色的美,情景抒发了自己心中情感。</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用深沉的语气读出杜甫江畔寻花时那种淡淡的忧伤感。</p> <p class="ql-block"> 段秀荣老师解析的古诗《马跑泉》,诗中短短四句话,却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关于骏马的传说。“马蹄踏破迸飞泉”一句,为我们讲述了马跑泉的来历。据说北宋末年,金兵侵济南,守将关胜壮烈牺牲,他的坐骑怒吼咆哮,愤而刨地,居然扒地出泉,故而得名“马跑泉”。</p><p class="ql-block"> “八骏曾闻驰八极”一句,讲述了周穆王的八匹日行三万里的骏马,在国家危难之时,载周穆王飞驰回国,挽救国家危难的故事。诗的最后一句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叹:百年世事,又出现多少沧海桑田? 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出感叹的语气。</p><p class="ql-block"> 段老师文学底蕴深厚,一首短短的小诗,在他的精彩解析下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老师们挖掘古诗的内涵,能听到这样精彩的传说,孩子们怎么会不喜欢古诗呢?</p> <p class="ql-block">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宋代文学家苏轼是用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周惠银老师向大家解析了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被贬官黄州期间所作。当时作者在蕲水清泉寺游览,游览时词人发现这里的兰溪竟然自东向西而流,顿生感慨。</p><p class="ql-block"> 词的上阙勾勒了春天兰溪雨后的美景。下阙借景抒情,发表自己的观点。文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以问句起首,极有气势,这里也隐含着词人对人生深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周惠银老师带领大家用激昂高亢的语气读出词人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和旷达乐观的顽强精神。</p> <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老师用一句千古名句激起每个人的爱国热情,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诗人夏完淳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古诗《别云间》。</p><p class="ql-block"> 《别云间》是明代诗人夏完淳被清兵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华亭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的云间就是作者的家乡,诗中最后一句话,他说到带我魂归来的那一天,抗清的义旗一定会在空中飘扬,表达游诗人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用铿锵有力的话语读出了这首诗的悲愤语气,令在坐的老师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刘思琦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杜甫,赏析他的《登高》。</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式下,诗人杜甫只有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挣扎,时代的苦闷,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种种愁云时时压在他的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是为排遣抑郁而独自登台的。</p><p class="ql-block">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感于一生的穷困、漂泊,于是,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将个人之悲、国家之愁,心忧天下的百感千愁,朗诵的淋漓尽致,令在场的老师们身感同受。</p> <p class="ql-block"> 朱艳芹老师与大家一起赏析了《前出塞九首》(其六)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军事题材诗歌名篇,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p><p class="ql-block"> 诗的前四句提出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要拥有强大的军队,制敌有方,智勇兼施,才能克敌制胜,两个“当”和两个“先”,使诗文节奏明快和谐,这四句一气呵成,浅名有理,畅快淋漓,为下文诗人的议论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慷慨陈词提出自己的观点,诗人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是为了守卫边疆,而不是为了征伐,所以,在能够保卫国家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动用武功,更不要靠自己强大的武力去侵略其他国家,由此可见,诗人的最终观点是,既要拥有武力,又不能穷兵黩武,要以制侵陵为限,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对本诗有独特的理解,朗读气势恢宏,充满正义之气。</p> <p class="ql-block"> “亘古男儿一放翁,至此未见九州同。”这句正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生写照。蒋翠英老师和大家一起赏析的是陆游的《游山西村》,首先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爱国诗人陆游一直主张抗金,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世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淳朴自然。重要的是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p><p class="ql-block">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是千古名句,写景中蕴含人生哲理。我们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出路难寻的情况,也会因此而迷茫。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希望,锲而不舍,勇于开拓,便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天地。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要注意作者心情的变化。从无路可走的失落、疑惑、着急,到柳绿花艳眼前忽现一村的兴奋、激动。</p><p class="ql-block"> 蒋老师还读出了农村丰收之年欢悦一片的气氛,以及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蒋郁老师解析了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勇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喻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的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p><p class="ql-block"> 蒋老师带领其他老师一起朗读这首词,把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表达的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