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家门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1922年腊月初二,母亲易友珍出生在湖南省安乡县安尤乡下码头,一户贫苦家庭。因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很小就被送出去做了童养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历经了千辛万苦。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妇女也得到解放。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母亲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全部都在本地务农、两个妹妹分别远嫁他乡。身材随母,比较矮小,还裹过脚,五个脚趾头紧紧的叠加在一起,尽管不是完全的三寸金莲,可以想象裹脚时的痛苦。从没上过学,只知道写自己的名字。 母亲先后生育了六个孩子,长大成人了五个,真可谓儿多母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的工作基本上属于简单劳动,至到1962年才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工资收入一直很低,每月为数不多的收入,只留些烟钱,全都交给了母亲。尽管如此,要维持全家人的衣食住行,远远的不够。父亲一心放在工作上,很难顾及家务。一大家子人的衣食住行,孩子们的教育全部落在母亲的肩上。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是母亲的头等大事,特别是经历了新中国的几个阶段的困难时期,真正是含辛茹苦,儿多母难…。</b></p> <p class="ql-block">和儿子、儿媳妇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母亲在棉织厂工作时,学会了纺纱和织布,全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用自己织的土布缝制。我记得母亲为我做过一双单布鞋,就是土布的本色,一直把这双鞋穿到破烂,由白色变成了黑色。土布染色就是用的有颜色的植物,或者用锅底灰做染料。衣服的缝纫和做鞋子完全靠手工制作。母亲的纺纱织布的手艺还不错,不仅基本满足自家需要,还织些布挣点钱贴补家用。衣服大多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只要能够缝补的,决不会丢掉。父母亲穿的衣服也是缝补后,再缝补,只要能遮体御寒即可。 一大家子吃饭的问题,更是母亲每天操劳的事情,特别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吃大食堂的时候,计划的食物根本就不够吃,每次从食堂端回来的饭,必须和家里准备的野菜,或者粗糠烂叶掺和后充饥。只要能充饥的食物,都会收集回来,如:野菜、烂菜叶、米糠、莲子壳等等。甚至出现过缺米断炊的时候,母亲这时候会挨家租借,能凑一餐是一餐。何况所生的小孩全是男丁,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无法满足哪一个孩子的饱足,只求不要受饥饿,勉强维持生命。 为了增加一点油水,曾经将别人丢弃的病猪捡回来,收拾干净后食用。另外改善伙食的办法是,兄弟轮着下河捕鱼虾、抓青蛙、捉鳝鱼、泥鳅。二哥还和同龄伙伴到湖里挖藕,煮熟后既当饭,又当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那极度贫困的年代,为了一家人的温饱,父母亲不惜离开生长多年的故土,拖家带口的远行数十公里,落脚湖北荆州枣林的一个农场务农,大约二年后才回到故地——安乡县城关。再次成为城镇居民,继续过着艰苦的生活。 母亲白天操持家务,晚上还要顾及孩子们是否能睡好,特别是夏天,一张竹床上睡了几个娃,母亲为他们打扇纳凉、驱赶蚊虫,自己只能坐在孩子身边打盹。</b></p> <p class="ql-block">纳鞋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对孩子们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教孩子们做正直本分的人,决不允许做危害邻里和社会的事情。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回家后,母亲会严厉地责骂和体罚。如果孩子们在外面和别人家的孩子打架,母亲非常通情达理,一定会先向别人家道歉,再严格管教自己家的孩子。 孩子们到达上学的年龄,母亲会将他们送进学校。在学习上虽然不能进行辅导和督促,但是,尽可能的保障孩子们的后勤。</b></p> <p class="ql-block">和儿媳妇,孙子继军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母亲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她利用从外祖父那里学到的治病偏方,为不少的邻里解除病痛。她当过居委会的组长,为街坊邻里忙前忙后,邻居们有困难,只要能帮上的,一定会尽力而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母亲安享晚年的时期,从不为难孩子们,只要能自理的,从不会打扰他们。总是嘱咐儿子们做好各自工作,维护好各自的家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2011年农历7月初10,母亲与世长辞,享年88岁。她走完了平凡的一生、艰难坎坷的一生、呕心沥血的一生、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一生。一生勤俭持家,生活俭朴,辛勤劳作,治家有道,教子有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母亲逝世时,没有丝毫的痛苦,走得是多么的安祥,是那么的功德圆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b></p> <h3>1967年全家福</h3>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自建的茅草屋。</p> <h3>1985年春节全家福。</h3> <p class="ql-block">父母亲和孙女珂蔓、孙子祥的合影</p> <h3>安乡县城关中学留影。</h3>